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基和基礎的區別是什麼
地基和基礎的區別是:
地基:指建築物下面支撐基礎的土體或岩體。作為建築地基的土層分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復合地基)兩類。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處理,常見有石屑墊層、砂墊層、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實等。
基礎:指建築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結構,如基坑、承台、框架柱、地梁等。是建築物的牆或柱子在地下的擴大部分,其作用是承受建築物上部結構傳下來的荷載,並把它們連同自重一起傳給地基。
基礎的分類
1、按使用的材料分為:灰土基礎、磚基礎、毛石基礎、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基礎。
2、按埋置深度可分為:不埋式基礎、淺基礎、深基礎。埋置深度不超過5M者稱為淺基礎,大於5M者稱為深基礎。
3、按受力性能可分為:剛性基礎和柔性基礎。
4、按構造形式可分為條形基礎、獨立基礎、滿堂基礎和樁基礎。滿堂基礎又分為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
2. 地基加固注漿多少一米
地基加固注漿40一米。
水泥注漿地基是指注漿地基的一種,將水泥漿通過壓漿泵、灌漿管,均勻地注入土體中,以填充、滲透和擠密等方式,驅走岩石裂隙中或土顆粒間的水分和氣體,並填充其位置,待其硬化後,將岩土膠結成一個整體。
形成一個強度大、壓縮性低、抗滲性高和穩定性良好的新岩土體,使地基得到加固,可防止或減少滲透和不均勻沉降。這種地基的持點是,取材容易,操作簡便,價格便宜,適用於軟黏土、粉土、黏性土、砂土地基的加固和滲透系數大於10-7cm/s土層的止水加固等。
地基注漿加固前,應通過試驗確定灌漿段長度、灌漿孔距、灌漿壓力等有關技術參數。灌漿段長度根據土的裂隙、鬆散情況、滲透性以及灌漿設備能力等條件選定。在一般地質條件下,段長多控制在5~6 m。
在土質嚴重鬆散、裂隙發育、滲透性強的情況下,宜為2~4 m;灌漿孔距一般不宜大於2.0 m,單孔加固的直徑范圍可按1~2 m考慮。
孔深視土層加固深度而定。灌漿壓力是指灌漿段所受的全壓力,即孔口處壓力表上指示的壓力,所用壓力大小視鑽孔深度、土的滲透性以及水泥漿的稠度等而定,一般為0.3~0.6 MPa。
地基是指建築物下面支撐基礎的土體或岩體。作為建築地基的土層分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復合地基)兩類。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處理,常見有石屑墊層、砂墊層、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實等。
地基(subsoil)指的是承受上部結構荷載影響的那一部分土體。基礎下面承受建築物全部荷載的土體或岩體稱為地基。地基不屬於建築的組成部分,但它對保證建築物的堅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一部分。
從現場施工的角度來講地基,地基可分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地基就是基礎下面承壓的岩土持力層。天然地基是自然狀態下即可滿足承擔基礎全部荷載要求,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其節約工程造價,不需要人工處理的地基。
天然地基為不需要對地基進行處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礎的天然土層。分為四大類: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
人工地基:經過人工處理或改良的地基。當土層的地質狀況較好,承載力較強時可以採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質狀況不佳的條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質,或雖然土層質地較好,但上部荷載過大時,為使地基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則要採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3. 基礎與地基的概念
