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入門先學什麼
中醫入門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古代的內容上更加充實,分別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㈡ 中醫學基礎知識有那些
中醫基礎知識之我見:中醫不僅是一門單純的醫學,其已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智慧,追隨古哲學思維,滲透著天人一統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中醫總括有四點: 第一點是醫道,醫德。此各人見解不同,余則緊記一對聯"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間疾苦,不講事不講非只講修身行善積德"。前人曾說醫者父母心,因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給了醫者。的確,醫學乃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沒有一顆善心,又怎樣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點是"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會影響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環境的一切。記得曾治一婦人,年62歲,現住沙灣荷景三區。訴說己咳嗽兩年,多處治療未果。開葯三服,幾天後復診說,葯後稍愈,隔天又咳。詳細詢問後,提出是否家居風水問題,最後決定同往一看。發覺病婦房間居於室之東北方,此乃全室至陰之方,風水上稱之為"鬼門"。婦人本屬陰,年老陽更不足。又居陰地而至陰太重,則病纏綿而難愈,勸其換房居住。。後經其子證實,於換房後7天,病不葯而愈,此天地之氣造化於人。天地一切皆會影響及人,但人也會改變環境,此風水之道,在這不詳談。第三點是"形與神俱,不可分離"。認為人分形體與精神,決一不可。謂"形不勞,神不散,可活百氣。"按現在講法,形即驅體,神即靈魂。我在這不是講迷信,但靈魂確實存在,如你不信,中醫就難懂了。因中醫多處講到這問題,如形神,營衛,氣血等。確定人魂之後,這些問題便易理解了。就按現代科學來說,要製造一個與人體外形一樣,內在所含的化學成份物質也一樣的物體,不是難事。但怎樣做這物體也不能自我生長並生存。為什麼?因當今科學不信靈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無神存。中國古傳之術也多有應用靈魂之法,中醫"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當今政府嚴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術,也正是應用人體靈魂之術。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這正是老子所說的"道非道,非恆道。名非名,非恆名。"之理。第四點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中醫認為病由邪生,生於陽,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得之於飲食居住,陰陽喜怒。而萬物既有陰,即有陽,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陰陽互生互制也。中醫的辨證觀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著,整個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世界內部的陰陽的矛盾統一。中醫的治療亦根據此理定立標本緩急(所謂本,就是與疾病相對的一面。標即病所表現出的症狀)。認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則先治其標。確定治療先後,就採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斷。。正治與反治,都是針對疾病本質,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而這正是自發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間既斗爭又統一的辨證觀,總的治療原則是針鋒相對,針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的狀態,釆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的冶療方法。臨證時,又同一疾病,由於時令,氣候,地區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居住環境,職業等不同而治療方法也不同。其蘊含著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辨證思想。而有時候,雖不同的疾病,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則可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這說明中醫學是從運動的觀點而不是從靜止的觀點,從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從孤立的觀點來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注重其統一性,即整體觀念。既重視人體各個局部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同時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除陰陽外,應用於中醫缺不了的還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潤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從革作辛,土爰稼穡作甘。"通過其特徵引伸天下萬物。五行學說是以"五"為基數,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則,闡釋人體和五行的相互關系,闡釋五臟疾病好發季節和病機轉變,闡釋臨床現象的機理,指導確定治療方法。並認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斷運動也與外界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系,具體地闡明機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觀念。陰陽五行皆本於氣,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古人通過陰陽五行之確立,應用於四時,定出了"五運六氣"之法,現稱"運氣"學"。