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盧梭認為什麼是教育的基礎
擴展閱讀
心中的路在哪裡歌詞 2025-02-12 09:10:00
天路中的歌詞有哪些 2025-02-12 09:09:18

盧梭認為什麼是教育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3-06-10 06:08:30

① 盧梭教育思想得核心是什麼

盧梭崇尚自然,主張 「回歸自然」,他提 出了自然教育理論。 自然教育思想是盧梭教育理論的根本思想,其影響深遠。

一、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概論
《愛彌兒》全書共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盧梭主張從出生到 2歲的嬰兒應由父母養育。他認為兒童的第一個保育員是母親,第一個教師是父親。父母不應以任何借口推脫撫育子女的責任。他還指出,幼兒不僅需要細心養護,而且更重要的是鍛煉,因為鍛煉可以幫助抵禦災患。盧梭反對溺愛兒童,反對嬌生摜養。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各種感官教育的具體論述中,有些意見也過於偏頗,不夠全面。這些都是其思想中不足之處。但是作為偉大思想家的盧梭,在教育史上他第一個詳細地研究了外感官教育的意義、內容和具體方法,其中有很多可資借鑒的東西。
在第三卷 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
盧梭要求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他說 ,兒童時期有兒童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感覺的方法,企圖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兒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他強調按兒童年齡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方法。
盧梭還提出,教學必須啟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教師要少講,學生要多問。
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 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當然,他的這種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但是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段,每階段進行各有側重的教育,並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而且揭示了幼兒、少年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變化的某些規律及其對教育的深刻意義。這在教育史上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其可貴的啟示。
二、盧梭教育思想的內容
1.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盧梭認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善良的感情、善良的判斷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愛。人生的目的無非是愛人類,使一切人達到幸福的境地。他說,「要教育你的學生愛一切的人,甚至愛那些輕視人民的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們共同的天職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誰,只要在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於欠缺同他相稱的品格……從我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試想,在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我們的精神文明是否同步進步呢?每個公民是否盡到做人的本分呢?
盧梭認為培養善良的愛人的感情和思想不能靠說教,而要通過觀察了解社會,r解人類的貧困和苦難。因為經過苦難生活的人,自然產生同情、愛憐不幸者的思想感情。善良判斷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J歷史、偉人傳記,從中學習區分善惡,而善良的意志則是通過行為的練習來培養。其思想無時不閃爍著高尚道德的光芒。
孔子說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則以學文。」( 學而》)可見,孔子認為先有品德、道德的培養,才有專門學問的教育。孟子主性善說,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收回善性,擴充善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存其心,養其性。」(《盡心上》)苟子主性惡說教育的目的在去惡植善,使人的本性 「長遷而不返其初,則化矣。(《不苟》)以後諸家如董仲舒、韓愈、朱熹、王陽明等都闡述過他們的教育主張,其意旨大抵不出先教人向善、做人,而後再教學問,中國諸聖賢之學問,首在向善和做人。在中國現代教育建立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蔡元培,在闡述他的教育主張時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慣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說 :「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基礎的東西確實非常扎實,但就是缺少一些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最終是要讓孩子們懂得愛,懂得自由懂得創造,真心熱愛自己的祖國,理解和樂於去創造美好的世界,同時學會鑒賞生活,鑒賞人,鑒賞藝術,而且這種鑒賞的眼光不是強制出來的;還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生存。這些都會使人的氣質境界產生變化。總之,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把孩子們對善的嚮往提升起來,他們在學習獨立生活的本事時,還要建立起獨立的精神、獨立的人格。」

