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普通話是以什麼為標准音,以什麼為基礎方言,以什麼為語法規范的共同語言。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普通話語音的特點:聲母除舌尖後擦音、鼻音 、邊音外,無濁音;韻母多復母音,鼻韻母有前後之分;沒有聲母的清濁對立,沒有入聲韻,尖團合流,聲調較少,調式簡單,另外有輕聲和兒化韻。
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隻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母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後。普通話聲調變化高低分明,高、揚、轉、降區分明顯。
(1)普通話以什麼語言系統為基礎擴展閱讀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986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強化政府行為,擴大普及范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民族語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的自由。國家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使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教學的學校開設的漢語課程應當教授普通話,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漢語的場合要使用普通話。
正確處理普通話與漢語方言的關系,堅持社會語言生活主體化與多樣化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推廣普通話不是消滅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並在正式場合和公共交際場合自覺地使用普通話。
Ⅱ 普通話是以什麼為標准音以什麼為基礎方言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
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通用語,漢語不等同於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以利社會交際,與人民使用傳承方言並不矛盾。
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首選語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2)普通話以什麼語言系統為基礎擴展閱讀: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平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現代普通話跟東南地區方言相比,保留的古音比較少,並且消失了「入聲」。
1909年清政府將北平語音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0年爆發「京國之爭」,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而不是以灤平語音為標准音。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Ⅲ 普通話是以那裡的話為標準的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一些語詞當地極少使用則在其它地方采音)。1953年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范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斗山鄉三地進行了語音採集。
作為全國規范,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公共用語。從後來普通話的規范來看,灤平日常的語言非常符合這些標准。
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顯得直接、清晰、明確,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音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易於學習推廣。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召開,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定為「普通話」 。
(3)普通話以什麼語言系統為基礎擴展閱讀:
來源: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話被推崇,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韻》為規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准音。朱棣奪取建文帝的帝位,遷都北平(改為京師,稱北京),以南京人為主、從全國各地遷徙數十萬貴族、富戶、民眾。以南京官話為主要基礎影響元大都語音,經歷明朝整個時代的過程,北京官話(異於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清朝:清代貴族學習和推廣北京官話,在雍正年間在南方方言區推廣基於北京音的官話,設立「正音書館」。[9]公元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清代漢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