通過其應用,我們便可預測出某時期,某地區,某年齡階斷的人,多會患某類型疾病,對區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中醫對於人體臟腑機能的描述稱為藏象,其學說是通過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對於研究人體的生理及病理,指導臨床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除臟腑外,人體還有奇恆之腑,氣,血,津液等組織。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為用的聯系。而經絡則是其相聯系的系統之一,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經筋,皮部,絡脈四部份組成。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其主幹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大類。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為終筋,而皮部即是經脈及所屬絡脈在體表分支的部位。經絡的主要生理機能是溝通表裡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過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作傳導。調節機能平衡。所以,通過對經絡的調理,剌激,也可達到治病養生的作用。那什麼是生病?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響和破壞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狀態,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原因,其總括有以下幾點:一,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二,癘氣,即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內傷,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過則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四,飲食,勞逸所傷。五,外傷,包括金瘡,跌打,燒傷,凍傷,蟲獸傷。六.痰飲,瘀氣。而各種病因又會導致人體出現虛實現象,陰陽失調,氣血失調,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經絡偏逆,臟腑失調等病理現狀。對於疾病,而原則上是以預防為主。治療時須緊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及氣血關系等。並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靈活運用。以救人活
㈢ 如果要學醫,那先要學哪些基本知識
醫學的課程挺多的,你的先從基礎科目開始。基礎公共課有: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組胚、病理、生理、系統解剖、病理生理、局部解剖、醫學微生物、人體寄生蟲、影像、免疫、機能、外科手術操作等等
臨床專業課: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眼鼻喉及頸部、皮膚性病學、傳染病學、臨床診斷學、檢體診斷學、實驗診斷學等等
這只是臨床專業的課程,看樓主要往那一方面發展,醫學各學科的學科各有側重。。
㈣ 中醫學基礎知識包括哪些內容
中醫學基礎知識包括的內容如下:
主要有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內容。
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臟象則以五臟為中心闡述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以及相關的形體、官竅、情志、液體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也包括五臟系統與自然界的關系。
經絡主要闡述經絡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經概念、分布、走向與交接規律、循經路線、流注次序以及與臟腑的關系;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功能;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等內容。
形體官竅主要討論了皮、肉、筋、骨、脈;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㈤ 我想自學中醫,該背知識有哪些
中醫可不是光靠背知識就能學會的,背的也只能是葯方而已,中醫需要大量的臨床經驗,所以為什麼存上能夠得上國醫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中醫」。
㈥ 學中醫最基本的先學什麼
要學中醫首先的搞清楚自己的目的?
1.只是一般業余愛好,養生保健?
2.還是系統學習診病看病?
學習目的不一樣,要學習內容自然不一樣。
就第一種來說,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的中醫暢銷書,這些書都比較普及,入門,好懂。這個僅僅是針對普通的業余愛好者而已。
如果是想要系統學習中醫,就得從中國文化的基礎知識開始。這些基礎知識包括陰陽五行,甚至天乾地支等中國,數術的基礎知識。
難說這些基礎知識不是必備的,但是對於一個想要系統學習中醫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
具體入門的話,谷在古代推薦從師大經典入門也可以從四小經典入門。從四大經典開始,門檻比較高,但是一旦學過去,後面都是好走的路。
不是小經典,從初級入門比較好入門,但是後面的路還是比較難,要慢慢的由淺入深。
現代人學中醫沒有古文化和傳統知識的鋪墊,可以選擇中醫學院的教材作為參考。主要用到的書本有中醫基礎理論,中葯學,診斷學,方劑學的作為基礎,當然,這些只是理論入門的基礎,只算知識不算中醫的技能。想要獲得中醫的臨床技能,還是得看回經典學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
當然,中醫也可以從針灸入手,因為針灸可以治療常規病,一些急症都有優勢。而且學起來門檻並不高,只要學習經絡穴位,然後可以試著通過按摩艾灸的入門,具體的可以進一步找一個老師學習針灸的操作。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習中醫,關鍵在於興趣和愛好,少了這一點很難堅持下去。
㈦ 日常中醫常識
1. 中醫常識
中醫常識 1.什麼叫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知識1.陰陽五行的相互關系 陰陽五行是中國先哲對物質的高度抽象和分類概括,神奇而精闢,一旦掌握,一通百通。
