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學小學奧數要具備哪些基礎
擴展閱讀
老同學你跑到哪裡了 2025-02-13 03:15:46
手機怎麼登同學的校園網 2025-02-13 03:13:24

學小學奧數要具備哪些基礎

發布時間: 2023-06-04 13:38:44

⑴ 小學奧數必須掌握的30個知識點

端正對奧數的認識

因為一些地方在小升初選拔時禁止涉及到“奧數”的內容,以及有些輔導機構故意選擇一些“偏”“怪”的“陰題”,使得人們大有“談奧色變”的感覺。其實,數學確實是一門趣味性很濃的學科。奧數的世界更是魅力無窮,它會激發孩子對數學的好奇心,拓寬思路,對一生的發展更是一種積累。特別是小學奧數,是中國傳統算術的精華。我想在小學階段接觸奧數更是有益無害的。

開始學習奧數的時間

1、一二年級的兒童,年紀尚小,處在小學低年級,理解問題非常單一,閱讀能力不強。這個時候的知識學習需要考慮到這個年齡段孩子學習的特點,通過游戲、兒歌、口訣等有意思的方式,寓教於樂,以激發孩子對奧數學習的興趣為主。這個階段學習奧數的重點是訓練基礎的計算能力、認識圖形和簡單的推理。

2、三年級的兒童,已經有一定的識字基礎和數學計算能力,一些兒童對於數學的興趣已經開始顯現,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在增長,長時記憶能力有顯著的提高;這時大多數的兒童在學習奧數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對於知識的理解開始登上新台階。奧數世界趣味無窮,當學習了一個階段後,學習的信心都會有很大的提高,這時奧數的學習會使學生感到開闊了視野,並可彌補了普通課堂上知識的不足,滿足孩子對於普通課堂上的知識“吃不飽”的情況。

3、從現行的各種奧數課本的知識編排體繫上看,三年級是一個最重要的階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各種奧數的基礎知識:包括整數的各種簡便計算及其運算定律、平面幾何圖形的各種計數方法和規律、各類典型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等,尤其是各類典型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那是差不多從小學一直到初中乃至高中階段各類應用題的基礎,對於整個數學學習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無怪乎有的奧數老師說,“如果學習奧數不學三年級的課程,你就很難真正走進奧數的殿堂”。從此,可以看出奧數課本三年級課程的重要。可以這么說:只從學習奧數三年級的課程起,你才是真正開始了學習奧數。

4、從學校中學生的發展規律來看,通常我們稱三、四年級的學生是“最容易分化的年級的學生”,這是說,三四年級的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一般是身體上和心理上都會發生某種發展和變化,直至導致學生在學習或者紀律上都會有一些變化:有的學生會在學習和紀律上飛速進步,而有的學生會停步不前,更有甚者,一部分學生會在學習和紀律上表現出“後進”的一些跡象,這就會在班級中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如沒有有效的改正方法,很有可能就會導致那些“後進”學生,在整個學生時代都會“後進

學習奧數的一些建議

1、區別對待

並不是每一個小學生都適合學習奧數,家長和教師一定認真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接受能力,對於數學的興趣。數學成績好,願意接受奧數知識是學習奧數的前提。如果學生本身數學課堂知識尚不能完全接受、理解,再讓他學習奧數是給學生增加負擔,且沒有什麼好的效果。

2、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做任何事情,如果是“我要做”,那麼這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高,如果是“要我做”,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即使成功了,也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學習奧數應該也是這樣,只有讓學生感覺學習奧數的趣味,他才能更加感興趣,更加真心投入,才有可能學好奧數 。

3、堅持並讓孩子體味到成功的快樂

家長和老師一定要講究方法和策略。提高興趣,不斷品味成功的喜悅,持久的堅持,諸多因素才能最後鑄就成功

學習奧數是一項工程。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情況,認真的制定學習計劃,講究方法,相信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⑵ 小學奧數必須掌握的30個知識點

16.約數與倍數
約數和倍數:若整數a能夠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

公約數:幾個數公有的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約數;其中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公約數。

公約數的性質:

1、 幾個數都除以它們的公約數,所得的幾個商是互質數。

2、 幾個數的公約數都是這幾個數的約數。

3、 幾個數的公約數,都是這幾個數的公約數的約數。

4、 幾個數都乘以一個自然數m,所得的積的公約數等於這幾個數的公約數乘以m。

例如:12的約數有則則1、2、3、4、6、12;

18的約數有:1、2、3、6、9、18;

那麼12和18的公約數有:1、2、3、6;

那麼12和18的公約數是:6,記作(12,18)=6;

求公約數基本方法:

1、分解質因數法:先分解質因數,然後把相同的因數連乘起來。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約數,然後相乘。

3、輾轉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數和余數相除,能夠整除的那個余數,就是所求的公約數。

公倍數: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12的倍數有:12、24、36、48……;

18的倍數有:18、36、54、72……;

那麼12和18的公倍數有:36、72、108……;

那麼12和18最小的公倍數是36,記作[12,18]=36;

