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抓發展,強基礎,惠民生,實施民生戰略推進新農村建設|惠民生保民生
吉林市東昌區自2006年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緊緊圍繞中央提出的新農村「二十字」目標,以全面解決民生問題為主線,實現了經濟快速提升,農村環境徹底改善,社會保障體制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的工作目標。
2006年以來全區共實施新農村項目723項,總投資達9.3億元,鄉(鎮)財政達到每年8�的增速,農民人均收入6950元,實現了「抓發展、強基礎、惠民生」的目標,推進了新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東昌區依託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把提速經濟發展作為提振民生事業的基礎,為民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科學發展,提速經濟發展步伐。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拉動、龍頭培育,以及實施東昌經濟開發區、佐安工業園區、長流產業園區的「一區兩園」戰略開發規劃,加快項目建設,拉動經濟發展。三個鄉鎮每年族尺招商引資額達到10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2戶,帶動農業基地建設73處;依託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帶動、典型示範、科技推動等模式,圍繞畜牧、果菜、中葯材三大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全區新建省級牧業小區27個,建成了省內最大的育肥牛基地,全市最大的蛋雞養殖小區兩個;投資3.57億元、佔地15000畝的通化龍頭村現代農業園區項目,已建成集蔬菜種植區、畜牧養殖區、生產加工區、餐飲觀光休閑區、高新展示及研發培訓6個國內農業最先進的生態發展功能區。無公害蔬菜溫室的不斷擴建,使東昌區成為全市最大的蔬菜供應基地,同時在全省率先建設立體栽培試驗基地,引進新品種31個,新技術6項。
2010年末,農民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居全市最高,三個鄉(鎮)財政收入實現10527萬元,全部進入市級經濟強鄉(鎮)行列,農民人均純收入、縣域經濟等指標連年位居全市首位。
東昌區傾全區之力,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全區農村各項民生事業發展創造優越的發展環境和平台。
解決農村水、電、路三通問題,高標准實施泥草房改造。幾年來,東昌區投入資金2.3億元,修建水泥路300餘公里,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大力開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為全市最高,且農民用水不用交納一分錢水費,全部由區財政出資;全區農村電話、電視普及率為100�,電網、通訊覆蓋率達到100�;東昌區政府按一般戶6000元、困難戶12000元標准全額配套補貼資金,同時制定各項扶持政策,開展單位及企業包保,在省定標准基礎上加大資金簡野投入,區財政投入配套資金698萬元,包保單位投入資金165萬元,三年任務兩年完成,徹底消滅了轄區內的泥草房。
全面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公共事業建設。投入資金2.1億元,高標准實施「農村五室」建設,實現現代化辦公,新建、改建教學樓,改善農村教學條件,配備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實行城市和農村教師輪崗制度,切實提高農村師資力量,使農村學生能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新建和改造鄉村衛生院,改善農村就醫環境,投入醫療設備,選派醫療專家和優秀醫療骨幹到農村坐診,實施規范化管理,提高農村醫療水平;在全區普及「農家書屋」建設,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下鄉活動,每年舉辦送文藝下鄉和農村文化演出30餘場次,創刊農民自己的報紙《東昌新農村報》,使農村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東昌區財政每年出資2000多萬元,建立並完善了擁有東昌區特色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率先開展農村合作醫療。東昌區在2006年沒被納入省試點范圍情況下,區政府投入資金,率先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並逐年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准和報銷比例,切實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的問題。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兩個覆蓋」。加大農村低保救助力度,擴面提標,應保盡保,讓所有生活困難的農民都得到救助救濟,實現最低保障廣覆蓋,同時為特困農民辦理商業醫療保險,實現商業保險全覆蓋。
出台兆咐高政策,推動農民養老事業發展。2008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東昌區農村60歲以上農民基本養老補貼辦法》和《東昌區離任村幹部養老補貼辦法》,對60歲以上農民每月發放60元的養老補貼,2010年,在東昌區積極爭取下,被列入國家農村養老保險首批試點區,農民基礎養老金計發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東昌區繼續發放養老補貼60元,國家發放養老保險金55元),全省新農保試點「百日行動」總結現場會在東昌區召開。區財政專項列支,對離任村幹部,按照任職年限從295元到475元之間,分四個檔次每月給予養老補貼,累計發放補貼1000餘萬元,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離任村幹部的關心,同時也激勵了現任村幹部的工作熱情,此項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征程中,東昌區將按照省市新農村建設要求,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早日實現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