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必須大力發展什麼增強西部中心基礎

必須大力發展什麼增強西部中心基礎

發布時間: 2022-02-28 16:15:51

㈠ 增強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需要推進以什麼為核心

增強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需要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㈡ 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目標和基本方針是什麼

一、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教育、特色經濟、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㈢ 大力發展中西部

中西部待探明天然氣地質資源為18.69×1012m3,占我國待探明天然氣地質資源的61%。其中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和柴達木盆地都處於中低勘探程度,待探明天然氣資源豐富,還有找到大中型天然氣田的資源基礎。目前天然氣探明儲量處於快速上升階段,勘探前景好。

中西部近幾年的天然氣勘探不斷取得新進展,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天然氣勘探突破,為「西氣東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川盆地相繼發現了普光、龍崗等深層海相碳酸鹽岩大氣田,進一步堅定了在南方找油找氣的信心和動力,同時也對「川氣出川」、「川氣東送」奠定了資源基礎。此外,准噶爾盆地南緣、鄂爾多斯盆地古生界也不斷發現了一批大中型天然氣田。

為保持中西部天然氣勘探的良好勢頭,需要進一步加強前陸盆地、古生代地層岩性天然氣勘探研究,確保天然氣勘探不斷取得突破。

㈣ 增強西部經濟中心功能的目標到多少年

作為「五中心一樞紐」支撐功能的首要一維,更是明確了一組目標數據——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在2012年基礎上實現「兩個翻番」的發展目標

㈤ 分析我國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1. 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教育較為發達,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是民族振興的基石;

  2. 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有利於提高中西部地區人口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3. 教育不僅僅是對國家國民個人素質的保證,而且也關系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二十一世紀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人才的出現是與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大力發展中西部教育事業也是保證國家人才所需的條件。

教育是個基礎性事業,它的發展關繫到國家每一個行業,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領域,其水平直接決定了社會的發展水平。
國家建設正在以高速的形式發展著,這需要教育提供強勁的人才動力,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是依賴人才建設的。

㈥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二五規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建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一項重大任務進行了專門闡述,強調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主要是考慮,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議》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是把居民消費潛力有效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促進持續穩定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看,「十二五」時期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機制,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做好這些工作,不僅有利於從根本上消除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因素,也有利於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必須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我國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有較大增長空間,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既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又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對我們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幾年自然災害頻發、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警醒我們,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強仍然是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關鍵所在。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一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我國人均耕地、淡水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受自然資源約束日益凸顯,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來提高農產品產出的空間越來越小。根本出路在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仍將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們必須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特別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要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採取多種方式,推進扶貧減貧取得更大進展。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增收難,主要在外出就業難、務農效益低。必須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新途徑。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建議》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改造提升製造業。我國製造業規模已經很大,在製造業行業分類的30多個大類中,已有半數以上行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但是製造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間很大。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引導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盡快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需求潛力,但由於長期發展滯後,服務業對拉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消費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要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有機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使服務業發展邁上一個新台階。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在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增強發展的協調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推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三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化管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必須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重視和解決城鎮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區過於集中、人口增長過快、土地佔用過多、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二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要注重從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三要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住房問題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形成合理的社會預期和有效的調控體系。要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合理引導住房需求,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這里,我就兩個問題作點說明。一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合作應對。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並決定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並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這些都是根據我國國情採取的主動行動。我們要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二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幾年我國重特大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發展,而且威脅到人類生存。我們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建議》明確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質災害為重點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求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這些工作。
四、關於「十二五」時期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務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建議》圍繞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對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一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就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把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基礎前沿研究,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健全國家資助制度,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要繼續推進和完善免費師范生教育制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四是建設人才強國。人才是第一資源。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必須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二)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建議》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十二五」期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符合國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相適應,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比較完整,就是這一體系應該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個主要領域;覆蓋城鄉,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既覆蓋城鎮居民,也覆蓋農村居民,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要實現城鄉全覆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個人賬戶跨省可接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就是制度的設計和財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種常規的、長效的機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隨著國力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建議》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都必須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充分就業。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著力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要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二是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不斷完善,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這對我們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不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要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須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的分配製度和政策既要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要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十二五」時期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方向,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讓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無後顧之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總體上看還不完善,主要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基本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與全體人民的期待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時期,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的實質性步伐。四是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比較突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已經作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變革,也是一個逐步的、長期的甚至是艱苦的過程。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改革。「十二五」時期,我們既要完成近期任務,也要向長遠目標邁出堅實的重大步伐。《建議》對未來五年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工作落實到位,讓人民群眾享受醫改工作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增強他們對醫改的信心和對政府的滿意度,確保醫改工作順利推進。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三)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建議》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務。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要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二是推進文化創新。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三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隨著現代經濟與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權益。同時,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五、關於「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還不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建議》強調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議》根據「十二五」期間面臨的新形勢,對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進行了全面部署。這里,我著重說明幾個問題。
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配製度。要從多方面採取措施,放寬市場准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二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使各類要素價格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繼續完善稅制,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主體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一些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一些領導幹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必須通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約的問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規調整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關系,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推進政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把政府該管的事情切實管好,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要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對外開放進入由出口為主向進口和出口並重、由吸收外資為主向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的新階段。我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和內外聯系更為密切,也對我國與國際社會實現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要適應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擴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建議》明確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點任務。一要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更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三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維護我國海外權益,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四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建議》還闡述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積極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等重大任務和保障問題,對全黨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先鋒模範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㈦ 我國西部開發中,加快什麼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內容