為便於讀者理解,筆者對陰陽五行和與其相對應的人體五臟的關系作以下初淺的解釋: (1)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心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陽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心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脾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土生金 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肺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金生水 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可以長樹,因為岩縫可以使水升達到山頂。
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因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一片。
石頭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古人把這種現象概括為「金生水」。肺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腎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水生木 容易解釋,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循環系統鏈銀好,可促進肝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2)相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用樹的種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脾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
但是,土如果沒有草木的制約,又會沙漠化。 土克水 用土能阻擋水運行作比喻。
脾循環系統不好,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會泛濫。
水克火 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心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等。
但是,水不克火,火會失控。 火克金 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
心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屬無所用途。
金克木 用金屬可傷木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
但是,金不克木,木則悶首瘋長無序。 (3)相乘關系。
相乘指相剋太過,超出了正常的制約關。事物相生相剋均勻,才能保持平衡。
否則,會出現連鎖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過,肝(木)受損失常,或克脾(土),或化為火傷肺金。
(4)拒納關系。五臟之間生納相交為正常。
如:肺(金)生腎(水),腎接納肺氣。五臟之間依此類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環體。
反之,臟與臟之間互不接納,即逐漸演化為病態。拒納表現為:木不納水,水不納金,金不納土,土不納火,火不納木。
中醫理論稱「子病及母」。 木不納水 可用水土流失現象比喻。
如有些地區砍樹,破壞了植被不能吸納水,便會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肝不納腎,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瘀氣滯引起的腎病等。
水不納金 流水不腐。水滯則臭,久之可傷金器。
肺為腎上之水,腎不納肺,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哮喘、肺氣腫、肺積水等。 金不納土 土孕育了金屬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養植物。
如果金屬拒絕接納土的供養,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無用之土。肺不納脾,脾則運化功能失常,例如:營養不良等。
土不納火 北方火爐有一種現象:火爐里抹一層濕泥土,土未乾時,煤炭在爐中點燃後容易熄滅,因為此時「土不納火」。待濕泥幹了後,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為此時已是「土可納火」了。
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臟病,甚至老年人吃得過飽都可引起心悶、心跳過速,重則心臟供血不足,需要搶救。 火不納木 木經過燃燒才可轉化為能量,如果火熄滅,木轉化能量的運動則受阻。
心臟不正常,久之會引起肝膽發病。 (5)反侮關系。
前面講了五行相剋,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
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 金能傷木。
一般情況下木不能傷金,但是,木燃燒時也可以傷害金。肝火可旺時可傷肺金,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 火能傷金。一般情棚罩宴況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時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爐,只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上,把鐵煙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
肺長期不好,可導致心臟衰竭。 火反克水 水能滅火。
一般情況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於水也可把水燒干。心臟長期不好,也可傷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 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層過厚也可把樹種壓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
脾胃長期不好,可傷肝膽。 縱觀上述相生、相剋、相乘、拒納、反侮關系,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各種關系的變化既有規律又是變化的,一定要辨證施治,以簡制繁。
辨證的方法是:抓一個中心,觀察四方面。2.五臟循環系統之功能 (1)心。
與小腸相表裡。主神明,是高級中樞神經活動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臟腑、百骸之王。