最小公倍數的性質:

1、兩個數的任意公倍數都是它們最小公倍數的倍數。

2、兩個數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的乘積等於這兩個數的乘積。

求最小公倍數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數;2、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17.數的整除

一、基本概念和符號:

1、整除:如果一個整數a,除以一個自然數b,得到一個整數商c,而且沒有餘數,那麼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記作b|a。

2、常用符號:整除符號「|」,不能整除符號「」;因為符號「∵」,所以的符號「∴」;

二、整除判斷方法:

1. 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數字能被2、5整除。

2. 能被4、25整除:末兩位的數字所組成的型銀數能被4、25整除。

3. 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能被8、125整除。

4. 能被3、9整除: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 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數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卜盯宴後一位數字並減去末位數字的2倍後能被7整除。

6. 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數位上的數字和與偶數位數的數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後一位數字並減去末位數字後能被11整除。

7. 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後一位數字並減去末位數字的9倍後能被13整除。

三、整除的性質:

1. 如果a、b能被c整除,那麼(a+b)與(a-b)也能被c整除。

2. 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數,那麼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 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麼a也能被c整除。

4. 如果a能被b、c整除,那麼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數整除。

18.余數及其應用

基本概念:對任意自然數a、b、q、r,如果使得a÷b=q……r,且0

余數的性質:

①余數小於除數。

②若a、b除以c的余數相同,則c|a-b或c|b-a。

③a與b的和除以c的余數等於a除以c的余數加上b除以c的余數的和除以c的余數。

④a與b的積除以c的余數等於a除以c的余數與b除以c的余數的積除以c的余數。

19.余數、同餘與周期

一、同餘的定義:

①若兩個整數a、b除以m的余數相同,則稱a、b對於模m同餘。

②已知三個整數a、b、m,如果m|a-b,就稱a、b對於模m同餘,記作a≡b(mod m),讀作a同餘於b模m。

二、同餘的性質:

①自身性:a≡a(mod m);

②對稱性:若a≡b(mod m),則b≡a(mod m);

③傳遞性:若a≡b(mod m),b≡c(mod m),則a≡ c(mod m);

④和差性:若a≡b(mod m),c≡d(mod m),則a+c≡b+d(mod m),a-c≡b-d(mod m);

⑤相乘性:若a≡ b(mod m),c≡d(mod m),則a×c≡ b×d(mod m);

⑥乘方性:若a≡b(mod m),則an≡bn(mod m);

⑦同倍性:若a≡ b(mod m),整數c,則a×c≡ b×c(mod m×c);

三、關於乘方的預備知識:

①若A=a×b,則MA=Ma×b=(Ma)b

②若B=c+d則MB=Mc+d=Mc×Md

四、被3、9、11除後的余數特徵:

①一個自然數M,n表示M的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則M≡n(mod 9)或(mod 3);

②一個自然數M,X表示M的各個奇數位上數字的和,Y表示M的各個偶數數位上數字的和,則M≡Y-X或M≡11-(X-Y)(mod 11);

五、費爾馬小定理:如果p是質數(素數),a是自然數,且a不能被p整除,則ap-1≡1(mod p)。

20.分數與百分數的應用

基本概念與性質:

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

分數的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分數單位: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

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維方法:從題目提供條件的反方向(或結果)進行思考。

②對應思維方法:找出題目中具體的量與它所佔的率的直接對應關系。

③轉化思維方法:把一類應用題轉化成另一類應用題進行解答。最常見的是轉換成比例和轉換成倍數關系;把不同的標准(在分數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轉化成同一條件下的分率。常見的處理方法是確定不同的標准為一倍量。

④假設思維方法:為了解題的方便,可以把題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設成相等或者假設某種情況成立,計算出相應的結果,然後再進行調整,求出最後結果。

⑤量不變思維方法:在變化的各個量當中,總有一個量是不變的,不論其他量如何變化,而這個量是始終固定不變的。有以下三種情況:A、分量發生變化,總量不變。B、總量發生變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變。C、總量和分量都發生變化,但分量之間的差量不變化。

⑥替換思維方法:用一種量代替另一種量,從而使數量關系單一化、量率關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總量和分量之間按照同分率變化的規律進行處理。

⑧濃度配比法:一般應用於總量和分量都發生變化的狀況。

21.分數大小的比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數的分子相同,根據同分子分數大小和分母的關系比較。

②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數的分母相同,根據同分母分數大小和分子的關系比較。

③基準數法:確定一個標准,使所有的分數都和它進行比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較法:當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時,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數值越大。

⑤倍率比較法:當比較兩個分子或分母同時變化時分數的大小,除了運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變化關系比較分數的大小。(具體運用見同倍率變化規律)

⑥轉化比較方法:把所有分數轉化成小數(求出分數的值)後進行比較。

⑦倍數比較法:用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結果得數和1進行比較。

⑧大小比較法:用一個分數減去另一個分數,得出的數和0比較。

⑨倒數比較法:利用倒數比較大小,然後確定原數的大小。

⑩基準數比較法:確定一個基準數,每一個數與基準數比較。

22.分數拆分

一、 將一個分數單位分解成兩個分數之和的公式:

