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磚混結構建築的承重牆下一般採用什麼基礎
一般是粉土。如果寬高比小於等於1,基礎寬度要大些。 一般的居民房,如果大於1。一般河溝附近會有淤泥質土,不用配筋。基礎高度300mm,配筋用三級鋼10間距150就可以了。
牆下條基是不是需要配筋,關鍵是看基礎的寬高比,就是基礎伸出牆外的長度比上基礎的高度。如果寬高比小於等於1,屬於剛性基礎,是不需要配筋的,如果大於1,需要配筋(地基基礎規范上說的比較復雜,你就按這個執行就可以了)。
兩層的房子,看來是沒有勘察報告了,你可以看看挖出的土,判斷土性。一般河溝附近會有淤泥質土,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在7~8噸左右,基礎寬度要大些。如果是耕地,一般是粉土,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在10~12噸,基礎寬度可以小些。
一般的居民房,基礎寬度做到1.4米就可以了。基礎高度300mm,配筋用三級鋼10間距150就可以了。或者基礎高度600mm,不用配筋。剛性基礎用混凝土、毛石都可以。
② 第八章 基礎
1、當建築物為柱承重且柱距較大時宜採用( )
A、 獨立基礎 B、 條形基礎
C、 井格式基礎 D、 筏片式基礎
2、基礎設計中,在連續牆下或密集的柱下,宜採用( )
A、獨立基礎 B、條形基礎
C、 井格基礎 D、 筏片基礎
3、以下基礎中,剛性角最大的基礎通常是( )
A、混凝土基礎 B、磚基礎 C、砌體基礎
4、屬於柔性基礎的是( )
A、磚基礎 B、毛石基礎
C、混凝土基礎 D、鋼筋混凝土基礎
5、柔性基礎與剛性基礎受力的主要區別是( )
A、柔性基礎比剛性基礎能承受更大的荷載
B、柔性基礎只能承受壓力,剛性基礎既能承受拉力,又能承受壓力
C、柔性基礎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承受拉力,剛性基礎只能承受壓力。
D、剛性基礎比柔性基礎能承受更大的垃力
6、直接在上面建造房屋的土層稱為( )
A、原土地基 B、天然地基
C、人造地基 D、人工地基
7、剛性基礎的受力特點是( )
A、抗拉強度大、抗壓強度小 B、抗拉、抗壓強度均大
C、抗剪切強度大 D、抗壓強度大、抗拉強度小
8、下列有關基礎的埋置深度,何者是正確的? ( )
A、除岩石地基外,基礎埋深不宜小於1m。
B、當上層地基的承載力大於下層土時,宜利用上層土作持力層。
C、在抗震設防區,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礎其埋置深度不宜小於建築物高度的1/10。
D、樁箱或樁筏基礎的埋置深度不宜小於建築物高度的1/15
9、基礎埋深的最小深為( )
A、0.3m B、0.5m
C、0.6m D、0.8m
10、地基( )。
A、是建築物的組成構件 B、不是建築物的組成構件
C、是牆的連續部分 D、是基礎的混凝土墊層
③ 高層建築一般採用什麼基礎
一般採用樁基礎。
樁基礎可以是單根樁(如一柱一樁的情況),也可以是單排樁或多排樁。對於雙(多)柱式橋墩單排樁基礎,當樁外褥枉地而上較高時,樁間以橫系梁相連,以加強各樁的橫向聯系。
多數情況下樁基礎是由多根樁組成的群樁基礎,基樁可全部或部分埋入地基土中。群樁基礎巾所有樁的頂部由承台連成一整體,在承台上再修築墩身或台身及上部結構。
(3)密集的牆下採用什麼基礎擴展閱讀
樁基的水平承載能力
高層建築基底水平剪力和傾覆力矩,主要由地震和風所引起,一般地,地震作用為控制因素。地震引起的基底水平剪力一般不超過高層建築總重的5%,但仍相當可觀。因高層建築上部結構的重心遠高於基礎底面,因此還會引起很大的傾覆力矩,在地震區這些作用都必須加以考慮。
對高層建築,地震作用往往成為設計中的控制因素。但在沿海地區,由於海洋風暴的侵擾,風的影響可能甚於地震。對超高層建築,風引起的基底水平剪力和傾覆力矩可能接近甚至遠超過地震引起的結果,成為設計中的控制因素。因此,高層建築樁基礎,必須有足夠的抵禦水平荷載和傾覆力矩的能力。
④ 農村自建房採用磚混結構,做什麼類型的基礎好
農村建房普遍層數不多。一般為2~3層。如採用磚混。做牆下條形基礎是最佳方案。因為房屋的層數不多,整體重量也不是很大,作用在基礎上的荷載也不是很大,農村建房地基一般都屬於丘陵地區地區。基礎土質一般都是自然土,天然自然土地基一般承載力至少不低於150kp/㎡。以上。所以,農村自建房採用磚混結構。做牆下條形基礎是最安全最省錢的。
