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哲學的基礎是什麼
《哲學雜談》
哲學與道學
天道,指宇宙及生命的衍化。人道,即為人處世之道,指個人或群體同外界聯系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天道與人道合稱源道。
天道學,指人類對於天道的領悟與認識。人道學,指人類對於人道的領悟與認識。天道學與人道學合稱道學。
至於「哲學」,思來想去,我也無法給出完美的定義,姑且理解為:對天道及人較為深入的領悟與認識。顯然,道學與哲學,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中國哲學
中國文化,崇尚厚重,不事浮華。因而,古代的聖賢,注重「有利於人,有功於世」;對於不大實用的哲學問題,談論較少——當然,也可能是由於此類典籍乏人問津而難以流傳。
所以,中國的哲學,比較務實,功利性明顯;其主要內容,便是對天人之際與為人處世的探討。
此外,中國文化所達到的高度,是其它文化無法企及的。由於先哲對陰陽之理,有著深入的領悟,所以思考問題,更為透徹。因而,中國的哲學,更顯高深;也需要很高的智慧,方能理解。
因為透徹,所以古代的聖賢,思考問題時,直抵根本,而無凝滯於細枝末節。斯人分析哲學問題,往往由內向外拓展,如同炸鞭炮。在旁人看來,其思想由於缺乏理性,而更為深奧難懂——最典型的,當數道家對天道的闡述。
淺談西方哲學
對於西方哲學,鄙人涉獵甚少,只能談談膚淺的印象。
所謂的「西方」,並不局限於西歐,也包含以西歐文化為主流的國家和地區。由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環境;並且,整體而言,西方更為注重「獨立」與「自由」——所以,西方文化,更顯豐富多彩。
在我看來,西方哲學,多元化與學術性明顯。與中國相比,西方的智者,對天道與人的思考,更為廣博、繁瑣。但是,斯人難以直抵核心,因而常常由表及裡探究,如同剝洋蔥。
所以,西方哲學:注重邏輯,富有理性,易於理解;也各具特色,萬紫千紅,且常常文辭冗長。此外,西方的智者,喜好探討各種哲學問題,而不大關心實用與否;恨不得將「人」拿來「解剖」,把每一個細節都弄明白。
淺談哲學之未來
在近現代,中西方哲學,似乎都發展乏力。
如今的哲學家,思想之高深,遠不及中國的聖賢;思維之寬廣,也難以逾越西方的先哲。所以,斯人要麼靠研究前人的著作而立身,要麼憑後者忽視的細微補丁而成名。
如果沒有能夠比肩前人且自成體系的名家,日後的哲學,必將停滯不前——與物質遺產一樣,若不能繼往開來,精神遺產雖可代代相傳,卻會漸漸減損。
若是立志於在哲學上功成名就,最現實的路徑,便是中西合璧——將中國哲學的高深,與西方哲學的寬廣,兩相融合。當然,前提是,要有很高的智慧——而這智慧,源於道德。
看待哲學
如果知曉哲學包含人道學,那麼:應該不會有人,再去質疑前者的意義。哲學的終極意義,便是助人獲得最高的智慧與幸福;當然,對常人而言,其最大的價值,便是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
若中國的讀者,將國學經典視如草芥,而把西方哲學奉為珍寶,甚至盡心竭力地研究後者——即便收獲再多,也不過是給哲學家提鞋的傭人,終究上不得檯面。
再者,西方哲學山頭林立,思想復雜,篇幅巨長;若對於世事人生,沒有深刻而正確的感悟,則缺乏強大的思辨能力,容易在浩瀚的煙海里迷失自己。
須知優秀的哲學家,也是傑出的道德家。若哲人道不高,德不厚,智必不達;便是聲名再大,著作再多,也不過是二流貨色,必為有識之士所輕視。
此外,以吾愚見,若躋身為哲學家之後,斯人尚不能與幸福相伴,甚至常和痛苦為鄰——其作品,不看也罷;便是想去了解,也無須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