① =+;

②=+(d為自然數);

23.完全平方數

完全平方數特徵:

1. 末位數字只能是:0、1、4、5、6、9;反之不成立。

2. 除以3餘0或餘1;反之不成立。

3. 除以4餘0或餘1;反之不成立。

4. 約數個數為奇數;反之成立。

5. 奇數的平方的十位數字為偶數;反之不成立。

6. 奇數平方個位數字是奇數;偶數平方個位數字是偶數。

7. 兩個相臨整數的平方之間不可能再有平方數。

平方差公式:X2-Y2=(X-Y)(X+Y)

完全平方和公式:(X+Y)2=X2+2XY+Y2

完全平方差公式:(X-Y)2=X2-2XY+Y2

24.比和比例

比: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比號前面的數叫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比的後項。

比值:比的前項除以後項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質: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比值不變。

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

比例的性質:兩個外項積等於兩個內項積(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若A擴大或縮小幾倍,B也擴大或縮小幾倍(AB的商不變時),則A與B成正比。

反比例:若A擴大或縮小幾倍,B也縮小或擴大幾倍(AB的積不變時),則A與B成反比。

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把幾個數按一定比例分成幾份,叫按比例分配。

25.綜合行程

基本概念:行程問題是研究物體運動的,它研究的是物體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關鍵問題:確定運動過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問題: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路程(請寫出其他公式)

追及問題:追及時間=路程差÷速度差(寫出其他公式)

流水問題:順水行程=(船速+水速)×順水時間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時間

順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靜水速度=(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問題:關鍵是確定物體所運動的速度,參照以上公式。

過橋問題:關鍵是確定物體所運動的路程,參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畫線段圖法

基本題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時間(相遇時間、追及時間)、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兩個量,求第三個量。

26.工程問題

基本公式:

①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②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③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

基本思路:

①假設工作總量為「1」(和總工作量無關);

②假設一個方便的數為工作總量(一般是它們完成工作總量所用時間的最小公倍數),利用上述三個基本關系,可以簡單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時間。

關鍵問題:確定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間的兩兩對應關系。

經驗簡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7.邏輯推理

基本方法簡介:

①條件分析—假設法:假設可能情況中的一種成立,然後按照這個假設去判斷,如果有與題設條件矛盾的情況,說明該假設情況是不成立的,那麼與他的相反情況是成立的。例如,假設a是偶數成立,在判斷過程中出現了矛盾,那麼a一定是奇數。

②條件分析—列表法:當題設條件比較多,需要多次假設才能完成時,就需要進行列表來輔助分析。列表法就是把題設的條件全部表示在一個長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別表示不同的對象與情況,觀察表格內的題設情況,運用邏輯規律進行判斷。

③條件分析——圖表法:當兩個對象之間只有兩種關系時,就可用連線表示兩個對象之間的關系,有連線則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狀態,沒有連線則表示否定的狀態。例如A和B兩人之間有認識或不認識兩種狀態,有連線表示認識,沒有表示不認識。

④邏輯計算:在推理的過程中除了要進行條件分析的推理之外,還要進行相應的計算,根據計算的結果為推理提供一個新的判斷篩選條件。

⑤簡單歸納與推理:根據題目提供的特徵和數據,分析其中存在的規律和方法,並從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並遞推出相關的關系式,從而得到問題的解決。

28.幾何面積

基本思路:

在一些面積的計算上,不能直接運用公式的情況下,一般需要對圖形進行割補,平移、旋轉、翻折、分解、變形、重疊等,使不規則的圖形變為規則的圖形進行計算;另外需要掌握和記憶一些常規的面積規律。

常用方法:

1. 連輔助線方法

2. 利用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相等。

3. 大膽假設(有些點的設置題目中說的是任意點,解題時可把任意點設置在特殊位置上)。

4. 利用特殊規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任意一條邊都可求出面積。(斜邊的平方除以4等於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②梯形對角線連線後,兩腰部分面積相等。

③圓的面積占外接正方形面積的78.5%。

29.立體圖形

長 方 體

8個頂點;6個面;相對的面相等;12條棱;相對的棱相等; S=2(ab+ah+bh) V=abh =Sh

正 方 體

8個頂點;6個面;所有面相等;12條棱;所有棱相等; S=6a2 V=a3

圓柱體

上下兩底是平行且相等的圓;側面展開後是長方形; S=S側+2S底 S側=Ch V=Sh

圓錐體

下底是圓;只有一個頂點;l:母線,頂點到底圓周上任意一點的距離; S=S側+S底

S側=rl V=Sh

球體 圓心到圓周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是球的半徑。 S=4r2 V=r3

30.時鍾問題—快慢表問題

基本思路:

1、 按照行程問題中的思維方法解題;

2、 不同的表當成速度不同的運動物體;

3、 路程的單位是分格(表一周為60分格);

4、 時間是標准表所經過的時間;

合理利用行程問題中的比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