現在的農村自建房基礎最常見的也就是兩種,獨立基礎和人工挖樁基礎,為什麼我推薦這兩種基礎形式呢?就是因為獨立基礎工程量比較小,材料耗費也不多,但是對於承載能力不錯的地基條件來說卻完全夠用,所以個人認為地基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獨立基礎就是我們的首選。對於井樁基礎來說雖然成本相對比較高,但是卻非常適合一些回填的坑塘、持力層比較深的軟土和一些沙地基礎。
⑤ 建築的常用基礎形式有哪些
1、建築的常用基礎形式有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板基礎、箱型基礎、樁基礎等。
1)條形基礎:當建築物上部結構採用牆承重時,基礎沿牆身設置,多做成長條形,這類基礎稱為條形基礎或帶形基礎。
2)獨立基礎:當建築物上部結構採用框架結構或單層排架結構承重時,基礎常採用方形或矩形的獨立式基礎,這類基礎稱為獨立式基礎或柱式基礎。
3)筏板基礎:當建築物上部荷載大,而地基又較弱,這時採用簡單的條形基礎已不能適應地基變形的需要,通常將牆或柱下基礎連成一片,使建築物的荷載承受在一塊整板上成為筏板基礎。
4)箱形基礎:當板式基礎做得很深時,常將基礎改做成箱形基礎。箱形基礎是由鋼筋混凝土底板、頂板和若干縱、橫隔牆組成的整體結構。
5)樁基礎:樁基礎由基樁和連接於樁頂的承台共同組成。若樁身全部埋於土中,承台底面與土體接觸,則稱為低承台樁基;若樁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於地面以上,則稱為高承台樁基。
⑥ 填充牆下基礎
這個問題好大,不知從何開始回答。
一般情況下,要考慮牆下基礎的主要是獨立柱基的情況,在一層的填充牆下要設置相應的基礎。其結構處理方法主要有二種:
1、用混凝土條基。在一層的填充牆下沿牆長設條形基礎,一般採用素混凝土基礎加基礎牆形式。
2、用基礎梁。在一層的填充牆下直接設置基礎梁,梁下架空,荷載直接轉移到二邊獨立基礎上。現在採用此種結構處理方式的比較多。因為減少基礎開挖量、減少基礎牆的工作量,所以總體來說比較經濟。
說明,我是在PC埠回答的高質問題,是看不到圖片的,只有在提交後才能看到圖片。補充回答如下:
你的圖中所示是牆下條基,採用的是250厚C15素混凝土條形基礎加基礎牆的結構處理方式,即方式一。在基礎牆中同時考慮設置了圈樑,此時圈樑只是起到一個構造拉結作用、增加整體剛度、防潮層的作用,並不是基礎梁。下圖是基礎梁的設置
。
⑦ 牆下條形基礎的構造要求
牆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的構造要求:
1)墊層的厚度不宜小於70mm,通常採用100mm;
2)錐形基礎的邊緣高度不宜小於200mm,階梯形基礎的每一級高度宜為300~500mm;
3)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於10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也不宜小於100mm;分布鋼筋的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不大於300mm,每延米分布鋼筋的面積不小於受力鋼筋面積的15%;
4)保護層厚度:有墊層時不小於40mm,無墊層時不小於70mm。
⑧ 我國房屋建築中所採用的基礎類型有哪些
基礎的類型:
基礎按受力特點及材料性能可分為剛性基礎和柔性基礎;
按構造的方式可分為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片筏基礎、箱形基礎等。
1.按材料及受力特點分類
(1)剛性基礎: 受剛性角限制的基礎稱為剛性基礎。
剛性基礎所用的材料的抗壓強度較高,但抗拉及抗剪強度偏低。
剛性基礎中壓力分布角a稱為剛性角。在設計中,應盡力使基礎大放腳與基礎材料的剛性角相一致,目的:確保基礎底面不產生拉應力,最大限度地節約基礎材料。構造上通過限制剛性基礎寬高比來滿足剛性角的要求。常用的有:磚基礎。灰土基礎。三合土基礎。毛石基礎。混凝土基礎。毛石混凝土基礎。
1)大放腳為保證基礎外挑部分在基底反力作用下不至發生破壞。
2)灰土基礎灰土基礎適用於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區,並與其他材料基礎共用,充當基礎墊層。
3)三合土基礎三合土基礎一般多用於地下水位較低的四層和四層以下的民用建築工程中。
4) 毛石基礎具有強度較高、抗凍、耐水、經濟等特點。
