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到底什麼才是書法基礎
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有哪些經典故事 2025-02-12 20:57:27
九年級數學上冊知識樹 2025-02-12 20:57:26
兒童眼睛發直怎麼回事 2025-02-12 20:55:55

到底什麼才是書法基礎

發布時間: 2023-06-05 22:27:01

① 講解書法的基本知識

書法入門的基礎知識,通常包括:書法的理論知識、書法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書法的書寫姿勢、執筆和用筆等。初學書法,一般從臨摹碑帖開始,多選正書(小篆、隸書、楷書)為範本。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要持之以恆,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一、書法的基礎理論

1、書法的學習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臨習)學習兩個方面。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理論往往揭示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的書法理論則是成功書法學習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2、所謂書法理論,實是前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在書法藝術上有一定的造詣的歷代書法名人為初學書法者提供了很多入門的捷徑,譬如:孫過庭的「初學分布,但求平正」;項穆的「書法三戒,戒不均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滯,戒狂怪與俗」;王羲之的「分間布白,自然平穩,分均點畫,疏密相附,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顏真卿的「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等等。

二、書法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1、筆:書法使用的為毛筆,一般分為硬毫、軟毫和兼毫三種。硬毫筆筆毛堅硬、彈性適中;軟毫筆筆毛柔軟,吸墨性和儲墨性較大,用筆多以掃和擺為主;兼毫筆筆毛軟硬適中。現在用的「白雲」筆,就是兼毫筆,適合初學書法的人使用。

2、墨:以質地細潔,色澤光潤,膠水不重,上硯無聲者為佳。墨通常有「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最宜於寫字;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雖可寫字,但落紙不能姿媚。

3、紙:種類廣泛,如宣州所產宣紙,四川的皮紙,河南禹縣的布紙,湖南來陽的棉紙等。

4、硯:磨墨用的。用時著水,不用時須洗滌晾乾。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

5、其他工具和材料:印章、印泥、筆架、筆洗、筆筒、鎮紙、裁刀等。

三、書法的書寫姿勢、執筆和用筆

1、寫書法的正確姿勢用八個字概括為:頭正、身開、臂開、足安。在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的前提下,用腕力帶動指力的活動來執筆。

2、執筆法是手執毛筆的一般指法,以唐代陸希聲所傳「按、壓、鉤、格、抵」五字執筆法最為普遍。「按」指大拇指的指肚(最前部位)緊貼筆管,力量的方向由內向外。「壓」指食指與大拇指相對夾持著筆管(略向下斜),力量的方向由外向內,與大拇指的力量相對。「鉤」指中指鉤住筆管,加強食指的力量。「抵」指小指緊貼無名指,輔助無名指。五指齊力,共同配合,就能緊緊地執著筆管。

3、執筆的高低根據書寫字的大小而定。寫小楷字執筆要低,寫中、大楷字執筆則要高一些。一般執筆離筆頭的根部約二寸左右為好,寫行、草書筆要再高一些。

4、要學好書法,用筆是關鍵。一般來說,筆鋒著紙後,准備運筆之時為起筆,也叫「落筆」;筆鋒落紙後,在紙上行走就叫行筆,也叫「走筆」;筆鋒在筆畫中運行到末端取回鋒作收就是收筆。

四、初學書法的技巧

1、臨摹碑帖是書法學習的起點,是書法入門的捷徑,初學多選正書(小篆、隸書、楷書)為範本。在臨摹前要認真讀帖。只有讀得懂、看得細,才會印象深、寫得像、記得牢。

2、勤奮與刻苦習是掌握和運用書法技巧的通途。書法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和學問,要持之以恆,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3、隨著學習的深入,僅靠書法技法理論和臨帖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和藝術修養。

② 書法的基礎是什麼!它有哪些要求

1.執筆:

