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葯上的經典方、基礎方、經驗方怎麼區分啊
經方或是叫經典方,是出自我國古代典籍上的方子.如四物湯,小柴胡湯等.
基礎方就是以一個方子固定不變,而為了應對各種變症,在這個基礎方的基礎上加減變化的方子.
經驗方是個人常用的有效方.因是個人經驗,所以叫經驗方.
『貳』 方葯的基本知識
方劑是理、法、方、葯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辯證方法基礎上選葯配伍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才能准確而縝密的遣葯用方。
從祖國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來看,治法是在積累了相當醫療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是後於方葯的一種理論。但是當治法已由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之後,就成為指導遣葯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例如一個感冒病人,經過四診合參,審證求因,確定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時,根據表證當用汗法,寒者熱之的原則,決定用辛溫解表法治療,並且按法選用相應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選葯組成辛溫解表劑,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則,治法與辯證不符,組方與治法脫節,必然治療無效,甚至反使病情惡化。,由此可見,治法是指導遣葯組方的原則,方劑是體現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我們常說「方以葯成」,卻又首先是「方從法出,法隨證之」,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為用,密不可分的。 方劑的組成不是單純葯物的堆積,而是有一定的原則和規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個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說明葯物配伍的主從關系。一個療效確實的方劑,必須是針對性強,組方嚴謹、方義明確、重點突出、少而精悍。現將「君、臣、佐、使」的含義分述如下:
1.君葯是針對病因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一般效力較強,葯量較大。
2.臣葯是指方中能夠協助和加強主葯作用的葯物。
3.佐葯是指方中另一種性質的輔葯。它又分:
(1)正佐:協助主葯治療兼證。
(2)反佐:對主葯起抑製作用,減輕或消除主葯的副作用。
4.使葯有兩種意義
(1)引經葯,既能引方中諸葯至病所的葯物。
(2)調和葯,既具有調和方中諸葯作用的葯物。
例如一病人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痛、脈浮緊。其辯證是風寒表實證。擇用麻黃湯治療,方中之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風寒)而治主證為主葯;桂枝,辛甘溫,溫經解肌,協助麻黃增強發汗解表之功,為輔葯;杏仁,甘苦溫,助麻黃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證為佐葯;甘草,甘溫,調和諸葯為使葯。
簡單的方劑,除了主葯外,其它成分不一定都具備。如芍葯甘草湯,只有主、輔葯;左金丸,只有主葯黃連和佐葯吳茱萸;獨參湯,只有主葯人參,復雜的方劑主葯可有兩味或兩味以上,輔、佐、使葯也可有兩味或多味。 劑型是根據臨床使用中草葯治療各種疾病的需要,將葯物製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劑,中草葯劑型很多,並隨著中西醫結合的不斷發展,中草葯的劑型日益增多,傳統的劑型在質量上、工藝上也有很多改革,現將常用劑型介紹如下:
1.湯劑把葯物配齊後,用水或黃酒,或水酒各半浸泡後,再煎煮一定時間,然後去渣取汁,稱為湯劑,一般作內服用,如麻黃湯、歸脾湯等。湯劑優點是吸收快,療效快,而且便於加減使用,能較全面地照顧到每一個病人或各種病證的特殊性,是中醫臨床最廣泛使用的一種劑型。
2.散劑是將葯物研碎,成為均勻混合的乾燥粉末,有內服與外用兩種。內服散劑末細量少者,可直接沖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臨用時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蘇散。外用散劑一般作外敷、摻散瘡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黃散;亦有作點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劑有製作簡便,便於服用攜帶,吸收較快,節省葯材,不易變質等優點。
3.丸劑是將葯物研成細末,以蜜、水或米糊、麵糊、酒、醋、葯汁等作為賦型劑製成的圓形固體劑型。丸劑吸收緩慢,葯力持久,而且體積小,服用、攜帶、貯存都比較方便,也是一種常用的劑型。一般適用於慢性、虛弱性疾病,如歸脾丸、人參養榮丸等;亦有用於急症,如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等。臨床常用的丸劑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數種。
4.片劑將中葯加工或提練後與輔料混合,壓製成圓片狀劑型。片劑用量准確,體積小。味很苦的,具惡臭的葯物經壓片後再包糖衣,使之易於吞服;如需在腸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壞的葯物,則可包腸溶片,使之在腸道中崩解。片劑應用較廣,如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5.沖劑是將中葯提練成稠膏,加入部分葯粉或糖粉製成顆粒散劑乾燥而成。用開水沖服,甚為方便。由於含糖較多,小兒易於接受。
6.膏劑將葯物煎煮取汁濃縮成半固體叫膏劑。有內服及外用兩種,內服的如雪梨膏等;外用的如風濕膏、狗皮膏葯等。
7.丹劑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礦物,經過加熱升華提練而成的一種化合制劑。具有劑量小、作用大、含礦物質之特點。此劑多外用,如紅升丹、白降丹等。此外,習慣上把某些較貴重的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葯物劑型叫作丹,如至寶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劑並非是一種固定的劑型。
8.針劑是根據中草葯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法提取、精製配成滅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靜脈等注射用的一種劑型。具有作用迅速等優點。故對急症或口服葯有困難患者尤為適宜。針劑是今後需大力研製的一種劑型,以適應中醫急症之需要。