5)混凝土基礎常用於地下水位高,受冰凍影響的建築物。
6)在上述混凝土基礎中加入一定體積毛石,稱為毛石混凝土基礎。
2)柔性基礎。在混凝土基礎底部配置受力鋼筋,利用鋼筋受拉,這樣基礎可以承受彎矩,也就不受剛性角的限制。所以鋼筋混凝土基礎也稱為柔性基礎。
鋼筋混凝土基礎斷面可做成梯形,最薄處高度不小於200mm;也可做成階梯形,每踏步高300-500mm。通常情況下,鋼筋混凝土基礎下面設有C7.5或C10素混凝土墊層,厚度lOOmm左右;無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為75mm,以保護受力鋼筋不受銹蝕。
2.按構造分類
(1)獨立基礎(單獨基礎)。
1)柱下單獨基礎。單獨基礎是柱子基礎的主要類型。
2)牆下單獨基礎。牆下單獨基礎是當上層土質松軟,而在不深處有較好的土層時,為了節約基礎材料和減少開挖土方量而採用的一種基礎形式。
(2)條形基礎。
1)牆下條形基礎。條形基礎是承重牆基礎的主要形式。當上部結構荷載較大而土質較差時,可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牆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一般做成無肋式;肋式的條形基礎條件:地基在水平方向上壓縮性不均勻,為了增加基礎的整體性,減少不均勻沉降。
2)柱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當地基軟弱而荷載較大時為增強基礎的整體性並節約造價,可做成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
(3)柱下十字交叉基礎。荷載較大的高層建築,如土質較弱,可做成十字交叉基礎。
(4)片筏基礎。如地基基礎軟弱而荷載又很大,採用十字基礎仍不能滿足要求或相鄰基槽距離很小時,可用鋼筋混凝土做成整塊的片筏基礎。按構造不同它可分為平板式和梁板式兩類。
(5)箱形基礎。它的主要特點是剛性大,減少了基礎底面的附加應力,因而適用於地基軟弱土層厚、荷載大和建築面積不太大的一些重要建築物,目前高層建築中多採用箱形基礎
⑨ 磚牆下面的地基怎麼做
磚牆下面的基礎做法:混凝土條形基礎;磚牆放大基礎;毛石基礎。
一般兩、三層民用樓,具體要看基礎土質情況,也就是地質。如果地質是由砂土、風化岩層等一類硬基礎組成,就不需要做混凝條基啦。埋入土中60cm左右。做毛石基礎或磚放大基礎。磚柱照樣要做放大基礎,構造樣式有點像金字塔。
地基基礎允許承載力是指在保證地基穩定的條件下,房屋和構築物的沉降量不超過容許值的地基承載力。中國制定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TJ7-74)中規定,在基礎寬度小於3米, 埋深0.5—1.0米的條件下,粘性土主要根據孔隙比(e)、天然含水量(Wo)、相對含水量(Wb)考慮。
(9)密集的牆下採用什麼基礎擴展閱讀:
對於地基的改善措施:
1.、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壞表現在建築物的地基承載力不夠;使結構失穩或土方開挖時邊坡失穩;使臨近地基產生隆起或基坑開挖時坑底隆起。因此,為了防止剪切破壞,就需要採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強度的措施。
2、 改善壓縮特性
地基的高壓縮性表現在建築物的沉降和差異沉降大,因此需要採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壓縮模量。
3、改善透水特性
地基的透水性表現在堤壩、房屋等基礎產生的地基滲漏;基坑開挖過程中產生流沙和管涌。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變成不透水或減少其水壓力的措施。
4、改善動力特性
地基的動力特性表現在地震時粉、砂土將會產生液化;由於交通荷載或打樁等原因,使鄰近地基產生振動下沉。因此需要研究和採取使地基土防止液化,並改善振動特性以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的措施。
5、 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減少黃土的濕陷性和膨脹土的脹縮性等地基處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