「西部大開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一項政策,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
西部開發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認真做好西部開發的總體規劃;二是抓緊制定促進西部開發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工作重點:
一是堅定不移把西部大開發擺在區域發展優先位置,切實完善和落實差別化的經濟政策。進一步細化實化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措施,落實差別化經濟政策。抓緊完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推動盡快出台實施。啟動「十三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工作。繼續督促落實國務院已批復的重點區域發展規劃。
二是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提出2014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重點工程。推動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向西部地區傾斜,加快完善鐵路、公路骨架網路,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著力解決西部地區交通和水利兩塊「短板」問題。做好西部大開發重點項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夯實西部地區長遠發展基礎、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大項目儲備。
三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生態文明試點示範。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成果。逐步將沙漠化防治工程和西南岩溶地區草地治理工程中符合條件的市縣納入退牧還草工程范圍。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積極推動祁連山、武陵山等生態補償示範區建設,加快制定生態補償條例,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文明示範建設格局。
四是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能源、礦產資源和特色農畜產品深加工能力,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貫徹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實施科技助推西部轉型發展行動計劃。研究提出新的針對性政策措施,支持西部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努力承接勞動密集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繼續加強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研究在西部具備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區,吸引國內外產業轉移和集聚。 五是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強跨區域規劃的協調實施,在有條件的地區,引導形成城市群。規范推進重慶兩江、甘肅蘭州、陝西西咸、貴州貴安等新區建設。優化西部地區城鎮布局,選取一批經濟發展基礎好、特色鮮明的縣城城關鎮及中心小城鎮,開展示範工程建設,加強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地下管網、防澇防洪、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與改造。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六是加快重點地區發展。繼續支持成渝、關中—天水、廣西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加快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支持甘肅臨夏、雲南怒江、四川涼山等面臨特殊困難民族自治州發展。繼續實施教育扶貧試點工作,總結推廣經驗,力爭擴大試點范圍。
七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部分重點領域改革在西部地區先行先試。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積極會同有關方面做好相關工作。推動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的若干意見》,指導沿邊地區對外開放工作邁上新台階。依託重點經濟區,著力打造重慶、成都、西安、南寧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積極培育沿邊省區中心城市連接邊境口岸、通往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走廊。著力支持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加快建設,提出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深化東西部地區產業合作,研究建設產業合作交流平台。繼續做好西洽會、西博會組織籌備工作。
八是繼續做好社會事業和人才開發工作。繼續實施西部地區人才開發重點工程,支持老少邊窮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實施東部城市對口支持西部地區人才培訓計劃。依託中國西部開發遠程學習網實施西部地區管理創新培訓工程。
九是穩步推進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堅持科學重建、民生優先、安全第一、保護生態、創新機制,指導四川省做好恢復重建規劃實施工作,協調落實相關政策和解決恢復重建中的重大問題。

