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唱的基本訓練
合唱有著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下面是我分享的合唱的基本訓練,一起來看一下吧。
合唱的基本訓練 篇1
一、合唱的技能訓練
1.歌唱的站姿
在合唱訓練中缺絕岩,站姿直接影響了歌唱時呼吸的通暢,發聲的正確與否。正確的姿勢是歌唱發聲的伏御基礎,合唱訓練時一般採取站立的姿勢。首先,整個狀態要挺拔,精神煥發,胸要挺而鬆弛,雙手放鬆下垂於兩側,兩腳成外八字形分開,寬度與兩肩相平,重心向前,脖子向上伸,兩眼平視前方,面帶微笑。如果唱歌的姿勢僵直或懶散,會造成呼吸錯誤,加重聲帶負擔,發不出好聲音,長此下去,還必然形成錯誤的發聲方法。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培養合唱隊員保持正確的姿勢。
2.歌唱的氣息
古人雲:「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也」,現代專家也曾論述:「不會呼吸的人就不會唱歌,歌唱的原動力是氣息。」可見氣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氣息的過程實際上包括吸氣、保持、呼出三個部分。在訓練過程中,主要採用如「聞花香」「吹蠟燭」「學狗喘」這種形象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是怎樣吸氣的,再把吸進的氣息保持好,發出「S」音慢慢將氣息吐出。這樣反復練習,如果合唱隊員的氣息非常流暢,控制能力很強的話,那麼各種合唱表現手法就均能完成,同時音樂演繹將會非常流暢,自然和舒展,是合唱團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二、合唱的視唱能力訓練
1.音準
我國著名指揮家楊鴻年先生曾說過:「一個合唱隊在技術上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須具備理想的音色、准確的節奏和良好的音準。」課件音準是合唱藝術的基礎,是合唱藝術的生命力所在。要獲得良好的音準,內心聽覺是前提,筆者採用「柯達伊手勢法」能比較形象直觀地展示音的高低。「柯達伊手勢法」是藉助某種不同的手勢和不同高低位置來表達七個不同唱名,對學生進行音準訓練,首先是「看手勢模唱」,讓學生逐步熟悉柯達伊手勢的意義,其次「看手勢學唱」老師用手勢和鋼琴來對學生進行音高訓練的糾正,從單音音階練習到音程練習。如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純四、五度音的練習。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準有了概念,加強了內心的音高感。
2.節奏
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節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種音樂要素中宏蔽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在其音樂教育實踐中提出,節奏性是音樂的重要原本特徵之一,節奏是原本的力量,能夠把語言、動作、音樂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節奏。可見節奏訓練的重要性。在節奏訓練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探索生活中的聲音和不同的節奏,如:「我」念作×;「我們」念作××的節奏型等等類似的節奏訓練。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例子,不勝枚舉。通過這些形象化的節奏訓練,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掌握節奏,提高合唱能力。
三、合唱的和聲訓練