曾經發生的馬加爵事件,至今想起來還是令人觸目驚心。從某種程度上講,馬加爵實際上是未受過真正的教育,因為真正受過教育的人,他首先要有善的理念,有 了善 的理念的人,他能夠辨是非、識善惡、鑒美醜。人的教育首先是善的理念的教育、人品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必須在兒童時期就抓住機會,一旦鬆懈,日後再補,就會難上加難。同時它不僅僅是幾節思想品德課就能實現的,應該是學校、家庭、社會合力努力的結果,更不是空洞的說教就能讓人向善,從而成為一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它必須是在良好的氛圍中長期熏陶、潛移默化,才能形成優良的品質,成為有益社會的人。這無疑對我們目前的德育敲響了警鍾。
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
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 「自然 』。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勝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 「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 「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他要求尊重兒童的自由和興趣,鼓舞學生通過自己的實地觀察,結合實際生活主動地、自覺地掌握有用的知識。他提出必須把兒童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引導、鼓勵他們主動學習所有這些都表明盧梭反對傳統教學的徹底性,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
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丁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91~92)他反復強調 「要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他」…(91~92)。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還必須尊重兒童的個性。盧梭認為,每個兒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須按照個別的形式進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就。盧梭要求教育必須從兒童的實際出發,激發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順利發展。
盧梭作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思想啟蒙家,他最恨社會的不平等,他大力倡導人人平等,他在二百多年前就提出教育過程中的參與主體——老師和學生——的平等。他要求年輕的教師應該把學生當做一個完全的 「自然來看待,在他看來尊重孩子比時時處處牽引著孩子還要有效果。他的這一一思想正好是我們國家教育改革中首要提倡的,那就是教師應該把學生當做人來看,教師要 「目中有 』,教師不能將學生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要尊重孩子完全的人格。我國的教育長期以來不注意學生的個體尊嚴,認為學生就應該聽從教師,學生就應該將老師說的話尊若聖旨。就這樣,最後終於培養出了聽話的孩子,卻剝奪了他們說話的權利。尊重每一位學生、「以人為本」,是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轉變觀念,從聖壇上走下來,放下架子,以學生為主體,尊重他們,走進了解他們,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如今我們正在大力提倡主體性教育,與先哲盧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而教育作為受教育者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類積累的生產斗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質,使他們的身心都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或主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並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在本質上是對個體主體性的培養過程,是一種主體性教育。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全新教育模式的教育觀和方法論,是素質教育的精髓,促進受教育者主體性素質的充分發展是我們當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② 18世紀盧梭提出了自然後果法,其中心意思是什麼

其中心意思是:
1.盧梭的「歸於自然」的原則落實在教育目的上,便是要求教育培養自然人。
2.盧梭認為教育要遵循自然,也就是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他反對總是將教師作為教育的中心,忽視兒童的價值與人格,忽視兒童的天性、生理特徵。

盧梭在《愛彌兒》此書中通過「愛彌兒」成長過程的描述,闡明了他對兒童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他認為教育應該以自然主義為基礎,尤其應注意兒童教育,並提倡促進兒童的能力和器官的發育,使兒童的能力日益發達,使其天資盡量的發揮擴展,達到與自然一致的目的。這種以兒童為本位,強調人的內在本性發展的教育觀點,是盧梭教育學說的重點。盧梭從自然教育觀點出發,要求教育適應受教育者的成長和發育。他說兒童是未成熟者,不是學問家,不是道德家,不是神學家,教師施教要設身處地地為幼小兒童著想,不能脫離兒童,不能揠苗助長。盧梭將受教育者的發育分為四個時期。由初生到兩歲半為嬰兒期,身體柔軟,教育應以身體養護為主;再到12歲為兒童期,機體成長,感覺發達,教育應以感覺訓練為主;再到15歲為青年期,理性開始發達,教育應以知識教育為主;再到20歲為青春期,已意識到社會關系,教育應以道德教育為內容。盧梭不但闡述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徵,還闡述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的個別差異和兩性差異。

③ 盧梭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對後世的影響是怎樣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偉大思想家,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的導師和旗手,在世界教育發展的歷史中,盧梭更是一名扭轉乾坤的勇猛戰士。

然後,盧梭還重視女子教育。盧梭關於女子的教育的觀念也是他從遵循自然回歸自然的基本思想中引申出來的,他認為女子雖弱,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是他們只能學習適合他們的東西。首先女孩子要培養健康的身體,然後安排女子學習唱歌跳舞繪畫等。盧梭在女子教育的問題上,總的傾向還是屬於保守的。

最後,盧梭的論理想國家的公民教育,盧梭認為理想國家中的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忠誠的愛國者,他認為實現目標必須改變現有的制度及其教育,他認為教育是具有頭等重要性的,他也認為體育是教育裡面最重要的部分。

盧梭這么多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盧梭作為18世紀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思想在今天看來當然存在著局限性,但它對封建教育的批判,對新教育提出的設想仍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不僅在當時的法國引起強烈的反響,而且對整個歐洲,對後世的教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盧梭提出的研究學生,研究兒童的號召,已經成為教育研究中的永恆課題。

④ 教育名家|盧梭強調教育要培養 "自然人"

【盧梭強調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一)教育要順應自然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盧梭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並限制兒童自由發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思想。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3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說, "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聯系的。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3種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於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達到他自己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盧梭還進一步分析:"在這3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應該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使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並趨於自然的目標,才能便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盧梭所說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盧梭強調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干涉,剝奪兒童應有的權利,結果只會打亂自然的次序,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

