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應如何指導幼兒進行結構游戲
積木?
② 物質基礎是什麼
「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意識是物質世界的發展產物、是人腦的生命運動機能,意識的內容來自物質世界,物質決定意識。人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自覺地改造物質世界,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
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不是一社會現存的一切生產關系的總和,而是指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諸方面的總和。它不包括舊的生產關系的殘余或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因為佔有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才能直接規定一定社會上層建築的性策和整個社會的性質,才能明確區分不同的社會形態。
③ 幼兒的基本活動與步驟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有益於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適宜於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環境,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形成和發展著各方面的能力。游戲就是幼兒的學習與工作,游戲活動最充分地反映與體現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性。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活動能力,能最有效地滿足幼兒的需要,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對幼兒具有不可替代的發展價值。幼兒園教育如何將游戲這一兒童階段的基本活動變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是一個涉及教育觀、兒童觀、價值觀的重大問題。在此,要使游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
幼兒的游戲離不開外部的游戲環境與條件。它包括游戲的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個方面。
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要考慮空間布置與材料的提供,得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游戲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游戲的工具,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游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在與材料和夥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學習彼此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幼兒通過使用玩具、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但都要以幼兒的操作為基礎,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娃娃家,教師事先為幼兒准備較逼真的的玩具、材料,如「雞翅」「骨肉相連」「漢堡」等一個個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兒游戲時不許拆開、弄壞,沒玩一會幼兒就沒有興趣了,游戲就無法繼續下去,因此,過多的不許讓幼兒失去了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而這些「不許」,也大大地削弱了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因此,不要有過多的限制,教師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製作自己喜歡的食品,給他一個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如,美工區:讓他們用色紙剪各種小魚、小蝦、鴨子等,讓幼兒把一張糖紙做成各種形狀的糖果後孩子們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讓他們把橡皮泥捏成一隻只的「餃子」等……我們會發現事實上,為幼兒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兒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幼兒園的心裡環境主要指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一般的心理氣氛,也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它雖然是無形的但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情感、交往行為和個性的發展,幼兒園應創設溫馨、和諧的心理環境,主要包括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規責與行為標准,即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精神環境。只有為幼兒提供一個能使他們感到安全、溫暖、平等、自由,能鼓勵他們探索與創建的精神環境,幼兒才能活潑愉快、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地生活和學習,獲得最佳的發展。
@_@我是分割線@_@
二、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
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的人,是不同於成人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樣,幼兒也需要游戲,哪裡有幼兒,哪裡就有游戲。幼兒除了滿足生理需要外,還要通過游戲來滿足精神的需要,游戲是幼兒的權利。任何侵犯幼兒游戲權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把幼兒能否參加游戲當成是教師的特權,或以剝奪幼兒游戲權利作為懲罰幼兒的手段等都是背離教育原則的。教師應當保證幼兒游戲的機會與時間,為幼兒游戲提供必要的條件,與幼兒共同游戲,在游戲中指導幼兒的學習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三、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我們應該讓幼兒自己確定想玩什麼、怎麼樣玩、和誰一起玩、在什麼地方玩等等,幼兒是游戲的主人。平時指導幼兒游戲時,就需要我們用心去了解幼兒的想法,不要把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的游戲,在游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如:游戲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兒需要興趣為出發點;要讓幼兒自己的方式解決游戲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讓幼兒願意自覺遵守游戲中的規則。因此我們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游戲,自主決定游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