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的基礎是什麼
學習佛法經典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學佛入門)
我們剛剛開始接觸佛法的朋友經常帶有很多從社會上帶來的各種各樣的觀念,對佛法先入為主有很多觀念,這些觀念有的是佛法的教導,有的並非和佛法一致。
摻雜了很多從佛法角度來說是不正確的見解。所以剛剛接觸佛法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不能先入為主認為佛法就是如何如何,因為我們從前了解的未必真的是符合佛法
佛法其實簡單易懂,並不難學。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一位最有智慧的人,他給大家講述的道理,都是能讓大家很快理解通達的。在講述佛法這件事情上,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超越世尊(世尊是佛弟子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我們先說一個經常接觸到的問題,總是有人和我們說:佛經非常深奧,我們怎麼讀懂?甚至有的學佛之後還和別人講,佛經是你能看明白的嗎?以種種理由阻礙大家接觸真正的佛法。
這是一種挺常見的錯誤理解。
佛經並不是一種枯燥無味,講述玄而又玄的理論的撰述,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深奧的部分有,但世尊能夠以無礙辯才、最高的智慧把這些深奧的問題講述的簡單易懂。
經典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和自己的學生們談話的記錄。我們學習這些經典,其實也就是聽釋迦牟尼佛講課。
那些認為普通人看不懂經典的、或者認為普通人不明白經典意思的,有些小瞧世尊的智慧了。如果是一個已經三皈依的佛弟子,就更不該抱有這樣的觀念、宣傳這樣的觀念。這本身就是對佛法的歪曲和誣蔑。難道一個有智慧的人卻講不清楚自己想表達的意思?甚至無法令他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如果說一個蠢笨的人或許可能,但一個有智慧的人肯定不會。在《維摩詰經》中講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最好的說明
如果說佛講述的經典你看不懂,非要藉助他人的講述才可以了解的話,就如同說特級教師講的你聽不懂,還是找個普通教師講你才能聽懂一樣,這種道理荒謬不荒謬?
事實上在釋迦牟尼佛的講述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態度:
《般泥恆經》:且夫一切去來現佛。皆從法得。經法且存。但當自勉勤學力行。持清凈心。趣得度脫。
在此經當中,世尊講:一切諸佛之所以成佛,都是從修行佛法得來的,佛法經典存在,就該勤於學習,依照佛法力行,秉持清靜心,趣向解脫。
這里講的很清楚,佛法在經典中記錄著,只要經典在、佛法尚在,就該勤勉學習。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又有誰能自稱佛弟子卻否認世尊的教導呢?所以大家都該學習佛法,都可以學習經典。
還有人說,佛法非常深奧,你根本不能明白經典的意思,必須要靠老師給你講解才行。這樣的說法對嗎?
這種說法其實非常顛倒糊塗的。如果說佛講述的經典你看不懂,非要藉助他人的講述才可以了解的話,就如同說特級教師講的你聽不懂,還是找個普通教師講你才能聽懂一樣,這種道理荒謬不荒謬?
且不說經典就是世尊對大家的教導,尤其是對普通大眾的教導,如何會不明白?單就這種邏輯而言,就是十分矛盾的。假如一個人根本不懂得經典、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又如何肯定這位老師講述的就是經典中的東西呢?