9.酒劑俗稱葯酒。是將葯物浸泡入酒中,經過一時間後,去渣取汁供內服或外用。 中葯煎服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其療效,因此,必須了解中葯的煎服方法。
1.煎葯方法
(1)煎葯器具;以砂鍋、搪瓷皿為好,忌用鐵器,以免發生化學反應。
(2)煎葯用水量;根據葯物體積而定,一般以水浸過葯面為度。
(3)注意事項
①煎葯之前,將葯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使葯物充分濕潤,以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②一般葯物均可同煎。煮沸後即改為文火。再煎15-20分鍾。煎葯時防止葯汁外溢及過快熬干。煎葯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減少易揮發成分的丟失。如為味厚的滋補葯品,如熟地、首烏等,煎煮時間宜稍長,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熱、解表、芳香類葯物煎時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損失或葯性改變。
③有些葯物煎法特殊(處方必須註明),現介紹如下: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葯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鍾後,再下其它葯。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生石膏等;蘆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葯。
後下:氣味芳香的葯,借其揮發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葯物即將煎好時下,煎四、五分鍾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為防止煎後葯混濁或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將葯包好,再放入內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復花等。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燉或另煎。如人參(隔水燉3小時);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時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細末調服。
溶化(烊化):膠質、粘性大的葯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應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葯液中微煮或趁熱拌攪,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影響葯效。
沖服:散劑、丹劑、小丸、自然葯汁、芳香或貴重葯物,以沖服為宜。如牛黃、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葯方法
(1)服葯次數湯劑,一般每日一劑,煎兩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兒童酌情增減。
(2)服葯時間飲前約1小時服為宜;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服;滋補葯宜空腹服;安神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時間服;慢性病應定時服。
(3)服葯溫度以溫服為宜。但熱證者可冷服;寒證者可熱服;發汗葯宜趁熱頓服,服後加蓋衣被,以利發汗;服葯易吐者,可先服薑汁,再服葯。不能口服者,可鼻飼或灌腸。
『叄』 中醫基礎是什麼
中醫基礎理論上就是指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是所有中醫學院校學生必學科目之一。
中醫基礎理論,是關於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屬於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是研究和學習中醫學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
其目錄如下:
緒論
一、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一)中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疇
(二)中醫學具有社會科學特性
(三)中醫學受到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
(四)中醫學是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三)中醫學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四、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二)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
(三)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精氣學說
一、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基本概念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氣的運動與變化
(三)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
(二)對中醫學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第二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概念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陰陽屬性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對立制約
(二)陰陽互根互用
(三)陰陽交感與互藏
(四)陰陽消長
(五)陰陽轉化
(六)陰陽自和與平衡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
(三)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五)用於疾病的防治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五行相生與相剋