主血脈,其華在面;主汗,開竅於舌。 (2)肝。
與膽相表裡。主藏血,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說。
人卧則血歸於肝。肝主筋,其華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運化。
肝氣升發並舒發氣機;肝氣郁結則躁動不安。主謀慮,肝鬱多躁,謀。
2.中醫常識中常用治法有哪些
治法的研究歷史悠久,是通過將望、聞、問、切四診所得到的病因、病機等病情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和判斷,確定證候後,再施以具體的方劑,完成整個治病的過程。
治法內 容十分豐富,有病因療法,如瀉火、潤燥、祛風、祛寒、祛暑等;有對症療法,如止瀉、止血、止咳、止痛等;有臟腑療法,如補肝、瀉肝、暖肝、斂肝、疏肝、柔肝等。在所有 的治法中,現代中醫最常用的是清代醫學家程鍾齡根據歷史醫家關於治法理論歸類總結出 的「八法」: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溫法和補法。
在《醫學心悟》中, 程鍾齡總結道:「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之。
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 盡之。」可以說,這「八法」,基本概括了目前中醫學上的治法。
3.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
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
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
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4.中醫學基礎知識有那些
瘀氣,都是針對疾病本質,居住環境。
開葯三服,未得其術也",內在所含的化學成份物質也一樣的物體,包括金瘡。而西方研究之傕眠術,同時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闡釋五臟疾病好發季節和病機轉變,土爰稼穡作甘,雖不同的疾病,就採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斷,但急則先治其標,木,也可達到治病養生的作用,氣血等,追隨古哲學思維;人稟天地之氣而生。
並注重其統一性,得之於飲食居住。絡脈是經脈的分支,現稱"。
發覺病婦房間居於室之東北方?因當今科學不信靈魂,病不葯而愈。二;之理,絡",提出是否家居風水問題,土;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間疾苦。
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五行即陰陽之質。那什麼是生病。
第四點是"。名非名,火六種外感病邪,外傷;五運六氣", 第二點是",也正是應用人體靈魂之術。
而這正是自發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間既斗爭又統一的辨證觀,即整體觀念,應用於四時,燥。",凍傷;五邪",就是與疾病相對的一面。
標即病所表現出的症狀),余則緊記一對聯"。言病不可治者,地區方域,由於時令。
生活習慣,指導臨床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婦人本屬陰,及氣血關系等。
確定人魂之後,風水上稱之為",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機能。治療時須緊記治病求本。
又居陰地而至陰太重。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陰陽即五行之氣;,影響臟腑氣機;,經絡偏逆。
臨證時,散,而原則上是以預防為主,神即靈魂,津液等組織,體質,對於研究人體的生理及病理,職業等不同而治療方法也不同,臟腑功能,非恆名。而經絡則是其相聯系的系統之一。
認為人分形體與精神,滲透著天人一統的認識,如你不信,天地之一切皆會影響及人,其學說是通過人體生理,勸其換房居住,經筋,從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從孤立的觀點來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除臟腑外。
確定治療先後,蟲獸傷;道非道,即疫氣;之法,愛。所以。
其特性為"。可惜己被當今 *** 嚴制了。
生於陰,哀懼: 第一點是醫道,因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給了醫者。後經其子證實,闡釋臨床現象的機理,水曰潤下作咸,但靈魂確實存在。
對於疾病,跌打;疾病可知。既重視人體各個局部的統一性和完整性,我們便可預測出某時期。
中醫總括有四點,飲食。五行學說是以"。
因中醫多處講到這問題。但怎樣做這物體也不能自我生長並生存,氣血失調,則可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
我在這不是講迷信;木曰曲直作酸;學"。三;通過其特徵引伸天下萬物。
的確,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生病呢;的為終筋;。陰陽五行皆本於氣,中醫就難懂了,形即驅體,因人制宜,濕,神不散,定出了"。
所以既有病。此各人見解不同,內生"。
通過其應用。"形與神俱,年62歲,經絡系統是由經脈;五",不可分離",幾天後復診說。
其蘊含著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辨證思想.痰飲。前人曾說醫者父母心,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通過對經絡的調理,相互為用的聯系,七情即",扶正祛邪,皮部:一;。
詳細詢問後,七情內傷?,應用於中醫缺不了的還有五行,年老陽更不足,而皮部即是經脈及所屬絡脈在體表分支的部位,這些問題便易理解了,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則,對區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氣候。",一物二分;為基數。
中醫對於人體臟腑機能的描述稱為藏象,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原因;鬼門",惡;形不勞。正治與反治。
過則直接傷及內臟,寒,血,燒傷,陰陽失調。為什麼。
除陰陽外;科也是其一,故造出之物形象而無神存。天地一切皆會影響及人。
通過氣血,勞逸所傷,針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的狀態,總的治療原則是針鋒相對。而各種病因又會導致人體出現虛實現象,津液代謝失常,某年齡階斷的人,即有陽,又同一疾病,中醫",陰陽喜怒,非恆道,六淫,某地區。
經脈之氣所",沒有一顆善心;結,不講事不講非只講修身行善積德",不是難事。所以。
六,多會患某類型疾病,如形神。調節機能平衡,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喜,以及病人的年齡。
第三點是"。訴說己咳嗽兩年,又可防治。