很多依附於佛法的騙子,就是用這種觀念迷惑人。讓人誤把錯誤的觀念當作了佛法、卻不去追究。
世尊同樣對是依照經典,還是依照老師有過講述。
《文殊師利問經》:既聞法已如說修行。若依經書若依師說。
這里說的非常明白了,聽聞佛法後,如說修行。依靠什麼呢?要麼依靠經典、要麼依靠老師。但是經典是第一選擇。為什麼呢?在我們這個時代,佛法稱為末法,有各種各樣奇奇怪怪,不符合佛法教導,卻冒用佛法之名的東西。在《楞嚴經》中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就是說這種宣傳邪見的人太多太多了。
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自己不能了解什麼是佛法,那麼聽信一個老師的講述,就有了非常大的風險。除非你能鑒別他說的是否和經典講的一樣。
而這種宣傳邪見的人或許很有名氣、很有地位、受不少人尊敬。靠這些外部條件,你去挑選一位老師依然是非常冒險的。
即便我們運氣很好,碰到這么一位好的、真正的明師,但問題在於他並非佛陀,並未成佛的話,他的講述也未必能夠完全和佛法一致。
這些因素導致了我們現在學佛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世尊講述的經典。這是我們學佛的根本。
還有人說佛講的是好,但未必有人和佛有緣,或許需要藉助他人才可以學習。還舉出經典中釋迦牟尼佛曾經講法有人不聽,阿難去講這人卻聽了的例子。我們不否認這樣的情況,但是誰能知道這個人肯定就和釋迦牟尼佛無緣呢?這要試過才知道。何況即便釋迦牟尼佛知道對方聽了未必肯信,依然是把該說的說了,這絕不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世尊可沒說這個人和我無緣,乾脆我就不說了
這才是學佛的朋友們一定要了解的:
學佛的第一選擇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哪怕你開始並不完全能夠了解接受。但學佛總要學習真正的佛法,不能學了多少年才知道自己學的根本不是佛法,是假冒偽劣產品。
而且學習經典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是學習佛法的捷徑。
不過提醒大家的是,我們這里談論的內容,各位最好也能夠依照經典來對照。這一點,是佛弟子一定要做的。這是世尊明確囑咐過的。無論他打著誰的旗號,有多大名氣,都不能盲目相信,一定要和經典對照之後,符合才相信。
--------------------------------------------------------------------------
後面還有,你網路一下標題就能看到全文
『貳』 佛法的基礎、佛法的核心、佛法的結果是什麼
1、佛法的基礎:清凈戒律
2、佛法的核心:聞思修行
3、佛法的結果:弘法利生
佛法,是讓人們認識思想、擺脫思想束縛、進行自由創造的教學觀照體系。
【佛法】佛所說之教法,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之佛教真理。成實論卷一舉出六種『佛法』之同義語,稱為佛法六名,即:
(一)善說,如實而說。
(二)現報,使人於現世得果報。
(三)無時,不待星宿吉凶而隨時得修道。
(四)能將,以正行教化眾生至菩提。
(五)來嘗,應當自身證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
又佛法為佛教導眾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間之法;對此,世間國王統治人民所定之國法,則稱為『王法』。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關佛法與王法之關系,因時因地而異,有以王法而護持佛法、推動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毀佛法者,如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厄。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緣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種種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稱佛法。
故知,廣義而言,『佛法』一詞,包含極廣,上記之外,舉凡諸法本性、一切世間之微妙善語,乃至於其他真實與正確之事理等,皆屬佛法。然狹義而言,則一般所說之佛法多指佛所說之教法。
『叄』 佛教的理論基礎是
四聖諦
一、苦諦——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都是苦的果報。
二、集諦——是說明人生集起貪嗔痴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故"苦"以"集"為因。
三、滅諦——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即是煩惱滅除,獲得無生(解脫生死)的真理。
四、道諦——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種,主要的指修習八正道,就會得到最勝智慧(般若),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
"集"為"苦"的根本,此二諦又為流轉於世間的因果;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為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
"滅"為"道"的收獲,此二諦即為超出世間的因果;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是為聲聞乘修證涅槃的行果。
十二因緣:
過去二因:
1. 無明-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它的體是痴,以迷闇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就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2. 行-行是造作為義,即依過去的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的三業,而造成罪福,不動諸業,名之曰行。
現在五果:
1. 識-識為初入胎識,即由過去惑業動力,使感異熟報體的阿賴耶識,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
2. 名色-名色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即組織有情的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故稱名色。
3. 六入-六入為六根完具位,示名發毛爪齒位,謂於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因此諸根具足,故名六入。
4. 觸-觸是覺觸,為認識之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故名為觸。
5. 受-受為領納,即情緒作用,謂於觸對境界時,而於違順中庸境上,生起苦樂愛舍之感覺,名之為受。
現在三因:
1. 愛-愛以染著為義,由受而來,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所取之三有境界,於樂愛合,於苦愛離,名愛。
2. 取-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3. 有-有是存在之義,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為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未來二果:
1. 生-生是未來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於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
2. 老死-老死為身心演變的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與之俱來。
由無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識,由識而展開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觸,由感觸而有受,有受而生愛,有愛而執取,有取而造業,由於業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眾生所以輪迴流轉的生生滅滅,都是這樣。
已經成就正覺的佛陀,從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起來,他認為一切眾生要解脫這個世間上生老病死的苦痛,唯有修學八種正道,了解這世間的實相是『正見』,分別視察這實相是『正思維』,不敢妄語惡口兩舌是『正語』,不行殺生偷盜邪行是『正業』,過著合理的經濟生活是『正命』,努力精勤的修學正道是『正精進』,正心誠意使精神集中的是『正念』,積聚思索修養的深行是『正定』,這是修學佛陀之法的人應修行的八種正道,心裡是坦坦白白的,行為是正正當當的,斷除『我』與『我所有』的執著,把從無明生出的薪火滅去,這才能進入真實的解脫,這才是究竟的第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