(一) 筆桿垂直

筆正,指筆桿應與紙面基本保持垂直,為的是保證中鋒行筆,具體說是筆桿垂直,便於調節八面鋒的筆鋒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運筆過程中,隨著手腕的擺動,筆桿會倒向筆鋒所指的方向,如寫橫畫時筆桿向左傾斜,寫豎畫時筆桿向前傾斜.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讓筆桿倒向運筆方向而造成「拖筆」,更不可倒向筆畫的兩邊而形成偏鋒。

(二) 指實掌虛

怎樣執筆靈活一些呢?當這個問題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翻閱古今有關執筆的諸多論述,從中發現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實掌虛」說與唐代韓方明的「虛掌實指」說是最富於智慧的。他們可謂不謀而合,一同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指實,用指尖捏筆,不能用指關節處勾筆。因指尖部分感覺靈敏,易於控制筆鋒的細微變化。手指捏筆要松緊適度。一般地說,所寫的字越小,筆就越要捏緊一點,大字則可松一些。坐書姿勢捏筆要緊一些,立書姿勢則可松一點。

掌虛,是指執筆時掌心要虛空。無名指、小指不得握於掌內。古人說,「虛可容卵「。即是說掌心要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空間,目的是便於手指及關節的靈活運動。

(三) 自然放鬆

執筆自然放鬆,指、腕、肘、肩四關節必能靈活運轉,寫起字來輕松自如。比如吃飯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緊,碗里的飯菜必然夾不到嘴裡去,執筆的道理也是一樣。


最為普遍的是執筆法中的五字執筆法。當代有關書法基礎的教科書,都認定這種方法是正確的執筆方法。當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對五字執筆法極為推重,他在《書法論叢·書法論》中說:「書家對於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我只承認其中之一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的,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沈先生的觀點是否有些絕對,我們暫且不論。但我們卻從中看到了五字執筆法的影響力是廣泛而巨大的。

下面我們對擫、押、鉤、格、抵五字的含義作一簡明的解釋,以幫助大家了解這種執筆方法的特點。

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筆管左側按住筆管。

押,通壓,是從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節在筆管右側從上而下用力與拇指相對夾住筆管。

鉤,是彎曲,鉤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彎曲如鉤,用第一節指肚前端鉤住筆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無名指用甲肉相連之處從後向前推擋筆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緊靠無名指輔助它向前推擋筆管。


五字執筆法是用擫、押、鉤、格、抵五字來概括說明五個手指的作用,它強調五指各司其職,又通力配合,執筆穩健,使筆能上下左右靈活運動。在運用五字執筆法時,注意用手指第一節的中上部分執筆,掌心自然空虛,即可符合「執實掌虛」的執筆要求。因此,我們認為初學者可選用這一執筆方法。

其實不必拘泥以上的「五字」這個形式,筆者覺得現在用「捏鉤頂扶」四字執筆法更通俗,更容易被初學者接受,下面也簡單介紹一下,供大家參考。

捏,大拇指與食指「捏」住筆桿中部,能自由轉動筆管。

鉤,用中指第一個指節的指肚前端從外面往裡「鉤」住筆管。

頂,是指無名指用甲肉相連之處從後向前「頂」住筆管。

扶,小指緊靠無名指,「扶」著無名指向前「頂」住筆管。

在我們明白了指實掌虛的作用之後,為了學好書法,還要了解與其密切相關的知識--執筆的位置與執筆的松緊等。
我們可以將筆管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執筆靠下,筆的活動范圍小,運筆就穏健。執筆靠上,筆的活動范圍大,運筆就靈活。那麼執筆時究竟靠近那個部位好呢?這要根據所寫字體風格及字的大小來確定。一般的說以字體來區分,寫篆書、隸書和楷書,執筆宜略低,低可穩健;寫行書或草書,執筆可略高,高可靈動。以書法風格來區分,工穩嚴謹的風格,執筆宜低,豪放灑脫的風格執筆宜高。以字的大小來區分,寫小字執筆宜低,寫大字執筆宜高。