(二)五行制化與勝復
(三)五行相乘與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四)指導疾病的治療
第四節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一、注重宏觀觀察
二、注重整體研究
三、擅長哲學思維
(一)中和思維
(二)類比思維
四、強調功能聯系
附:研究進展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藏象學說概論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學的認識
(二)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
(三)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
(四)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
三、藏象學說的特點
(一)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
(二)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四、五臟、六腑與奇恆之腑的生理特點
五、五臟精氣陰陽理論體系概述
(一)五臟精氣陰陽的涵義
(二)五臟精氣陰陽的關系
第二節 五臟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附:心包絡
二、 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三、 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五、腎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附:命門
第三節 六腑
一、膽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為奇恆之腑
二、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
第四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與臟腑精氣的關系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與臟腑經脈的關系
附:精室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肺
(二)心與脾
(三)心與肝
(四)心與腎
(五)肺與脾
(六)肺與肝
(七)肺與腎
(八)肝與脾
(九)肝與腎
(十)脾與腎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小腸
(二)肺與大腸
(三)脾與胃
(四)肝與膽
(五)腎與膀胱
四、五臟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系
(一)五臟與女子胞
(二)五臟與腦
(三)五臟與脈
(四)五臟與骨、髓
附:研究進展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一、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精的代謝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貯藏與施泄
三、人體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養
(三)化血
(四)化氣
(五)化神
四、人體之精的分類
(一)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
(二)臟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節 氣
一、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
二、人體之氣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二)相關臟腑功能
三、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
(一)氣的運動
(二)氣化
(三)氣機與氣化的關系
四、人體之氣的功能
(一)推動與調控作用
(二)溫煦與涼潤作用
(三)防禦作用
(四)固攝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體之氣的分類
(一)一身之氣
(二)元氣、宗氣、營氣、衛氣
(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第三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二)相關臟腑功能
三、血的運行
(一)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
(二)相關臟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
(一)濡養
(二)化神
第四節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謝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輸布
(三)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潤濡養
(二)充養血脈
第五節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氣血津液為化神之源
(二)臟腑精氣對外界環境的應答
三、神的作用
(一)調節精氣血津液的代謝
(二)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一、氣與血的關系
(一)氣為血之帥
(二)血為氣之母
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一)氣能生津
(二)氣能行津
(三)氣能攝津
(四)津能生氣
(五)津能載氣
三、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一)精血同源
(二)津血同源
四、精氣神之間的關系
(一)氣能生精攝精
(二)精能化氣
(三)精氣化神
(四)神馭精氣
附:研究進展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學說概述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經絡學說的形成
三、經絡系統的組成
(一)經脈
(二)絡脈
(三)連屬部分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
(一)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二)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一)頭面部的分布
(二)四肢部的分布
