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1)黨和國家事業的經濟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內容: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2. 中國的經濟基礎是什麼,上層建築又是什麼
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上層建築:統治者的統治制度。
平時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說,你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就要有與其相適應的制度來保證其發展。也就是人來社會一次次的改革嘍。
比如說,周朝,經濟水平落後,生產工具落後,集體勞動的效率高,收獲大,那麼就要有井田制與之相適應。較低的生產力水平就是經濟基礎,井田制就是上層建築。戰國時期,生產工具得到改進,個體勞動效率高,生產積極性高,那麼就要有土地私有制與之相適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就是經濟基礎,土地私有制就是上層建築。
現在,中國的經濟是相對比較落後,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無法得到充分的滿足。所以要有公有制的制度與之相適應。較落後的經濟水平就是經濟基礎。公有制就是上層建築。當然,現在的上層建築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是說是公有制夾雜私有制。這也是由經濟發展所作出的政策調整。現在的中國是在根據本國的經濟發展不斷地調整政策,也可以說是在不斷地評估經濟基礎,從而不斷地調整上層建築。
3.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什麼,工業起什麼作用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工業起(主導)作用。
知識點延伸: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工業不斷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保證各部門的生產在先進技術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一個國家如果吃飯問題要依靠別的國家來解決,那麼這個國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基礎,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受制於人,聽人擺布。
供參考。
4.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按勞分配,多種分配製度並存的原則。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總和,它以公有制為基礎,勞動者成為生產要素的主人,實行按勞分配,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沒收了官僚資本,並通過「三大改造」即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經濟;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投資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國有經濟日益壯大與發展。
(4)黨和國家事業的經濟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國情,黨和國家採取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形式和步驟,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具體途徑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通過改造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1、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分為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兩個部分。根據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性質,及其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分別採取了不同的辦法。
2、根據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反動本質,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後,對它採取無償沒收的政策,把它變成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
3、在我國,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具有兩重的革命意義: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消滅了它的買辦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消滅壟斷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5. 國民經濟的主導。主體、支柱、基礎分別是什麼
1、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
2、國民經濟的主體: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3、國民經濟的基礎:國有經濟。
4、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經濟。
6. 我國國家和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什麼
勞動人民創造財富,發展財富,保護財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商人,軍人這都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沒有這些人哪來的經濟?自打世界上有了人,那麼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發展,就有了經濟的積累,也就有了經濟基礎。
7. 什麼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及其有效組合,這些要素及其組合的演變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研判經濟增長潛力,需要了解內在機制的運行方式,需要從歷史上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和產業體系來分析。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建立了完備的產業體系,勞動力、資金、基礎設施等生產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儲備和較高的質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能有效地把這些要素調動和組織起來,從而為經濟持續增長打下堅實基礎,不斷形成和釋放出巨大的潛力。
巨大的經濟體量。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1952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是世界上保持高速增長時間最長的大國。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2018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國上榜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已超過美國。隨著經濟規模越來越大,「體量大穩得住」、「規模經濟效應」等優勢也越來越明顯,能夠有效抵禦各種外部沖擊,為經濟升級創造有利條件。
豐富的人力資源。我國有近14億人口,相當於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有9億多勞動年齡人口,相當於美國、日本、歐盟的總人口。我國人力資源素質也在不斷提高,每年有大學畢業生800多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500多萬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50多萬人。2009年以來,我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總人數一直高於美國,研發人員規模穩居全球首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培養不斷加強。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統一高效的勞動力市場,加上不斷完善的創業創新激勵政策,推動人力資源積極參與到經濟發展過程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8. 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什麼, 政治還是經濟文化還是軍事還是外交
經濟基礎主要是國家的經濟的創造能力和發展能力。政治文化軍事外交都是由經濟決定的。不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