㈧ 經濟結構調整在西部地區主要方向是什麼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國家「十五」計劃指出,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新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主要包括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的調整。西部大開發是地區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而產業結構調整則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西部產業結構調整除要考慮上述八個方面的出發點以外,還必須考慮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框架。

「十五」期間,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在以下四個方面對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是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對農業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這必將促進西部優勢農牧業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和裝備工業,加大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力度,通過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動工業化進程。西部產業結構中,重化工業和傳統工業比重較高,國家的政策導向必然有利於西部現有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三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西部第三產業的發展必將得益於這一政策推動。四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我國西部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家將把更多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公共投資投向西部,這將極大地改善西部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條件,促進西部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西部產業結構的綜合素質與中、東部還有較大的差距,由我國自然資源、人口以及市場分布的空間結構所決定的、長期形成的東西部垂直分工格局,在短期內難以有明顯的變化。但是,隨著東部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部經濟的逐步崛起,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東、中、西部的地區產業結構都將得到普遍提升。西部在大開發過程中,體制條件、市場條件、技術條件和要素流入狀況會逐步改善,西部產業結構將實現較大幅度的優化升級,其綜合素質與東部的差距將逐步縮小,東西部產業結構的垂直分工也將會逐步向水平分工方向發展,形成新的產業分工格局。

綜合以上考慮,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可以確定為:優先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西部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立足西部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努力延長資源性產業的產業鏈,不斷縮小與中、東部在產業結構分工上的差距(同時要加強地區間的有效合作,努力避免與中、東部發生產業結構上的趨同),進一步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通過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努力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和改善市場環境,建立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增強西部地區產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適當發展有一定基礎的高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增強造血功能,實現一定的跨越發展。

西部發展特色經濟可以考慮三個具體方向:一是特色農牧業及農牧產品加工工業。西部農牧業最大的特色就是草原牧業。在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應當充分發揮西部草原牧業的優勢,加快我國農業牧業化的進程。這既符合我國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總方向,也符合西部生態環境的本來要求。宜鼓勵西部率先實現肉食化,為改變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做出應有的貢獻。另外,西部可充分利用地形復雜、小氣候多樣性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如反季節蔬菜、優良品種花卉、優質水果、綠色食品等等。還有,就是大力發展特色農牧產品的後續加工工業,實現農牧業的產業化經營。特別要重視發展便於運輸的乾性食品,如深度加工的各種肉乾、魚干、乾果等等。要大力促進西部中草葯的現代化,用先進的處理加工手段,提純、濃縮有效成分,增加葯效,方便服用。

二是建立在優勢能礦(包括水能)資源基礎上的採掘業和後續深度加工工業。在我國能礦資源保證程度不斷降低、開采成本越來越高、一些礦產資源原有的比較優勢趨於弱化的情況下,西部地區自我造血功能的增強應主要靠資源的就地消化,提高加工深度、延長產業鏈,以提高資源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不能只靠初級資源性產品的開發和輸出。只有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深化資源的後續加工程度,開發出新的產品品種,才能補償資源開采階段附加價值越來越低造成的損失,也才能把潛在的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優勢。目前,西部具有比較優勢的能礦產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化工業、水電力工業、有色金屬工業、鹽湖化學工業等等。今後,西部培育自己的經濟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重點產業領域應該是:上規模的資源開采業、生態環保產業、國土整治、有色冶金與化工、原材料深加工等等。西部後續加工工業要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是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土地密集型、生態密集型、文化密集型、消費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無煙產業」和服務行業。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加,為旅遊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有人認為,20年後旅遊業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支柱產業。我國西部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自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同時,西部還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厚,孕育了絢麗多彩的人文旅遊資源。因此,西部具有大力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優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也要求西部減少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注重發展旅遊業。西部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和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有利於西部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旅遊資源,但也要防止過度開發和人為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