(三)軀幹部的分布
四、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經脈的聯系
(二)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
(三)與某些臟腑關系密切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督脈
(二)任脈
(三)沖脈
(四)帶脈
(五)陰蹺脈和陽蹺脈
(六)陰維脈和陽維脈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一、經別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二、別絡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三、經筋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四、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一)溝通聯系作用
(二)運輸滲灌作用
(三)感應傳導作用
(四)調節作用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附:研究進展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學說概述
一、體質的概念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二)體質的構成
(三)體質的標志
(四)體質的特點
二、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一、體質與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二、影響體質的因素
(一)先天稟賦
(二)年齡因素
(三)性別差異
(四)飲食因素
(五)勞逸所傷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針葯及其他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二、常用體質分類及其特徵
(一)陰陽平和質
(二)偏陽質
(三)偏陰質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一、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闡釋發病原理
三、解釋病理變化
四、指導辨證
五、指導治療
(一)區別體質特徵而施治
(二)根據體質特徵注意針葯宜忌
(三)兼顧體質特徵重視善後處理
六、指導養生
附:研究進展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點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
二、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一)風邪
(二)寒邪
(三)濕邪
(四)燥邪
(五)火(熱)邪
(六)暑邪
第二節 癘氣
一、癘氣的基本概念
二、癘氣的致病特點
(一)發病急驟,病情重篤
(二)傳染性強,易於流行
(三)一氣一病,症狀相似
三、影響癘氣產生的因素
第三節 七情內傷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
三、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一)直接傷及內臟
(二)影響臟腑氣機
(三)多發為情志病證
(四)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第四節 飲食失宜
一、飲食不節
(一)過飢
(二)過飽
二、飲食不潔
三、飲食偏嗜
(一)寒熱偏嗜
(二)五味偏嗜
(三)食類偏嗜
第五節 勞逸失度
一、過勞
(一)勞力過度
(二)勞神過度
(三)房勞過度
二、過逸
第六節 病理產物
一、痰飲
(一)痰飲的形成
(二)痰飲的致病特點
二、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的致病特點
(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點
三、結石
(一)結石的形成
(二)結石的致病特點
第七節 其他病因
一、外傷
(一)外力損傷
(二)燒燙傷
(三)凍傷
(四)蟲獸所傷
二、諸蟲
(一)蛔蟲
(二)蟯蟲
(三)絛蟲
(四)鉤蟲
(五)血吸蟲
三、葯邪
(一)葯邪的形成
(二)葯邪的致病特點
四、醫過
(一)醫過的形成
(二)醫過的致病特點
五、先天因素
(一)胎弱
(二)胎毒
附:研究進展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一、發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二)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三)邪正相搏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
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一)環境與發病
(二)體質與發病
(三)精神狀態與發病
第二節 發病類型
一、感邪即發
二、徐發
三、伏而後發
四、繼發
五、合病與並病
六、復發
(一)復發的基本特點
(二)復發的主要類型
(三)復發的誘因
附:研究進展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二)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勝
(二)陰陽偏衰
(三)陰陽互損
(四)陰陽格拒
(五)陰陽亡失
三、精氣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
(二)氣的失常
(三)血的失常
(四)精氣血關系失調
四、津液代謝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三)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五、內生「五邪」
(一)風氣內動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生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二節 疾病傳變
一、疾病傳變的形式
(一)病位傳變
(二)病性轉化
二、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一)體質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地域因素和氣候因素
(四)生活因素
附:研究進展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一、未病先防
(一)養生以增強正氣
(二)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變
(一)早期診治