和諧統一是合唱的靈魂,合唱對聲音的要求是:「響而不躁,輕而不虛,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在基本要求個人聲音「平直」「高位置」的基礎上做到整體聲音的協調、平衡、統一。所謂「協調是指合唱的各聲部在演唱過程中相互取得應有的關系時所產生的音響效果。」因此,訓練時應從最基礎的和聲音程開始,對學生進行和聲訓練,先結合聽辨與模唱練習介紹音程的定義,讓學生了解旋律音程和和聲音程,利用一組唱根音另一組唱冠音的方法,同時讓學生能兼聽另一聲部的音高及和聲效果,然後各個聲部先後進入,再過渡到和聲訓練及二聲部、三聲部的合唱練習曲。如:
四、合唱訓練中的情感啟示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感情的速記」。情感性是音樂的基本屬性。再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果忽略了情感表達,音樂也就失去了感染力,蒼白無力,空洞乏味。因此,在訓練音樂作品前,首先要對音樂作品的整體風格、情感特徵進行體驗和感知,運用內心聽覺來讀譜,在內心形成一定的音響框架,並根據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創作特點等,進行理性分析,准確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真摯感情。然後反復朗讀歌詞,細細品味其內涵,找出每句的語氣重音,啟發學生抑揚頓挫,身臨其境地帶上情感去朗讀,再以朗讀的情感體驗激發出歌唱時所需要的情感體驗。當將內心的體驗付諸於排練實踐中時,音樂作品的內在意蘊會在實際的音響中得到進一步的發掘。有時甚至會推翻前一過程中某部分的設計和處理,在不斷地磨合中更貼近作品的情感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合唱藝術中的共性和音樂作品的個性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完美。
合唱的基本訓練 篇2
一、呼吸訓練
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喉、氣管、支氣管、胸腔、橫隔膜及腹部肌肉群等。呼吸活動是依靠整個呼吸器官共同進行的。我們日常生活的呼吸是自然的、下意識的、是維持生命活動的。而歌唱中的呼吸則是積極主動的,並且根據歌曲的需要調節和發展。胸腹式聯合呼吸是當今中外聲樂界普遍採用的一種呼吸方式,利用橫隔膜周圍的肋利肌、上腹肌、後腰肌和腹部肌肉群共同控制氣息的呼吸方法。
呼吸的訓練方法有三種:
1、慢吸慢呼。全身直立,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徐徐吸入肺葉下部,橫膈膜下降,兩肋向外擴張,小腹微收,腰部似有氣環的感覺。這種呼吸要求自然、平穩、柔和而深入,就象聞花香或清晨呼吸新鮮空氣的感覺。一定要注意吸氣時肩膀要放鬆,不要有上提的動作。呼氣時,要保持吸氣狀態,盡力控制氣息,使之均勻、緩慢地輸出,輕輕發出「嘶」聲,盡可能地延長發聲的長度。控制不好,氣息就會很快地泄掉,無法完成較長的樂句。
2、快吸快呼。快吸就是在很短的時間里,通過口、鼻將氣息吸至肺葉下部。有人常用「狗喘氣」來形容。將小腹放鬆,急速吸氣,小腹上彈,腰部一瞬間用力擴張,發出短段的「哈」音,然後立即放鬆小腹進入吸氣狀態。這個練習可以由慢到快連續做,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唱有連續跳音的較快的歌曲的氣息感覺。
3、快吸慢呼。放鬆小腹,氣息自然流入,挺胸、擴腰。喉嚨保持進氣狀態,然後發「啊」母音,並盡可能延長,腰部的擴張狀態要保持到收音,立即放鬆小腹,重新開始。小腹的放鬆和緊張要靈活,注意要反復練習。歌唱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這種呼吸。
吸氣量的多少根據歌曲的需要而定。既要防止過分深沉的吸氣,也要防止微弱無力的吸氣。因為那樣的吸氣會造成走音,使音調升高或降低,高音上不去,聲音失去光彩,進而影響歌曲的藝術感染力。
二、發聲訓練
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應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通過練聲可以幫助我們更加自如地運用氣息來幫助歌唱;更加充分地運用自身的共鳴腔體以及獲得正確的發聲方法。
