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人性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人性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發布時間: 2023-06-16 03:06:00

1. 人心人性的基礎是什麼

基礎就是人的意識
人腦產生的意識
其實這個天生的遺傳也有一定比例

2.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建立在真誠的交往,誠實守信,做事有原則,敢做敢當,有責任心之上

3. 社會人人性理論假設的基礎

社會人人性理論假設的基礎是霍桑試驗。
「社會人」假設的理論基礎是人際關系學說,「社會人」(social man)又稱為「社交人」。「社會人」假設最早來自於梅奧(G.E.Mayo)主持的霍桑實驗(1924—1932)。梅奧認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活生生的「社會人」,人不是機器和動物。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成員,金錢和物質雖然對其積極性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但是起決定因素的不是物質報酬,而是職工在工作中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之後又經英國塔維斯托克學院煤礦研究所再度驗證。後者發現,在煤礦採用長壁開采法先進技術後,生產力理應提高,但由於破壞了原來的工人之間的社會組合生產反而下降了。後者吸收社會科學的知識,重新調整了生產組織,生產就告上升。這兩項研究的共同結論是,人除了物質需要外,還有社會需要,人們要從社會關系中尋找樂趣。
1933年梅奧總結了霍桑實驗以及其他實驗的結果,概括起來說,霍桑實驗得出了以下結論。
1、傳統管理認為,生產效率主要決定於工作方法和工作條件。霍桑實驗認為,生產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決於職工的"士氣",而士氣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生活,以及企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傳統管理只重視"正式群體"問題,諸如組織結構、職權劃分,規章制度等,霍桑實驗還注意到存在著某種"非正式群體"。這種無形的組織有其特殊的規范,影響著群體成員的行為。
3、霍桑實驗還提出新型領導的必要性。領導者在了解人們的合乎邏輯的行為的同時,還須了解不合乎邏輯的行為,要善於傾聽和溝通職工的意見,使正式組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組織的社會需要取得平衡。
霍桑試驗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使大家注意到:
社會性需求的滿足往往比經濟上的報酬更能激勵人們。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活中發現,只有在顧全群體利益時,個人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社會人」(Social man)的基本假設就是:
(一)從根本上說,人是由社會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動機的,並且通過同事的關系而獲得認同感。
(二)工業革命與工業合理化的結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義,因此能從工作上的社會關系去尋求意義。
(三)員工對同事們的社會影響力,更比對管理者所給予的經濟誘因控制更為重視。
(四)員工的工作效率隨著上司能滿足他們社會需求的程度而改變。
此假設得出的管理方式與根據「經濟人」的假設得出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他們強調除了應注意工作目標(指標)的完成外,更應注意從事此項作的人們的要求。不應只注意指揮、監督等,而更應重視員工之間的關系培養和形成員工的歸屬感和整體感。不應只注意對個人的獎勵,應提倡集體勵制度。這種假設無疑比前一個假設進了一步。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需求有區別。因而不能不認識到這種假設虛偽性的一面,同時也要借鑒合理的部分。

4. 人性的基礎是什麼,善良

人之初,性本惡。基礎是惡,所以所有的教育都是導人向善,因為人性本惡。善要學,但是惡根本不需要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