房屋建築均由上部結構與基礎兩大部分組成。一般以室外地面整平標高為基準,地面標高以上部分稱為上部結構,地面標高以下部分稱為基礎。
基礎是埋置於地面以下承受上部結構荷載,並將荷載傳遞給下卧層的人工構築物。
圖1-1 地基與基礎示意圖
上部結構的荷載通過基礎傳陸乎答至地層,使其產生應力和變形。隨著深度增加,地層中應力向四周深部擴散,並迅速減弱。到某一深度後,上部荷載引起的應力與變形已很小,對工程已無實際意義而可忽略。故一般將基礎底部標高至該深度范圍內的地層統稱為建築物的地基。對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起主要作用的地層,稱為地基主要受力層,簡稱為地基受力層。在受力層范圍內,埋置基礎底面處的地層稱為持力層,持力層下的地層稱為下卧層,強度低於持力層的下卧層稱為軟弱下卧層(圖1-1)。
基礎的主要功能如下:
(1)擴散壓力。由於基礎的底面積較上部結構的底面積大,基礎可將所受較大荷載轉變為較低壓力傳遞到地基。
(2)傳遞壓力。當上部早慧地層較差時,採用深基礎(如樁基、墩基、地下連續牆以及沉井)將荷載傳遞到深部較好的地層(如岩層或砂卵石層)。
(3)調整地基變形。利用筏形和箱形基礎、摩擦群樁等基礎所具有的剛度和上部結構共同作用,調整地基的不均勻變形沉降。
此外,採取相應措施,基礎還可起到抗滑或抗傾覆及減振的作用。
地基是指直接承受構造物荷載影響的地層。基礎下面承受建築物全部荷載的土體或岩體稱為地基。地基不屬於建築物的組成部分,但它對保證建築物的堅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地殼的一部分。
地基是支撐由基礎傳遞的上部結構荷載的土體(或岩體)。為了使建築物安全、頃伏正常地使用而不遭到破壞,要求地基在荷載作用下不能產生破壞;組成地基的土層因膨脹收縮、壓縮、凍脹、濕陷等原因產生的變形不能過大。在進行地基設計時,要考慮:①基礎底面的單位面積壓力小於地基的容許承載力。②建築物的沉降值小於容許變形值。③地基無滑動的危險。由於建築物的大小不同,對地基的強弱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地基設計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三個方面的要求。有時只需考慮其中的一個方面,有時則需考慮其中的兩個或三個方面。若上述要求達不到時,就要對基礎設計方案作相應的修改或進行地基處理(對地基內的土層採取物理或化學的技術處理,如表面夯實、土樁擠密、振沖、預壓、化學加固和就地拌和樁等方法),以改善其工程性質,達到建築物對地基設計的要求。
從現場施工的角度來講,地基可分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工加固的天然土層,可節約工程造價。人工地基是需要經過人工處理或改良的地基。
基礎工程是基礎的設計與施工工作,以及有關的工程地質勘察、基礎施工所需基坑的開挖、支護、降水和地基處理工作的總稱。
4. 地基基礎有哪些類型各適用於什麼條件
1、地基基礎有剛性基礎、柔性基礎;
2、剛性基礎構造上通過限制剛性基礎的寬高比來滿足剛性角要求,柔性基礎在混凝土基礎底部配置受力鋼筋,利用鋼筋受拉,基礎可以承受彎矩,不受剛性角限制。
3、地基是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
(4)支撐基礎的土或岩體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地基介紹:
地基是承受上部結構荷載影響的那一部分土體。基礎下面承受建築物全部荷載的土體或岩體稱為地基。地基不屬於建築的組成部分,但它對保證建築物的堅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一部分。
在建築學中地基的處理是十分重要的,上層建築是否牢固地基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建築物的地基不夠好,上層建築很可能倒塌,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而地基處理的主要目的是採用各種地基處理方法以改善地基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基
5. 地基與基礎設計必須滿足哪些基本條件
地基與基礎設計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
1、作用於地基上的荷載效應(基底壓應力)不得超過地基容許承載力或地基承載力特徵值,保證建築物不因地基承載力不足造成整體破壞或影響正常使用,具有足夠防止整體破壞的安全儲備;
