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道既是客觀規律,道理;
德就是結果,德者得也。
道德,道講的規律,講的是本質,德講的是結果,講的是現象,是遵循客觀規律所必然發生的結果,是違背客觀規律所必然帶來的惡果。
道德的基礎就是因果,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根本之道,是宇宙間唯一永恆不變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包括人事都包含和遵從的根本規律。道家的根基是《太上感應篇》。《道德經》是高深的理論經典,是智慧的高度結晶。道德基礎要從《太上感應篇》做起,從《弟子規》(弟子規講的是做人的道理,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道理)做起,從信因果做起。
『貳』 道德的基礎由什麼組成的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
一個民族或國家一旦喪失或弱化了誠信意識,各種不道德和腐敗現象的產生就是必然的了。
誠信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各種內訌和摩擦,減少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降低社會運行成本,並有助於構築良好的人際環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有利於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進而激發社會的活力。
現實中誠信的重要性體現在方方面面。
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沒有誠信就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沒有誠信社會秩序就會混亂。
所以說,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秉承誠信的道德底線。
一方面我們要忠誠老實、講信譽,也就是說要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
在與人交往時,要不說謊,不做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要以誠待人。
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工作學習上不弄虛作假,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勤奮學習,努力工作。
『叄』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的基礎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道德體系的根本和基礎。
誠信是完人的核心價值,承諾思想行動一致,客觀證明有信用。相反無誠信者是偽君子。有關誠信,在古今中外都有談及,包括倫理學、宗教、專業操守、人事管理及政治學《君王論》。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言而有信。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待人以誠,納人以信,方為真正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