以上所說僅是一般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法則。書寫者在具體的書法學習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摸索出適合自己書寫的執筆位置,以有利於自己的學習和創作。

切記,探討執筆的位置,其目的是為了把字寫好,凡是有利於寫好某種字體或某風格的都是可行的方法。

下面再談談關於執筆的松與緊的問題。很久以來,民間盛傳王獻之學書的故事。相傳他小的時候,一天正在練字,他的父親王羲之悄悄地來到他的身後,突然抽他的毛筆,竟然沒有抽掉,於是,王羲之高興的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有大名氣。這則故事是唐代著名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論著作《書斷》中記載了留傳下來的,只是個傳說而已。然而,後來的人們多依據他來說明執筆以緊為好,實際這是一種誤傳。一味強調執筆緊是失於偏頗的。執筆緊,易於穩健;執筆松,便於靈活。但是執筆過緊則不能靈活運筆,使點畫受到制約。執筆過松,則會失去對筆的控制,使點畫難以成形。因此,執筆的松緊要依據所寫字體,風格及字形的大小來決定,應以松緊適度為宜,這個度就是在寫一種字時能執筆穩健,又揮灑自如。

2.筆墨運用:

提按。筆按下去寫,筆畫就粗,提起來就細。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書寫過程中,毛筆不停地提按,逐漸形成一種不由自主的跳躍,因而產生出粗細絕不相同的線條筆畫來。惟其如此,書法線條才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變化。

順逆。運筆每寫一個筆畫,都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
起筆有「露鋒法」,順筆而入,使筆畫開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鋒法」,逆鋒入筆,橫畫欲右先左,豎畫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畫中,筆畫開端基本呈圓形。
行筆要學會「中鋒用筆」,使鋒尖常在筆畫中間運行。為使筆畫有力度,有時還要學會「側鋒用筆」,或者澀勢前行,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華。
收筆有「露鋒」(把筆逐漸提出紙面,畫呈尖形,如楷書懸針豎、撇、捺、鉤),有「藏鋒」(將筆尖收回畫中,如垂露豎,筆畫尾端呈圓形)。
逆鋒運筆,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有時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這種點、線更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故線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

正側。中鋒運筆,筆桿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寫出的線條圓潤遒勁,挺勁爽利。側鋒運筆,筆管左右前後偏倒,鋒尖側向紙面,由於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線條或粗壯老辣,或飄逸秀雅,多用於行草篆隸。

藏露。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

快慢。運筆快慢也直接影響到線條的質量,運用恰當的話,快則筆畫爽利蒼勁,慢則厚重敦實。快慢節奏控制的好,寫出來的線條也自然富有韻致,耐人尋味。

說到底,筆法是一個書寫技巧問題,要掌握筆法,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嬌揉造作。三要在行筆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再談談用墨,古人寫字都是研墨書寫,非常講究墨的水性,以達到最好效果,研墨要先加水,但不宜過多,以免將墨浸軟,或墨汁四濺,以逐漸加入為宜。磨墨要力勻而急緩適中,輕重有節,切莫太急。墨一般隨磨隨用,可這太費時費力,我們現在大多選用專門的書畫墨汁,常見的有中華墨汁、一得閣墨汁、曹素功、紅星墨液、日本玄宗墨液……這些墨汁適當兌些水調和一下,更利於書寫。一般對墨的要求,清、潤、沉、和。清,層次分明。潤,墨色滋潤。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