盧梭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二)教育要培養 "自然人"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 社會 生活的一代新人。這種"自然人",從小就被訓練盡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沒有永遠求助於人的習慣,也沒有向人誇耀的習慣;能夠對事物進行觀察、判斷、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從小就以自然為師獲得許多經驗,而不以人為師;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煉,不僅身體健壯,而且頭腦聰明,富有見識。這種"自然人",是生活在 社會 中的自然人,是能夠盡到 社會 職責的 社會 成員,而不是回到原始 社會 的沒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脫離現實的野蠻人。

應該看到,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 社會 適應性,能夠承當 社會 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 健康 ,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齡特性

從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和教育要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指出,教育應該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性。根據年齡階段的分期,盧梭提出,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嬰兒期(0~2歲),主要是進行 體育 教育。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的 健康 發育。因為 健康 的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條件。盧梭主張應該讓嬰兒在鄉村環境下自然地生長,注意嬰兒對於食物的自然選擇能力。他反對用襁褓去束縛嬰兒,更反對對嬰兒嬌生慣養,指出要 "鍛煉他們的體格,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飢渴和疲勞"。

2、在兒童期(2~12歲),主要是進行感覺教育。這一時期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都發展了,他們的感覺能力也發展了,但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應該指導兒童鍛煉及發展各種感覺器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感覺教育上,盧梭指出首先是發展觸覺,其次是發展視覺,最後是發展聽覺。盧梭提出了感覺的具體方法,並把 游戲 、繪畫、唱歌等活動看作是感覺教育的最好途徑;此外,還提出應加強兒童的 體育 鍛煉,以促進感覺能力的發展。

由於兒童的理智還處於睡眠狀態,因此,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盧梭認為,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寧願讓兒童一個字也不識,也不讓他們為了學到一些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

在紀律教育方面,盧梭反對體罰,也不贊成口頭說教。他提出,當兒童犯了錯誤和過失後,不必直接去制止或處罰他們,而讓兒童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自然後果法"。

3、在少年期(12~15),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由於兒童已經受到良好的 體育 和感覺教育,因而己經具備了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

盧梭認為,智育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而在於發展兒童獲得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兒童不能學習一切東西,只需要學習應該學習的東西。他說: "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只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從而也才值得一個孩子去尋求,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養成那樣的聰明人。總之,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在智育的方法上,盧梭主張讓兒童通過實地觀察,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強烈反對讓兒童靠死記硬背去掌握書本知識,甚至提出"以世界為惟一的書本,以事實為惟一的教材"。他還指出,成人對兒童的指導要少,不要教給兒童正確的答案,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獲得,引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

盧梭對勞動和勞動教育也非常重視。他指出,勞動是每個自由人的 社會 義務,只有靠勞動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勞動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通過勞動學會適應各種工具以及相關技術,鍛煉身體,發展人的心靈。盧梭最推崇手工勞動,認為它最自由,最近於自然狀態,最獨立,不受他人束縛。總之,盧梭希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

4、在青年期(15~20),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由於青年人處於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准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 社會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善良的 情感 、正確的判斷和堅強的意志。盧梭指出,應該通過各種善行練習,即通過道德的實踐來培養兒童堅定的意志。同時,他指出,應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鍛煉他們的體格

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

能夠忍受飢渴和疲勞

……

⑤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

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

(5)盧梭認為什麼是教育的基礎擴展閱讀: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Back To Nature)。「自然的狀態」在盧梭關於人類不平等和國家的起源學說中固然是指人類的史前時代,但在教育上更側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傾向和天生的能力。

它與人類的「自然狀態」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於純潔的自然狀態之中。只因社會的文明特別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惡叢生。因此,只有「歸於自然」的教育,遠離喧囂城市社會的教育,才有利於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無須成人的灌輸、壓制、強迫,教師只須創造學習的環境、防範不良的影響。他的作用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所以盧梭也常提及「消極教育」。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針對富人的。原因是窮人所處的環境特別是農村環境已經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們被迫只能接受這種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從他的環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是最不適合的,對他本人和對社會都是不相宜的。因此盧梭認為針對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養一些人成為人。

綜上所述,盧梭為之呼號的「自然教育」是針對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及其戲害人性的教育所發出的挑戰,「歸於自然」、遵從天性,就是開創新教育的目標和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