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細菌毒力的物質基礎包括哪些
擴展閱讀
哪個動漫的男主最丑 2025-02-07 23:43:13
小愛同學怎麼打開D盤 2025-02-07 23:43:07

細菌毒力的物質基礎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7-09 09:39:27

『壹』 構成細菌毒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什麼和什麼

構成細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襲力和毒素。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



(1)細菌毒力的物質基礎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菌落的形狀和大小不僅決定於菌落中細胞的特性,而且也受到周圍菌落的影響,菌落靠得太近,由於營養物質有限,有害代謝物的分泌和積累,因而生長受到抑制。

所以在平板分離菌種時,常可看到平板上互相靠近的菌落都較小,而那些分散開的菌落均較大。即使在同一菌落中,由於各個細菌細胞所處的空間位置不同,在營養物的攝取及空氣供應等方面亦都不一樣,所以在生理上、形態上或多或少會有所差異。

『貳』 病原菌致病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細菌的毒力(侵襲力、毒素)、細菌的數量、侵入的部位。如果要詳細說,那得花很大篇幅,您有興趣就看看吧:細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質,稱為致病性或病原性。能使宿主致病的細菌稱為致病菌或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作用,與其毒力強弱、進入機體的數量,以及是否是侵入機體的適當門戶和部位有密切的關系。(一)細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的強弱程度。構成毒力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侵襲力和毒素。1.侵襲力:侵襲力是指病原菌(包括條件致病菌)突破機體的防禦能力,侵入機體,在體內生長繁殖、蔓延擴散的能力。主要包括菌體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類。(1)菌體表面結構:主要包括莢膜及其他表面物質。莢膜具有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及體液中殺菌物質的作用。有些細菌表面有類似莢膜的物質(比莢膜要薄),如微莢膜、Vi抗原、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抵抗抗體和補體的作用。(2)菌毛:多種革蘭陰性菌具有菌毛,通過其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結合而粘附定居在黏膜表面,有助於細菌侵入。(3)侵襲性酶:是某些細菌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與致病性有關的胞外酶,分泌到菌體周圍,可協助細菌抗吞噬或有利於細菌在體內擴散。主要的侵襲性酶有:1)血漿凝固酶:其作用是使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使血漿發生凝固。凝固物沉積在菌體表面或病灶周圍,保護細菌不被吞噬細胞吞噬和殺滅。2)透明質酸酶:又稱擴散因子,其可分解結締組織中起粘合作用的透明質酸,使細胞間隙擴大,通透性增加,因而有利於細菌及其毒素向周圍及深層擴散。3)鏈激酶:又稱鏈球菌溶纖維蛋白酶,能激活血漿溶纖維蛋白酶原為纖維蛋白酶,從而使纖維蛋白凝塊溶解,使細菌易於擴散。4)膠原酶:是一種蛋白分解酶,可分解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促使細菌在組織間擴散。5)脫氧核糖核酸酶:能水解組織細胞壞死時釋放的DNA,使粘稠的膿汁變稀,有利於細菌擴散。6)其他可溶性物質:殺白細胞素,能殺死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血素,能溶解細胞膜,對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巨噬細胞、神經細胞等多種細胞均有細胞毒作用。2.毒素:細菌的毒素是病原菌的主要致病物質。按其來源、化學性質和毒性作用等不同,可分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還有一些細菌釋放的蛋白和酶也有類似毒素的作用。(1)外毒素是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合成並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外毒素主要由革蘭陽性菌產生,但少數革蘭陰性菌也能產生。外毒素的毒性較強,大多為多肽,不同細菌產生的外毒素,對組織細胞有高度選擇性,並能引起特殊的病變和症狀。外毒素的化學性質為蛋白質,不耐熱、易被熱(56℃~60℃,20min~2h)破壞,性質不穩定,易被酸和消化酶滅活。外毒素具有特異的組織親和性,選擇性作用於靶組織,而引起特異性的症狀和體征。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可使其脫毒,而仍保留外毒素的免疫原性,稱類毒素。類毒素可刺激機體產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2)內毒素是許多革蘭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成分(脂多糖),只有當細菌死亡、破裂、菌體自溶,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細菌才釋放出來。各種細菌內毒素成分基本相同,是由脂質A、非特異核心多糖和菌體特異性多糖(O特異性多糖)三部分組成。脂質A是內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內毒素的性質穩定、耐熱,需加熱160℃經2~4h,或用強酸、強鹼或強氧化劑加溫煮沸30min才滅活。內毒素抗原性弱,不能用甲醛脫毒製成類毒素。內毒素LPS能刺激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產生IL-1、IL-6、TNF-α等。少量內毒素誘生這些細胞因子,可致發熱、微血管擴張、炎症反應等免疫保護性應答,若內毒素大量釋放常導致高熱、低血壓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由於所有革蘭陰性菌細胞壁脂多糖結構成分基本相同,故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類同。內毒素的毒性作用較弱,對組織細胞無嚴格的選擇性毒害作用,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症狀大致相同,其主要生物學活性如下:①致熱作用;②白細胞增多;③感染性休克;④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3)其他毒性蛋白和酶:某些細菌產生溶血素能使血平板上菌落周圍出現溶血環,如鏈球菌溶血素S,大腸埃希菌產生的α溶血素、β溶血素,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等產生的殺白細胞素,能損傷和破壞中性粒細胞,導致感染中白細胞數量減少。(二)細菌的侵入數量細菌引起疾病,除需有一定的毒力外,尚需要有一定的數量。毒力愈強,致病所需菌量愈少;毒力愈低,致病所需菌量愈多。(三)細菌的侵入門戶與感染途徑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夠數量的病原菌,還要經過適當侵入門戶,到達一定的器官和組織細胞才能致病。若侵入門戶不適宜,仍不能引起感染。一些病原菌的侵入門戶是特定的,也有一些病原菌可經多種侵入門戶侵入機體。根據病原菌侵入門戶的不同,可有下列感染途徑:①呼吸道感染;②消化道感染;③皮膚黏膜創傷感染;④接觸感染;⑤蟲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