(二)防止傳變
第二節 治則
一、正治與反治
(一)正治
(二)反治
二、治標與治本
(一)緩則治本
(二)急則治標
(三)標本兼治
三、扶正與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運用
四、調整陰陽
(一)損其有餘
(二)補其不足
五、調理精氣血津液
(一)調精
(二)調氣
(三)調血
(四)調津液
(五)調理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六、三因制宜
(一)因時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附:研究進展
附1 關鍵名詞術語
附2 主要參考書目
附3 主要參考古籍書目
『肆』 中醫入門之方葯基本知識
中醫入門必備之方葯基本知識
方和葯是中醫兩種最重要的要素。你對中醫的方葯了解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方葯的疾病知識,歡迎閱讀。
一、君臣佐使
多種葯物配成的處方,稱做方劑。方劑的組成有一定的法度,稱做方制。所以,方劑是用單味葯物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它的特點是:具有綜合作用,治療范圍較廣,並能調和葯物的毒性,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
方劑的組成,分君、臣、佐、使四項。一般處方用葯多在四種以上,均按這四項配伍,即使少於四種葯或多至幾十種,也不能離此法則。否別漫無紀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葯無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葯,針對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葯物,即《內經》所說:主病之謂君。君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個,也不一定猛烈的葯才能當君葯,主要是看具體情況和需要來決定的。
李東垣曾說:假如治風,則用防風為君;治寒,則用附子為君;治濕,則用防己為君;清上焦,則用黃連為君;清中焦,則用黃芩為君。依此類推,即使是比較性味薄弱的葯物,如桑葉、菊花、陳皮、竹茹等,都有作為君葯的資格。
2.臣:《內經》上說:佐君之謂臣。臣是指協助和加強君葯效能的葯物,如麻黃湯中的桂枝就是幫助麻黃發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黃湯中是臣葯。臣葯在一個方劑內,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種君葯可以有幾種臣葯;如果一方中有兩個君葯,還能用較多的臣葯來配伍。
3.佐:臣之下稱做佐,佐葯就是接近於臣葯的一種配伍葯。除了與臣葯一樣協助君葯的作用,還能協助君葯解除某些次要症狀。
例如,麻黃湯用杏仁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幫助君葯解除麻黃湯證的次要症狀。另一方面,假使君葯有毒性或者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葯來調和。
4.使:從“使”字的意義來看,使葯是一方內比較最次要的葯物。《內經》說:應臣之為使。可知使葯是臣葯的一種輔助葯。在臨證上一般把使葯理解為引經葯,引經葯的意思是將葯力引到發病場所,所以也叫引葯,俗稱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雖含有封建意味,但實質上是用來代表主要葯和協助葯,以說明方劑的組織形式。幾千年來,中醫在方劑的配合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無論經方和時方都是遵守這個原則制定的。
在這里順便談一談“經方”和“時方”的問題。中醫從單味葯的使用發展到方劑,這是很早以前的事。《內經》里就有烏賊骨、茹藘和雀卵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組成的失眠方,澤瀉、白術和麋銜組成的酒風方等。到張仲景博採眾方撰述《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劑更為完備。後人重視其著作尊為經典,並稱其方為經方,把後來方劑叫做時方。我們認為經方的療效是肯定了的.,但時方的價值也是不可否認的。時方的形成,也是中醫學術不斷發展的例證之一。同樣的理由,上面說過的六經辨證法是以《傷寒論》為主,三焦辨證法是以《溫病條辨》為主,一在漢朝,一在清代,不僅沒有抵觸,而且相得益彰。《溫病條辨》的方劑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還有不少的發揮和補充。所以,在古為今用的目標下,我們應重視經方,也應重視時方,還要重視現代的有效方劑。
二、七方
方劑在應用上,出於所用葯物的種類多少和產生療效的快慢不同,又分為七類,簡稱七方,即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復方。
1.大方:病邪強盛,非大力不能剋制,須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氣湯便是。用大方的時候,應先考慮正氣能否勝任,因為大下可以傷陰,大汗可使亡陽,邪雖去而正氣隨傷,這就失卻用大方的意義了。
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對的。邪氣輕淺的,只要用較輕的方劑,或者根據大方減小其制,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氣湯便是。
3.緩方:一般慢性、虛弱性病症,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葯力緩和的方劑來長期調養,如補法中的四君子湯,即是緩方一類。
4.急方:急方和緩方是相對的。是在病勢危急時用來急救的,例如腹瀉不止,手足逆冷,脈微欲絕,用四逆湯回陽。急症用急方,不僅葯力要專,葯量也宜重,故常與大方結合應用。
5.奇方:奇是單數,奇方即專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個,就用一種君葯來治療主症,以求其葯力專一,故叫奇方。但奇方並不等於單味葯,亦有臣葯、佐葯等配合。
6.偶方:偶是雙數,含有雙方兼顧的意思。如同時有兩個病因,需要用兩種君葯來治療的,就叫偶方。臨證上所說的汗下兼施,或攻補並用,都屬偶方一類。
7.復方:復是復雜、重復的意思。凡是病因較多或病情較復雜的就需用復方治療。如五積散是由麻黃湯、桂枝湯、平胃散和二陳湯等方劑組成,用一方來祛除風、寒、痰、濕以及消痞去積。
另一種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內經》所說: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復方也叫重方,不同於一般與單味葯相對而言的復方。