1、呼吸輔助練習為了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正確運用呼吸技巧,做一些歌唱的呼吸輔助練習是很有必要的。
練習要求:在吸氣時,腰部有膨脹感,但不要僵硬。吐氣要均勻,氣息要平穩、柔和。發「嘟」音時,嘴唇放鬆,振動雙唇,氣息不斷。
2、哼鳴練習哼鳴又稱閉口音,練習時會感覺眉間有振動感。哼唱可以調節呼吸和發聲器官,調節聲音的高位置,容易得到聲音的共鳴。哼鳴在中聲區較易。正確的哼鳴有助於嗓音訓練,減輕嗓音負擔。
練習要求:嘴唇微閉,牙關松開,舌尖輕抵下牙,身體放鬆,柔和地吸氣、呼氣,聲音從高位置發出,鼻、齒、唇感到輕微的顫動。
3、連音練習連音是歌唱發聲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將各個音符連接起來,不間斷,只有將流暢、優美的聲音連在一起,才能使音樂完整。
練習要求:呼吸器官和發聲器官處於自然、舒適的狀態,每次練習都要柔和、連貫、均勻。
4、頓音練習頓音唱法是歌唱發聲的重要技法之一。
練習要求:練習時,要快速地吸氣,保持氣息。在一瞬間聲帶迅速閉合,氣息靈活地配合發出聲音,可以尋找「咳嗽」的感覺,體會聲帶開合與氣息的配合。從中聲區開始,再漸漸向高聲區、低聲區發展。
5、母音練習a、e、i、o、u、v等母音在歌曲中經常要運用,正確地發好母音,才能增強歌曲的歌唱性。
練習要求:每個母音都要在同一發聲位置唱出,軟齶抬起口腔張圓,音與音之間要圓潤、連貫,口形要保持一致,不要隨意變換。
三、起聲訓練
在發聲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起聲(即氣與聲帶撞擊的瞬間發音),尤其是在合唱當中。為了使合唱整體要有統一的氣口,必須起聲一致。
1、硬起聲氣聲相互結合,聲帶先閉再合,再迅速地起聲,聲音要有爆發點。一般表現強烈感情,聲音比較剛強。
2、軟起聲軟起聲有較深的吸氣量,發音時要保持一種吸氣狀態,發聲前先出氣後出聲,不是鬆弛的而是有控制的,無重音,聲音由氣息托出,
四、共鳴腔體訓練
由聲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現象,在聲樂中稱為共鳴。歌唱的共鳴是指歌唱發聲時,由於氣息作用於聲門,使聲帶振動產生音波,通過聲帶附近的肌肉、軟骨和空氣的傳遞,使口、頭、胸等腔體里的空氣產生振動的現象。共鳴方式有:
1、口腔共鳴: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打開,提笑肌,下顎自然放下,上齶上提,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能隨氣息的推進通過咽喉部流暢前進到達口腔的前上部引起共振,並在硬齶前部集中反射。這種共鳴效果明亮、靠前,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系,並減少咽喉的負擔。
2、頭腔共鳴:在口腔的基礎上,把聲波在硬齶的集中反射點後移,放下下齶,同時軟齶和小舌頭上抬,讓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敞一些,聲波沿著上齶骨傳送到鼻咽腔、鼻腔和各竇處引起振動。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滿。
3、胸腔共鳴: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狀,發聲時,下齶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齶處移向下齒,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並繼續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這種共鳴效果寬厚、結實。
在整個歌唱過程中,應該使三種共鳴腔體共同參與活動,不要單獨運用某一共鳴體而偏廢其它的共鳴腔體。
五、聽唱想訓練