墨法是書法技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濃、淡、潤等不同變化,表現出十分豐富的藝術效果。
濃墨。用濃墨創作給人以筆沉墨酣富於力度之感,篆、隸、正、行書之創作皆宜使用。宋代蘇軾作書善用濃墨,東坡居士謂用墨「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觀其書違筆墨沉酣豐腴、神凝韻厚、力透紙背。使用濃墨時,注意應以墨下凝滯筆毫為度,用筆必須沉勁於紙內而不能浮於紙面。
淡墨。淡墨作書予人淡雅古逸之韻,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傷神采,一般宜用於草、行書創作,不宜作篆、隸、正書。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長用淡墨。董其昌書跡書禪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給人飄然欲仙不染凡塵煙火的氣息。使用淡墨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清水將濃墨稀釋沖淡後使用;二是筆毫先蘸少許濃墨,再多蘸清水後運筆,三是筆肚飽蘸清水後,筆鋒蘸少許濃墨使用。
枯墨。飛白、枯筆、渴筆是運用枯墨進行創作時較常出現的三種筆法形態,能較好地體現沉著痛快的氣勢和古拙老辣的筆意,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枯墨用法。飛白。其筆觸特徵為筆畫中絲絲露白。相傳是漢代書家蔡邕於鴻都門見役人以堊帚刷牆成字得到啟發,便心領神會用於書法創作中稱之為「飛白書」,曾經廣泛應用於漢、魏官闕的題字上。唐代武則天喜作飛白書,有《升仙大子之碑》的碑額飛白書傳世。枯筆。是指書寫時筆毫墨干,用筆迅猛磨擦紙面,筆畫所呈現出的毛糙的筆觸線狀。宋代米芾善用此筆法。渴筆。是指那種疾中帶濕,枯中有潤的墨痕,運筆迅疾遒勁,似干而實腴,古人稱之為「乾裂秋風」。當代書家不少書家喜用此法張揚自我個性,豐富作品更多的內涵、意境,給予枯筆、渴筆的運用以新的表現力與生命力。枯墨宜於表現蒼古雄峻的意境,適用於這類風格特點的篆、行、草書的創作。
潤墨。潤墨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暈化開來,古人形容這種富於韻味的墨法為「潤含春雨」。由於墨之潤滋,故爾潤墨行筆需快捷靈動,不可凝滯,於墨色暈潤中使點畫有豐腴圓滿而不穠肥的韻致。

中國畫運筆用墨方法十分講究,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借鑒。如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所謂「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回顧,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誕獷野,要「如屋漏痕」。所謂「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互相呼應,「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
筆線的形式概括起來無非是書寫時求得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使之為所表現的對象達到最理想的藝術效果。

臨帖是學習筆法墨法的不二法門。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掌握不了筆法的。

③ 學習書法的入門基礎是什麼

在我國的書法藝術歷年來被稱作無音的歌曲,有情的繪畫,它匯集了演出、造型設計、語言表達、綜合性這四種藝術的關鍵特徵。而這種特徵,則是根據線條的有規律的組識來體現的,即根據點、橫、豎、撇、捺、挑、勾、折這八個基本筆畫即永字八法的結構和分配來體現的。因此它稱之為線條藝術。

鋼筆楷書結構類型注重字的筆畫和偏旁部首平衡遍布、重心點穩定、佔比適度、字型擺正、符合標准.字與字排序在一起時要尺寸均勻、行款齊整.盡管也是有形狀里的搖綴轉變,但從總體上看仍是齊整整齊的。就是因為上述根本原因,各代許多書家都認為把正楷做為練習書法的第一步.現行標準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考試大綱規定,學員在小學階段目的是為了學精寫鋼筆楷書,打好基礎,為上初中寫行楷書發揮特長.實踐經驗證明,僅有通過系統軟體的楷書練習,才可以掌握漢字筆順和結構特徵的優點和需要,才可以把握漢字的組合規律性,為學寫行楷書打下撰寫基本,因此練出一手符合綱紀、順暢自然的行書和草書。

