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政治統治的基礎
政治、歷史上所說的「統治基礎」分別是指:1、政治上: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念;2、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歷史上所說的統治基礎,宏觀的講,就是這個政權的擁護者和既得利益集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統治基礎都是有具體差別的。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政治、歷史上所說的統治基礎,通常討論的是:封建勢力統治的社會基礎,應該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可以如下理解:1、人類社會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形成都和當時的生產力決定的。原始社會人類生產力低下,不得不實行人人平等的社會。2、當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的財富增加除了滿足生存以外,人口稀少,反過來生產關系影響生產力,為了種群生存,自然環境惡劣,就出現了人剝削人的奴隸社會。也就是原來的生產關系不能滿足生產力的需要,就出現了奴隸社會。3、奴隸社會後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不同地方的商品交換,人口增多,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導致了各個地方相互依存的關系,就出現了封建社會。就打破了自給自主的封建小農經濟、4、隨著商品交易的頻繁,也就是資本主義的萌芽。還略有剩餘,就出現了商品貿易,並逐步打破了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到封建社會後期,原來的生產關系不能滿足生產力的需求,於是就出現了資本主義社會。可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根據社會的演變可以看出,封建勢力統治的社會基礎是自給自主小農經濟。
⑵ 什麼是統治基礎怎樣是擴大統治基礎
統治基礎就是佔主要地位的生產關系。
一個社會,可以有多種生產關系並存,但其中必有一種佔主要地位、起主要作用,它決定著這個社會的性質,這個生產關系就是統治基礎。
封建官制代替世襲制可以擴大統治基礎。
⑶ 封建統治的執政基礎是什麼
當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已成為全黨的一個熱門話題,或者說,已經擺在了全黨各級領導幹部和全體共產黨員的面前,我們必須以實際行動來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涉及的內容很多,但說到底,就是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本領。進一步保持和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民為本,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基礎。早在2000多年前,思想家孟子就說過:"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觀點;在後來的漫長封建社會中,也有一些清醒的封建統治者在吸取前朝失去江山的經驗教訓時,也認識到人民群眾的作用
⑷ 什麼叫「政治基礎」
就是你的黨派,你的政績,你的關系網
⑸ 政治統治的基礎
政治統治為了把政治權力關系轉變為政治權威與服從關系。政治統治之所以得以建立、維護和有效運行的因素,在《政治學基礎》一書中清楚地展現了四個方面的主要基礎因素。本書概括、簡潔地給出了政治統治基礎的一種基本框架。下面將簡要討論這四方面基礎。 政治權力是政治統治的前提。沒有一定的權力基礎,其他基礎只能是尋不到主體的裝飾物。政治統治的強弱狀況首先取決於作為其首要基礎的政治權力的強弱狀況。
可以通過舉反例來說明政治權力基礎的至關重要性。清朝後期,年輕的光緒帝渴望有所作為,將自己的立場擺在維新派一邊,想要通過變法、改革來體現其統治力。但朝中實權掌握在垂簾聽政的西太後手中。光緒帝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至關重要的政治權力基礎來支撐他的維新目標。這一場政治爭奪中,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取得了勝利,恰是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實在的政治權力。古今中外相似的事例有很多。因此我們可以說,強大的政治權力的存在和運行,是強化和有效實施政治統治的必要條件。
對於政治統治來說,政治權力的強大,是由構成權力的各種因素或者變數決定的,也取決於政治權力轉化為社會公共權威的能力。於是,統治者要做的,是以自己強大的政治權力,把自己的力量和意志要求轉化為對於全社會適用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就是統治的藝術。 廣大的社會基礎有助於形成和鞏固政治統治。政治統治不是小范圍的社會活動,它需要一定范圍、一定人群來供其施展各類政治統治手段。政治統治的社會基礎,取決於政治權力主體與其他社會力量和社會成員的關系狀況。
