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基礎醫學教育如何辦出特色
擴展閱讀
最基礎的反饋迴路有哪些 2025-02-07 18:46:55
設備基礎材料有哪些 2025-02-07 18:41:59
常言道歌詞有哪些 2025-02-07 18:41:17

基礎醫學教育如何辦出特色

發布時間: 2023-07-11 12:56:07

① 簡述醫學教育模式的演進

醫學教育模式變遷及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關鍵詞】 教學模式;醫學生;綜合素質 醫學院內科學教研室消化內科教研組醫學院校是培養各種類型醫學人才的基地,不管其畢業生最後是從事臨床醫生、基礎醫學教育、醫學研究者還是醫學行政管理人員,創新性是最基本的一種素質要求。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是醫學院校的首要任務。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提高其綜合素質,各國都在探索不同的、有效的醫學教育模式。 1 教學模式的變遷 1765年Franklin創立北美第一所醫學院費城學院,以「帶徒培訓為基礎的課程模式」進行教學,培養臨床醫生。此後的200多年時間里,西方各國均在不斷探索不同的、適合於時代要求的醫學教育模式,先後出現「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模式」「以問題為基礎的課程(PBC或PBL)」「以臨床表現為基礎的課程」等。 「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是由美國學者Flexner等總結美國辦學經驗後提出的一種「3段式」醫學課程模式,該模式將醫學課程劃分為基礎顆、臨床專業課、臨床實習3個階段,基礎與臨床獨立,課程按學科設置。其優點是體現了醫學科學的系統性、基礎性和完整性,課程安排循序漸進,方便教學實施與管理,節約財力等。但是缺點也比較明顯: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學科為中心,學科界限分明,各學科間、基礎與臨床課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實驗課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必修課程多,選修課程少,學生學習被動,課時負擔過重,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死記硬背和理解老師的講課內容上,沒有時間自己思考問題,很少有時間去閱讀相關的醫學文獻和著作,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1960年,面對醫學教育的挑戰,為促進醫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美國率先興起醫學課程改革的浪潮,出現了「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就某一課題(如肝臟)從細胞、組織、器官、生理、病理等橫向水平同時進行講授,其優點是:與臨床相關聯的知識容易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