2、基礎沉降不得超過地基變形容許值,保證建築物不因地基變形而損壞或影響其正常使用;
3、擋土牆、邊坡以及地基基礎保證具有足夠防止失穩破壞的安全儲備。
6. 土力學。你敢掛我嗎
有幾個我不是很確定,如果有錯希望交流
1:基礎:將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組成部分。
2: 地基:直接承托建築物的場地土層。
3:持力層:直接與基礎底面接觸的土層。
4:軟弱下卧層:持力層以下存在承載力明顯低於持力層的土層,稱為軟弱下卧層。
5:下卧層:持力層以下的其它土層
6:淺基礎:天然地基上,基礎埋置深度0.5~5m的一般基礎 (柱基或牆基)以及埋置深度超過5m,但小於基礎寬度的大尺寸的基礎。
7:樁基礎:由設置於岩土中的樁和聯接於樁頂端的承台組成的基礎。
8:軟弱地基:由軟弱土組成的地基稱為軟弱地基。
9:地基處理:指為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而採取的人工方法。
10:復合地基: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強體共同承擔荷載的人工地基。
11:土的三項基本指標:壓縮性指標、強度指標、承載力指標。
13:結合水:貯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氣帶中的水,結合水分吸濕水、薄膜水。
14:滲透性:土傳導液體或氣體的能力,常以滲透系數來度量。
15: 臨界水頭梯度:滲流水出逸面處開始發生流土或管涌時的界限梯度。
16:流沙: 飽水砂土因結構破壞而液化,砂土顆粒懸浮於水中流出。
17:管涌:土顆粒骨架間的細粒被滲透水流帶走,在土層中形成孔道,產生集中涌水的現象。
18:土的固結:土中孔隙水受壓而排出土體之外,同時導致孔隙壓力消失的過程稱土的固結。
19:地基承載力特徵值:指由載荷試驗測定的地基土壓力變形曲線線性變形段內規定的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其最大值為比例界限值。
20:基樁:樁基中的單樁。
21:擋土牆:承受土壓力,防止土體坍滑的建築物。
22:土壓力:擋土結構所受土體的側壓力。
23:臨塑荷載:地基中將要發生塑性變形時相對應的基底壓力。
24:臨界荷載:使地基中塑性開展區達到一定深度或范圍,但未與地面貫通,地基仍有一定的強度,能夠滿足建築物的強度變形要求的荷載,地基中塑性復形區的最大深度達到基礎寬度的n倍(n=1/3或1/4)時,作用於基礎底面的荷載,被稱為臨界荷載。。
25:自然休止角:當穩定安全系數K=1時,此時抗滑力等於滑動力,土坡處於極限平衡狀態,相應的坡角就等於無粘性土的內摩擦角,特稱之為自然休止角。
26:無筋擴展基礎:由磚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組成的且不需配置鋼筋的牆下條形基礎或柱下獨立基礎。
27:擴展基礎:將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通過向側邊擴展成一定底面積,使作用在基底的壓應力等於或小於地基土的允許承載力,而基礎內部的應力應同時滿足材料本身的強度要求,這種起到壓力擴散作用的基礎稱為擴展基礎。
28:變形模量:土的變形模量是通過現場載荷試驗求得的壓縮性指標,即在部分側限條件下,其應力增量與相應的應變增量的比值。
29:壓縮性:土在壓力作用下,體積縮小的特性。
30:土的三大力學定律:滲透定律,壓縮定律,土的抗剪強度定律。
31:單樁基礎:由柱與樁直接聯結的單樁基礎。。
32:群樁基礎:由多根樁組成的樁基礎稱為群樁基礎。
33:復合基樁:單樁及其對應面積的承台下地基土組成的復合承載基樁。
34:端承摩擦樁: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樁頂豎向荷載主要由樁側阻力承受。
35:摩擦端承樁: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樁頂豎向荷載主要由樁端阻力承受。
36:負摩擦力:樁周土由於自重固結、濕陷、地面荷載作用等原因而產生大於基樁的沉降所引起的對樁表面的向下摩阻力。
37:沉井:沉井是井筒狀的結構物,它是以井內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 阻力後下沉到設計標高,然後經過混凝土封底並填塞井孔,使其成為橋梁墩台或其它結構物的基礎。。
38:軟土:天然含水量大、壓縮性高、承載力低,抗剪強度差的軟塑——流塑狀粘性土。
39:建築基坑:為進行建築物 包括(構築物) 基礎與地下室的施工所開挖的地面以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