合唱訓練的過程強調聽、唱、想,並用邊唱、邊想、邊記來配合訓練,以聽促唱,以想促記,以想促唱,全面促進多聲部音樂聽覺和多聲部演唱能力的提高,為合唱作品的排練打好基礎。
在訓練當中可採用「自唱兼聽」的方法。方法如下:
1、先進行和聲連接的練習。將隊員分成高、低兩個聲部,教師在給完標准音後,要隊員唱出自己聲部的曲調,同時要仔細聽出另一個聲部的曲調,並記錄下來。和聲連接可同向進行,也可反向進行或斜向進行。
2、和聲連接聽得有把握後,進行短小的二部曲調練習。
3、二部旋律連接比較有把握後,可以再進行三部、四部的練習。根據合唱隊員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練習的難易程度。
「自唱兼聽」不僅可以培養合唱隊員的聽力,而且能養成整體音響的觀念,在音不準或不確定的情況下,可以藉助其它聲部的音高,來調整自己的音準。
六、力度訓練
音樂中常用的力度從最弱到最強,可以分為八個力度檔ppp―pp―p―mp―mf―f―ff―sf,將這八個力度檔連接,用循環呼吸進行練習,同時還可以把各種起聲與換氣以及各種唱法、各種節奏、各種力度變化結合,各種母音轉換,編成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練習。
除了這些基本聯系外,音準的訓練也很重要,由於音樂中很多因素對合唱的音準都有直接影響,例如:速度、力度、音區、節奏、和聲、復調、調式、調性、轉調、離調、旋律線等都會影響音準,因此在基本訓練中,應解決好旋律的音準和和聲的音準兩大關系。
總之,合唱的訓練內容很多,關鍵是要根據具體的合唱隊,根據不同的情況、特點以及具體的任務、要求來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有效果的訓練,使合唱隊的聲音達到「強而不炸、弱而不虛、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快而不亂、慢而不斷」,有起伏,有層次,有豐富表現力和盡可能完善的藝術境界。
合唱的基本訓練 篇3
指揮和合唱團員在共同創造著合唱藝術的音響,雙方都是主動的。通過基本訓練,合唱團員應學會如何在指揮的統一指揮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合唱藝術表現。
一、演唱的姿勢
正確的演唱姿勢能使發聲器官保持正確的狀態,自然、放鬆是保持正確姿勢的原則。身體既不鬆懈也不僵直。站立時,要自然挺直、雙肩下垂、雙腳分開、重心靠前,為了避免疲勞,兩腳可以輪換支撐身體重心。坐著時,只坐椅面的前三分之一,要有一種「呼之欲起」的感覺,上身的姿勢與站立時相同,為呼吸、發聲做好充分准備。避免鬆鬆垮垮、靠著椅背、翹二郎腿、含胸駝背等不良姿勢。頭部要自然端正,發聲時下巴向下打開、雙眉微提、面部微笑、雙眼望著正前方,精神保持興奮狀態。正確的姿勢為歌唱的呼吸、發聲、共鳴以及情感狀態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也集中了合唱團的注意力,為演唱做好了充分准備。排練時,指揮要經常提醒合唱團員,培養大家保持正確姿勢的良好習慣。還應張弛有度,適當掌握休息。
二、合唱的呼吸
正確的呼吸是良好發聲的基礎,是歌唱的動力。呼吸的訓練是合唱基本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呼吸是人生存的本能,是一種人人有、人人會、很自然的生理現象。生理上的呼吸是:空氣經過口、鼻、喉、氣管等通道流入肺部,引起肺部膨脹、胸腹部擴張、帶來氧氣,然後迅速排出、帶走廢氣。歌唱的呼吸也是同樣原理,但因為歌唱的聲音有高低、長短、強弱。剛柔、明暗等區別,就要求歌唱者掌握氣息控制的方法,以適應歌唱聲音不同變化的需要。歌唱的呼吸要求:吸氣時,要快、深、多;呼氣時,則須根據需要有計劃地控制,做到慢、穩、勻。也可以說:生理的呼吸是下意識的,歌唱的呼吸是有意識的。為了更好地掌握歌唱的呼吸,首先要了解一下橫隔膜:橫隔膜是隔離胸腔與腹腔的一層薄膜,在肺的下部,附著在體腔周圍胸廓上的具有伸縮性的肌肉薄膜。合唱的呼吸,是在指揮的指揮下,集體或部分的統一進行的,有著很強的一致性。具體的過程是:吸氣、保持、呼出
1、吸氣:口、鼻同時吸氣。氣息深是合唱吸氣的原則。吸氣時的感覺似聞花,氣息自口、鼻向下好象一直吸進了小腹。腰圍擴張,張架著兩肋骨。實際上,氣息只能存在於肺部的每個肺泡內,所謂「氣沉丹田」僅僅是一種感覺。
