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零基礎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

零基礎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

發布時間: 2023-06-07 17:09:26

❶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

自己看的幾本書感覺不錯,推薦你看看。第一本,李辛的《經典中醫啟蒙》,通俗易懂,重點是看了會有一個初步的中醫世界觀。第二本,樊正倫的《一本書說透中醫養生》,生活處處非養生,養生處處有中醫,自學中醫從生活中感悟實踐最佳。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五是摒棄急於求成的心,只有沉澱下來,做到以上四點,你就可以學習中醫了,是不是很難?中醫之所以人才凋零,一方面在於政策引導,教育方式,可更重要的則是它對學習者的要求太高,很多人都會半途而廢,不能堅持,所以說最後一點就是持之以恆的毅力和耐心。

❷ 初學中醫應該先看什麼書好啊

中醫書籍

這些中醫書籍均出自圖中左上角

其它中醫書籍推薦:


││靈樞經脈翼.pdf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pdf
││黃帝內經 (唐)王冰.pdf
││黃帝內經 靈樞經.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七篇和遺篇二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原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應用分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總論總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pdf
││黃帝內經1000問(葉學益).pdf
││黃帝內經專題研究(王琦).pdf
││黃帝內經臨證指要(劉柄凡).pdf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上).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下).pdf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 李克光 鄭孝昌主編 2005.pdf
││黃帝內經導讀 傅維康吳鴻洲.pdf
││黃帝內經概論 溫熱論新編 金壽山龍伯堅.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掃描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郭藹春).pdf

│ 金匱腎氣丸(難病奇方系列叢書).pdf
│ 金匱要略三步釋(劉讀文).pdf
│ 金匱要略臨床新解(張笑平).pdf
│ 金匱要略臨床研究(王占璽).pdf
│ 金匱要略今釋.PDF
│ 金匱要略參新釋 盧景明.pdf
│ 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pdf
│ 金匱要略廣注校詮 宋收功劉渡舟.pdf
│ 金匱要略心典.pdf
│ 金匱要略指難.pdf

難經臨床學習參考.pdf
│ 難經本義.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正義.pdf
│ 難經正義(清)葉霖.pdf
│ 難經匯注箋正.pdf
│ 難經註疏(日本)名古屋玄醫.pdf
│ 難經白話解(陳璧琉).pdf
│ 難經經釋·難經經釋補正).pdf
│ 難經解難校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集注.pdf│

金匱要略教程.喬模.掃描版.pdf
│ 金匱要略教程.pdf
│ 金匱要略方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匱要略易解.pdf
│ 金匱要略校注 何任主編 范永升等編寫 1990.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注釋.pdf
│ 金匱要略淺述.pdf
│ 金匱要略淺釋.pdf
│ 金匱要略現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pdf
│ 金匱要略類編).pdf
│ 金匱要略講座資料選編.pdf
│ 金匱要略講解.pdf
│ 金匱要略論注.pdf
│ 金匱要略語譯.pdf
│ 金匱要略語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明· .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pdf
││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經(任廷革).pdf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張志聰.pdf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類析(梁運通).pdf
││黃帝內經素問 運氣七篇講解(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pdf

││《傷寒總病論》釋評.pdf
││《傷寒雜病論》湯方現代研究及應.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影印版】.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pdf
││《傷寒論》方證辨析與應用.pdf
││《傷寒論》.pdf
││《傷寒論》疑難解讀-李心機.pdf
││《傷寒論》脈法研究.pdf
││《傷寒論》解讀與臨床運用.pdf
││《傷寒論》詞語解釋.pdf
││《傷寒論條辨》明·方有執編著.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❸ 零基礎學中醫應該從哪裡開始

1、最開始零基礎時很難容易被各種各樣的書迷惑的眼花繚亂,此時不要亂買亂看,從教材入手。先看《中醫基礎理論》,認真看書學習,不懂得可以請教周圍中醫師,或者網上搜索。此書為一切之基礎,要懂:陰陽、五行、氣血、臟腑、經絡。此為中醫學路之基石。

2、中醫基礎理論了解過後去看《中醫診斷學》。學習診斷學的秘訣就是可以不太理解結合實際情況如何,但是一定要看懂。了解「四診」「八綱」「六淫」之類的一切關鍵內容。要有自己的理解,學習此段後能做到按照書中內容講解至無誤就算小成了。

3、當進入到第三階段推薦針灸。可以先從《針灸學》《經絡腧穴學》開始入手。當你有一些基礎後看《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一類的古書就便於理解了。也可以看一些名師的教學視頻。