七方是方劑組成的法則之一。除此以外,還有從治療作用來分的。如張景岳曾把方劑分為“八陣”,即補陣、和陣、攻陣、散陣、寒陣、熱陣、固陣、因陣。補陣的方劑是用於元氣虧損,體質虛弱的病症;和陣的方劑是用來調和病邪的偏勝;攻陣的方劑是用於內實證的;散陣的方劑是用於外感證的;寒陣的方劑是用於熱證的;熱陣的方劑是用於寒證的;固陣的方劑是用於滑泄不禁症的;因陣的方劑都是因症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劑的分類多照汪昂《醫方集解》所分,計分二十二類:
1.補養劑:滋補人體陰陽氣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症,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等。
2.發表劑:疏散外邪,解除表證,如麻黃湯、桂枝湯等。
3.涌吐劑:引邪上越,使其嘔吐,如瓜蒂散、參蘆散等。
4.攻里劑:以通便導滯,清除腸胃實邪為主,如大承氣湯、大陷胸湯等。
5.表裡劑: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裡雙解法,如大柴胡湯、桂枝加大黃湯等。
6.和解劑:用和解方法來達到祛除病邪為目的,如小柴胡湯、逍遙散等。
7.理氣劑:疏理氣機,解郁降逆,如四七湯、旋覆代赭湯等。
8.理血劑:和血祛瘀,養營止血,如四物湯、膠艾湯等。
9.祛風劑:通陽散風,滋陰息風,如小續命湯、地黃飲子等。
10.祛寒劑:扶陽溫中,祛逐內寒,如真武湯、四逆湯等。
11.清暑劑:清解暑邪,如香薷飲、六一散等。
12.利濕劑:排泄水濕,如五苓散、五皮飲等。
13.潤燥劑:滋潤津血枯燥,如瓊玉膏、消渴方等。
14.瀉火劑:清熱解毒,如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等。
15.除痰劑:化痰滌痰,如二陳湯、礞石滾痰丸等。
16.消導劑:消積行氣,健運脾胃,如枳術丸、保和丸等。
17.收澀劑:收斂精氣,固澀滑脫,如真人養臟湯、金鎖固精丸等。
18.殺蟲劑:驅除腸寄生蟲,如集效丸、化蟲丸等。
19.明目劑:專治目疾,如羊肝丸、撥雲退翳丸等。
20.癰瘍劑:專治外科腫瘍、潰瘍,如真人活命飲、散腫潰堅湯等。
21.經產劑:專治婦科月經及胎前、產後疾病,如六合湯、達生飲等。
22.救急方:包括急救凍死、溺死及毒蟲咬傷等方。
中醫的方劑,一般很難分類,原因是一個方劑往往包含多種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個門類內,即使幾個方劑的治療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補養劑,不僅用於虛弱證,也能用於其他證候;而且補養一類的方劑也不是任何虛弱證都能適應的。此外,方劑中葯物的加減、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質和作用改變。例如,麻黃湯用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為發汗解表劑;倘把桂枝改為石膏,便為麻杏石甘湯,治肺熱氣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為三拗湯,治傷風感冒、鼻塞咳嗽等症。又如,小承氣湯和厚朴三物湯,同樣用大黃、枳實、厚朴組成,但小承氣湯以大黃為君,厚朴為佐,厚朴的用量比大黃減半;厚朴三物湯以厚朴為君,大黃為佐,厚朴的用量就比大黃加一倍。這樣,小承氣湯適用於瀉熱通大便,而厚朴三物湯則是行氣除滿的方劑了。這說明根據治療作用的分類,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運用時必須考慮。
三、劑型
方劑有多種劑型,各具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湯等幾類。
1.丸劑:丸劑俗稱丸葯,或葯丸。將葯物研成細粉後,加冷開水或蜜,或米糊、麵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圓形體。根據治療上的要求,丸劑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彈丸的,也有如綠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約大丸每粒重一錢、二錢或三錢,小丸每兩二百至四百粒,細小丸每兩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極小丸每兩五千至一萬粒。
丸葯入胃,吸收較慢,多用於慢性疾病之須長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說“丸者,緩也”,就是這個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達腸內才發生作用;也有急症、重症採用丸劑的,因可先期製成,取其便捷。
2.散劑:即粉劑,將葯物研成細粉。有分研、合研、陸續配研等手續。一般多用合研,但帶黏性的葯物如乳香、沒葯、血竭、孩兒茶等,或揮發性強烈的葯物如麝香、冰片、樟腦等,或較貴重的葯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膽、蟾酥等,均用分研。陸續配研是因處方中含有少量貴重葯,或有其他必須分研的葯物時用之,法將需要配研的葯物分研後,置一種於乳缽內,然後加入等量的其他葯粉,研勻以後,再加等量的其他葯粉同研,陸續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勻為止。
散劑用於內服,葯力較丸劑為速;亦用於鼻,或作外敷用。
3.膏劑:將葯物用水煎汁,濃縮成稠厚半固體狀,挑取適量,用開水沖服。一般製法:葯物水浸一夜,煎兩次至四次,取汁分次過濾,合並再熬,至不滲紙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煉的,則為外貼用膏葯。
膏劑多為滋補類,用於慢性虛弱證,冬季服用的膏滋葯亦屬這一類。
4.丹劑:丹是用升華或熔合等方法製成的,主要為礦物類葯物。也有用一般葯物混合製成的,則取“赤心無偽曰丹”的意思。丹的劑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錠劑等。
用法與丸、散劑相同。
5.酒劑:為葯物用白酒作溶劑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葯酒。製法分冷浸和熱浸兩種。冷浸將葯物泡在酒內,過一個時期即可服用;熱浸是葯物和酒密封壇內,隔水用文火緩緩加熱,保持低溫,經過三至七天,去火放冷。
葯酒多用於風濕痹痛,借酒的力量來幫助流通氣血,加強舒筋活絡的效能。
6.湯劑:即水煎劑,用適當的水煎取葯汁,傾出後加水再煎,第一次為頭煎,第二次為二煎。一般每劑均煎兩次,服法有頭、二煎分開服的,也有將頭、二煎葯汁合並後,再分兩次服的。臨證上,湯劑應用最廣,不僅吸取快、作用強,而且便於隨症加減。
丸、散、膏、丹和酒劑,多數屬於成葯,亦可視病症需要,處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單獨使用外,也能放在湯劑內包煎,或用葯汁沖服。
;『伍』 基礎方子是什麼意思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每種病都分為幾個證型,每個證型對應都有一個基本方子,但由於個人體質的不同,同一個證型仍有千差萬別,故開方時先開出基本方,在基本方子的基礎上,再根據個人差別,略有加減,以完成對證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