2、保持:氣息吸入到歌唱所需要的正確部位後,有一個不吸不呼的短暫階段,這個階段就是保持。學會支撐、保持住氣息是很重要的。這時,腰圍、橫隔膜、小腹是一個內緊外松的整體,就像一個充足氣的足球,怎樣踢也踢不扁;而不能像漏了氣的皮球,一按就軟,氣也就全泄了。
3、呼氣:學會保持住氣息後,必須進一步學會有控制的呼氣,這是呼吸這一環節的重要部分。用氣的多少、急緩,要服從歌唱的需要。呼氣的同時,發聲開始。這時的發聲是在有控制的氣息支撐下的,它要完成一個樂句的演唱。合唱的用氣一般是一個樂句一換氣,要使合唱團員養成這樣的習慣。
起聲時有兩種情況:a、激起,呼氣與發聲同時進行,聲音爆發性地發出。b、舒起,先出氣,後發聲,聲音舒緩地發出。從吸氣到發聲再到下一次吸氣前,是呼吸的全過程。
一個合唱團有了呼吸的統一,才能有合唱的一致性。所以,合唱的呼吸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呼吸訓練有兩種方法。一是純呼吸練習,二是結合發聲的練習,實際上呼吸只有結合發聲的訓練才有意義。不過在此之前,進行一些純呼吸訓練,有利於大家對合唱呼吸原理的理解。
純呼吸練習 純呼吸可分四種情況:a、急吸慢呼 b、急吸急呼c、慢吸慢呼 d、慢吸急呼
合唱一般常用的是急吸慢呼和慢吸慢呼。練習時,首先要按正確姿勢站好,可兩人一組相對而立,雙手放在對方腰兩側,這樣可以使團員互相學習、互相感受,然後在指揮的統一指揮下進行練習。
A、急吸慢呼
按照要求,以統一的速度,利用口、鼻快速吸氣,吸氣要深,然後保持,保持時間可稍長些,再在統一指揮下呼氣。呼氣時可用「嘶」的聲音有控制的將氣息慢慢呼出,以檢驗呼氣是否平穩、均勻。急吸分段慢呼,要求按呼一拍休止一拍的節奏進行。呼氣時以小腹下部為支點,有控制的均勻呼氣和休止;休止時是保持狀態,不要吸氣。一口氣分若干次呼出。呼氣時節奏可以變化。
B、急吸急呼
合唱中用的不多。
C、慢吸慢呼
較慢速度的歌曲常用的`呼吸方法。氣息流入肺部的速度緩慢均勻,呼氣的原理和方法同前。
D、慢吸急呼 合唱中用的不多。
純呼吸練習無須很多,只要大家掌握了呼吸的原理和動 作,學會了強、弱、快、慢各種氣息運用後,就可以進入發聲練習了。
合唱的呼吸有:整體呼吸、聲部之間輪流呼吸和循環呼吸三種。循環呼吸是合唱藝術獨有的,它可以表現一種連綿不斷的特殊聲音效果。運用循環呼吸的原則是:合唱團在不減低音量的情況下,不統一的輪流換氣。使聽眾在較長的音樂段落中,感覺不到合唱團的呼吸,這是合唱藝術中一種獨有的特殊表現手段。
三、合唱的聲音訓練
合唱的聲音訓練是合唱團提高演唱水平的關鍵,學問多,難度大,指揮必須有計劃、有步驟、有目地的進行嚴格訓練。合唱聲音訓練的基本內容包括:呼吸、共鳴、音準、唱法(連音、非連音、斷音、跳音等)力度變化等,每一個練習都是綜合各項內容又各有偏重。呼吸的訓練是為了獲得最好的呼吸支持。由於聲區不同,歌唱時氣息狀態也不同。低音區:氣息鬆弛,強調均勻、平穩;中聲區:聲門閉合自然,氣息用量適中;高聲區:聲帶拉緊,邊緣變薄,需要強而有力的氣息沖擊才能使之振動,氣息用量大。如果掌握不當,容易使喉結上提,發生高音困難、聲音擠壓等問題。因此,開始練聲時,應從中聲區較弱的力度開始。聲音共鳴位置的訓練,是使合唱團逐步達到合唱藝術所尋求的共性聲音的途徑。只有解決好各聲區的共鳴位置,才能獲得完美的合唱藝術效果。合唱的基礎是聲部在統一聲音共鳴位置基礎上的齊唱能力,而這種能力來源於每個人基本功的提高。
指揮家馬革順
我國著名合唱指揮家馬革順先生,在總結了中外合唱先進的發聲共鳴方法後指出:「合唱的發聲位置應高位、靠前。」每個合唱團員的聲音必須服從整體,去掉個性,追求共性。直聲訓練是使合唱團取得共性的有效手段,可獲得純凈、明澈的音質。所以,訓練時應從直聲入手,打好合唱團的聲音基礎;在排練歌曲或演出時再帶有正常的聲音波動,聽起來才既有共性又有活力。總之,氣息深、位置高、聲音直的結合是達到合唱共性的正確方法。
1、松馳練習
a、「哼鳴」的練習
目的:感受喉頭鬆弛而穩定的狀態,尋找頭腔共鳴。
方法:嘴唇輕閉,牙齒分離,口腔打開。
要求:聲音不要往鼻子里跑而形成鼻音,嘴唇周圍有輕微的振動感。聲音「激起」,每個音要有彈性。要注意傾聽周圍同伴的聲音,並隨時調整自己的聲音,使之與集體的聲音融合。這種「傾聽」能力,是合唱團員應具備的重要能力。從現在開始,要堅持傾聽集體的聲音,養成使自己的聲音融入合唱的習慣。