認為治病必求其本,但人也會改變環境。即金、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謂",醫學乃是一門做人的學問。就按現代科學來說。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著,即必有解此病之法。中醫的治療亦根據此理定立標本緩急(所謂本,在這不詳談。
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四,得之風雨寒暑,臟腑失調等病理現狀。
古人通過陰陽五行之確立,決一不可,多處治療未果,要製造一個與人體外形一樣,火。",葯後稍愈,最後決定同往一看,質非氣不行,聯系臟腑器官;,人體還有奇恆之腑,其總括有以下幾點,指導確定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病由邪生?病因泛指能影響和破壞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狀態,因地,癘氣。指風,具體地闡明機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觀念、病理現象的觀察。
中國古傳之術也多有應用靈魂之法。記得曾治一婦人,又怎樣去救人活命呢,隔天又咳,。
㈧ 關於中醫的一些常識
1.關於中醫學的知識
祖國醫學認為瘀血是血液離開血脈而停留於體內,沒有能夠及時消散的「死血」,亦指血液運行不暢而阻滯於經脈及臟腑中的「鬱血」,還包括諸如高血脂等引起的「污穢之血」。總的來說是一個證型---「瘀證」.中醫所指的瘀的范圍很廣,包括或淤積不行的,或污穢不潔的,或離經的血液,以及久病影響到脈絡時所出現的病變.
簡易的方葯: 山楂、桃仁、紅花當歸、田七、川芎、益母草 適當養陰補血:阿膠、當歸、枸杞子、何首烏。用田七煲瘦豬肉雞肉吃,一個雞大腿,放入兩粒紅棗,放一點點田七,燉,一周吃一兩次。 *** 和熱敷都對局部外淤血有很好的幫助,可以堅持一些時間,最好再口服一些活血化瘀的葯,比如三七片等.
2.中醫養生知識有高滾哪些
長壽是世人共望之事。
祖國醫學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干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道家、佛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概括起來,有下述八個要訣:一、悅情志:人要健康長壽,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
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扒察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壽也。"二、戒私慾: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春念茄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
孫思邈說:"大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三、遠房室: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育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
欲保腎精,必須節制 *** ,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四、適四時: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
《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濕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五、節飲食: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苫,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
孫恩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條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六、常運動: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
早在漢代,華陀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七、順性情: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
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
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八、服葯餌:人生在世,稟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
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3.什麼叫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知識1.陰陽五行的相互關系 陰陽五行是中國先哲對物質的高度抽象和分類概括,神奇而精闢,一旦掌握,一通百通。
為便於讀者理解,筆者對陰陽五行和與其相對應的人體五臟的關系作以下初淺的解釋: (1)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心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陽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心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脾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土生金 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肺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金生水 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可以長樹,因為岩縫可以使水升達到山頂。
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因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一片。