所謂社會基礎,就是政治權力主體為了達到自己的統治目的,竭力壯大自己的社會成員隊伍,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吸納社會成員,使自身的群眾影響力達到一定程度,從而鞏固自己的政權。比如說,一些國家的政治統治實行的形式是「黨政不分家」,這些國家政權往往是由處於統治地位的政黨經過革命等形式的社會變革建立起來的,它們的社會基礎的主體部分就是本國內發展的廣大的本黨成員。而另一些國家通過多黨制競選決定統治權力的歸屬,競選黨便竭力製造公眾影響力,以爭取到更多的群眾支持,擴大其社會基礎。但是,後者採取的方法所得到的社會基礎往往是不如前者穩定的,因此要定期進行改選。而前者擁有廣泛穩定的社會基礎的政治統治,即使出現一定問題,引起基礎的穩定,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威脅到統治地位的群眾舉動。 政治統治要履行社會公共職能。這是統治者必須承擔的責任。權力主體不是僅僅憑借其權力向群眾索取就能得到政權的鞏固,他們也應承擔起群眾所需求的那一部分,即履行公共職能,建設各種公共生活設施等,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受眾滿意從而達到鞏固政權的終極目的。
履行社會公共職能,滿足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共同利益。因政治權力在形式上是全社會的公共權力,因此只有強大的政治權力是不足以維護統治的,而還要依靠承擔社會職能的責任。
當政者履行公共職能的好處在於,進行公共建設可提高社會生產力以及人民的物質、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生活質量,使得社會輿論對當時政權表示滿意,從而鞏固政權,並使其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穩定與發展。
所謂「為人民服務」,政治統治的重要部分——履行社會公共職能——未必真的是為了廣大人民,有時或許只是統治者為維持自身政權而玩的花樣。如俾斯麥那樣評價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的意義,便表現出一些統治者的自私性,他們並不是為了公民的利益而建設福利,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建設福利制度。但是,不管這種「花樣」以何種方式展現,它都是為政治統治建立公共職能基礎的基本有效的手段。 要建立社會成員對政治權威的服從心理。所謂政治權威,以恩格斯的觀點,即是把政治權力主體的意志強加於社會成員,而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①]。因此,當一定程度的服從心理在社會成員中形成,政治權威性才得到提高,政治權力才能夠穩固。
社會成員對於政治權威的服從心理,關鍵在於社會成員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對於政治統治(包括方式、方法)的認可和同意。心理基礎決定了政治統治的合法性,使這種政治統治能夠保持穩定與前進。
我認為,這種服從心理還取決於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地位。這里所說的地位包括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活動范圍等方面。統治主體要懂得把握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不同心理,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權。法國大革命期間政局動盪,恰是因為當政者目光短淺,只考慮本階級的利益,從而激起社會其他方面人士的憤懣,於是這種不懂顧全大局的政治統治便一次又一次地被顛覆。
政治統治要建立一定的心理基礎,就需要控制或製造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權威媒體。在一些政治統治中,統治者忌諱宗教傳播,或利用宗教傳播,就是為了通過宗教這種媒介來控制群眾的思想。現今社會,各國政府普遍控制著一家或多家新聞出版機構和廣電機構,譬如中國的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通過控制媒體宣傳來培養社會成員的利於統治的心理基礎,不失為一種明智、強效的方法。
⑹ 什麼叫擴大政治統治基礎
就是統治更多的人,而且是不同階層的人。
⑺ 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治的統治基礎是什麼
應該是地主階級!因為地主階級最擁護封建社會的皇帝和軍閥官僚的統治!
如果你認為這個回答對你有一點兒啟發, 請點擊回答內容右下方的「…」,再點擊「採納」。
⑻ 什麼是統治基礎不要意義,要定義~還要舉出中國古代政治中擴大統治基礎的例子,多個謝謝
國家政權能從中收的到稅,征的到兵的人群就是統治基礎
金國興起時,把渤海人也算進了女真人里,就是典型的擴大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