④ 書法的基礎從哪兒開始

你好,我也是剛學習書法沒多久,我報了一個網上書法班,我們的課是從隸書曹全碑開始的,然後是多寶塔,再是九成宮,顏勤禮碑,小楷靈飛經,行書蘭亭序,篆刻。。。
想要學好書法,需要把基礎夯實牢固,推薦你一個B站的視頻,推薦你一個視頻,隸書曹全碑講解的很詳細,感興趣的可以看看。https://b23.tv/HaYz20

⑤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書法之用筆之法,目的在於通過毛筆和筆毫在紙面運動,寫出有骨有肉有生命力的線條來,練就一手好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看看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1

一、楷書的的基礎知識

1、書法的工具:

筆、墨、紙、硯、統稱為「文房四寶」

筆:我們偉大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使用毛筆了。普通用的毛筆可分為三大類:硬性(狼毫)、中性(兼毫)、和軟性(羊毫)這都是根據毛的軟硬區分的。我們現在用的「白雲」筆,就是兼毫筆,適合初學愛好書法的人使用。

墨:我們在寫字之前將墨汁倒入硯台里,最好加少許水,在放入少些洗衣粉或==這樣墨汁比較細膩均勻。但是注意不要往墨瓶里加水,否則墨容易臭。每次寫完字之後,應將剩餘墨汁倒掉,將硯台刷洗干凈,將毛筆尖用清水沖洗干凈,這樣可以保持毛筆使用的耐久性。

紙:通常我們在家練習的時候還可以用舊報紙或薄白紙練習,可以使用一些書法田字格宣紙,澀面用墨有滲透性很好。

硯:練習毛筆字是還需要:筆架、毛氈、筆洗。枕尺等用具。

2、書寫姿勢:

毛筆字主要是靠腕力,用腕力帶動指力的活動來執筆,但也要有正確的書寫姿勢。身要直、兩腿自然放平。

寫字正確坐姿:頭正、身開、臂開、足安。

頭正:頭要端正,稍向前傾孫前俯,目注於紙上:

身正:身體正直端坐。挺胸肩平,上身向前傾。不可後背彎曲,胸口離桌邊保持一拳左右的距離。

臂開:右手執筆,左手按紙。兩臂自然地向左右撐開,兩肩平而放鬆。

兩足:兩腳自然安穩地踏在地面,不向前交叉,不向後彎曲,不要踏在桌下面的橫牚(cheng)上。

寫毛筆時,五指的指尖稍用力,執得緊一些,「緊」就是「實」。但不能執得過死,否則,指腕運轉不靈活,寫出的字僵直呆板。但也不要過松,執筆松寫出的字軟而無力,無風神。

執筆的高低根據書寫字的大小而決定。寫小楷字執筆要低,寫中、大楷字則執筆要高一些。一般執筆離筆頭的根部約二寸左右為好,寫行、草書筆要再高一些。

3、運腕法:

執筆講的是指法,運筆講的是腕法,寫字除執筆穩之外,還要善於運腕,只要運腕得法,才能寫出雄強健力的漢字來。腕法可分枕腕、枕肘、懸腕三種。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2

練字有什麼好方法?

這個問題很重要。臨帖是練字的不二法門,是最容易見效的正確方法。書法與繪畫不同,繪畫要"寫生",書法要"寫熟",這個"熟"就是把字帖的字臨熟,只有熟才能生巧。有的朋友雖然能堅持每天臨帖,而且臨的數量也很多,但就是不見效果,這說明臨帖的方法不正確。

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臨帖的正確方法,臨帖的要求是"精準",方法是"斤斤計較",古人甚至要求臨寫的字與字帖的字能升汪重合起來,分毫不差。在臨寫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之前,要預先觀察這個筆畫的位置、角度、長短,做到心中有數,下筆時才能游刃有餘。臨完一個字,不要著急臨下一個字,先把臨寫的字與原字對比

比較不同之處,然後再臨一遍進行修正,再對比找問題,再...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把這個字掌握,與字帖寫得差不多為止。只有這樣"逐個擊破",才能真正把書家的東西領會於心,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持之以恆,寧少寫也要好好寫,每天十來個字,每個字多寫幾遍,先好好看字帖,再臨或摹。一定要堅持,每天只需抽一到兩小時專門練,幾個月就能發現字比以前有改善了。還有平常寫字也要認真寫,回憶練字時是怎麼寫的,不在平常寫字鞏固,只會事倍功半。

同時練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會沖突嗎?

