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權力的基礎有哪些
政治權力的基礎,概括地說,就是指政治權力主體獲取的維護權力的條件和前提.在一個特定的社會共同體中,通常存在許多政治活動主體,但只有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才能在為政治權力主體,受氣政治權力,那麼,這其中的一個或某幾個是憑借什麼成為權力主體的呢?這正是政治權力基礎所要回答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對此作出了深刻的回答.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權力歸根結底來源於人們在社會經濟關系中的地位.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成為政治上的統治階級.所詞庫經濟上占統治地位,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1、佔有該社會全部或至少是最重要的(即有著國計民生的)生產資料;2、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處於決斷、指揮地位;3、佔有大量的社會財富,即勞動產品.具備了這三個方面,就表明該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也就是說,決定了該階級在其所處社會經濟關系 中的優勢地位.有了這個地位,就有了支配社會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政治權力的根本來源,是政治權力主體賴以獲取或維護政治權力的最重要的條件和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權力是政治權力的總基礎,或說最根本的基礎,但是,馬克思主義並不認為它是政治權力的惟一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權力所能獲取或維護權力,除了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以外,還需要憑借其他的條件.它是多種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他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 1、暴力.這里所說的暴力主要是指有組歌的暴力,即軍隊、警察、法庭.暴力是一種物理力量.具有極大的效力,而且是有直接的強制力.由於暴力的這種特性,也由於政治權力主體問題以暴力為憑借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力,所以,新興的階級要想取得政治權力,也訓要組織自己的暴力組織,以物質的力量解決物質的力量.所以,暴力是政治有能力主體取得和維護政治權力的一個重要條件. 2、組織.這里所說的組織,主要是指社會中具有貢、貧賤不能移 成員,為了實現其利益而組成為政治結合體.這種政治結合體在政治活動中,其力量往往遠遠分散的個人的力量.可為這種政治結合體從組織上保證了其成員的意志的統一和行動的一致.這對政治斗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獲取政治權力的群體或要維持政治權力的政治權力主體,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總是要組織起來.以進行有組織的活動.這在實現民主制的社會中尤其如此.馬克思曾指出:「即使在最有利的政治產條件下,工人階級要取得任何重大的勝利,都有賴於培養和集中工人階級力量的那個組織的成熟程度」.組織程度是政治權力主體獲取和維護政治權力的又一重要條件. 3、政治理論.所謂政治理論,主要是指政治權力主體對政治活動進行主人、解釋和預見的思想體系.它力求把政治現象中本質的東西和總趨勢,加以分析概括,並據此確定政治活動的目標、原則和方向.政治理論問題為特定的階級、集團服務,反映一定階級或集團的先進單位和要求.但是,只有正確反映政治現象的本質和總趨勢的思想體系,才能對政治權力主體的行動起著正確的指導作用,也才能贏得群眾,從而實現其政治目標獲取或維護政治權力.
2. 權力的基礎包含哪些方面
權力基礎是指權力的來源,美國學者弗任奇和瑞文提出了權力基礎的「金字塔」。權力基礎(power base)指權力的來源。賦予個體和群體影響他人或群體的能力的來源。美國學者弗任奇和瑞文提出權力基礎的「金字塔」,包括個人特徵、績效、聲譽、社會網路和聯盟以及職位五個方面。
(2)權力的來源和基礎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本定義
編輯
權力,權為衡器,權力,是平衡的力量、平衡的氏襲能力。
權力有三個屬性:公權(政府)、私權(市場)和共權(社會)。相互之間相互制衡。以正向運作。
1、權位,勢力。
《漢書·游俠傳·萬章》:「﹝ 萬章 ﹞與中書令 石顯 相善,亦得 顯 權力,門車常接轂。」
唐 柳宗元《柳州司馬孟公墓誌銘》:「法制明具,權力無能移。」
2、指有權力殲改兄。
清 俞樾《茶香室續鈔·祝月英》:「 盧孝 妻 祝氏 月英 。 孝 聘其姊,為權力者奪去,父母以 英 續盟。」
3、指職責范圍內的'領導和支配力量。
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殲謹如:行使大會主席的權力。
3. 權利的構成要素和來源基礎
權力是一種影響力,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權力指職務權力--職務影響力、強制性影響力,這是本來意義的權力概念。廣義的權力則包括職務權力和個人權力,後者包括個人影響力、非強制性影響力。廣義的權力概念就是權威。恩格斯在《論權威》中指出:"權威,是指把別人的意志強加於我們;另一方面,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這里的"服從"指的是心甘情願、心悅誠服的服從。所以,領導權威就是職務權力和個人權力的統一,或職務影響力與個人影響力的統一,用公式表示就是:領導者權威=職務權力十個人權力。職務權力帶來的強制性影響力與個人權力(非職務權力)帶來的非強制性影響力,二力合成,即構成現實的領導力。
領導者的權力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研究,即領導者的權力從何而來,是什麼賦予領導者以影響他人的能力。弗倫奇和瑞文提出了權力的5個基礎或源泉。
1.強制性權力。這是建立在懼怕基礎上的,如果不服從就可能產生消極的結果。
2.獎賞性權力。人們服從於一個人的願望或指示是因為這種服從能給他們帶來益處。
3.法定性權力。它代表一個人通過組織中正式層級結構中的職位所獲得的權力。這是獲取權力的基礎的最經常的途徑。
4.專家性權力。來源於專家的技能和知識,這日益成為權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5.參照性權力。它的基礎是對於擁有理想的資源或個人特質的人的認同。如果你敬仰一個人到了要模仿他的地步,那個人對你就擁有了參照性權力。參照性權力也就是模範權。
4. 政治學原理歷史上關於權力的來源和基礎的理論有哪些
1、西方曾盛行「君權神授論」,認為上帝是權力的來源。
君權神授說,它是古代以宗教來主導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提倡的一種做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
2、近代「社會契約論」被用來解釋權力的來源和基礎,認為人民的同意是政治權力的唯一來源。
社會契約論早在古希臘智者學派那裡就有所論述,但在伊壁鳩魯那裡才第一次得到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闡述。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出「人民主權學說」,認為政治權力最終屬於人民,這成為現代民主共和制的理論基礎。
3、當代西方學者將政治權力視為對政治資源的佔有,把組織視為政治權力的來源和基礎。
是指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參與和社會平等三個方面的權利。
4、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經濟關系是政治權力來源的基礎。由於社會經濟關系的基礎是社會經濟利益關系,所以政治權力形成的基礎在於人們的利益需要。
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利益主體必然盡可能地調動有效社會資源,並凝聚成有效的社會力量以期實現利益主體集團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是凝聚社會力量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