4、當你進入到這四環節的時候,你要想繼續精深,去找一位醫師(名師)要學會跟師學習,才能更加充分學習到診斷與施治。

5、這一步就是你面臨著是否選擇成為中醫師,目前想成為中醫師有兩條方向可以參考,具體還是要詢問當地有關部門。

第一條:師承學習三年或五年,考試通過參與實習,實習期滿。考取。

第二條:擁有中醫專業高等學歷參與實習期滿可以考取。

(3)零基礎學中醫從什麼書讀起擴展閱讀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❹ 零基礎自學中醫看什麼書

零基礎學中醫可以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等書。

1、《中醫基礎理論》

本書主要介紹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命題及閱卷經驗編寫而成。

❺ 我想自學中醫,先從哪本書看起

自學中醫,建議先接觸些當代名家編著的中醫入門書籍,由於是現代文通俗易懂,對中醫有個大概印象和認知。之後需要攻讀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以及《金匱要略》、其它廣泛流行的中醫著作(如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歌括》、《湯頭歌訣》)。

❻ 自學中醫要買哪些書

問題一:學習中醫需要買哪些書籍 分享一下我買的書哈:1,黃帝內經。2,瀕湖脈學。3,傷寒雜病論。4,求醫不如求己。5,手到病自除。這幾本書都挺好。建議你先看一下黃帝內經,要有翻譯的那種。不知道你學習中醫要從哪方面入手呢?

問題二:自學中醫學需要哪些書籍比較適用 一 蒙學階段;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對於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沉沉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2 沒有重點。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臟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3 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台,鍵陵賀即對概念和關系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汪轎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里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2 利用好豐富的網路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松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里,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 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七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煉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餘力的朋友可以選讀。 4 最後,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麼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

問題三:想自學中醫養生看什麼書 中醫基礎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本書將內經理論與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系統的介紹了中醫葯學方法、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與發病、稿派病機、病證、防治原則、養生等內容,並配以部分圖片以方便讀者理解書中內容。是醫學院中學習中醫的第一本教材。

問題四:自學中醫需要什麼書籍? 西瓜霜小同學: 憑額多年來的經驗,以下這幾本書是必須看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中醫內科學,中醫針灸學,中醫方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或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多讀經典書籍等等.你會越來越覺得中醫的神奇.呵呵…

問題五:我想學習中醫,有沒有什麼書籍可以幫助我自學一下。推薦幾本。 中醫院校而言,一般是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然後中醫診斷學,接著中葯、方劑。不過就自學而言,我建議首先肯定是要看中醫基礎理論的,不然很難理解中醫,然後多背,《黃帝內經》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書先不要看,把基礎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學長說的看也是白看,因為根本看不懂。師傳的一般都是先背書,幾大經典著作都背了再上臨床跟著學 如果是自學,我交你一套我們大學時期的教學方法吧, 首先你要買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來,中醫基礎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整理一下希望能幫助你,我覺得對於自學比較容易入門。比較快的能認識中醫學的理論以及思路。 第一門課程你需要學習中醫基礎學,這是中醫的基本理論必修的,會有很多看不明白,沒關系,一直看到第五章節你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中醫的理論了,中醫的學科是抽象的,第二門課程你要學習中葯學,沒什麼訣竅,死記硬背,當然條件允許最好能賣點帶圖像的中葯書籍來加深印象,第三門課程,方劑學,沒什麼訣竅,死記硬背,書裡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記下來,比如麻黃湯,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物湯,八珍湯等,大概有幾百個方子,把重點的方子記下。這三門課程歸納為理論課程,就好比打仗你現在已經掌握如何用槍了,下一步應該學習如何射擊,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門課程,中醫診斷學,這課程很重要,是理論步入實踐的橋梁,把中醫診斷學學會,後面的課程如魚得水,中醫診斷學主要講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診斷疾病。第五門課程,中醫內科學,必修的,中醫內科學屬於實踐課程,裡面講解很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還有其他的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中醫外科,中醫骨科,都屬於實踐的課程。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來學習,比如想學習治療兒科的疾病,就多專研。醫院也不是每個醫生樣樣都精通的,所以這時候你需要選擇自己的想專研的課程,(正規院校內,外,婦,兒,是必修的,自學的就可以選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來學,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針灸推拿方面發展,在第四門課程的時候還需要同時學習經絡學,學完經絡學在學習針灸學,經絡學是理論學科,針灸推拿學屬於實踐課程。學完這些,你以及是個中醫的入門學生了,想治病厲害,救死扶傷,你還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醫學院校這時候是在醫院學習一年或者兩年,臨床實踐很重要,你最好能找個診所之類的跟個老師學習一兩年,就當是你的醫院實習。 在學習中醫最好能同時學西醫的課程,(我們當時也學的)第一門解剖學,第二門生理學,第三門,病理學,第四門葯理學,如果時間多,最好把生物化學也學了,這課程講解DNA排列,維生素的作用,以及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物質,以及自身合成還有需要飲食補充。人體需要多少熱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裡面都有詳細的分析。西醫至少學這5門課程