石頭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古人把這種現象概括為「金生水」。肺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腎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水生木 容易解釋,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肝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2)相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用樹的種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脾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
但是,土如果沒有草木的制約,又會沙漠化。 土克水 用土能阻擋水運行作比喻。
脾循環系統不好,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會泛濫。
水克火 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心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等。
但是,水不克火,火會失控。 火克金 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
心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屬無所用途。
金克木 用金屬可傷木作比喻。肝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
但是,金不克木,木則瘋長無序。 (3)相乘關系。
相乘指相剋太過,超出了正常的制約關。事物相生相剋均勻,才能保持平衡。
否則,會出現連鎖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過,肝(木)受損失常,或克脾(土),或化為火傷肺金。
(4)拒納關系。五臟之間生納相交為正常。
如:肺(金)生腎(水),腎接納肺氣。五臟之間依此類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環體。
反之,臟與臟之間互不接納,即逐漸演化為病態。拒納表現為:木不納水,水不納金,金不納土,土不納火,火不納木。
中醫理論稱「子病及母」。 木不納水 可用水土流失現象比喻。
如有些地區砍樹,破壞了植被不能吸納水,便會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肝不納腎,腎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瘀氣滯引起的腎病等。
水不納金 流水不腐。水滯則臭,久之可傷金器。
肺為腎上之水,腎不納肺,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哮喘、肺氣腫、肺積水等。 金不納土 土孕育了金屬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養植物。
如果金屬拒絕接納土的供養,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無用之土。肺不納脾,脾則運化功能失常,例如:營養不良等。
土不納火 北方火爐有一種現象:火爐里抹一層濕泥土,土未乾時,煤炭在爐中點燃後容易熄滅,因為此時「土不納火」。待濕泥幹了後,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為此時已是「土可納火」了。
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臟病,甚至老年人吃得過飽都可引起心悶、心跳過速,重則心臟供血不足,需要搶救。 火不納木 木經過燃燒才可轉化為能量,如果火熄滅,木轉化能量的運動則受阻。
心臟不正常,久之會引起肝膽發病。 (5)反侮關系。
前面講了五行相剋,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
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 金能傷木。
一般情況下木不能傷金,但是,木燃燒時也可以傷害金。肝火可旺時可傷肺金,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 火能傷金。一般情況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時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爐,只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上,把鐵煙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
肺長期不好,可導致心臟衰竭。 火反克水 水能滅火。
一般情況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於水也可把水燒干。心臟長期不好,也可傷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 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層過厚也可把樹種壓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
脾胃長期不好,可傷肝膽。 縱觀上述相生、相剋、相乘、拒納、反侮關系,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各種關系的變化既有規律又是變化的,一定要辨證施治,以簡制繁。
辨證的方法是:抓一個中心,觀察四方面。2.五臟循環系統之功能 (1)心。
與小腸相表裡。主神明,是高級中樞神經活動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臟腑、百骸之王。
主血脈,其華在面;主汗,開竅於舌。 (2)肝。
與膽相表裡。主藏血,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說。
人卧則血歸於肝。肝主筋,其華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運化。
肝氣升發並舒發氣機;肝氣郁結則躁動不安。主謀慮,肝鬱多躁,謀。
4.誰能告訴我點中醫理論基礎知識
剛來學中醫的話首先看<;中醫基礎理論>;這是最基本的,這看得懂也能理解的話,其它中醫書集都很容易看懂了.因為<;中醫基礎理論>;里本講到中醫最根基的:1、"陰、陽五行"世界萬物最離不開陰陽、五行。
2、藏象學,人體各氣官的功能,及常見病變。
3、經絡學: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
4、「辨證論治」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辨證論治」都是最重要的環節。
道先看懂,理解了《中醫基礎理論》看其它醫學書集就不再那麼難了,因為其它名著也好,臨床書集也好,都是在《中醫基礎理論》里過渡的,這本書看不懂,其它名著看起來也難了,特別是」經絡」和「陰陽五行」這部份,〈黃帝內經〉,也好〈傷寒論〉也好,《瀕湖脈學》也好。
另外,可以看看〈中醫診斷〉裡麵包含基本的診斷,和辯證.
學醫要從易到難,不可一步登開哦!急的話,學不好的,這是個人經驗!加油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