b、開口音的練習
目的:感受開口音的唱法。
方法:唱「a」時,帶少許「o」音,這樣有利於口腔打開。
要求:聲音高位、靠前,直聲,似從哼鳴過渡而來的發聲狀態。要嚴格按正確的呼吸要求進行練習,掌握正確呼吸方法。
c、閉口音的練習
目的:感受閉口音的唱法。
方法:唱「mi」時,盡量保持唱「a」時的狀態,舌部調整。
要求:聲音高位、靠前,直聲。
d、開口音與閉口音的綜合練習
目的:感受開口音與閉口音的混合唱法。
方法:唱閉口音時也要盡量保持開口音時的口形狀態。
要求:聲母要輕咬,重點唱後面的韻母。
2、共鳴練習
缺少共鳴,聲音是乾燥的。因為缺乏泛音的共振,仍算不上好的樂音。經過訓練,合唱團員要學會有意識地運用不同的共鳴區域,發出在音色上和集體一致的聲音。人的聲音可分三個聲區,各自有不同重點的共鳴部位。共鳴位置可分:頭腔、口咽腔、胸腔。任何聲區都要使用混合共鳴,只是因為聲區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共鳴依靠下齶、舌、咽部肌肉和軟齶肌肉來調節口、咽、鼻腔的使用而獲得。練聲時常要求大家「下巴放鬆」或「軟齶抬起」等,便是這個作用。開始練習共鳴最好在中聲區輕聲唱,音高自上而下,喉部保持自然的鬆弛狀態,體會從胸腔到頭腔共鳴的感覺。聲音輕柔而靈活,舌在口中平放,並隨著音的變化進行調節。聲音從口中發出的同時,仍保留一部分在鼻腔和頭腔之中,以體會混合共鳴的感覺。共鳴的中心點在眉心。音在下行時,聲音保持高位,不能隨著音的下行往下掉。
a、胸腔共鳴
用深沉的咳嗽,尋找橫隔膜下降和腹肌彈跳的感覺。訓練腹肌彈跳的靈活性。
b、頭腔共鳴
3、力度變化的練習
聲帶振動的幅度決定於氣息對聲帶的沖擊程度,這種沖擊需要均勻有力。如果氣息支持無力,不均勻,聲音強時就會擠、炸,弱時則會虛、淺,還直接影響音準。均勻有力的氣息靠橫隔膜和腰腹肌肉的動作,在均勻有力的氣息支持下所發出的弱聲也會集中、圓潤、有穿透力,否則,即使是強聲也是分散無力的。練習時應從弱開始,感覺氣息正確、穩定後再擴大音量。
4、四種唱法的練習
常見一些合唱團在演唱上情緒飽滿、聲音宏亮,也有激情;但由於缺乏聲音層次上的變化和整體布局上的對比,聽起來一般粗、一般響,從而導致一般化。原因在於指揮缺乏對合唱作品的處理和聲音表現上的手段。好的合唱團應掌握剛、柔、彈、跳、起、伏、強、弱、快、慢等十種手段,恰如其分地表現合唱作品的內容,使每個合唱作品既能正確地表達思想感情,又有很高的藝術品位。
a、連音
常用於抒情優美的音樂段落。
目地:求得連貫、圓潤、柔和、美好的聲音。
方法:支持聲音的氣息就像蠶吐絲那樣均勻、連續不斷。
b、斷音
做為連音的對比,斷音也是常用的一種唱法。
目地:求得短促、清晰、有彈性的聲音。
方法:在連音的基礎上,橫隔膜和腰腹肌急速動作,讓氣息有節制地、輕微地沖擊聲帶。
c、連音與斷音的綜合練習。
d、有彈性的強音 常用於中速的進行曲。
目地:獲得強而有彈性的聲音。
方法:有控制地唱出強音。
常用於中速、寬廣、雄壯的進行曲。
e、不連不跳
最常用的唱法,自然而有彈性。
目地:獲得自然而有彈性的聲音。
方法:既不連也不跳。
5、多聲部合唱功能的練習
多聲部合唱訓練,力求統一、平衡、和諧。
四、咬字、吐字
合唱藝術是有文學內容的,是與語言緊密相連的。無詞的作品很少,合唱訓練除了歌唱發聲的各種問題外,對於語言的正確表達也有嚴格的要求。除了帶有方言的合唱作品外,合唱的語言以普通話的發音為標准。要把每個字每句話都向聽眾交代清楚,合唱團員都要講標準的普通話,正確的咬字、吐字才能正確的表達合唱作品的文學含義。有的合唱團演唱時觀眾聽不清歌詞,就是咬字吐字出了問題。咬字指聲母的形成,吐字指韻母的發音,聲母的咬字與韻母的吐字都關繫到字義正確的表達。漢語的一個字就是一個節,每個音節由若干因素組成。一個音節是由聲母和韻母一口氣連續產生,咬字吐字應本著聲母輕韻母重的原則,占字音時值最長的部分是韻母。因此,可以認為把字音唱清楚的關鍵是韻母,而字音的正確與否則靠聲母。
有一種意見認為:合唱只要咬死聲母、分清韻母,就可以達到語音清楚的目的。其實不然,無論什麼時候聲母都不能咬死。雄壯有力的歌曲作品,可以強調有力的噴口,但要有彈性而不能咬死;柔和抒情的歌曲作品,則要求聲母有含著唱的感覺,千萬不能把聲母和韻母中的每一個因素都分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