問題六:學習中醫 應該熟讀哪些書籍? 一般來說,中醫有2種入門方式,一種是從今讀到古,即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比如現在的(思考中醫),或(醫學衷中參西錄),還有像(醫方集解)等等。第二種是從古學到今,即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葯性賦為啟蒙「三件寶」。「湯頭」即「方歌」。中醫入門書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並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床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現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雲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葯性賦》是民間流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葯可具初步輪廓。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餘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讀《黃帝內經》的同時,可以參考清代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這是一本需要反復讀,反復琢磨,一直到背誦的書。我認為黃元御是後世真正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極少數醫家之一,其妙悟岐黃,臨證如神。黃元御勤於筆耕,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實在是後世蒼生之福。同時還可參考張景岳的《類經》、李中梓的《內經知要》以及汪機的《讀素問鈔》。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範;《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溫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溫病條辨?凡例》)。《溫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余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岩外感溫熱篇」主要論述衛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葯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之類,皆臨床慣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中葯是臨床醫生的手中利劍,必要精通。所以學了理論後,緊接著要學《神農本草經》。可以參考黃傑熙評釋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問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辯錄》,另外中醫大學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葯學》亦可一參,但當以《神農本草經》的觀點為本,勿受後世過多影響。
如果堅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里完成上面的任務,如此就奠定了一個深厚寬廣的中醫基礎,以後再起萬丈高樓不過是時日問題了。

問題七:自學中醫要看什麼書籍入門? 應該從四小經典入手,還有《葯性歌括四百味》,能背熟湯頭、葯性、脈學,就能打下良好的學醫基礎。

問題八:想自學中醫的把脈,應該看哪些書或者資料 我有書你要那方面?好學的三四年,我自學三年莫脈的一點體會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樣脈背熟了

問題九:自學中醫學需要循序漸進的看哪些書? 可以從《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等啟蒙書入手,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也可以從《傷寒論》入手,先難後易,高屋建瓴。循序漸進,是培養一般人才的方法,至於唬黃帝內經》,可以先讀《內經知要》,掌握其精髓,因為全書涉及的知識過於龐雜,又不能直接用於臨床看病,不可讀得太早,以免陷了進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學的湯頭歌訣

問題十:學習中醫需要那些教材 50分 中醫的架構是廣域的,不單單只是治病,真的學下去你會發覺,中醫的理論系統就是中國從古至今甚至到了未來所涵蓋的所有方面的哲學,所以學中醫其中真諦就是學哲學,醫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
西醫的理論架構就簡單的多,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的,他們所有的理論基礎都要有實際的數據來證實,必須是看的見摸得著的東西。
中醫里的經絡他們就不同意,因為看不見摸不著,在西醫里他必須要你明確經絡到底是血管,神經,還是某一條肌纖維。而中醫就可以說既可以說血管,神經,肌肉纖維也可以說完全不是,中醫認為就是一條行走於你全身的氣血的通道既可以無形也可以有形態。

❼ 自學中醫推薦的入門書籍

中醫是個熱門的話題,現在很多人都想自己學習中醫知識,為的是自己或者家人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至於被庸醫所忽悠。可是對於既不是學醫出身又沒有師傅帶的我們,要如何在這五花八門的中醫書籍中去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料呢?

做為一個同樣不是學醫出身又沒有師父的中醫愛好者,現在就來褲御核分享一下我自己自學所選擇的書籍吧。

做為一個毫無基礎的人我建議大家先從最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開始,《中醫基礎理論》這本書版本有很多,我胡掘接觸過的就只有中醫大學的教材第九版和第五版的,你們可以自行選擇其中之一來學習,我是兩本書一起看的,兩本書都有不足之處,不過用來做為入門級的書籍那是綽綽有餘了。

接著就是《黃帝內經》的素問和靈樞兩本經典書籍。《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是杏林界的四大經典,還有四小經典,這里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我所推薦的最基礎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和《黃帝內經》拆粗這兩本入門級的書,其實要是真正的用心學習的話這兩本書都夠大家學好長時間了,等到大家學透了基礎的,後面想要學什麼知識,自己都能夠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