只要時間充裕,兩者同時練習沒有任何沖突,相反還會相互促進。一方面,練習硬筆字可以完善毛筆字的結構。毛筆字和硬筆字在筆畫上有粗細之分,但在結構.上沒什麼不同。在硬筆書寫時,我們可以對古人總結的結構規律進行體會與實踐,然後應用到毛筆字的書寫當中。

另一方面,練習毛筆字可以豐富硬筆字筆畫的表現力。人們對吵凱仔於硬筆字的審美,往往受到傳統毛筆字的影響。因此,硬筆字的筆畫在起筆、行筆、轉筆、收筆中包含豐富的提按頓挫,整個字就會更加耐看,就會受到人們的好評。毛筆字的筆畫寫得越好,硬筆字的筆畫也會越來越精到。

寫好字和握筆姿勢有關系嗎?

握筆姿勢與寫字好壞有一定的關系。誠然,生活中握筆姿勢不正確但寫字漂亮的人也見過,有的人用左手執筆,也仍然能把字寫好,但是,能夠寫一手漂亮字的人,握筆姿勢絕大部分是標准規范的。正確的握筆姿勢能夠將手指的靈活程度得到充分"發掘",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實踐"的作用。

因此,小學生一開始握筆寫字,就- -定要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會對寫好字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的高年級同學說按照正確的握筆姿勢就不會寫字了,這是正常現象,因為任何轉變都需要- -個過程,只要堅持一段時間,自然"熟能生巧"。改變握筆姿勢要比改變丑字容易得多,改變握筆姿勢都下不了決心,還有決心去改變丑字嗎?

練硬筆字需要從筆畫開始練嗎?

是有必要的,因為好字需要好的筆畫,如同好的建築也需要好的石材。有一-定筆畫基礎後,就可以臨習單字了。由於硬筆字小、日常寫字量大、硬質筆尖等屬性,決定了硬筆字與毛筆字的練習側重點不同,硬筆練習要更加重視結構方面的.研究。

對於一個字來說,只要結構合理、美觀,即使筆畫的起筆、行筆、轉筆、收筆沒有任何修飾,整個字也不會太差。但是,如果結構東倒西歪、松垮拖拉,即使筆畫再精緻,對整個字的美觀度也難有回天之力。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3

枕腕

枕腕是執筆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

也有採用一種叫「臂擱」的竹片來擱手的,一般用於夏天,因為夏天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將紙洇潮。

用枕腕法書寫毛筆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穩,適宜於寫小楷或一寸見方的中楷,但也會因手腕擱死了而難於移動。如果再寫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懸腕來書寫。

懸腕

懸腕是執筆的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臂仍靠在桌上的書寫方法

這種方法,手腕活動范圍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關節還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較平穩,可寫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寫對聯或大字,就要用懸肘法來書寫。

懸肘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

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芾,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

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翰墨

義同」筆墨」,原指文辭。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後世亦泛指書法和中國畫。

《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摩崖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

如秦碑之《嶧山刻石》,漢碑中之《石門頌》等。

碑學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後,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

又指「碑版學」,即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

拓本

用紙緊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

⑥ 請問 什麼是書法學習的基礎

臨摹是書法學習之基,臨摹步驟最好是先摹寫,後臨帖,至一定時期運用摹寫與臨帖如此交叉反復之法,方可進步,古人雲,「字無百日之功」是也。(此處之「書法」僅僅指寫字而已,至於書法,還得多多練習牽絲引帶、布局謀篇、印章使用等等多方面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