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識知識包括什麼如生活基本知識
按照不同標准和依據,人類知識體系可以進行不同的劃分:
1、一九六六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陶爾士 、陸克斯 和雷等人,受Maccia 系統化知識思辨理論的影響,將人類知識分類成【描述性的知識】、【規范性的知識】、【實踐性的知識】、與【形式性的知識】四大領域。
①描述性的知識:是描述現象或事件的知識,此種知識用以追求及建立現象或事件的事實,物理、化學、生物和社會等科學知識即屬之;
②規范性的知識:是判斷現象或事件適切性、好壞、美醜的知識,此種知識用以追求現象或事件的的價值與信念,哲學、文學、美術、音樂等知識即屬之;
③實踐性的知識:是對現象或事件採取合宜行動、實踐的知識,此種知識用以追求有效的應用行動,醫療、新聞、工程、設計和教育等知識即屬之,技職教育所探討傳授的知識即屬於實踐性的知識;
④形式性的知識:是統整所有知識的知識,數學、語言及邏輯等知識即屬之。
2、波普爾將人類知識劃分為七大類
第一類:常識。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識,人人都具有。最具有真理性、實用性的知識。
人不能沒有常識,常識太重要了,是其它一切認識的基礎。
第二類:經驗性知識。帶有專業性,是在專門性活動中積累起來的。大部分知識是這類知識,屬於擬規律性知識。可對可錯。
第三類:神話故事、傳說。這類知識具有特殊的價值。往往能產生實證理論所不可能產生的思想。歐洲的建築風格,很多創意都是來自於古老的神話故事、傳說,那時真正的藝術。西方一般把建築專業設置在藝術學院,不像國內視為工科。所以國內的建築造型缺乏藝術美。
第四類:科學知識。形成於以上幾種知識基礎之上,是反應事物的本質、規律的知識。科學的真理性受到批判,真正應該提倡的、重視的是「科學精神」。波普爾提出科學的可錯性。
第五類:哲學
第六類:藝術知識
第七類:宗教
② 人類所有知識如何分類
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徵、概念、命題。
符號表徵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徵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徵。
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復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陳述,是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關系。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幹事物之間的關系,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里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
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
(2)人類基礎知識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1)沒有基礎,何來進階,知識體系環環相扣,沒有夯實的基礎,知識體系只會是漏洞百出,只懂表面,不懂原理,學習任何事物想要學好必須學好基礎,懂其原理,萬丈高樓拔地而起,還要靠地基打的好。
(2)任何事物基礎都很重要(對於不同事物這個基礎的表現形式也可能不同),更深奧的知識都是有最基礎的知識,理論原理組合而成的,沒有基礎,就不可能去理解更深奧的知識理論,就不可能往更高的層次進階,基礎學好了扎實了才能再進階更深奧的課程,再怎麼強調基礎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基礎一定要夯實。
③ 基本科學知識的內容有哪些
包括太空探索、生物觀園、科學歷史、地球故事、奇人奇事、生命科學、科技生活、相關下載、UFO、軍事科技、科幻世界、數碼家電、健康飲食 、科普學術等知識。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如實反映。
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探索自然規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3)人類基礎知識有哪些擴展閱讀
科學特徵
1、對象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問題為導向,並以對象化之物(即所取)為研究對象,再 依據定量化尋求物量間的規律,由此建 構理論體系。
2、開放、真實可查證、理性客觀、中立、無邊界:從事科學研究不以「神」、「鬼」、「仙佛」、「上帝」為前提(一些科學家仍會信仰宗教,"科學"本身是理性思維的結果。),
重事實講道理,一切以客觀事實的觀察為基礎,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 通過證據,依據理性和邏輯推導出結論,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並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准確性及解釋理論的能力。
3、實踐性、普遍必然性、離言性與語言描述辯證統一: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它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范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通過實驗檢驗。
4、存在一個適用范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象(至少在物理界,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並是一至少延續數十年的野心。)。
5、獨立思考和判斷,不迷信書和權威: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不迷信書、權勢巨頭是尋求真理所需的品格。
6、可錯性、可證偽:這是來自卡爾·波普爾的觀點,人類其實無法知道一門學問里的理論是否一定正確,若這門學問有部份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
7、臨時性,不確定性:科學的核心是不確定性,解釋一個現象的科學學說是臨時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證據,所以永遠是統計性質的,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④ 概述:人類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
人類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是我多年學習思考的結晶。未經學界論證。我不敢保證它多麼正確,但它一定非常有用。它的主要用處是指導學習者發現自己認知的盲區和誤區。上圖中每個領域的基礎知識,都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掌握的,也是應對人生挑戰所必需的。
上圖的中心是人的三重基本認知框架:時空、邏輯和語言。這三者是人發展健全認知能力的基礎。小學課程主要用於訓練這三個方面的能力。語文課訓練語言能力,算術課訓練數理邏輯(閱讀和寫作訓練普通邏輯思維能力),幾何(數學課的一部分)訓練空間認知能力。
時空對應於形象思維,邏輯對應於抽象思維,語言對應於語言思維。
形象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意象,意象與意象組合為情景,組合規則為空間規則。
抽象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概念,概念與概念組合為命題,組合規則為邏輯。
語言思維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符號,符號與符號組合為句子,組合規則為句法。
從發生學的角度講,形象思維先於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先於語言思維。
接下來是重點:科學理論、藝術理論和價值理論。
人類為什麼需要理論呢?因為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世界是無限的。理論的作用,就是使人能夠以有限應對無限。
學過初中物理的人,大致都知道科學理論長什麼樣子。但懂得藝術理論和價值理論的人卻不多。
科學領域的研究目的是求真,研究對象是客觀現象,研究方法是實證。
藝術領域的研究目的是求美,研究對象是主觀感受,研究方法是解釋。
價值領域的研究目的是求善,研究對象是主觀選擇,研究方法是比較。
藝術理論的主要內容是符號學和解釋學。價值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微觀經濟學,尤其是經濟學底層原理。
這三個領域的知識,分別代表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三個領域,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都極其重要,青年人一定要重視。本文篇幅有限,不能展開講。
接下來是另一個重點,也就是實踐領域的三門學問:技術、管理和設計。
在理論領域,人可以用有限應對無限,但是在實踐領域,人必須用無限應對無限。在實踐領域,我們要面對和解決一系列個別的問題。掌握任何一個專業領域的技能,都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實踐。這就是為什麼經驗很重要。
技術與科學的區別:科學是一把鑰匙開一萬把鎖,技術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管理與價值論,設計與藝術理論,也是同樣的區別。
這對我們的學習有什麼啟示呢?那就是要注重實踐。這種實踐絕不是上兩次實驗課那麼簡單。
真正的實踐是實戰性的,項目化的,師徒制的,實時反饋和糾錯的,以問題解決和創新為導向的,而且實踐的時間必須足夠長。
最近有個很火的理論: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講的其實是實踐學習問題。要成為世界級頂尖高手,你需要練習一萬小時。要成為專業人士,根據我的估計,至少需要兩千小時。以前學理發、學木活的學徒,沒有3年是不能出師的。
最後強調一下,理論和實踐,屬於不同的知識域,古人在理論領域不如我們,但在實踐領域比我們毫不遜色。古人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藝術創作水平,常常會引起我們的驚嘆。
所謂「理論指導實踐」,這句話不全對。小學生可以做出大企業,大學生也可能混得狗屁不是。不懂得什麼是實踐,就很容易讓自己成為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