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論語基礎上發揚了孔子學說的是
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語有: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解讀: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迅或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謹昌罩才是真正的智慧。
解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解讀:溫故而知新說明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祥鬧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
解讀: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B. 詩經論語春秋三部著作成書順序是怎樣的
- 01
詩經;春秋;論語
詩經論語春秋三部著作成書按照先後順序排列的話分別是:《詩經》、《春秋》、《論語》。《詩經》成書於春秋中期。《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明寬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
《詩經》、《論語》、《春秋》三部著作的成書時間《詩經》最早,成書於春秋中期。《春秋》次之,是孔子修訂的,魯國的編年史。《論語》最晚,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將他與弟子言行語錄匯總編寫而成的。
《詩經》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山弊》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等,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激唯亮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由孔子修訂而成。據文獻說,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春秋》是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本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魯國史官也會收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會記錄諸侯國公侯間大夫等間書信內容,比如晉叔向與鄭國子產關於鑄刑書的書信,其中記錄了齊國史官因為保持真實記錄而被殺掉的事件等等。
《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C. 推薦幾本關於講解論語的書籍
1、《論語集解》,作者:程樹德。
內容簡介:《論語集釋》書分兩輯,第一輯所收子書與舊本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經常要閱讀或查考的書,每一塵賣種都選擇到目前為止較好的注釋本。
2、《論語疏證》,作者:楊樹達。
內容簡介:《論語疏證》這本書旨在疏通孔子學說,首取《論語》本書之文前後互證,次取群經諸子及四史為證,無證者則缺之。總體上由淺入深,由近及遠。
3、《論語新解》,作者:錢穆。
內容簡介:《論語新解》匯集前人對《論語》的註疏、集解,力求融會貫通,仿兄清「一以貫之」,再加上作者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闡釋。
4、《論語譯注》,作者:楊伯峻。
內容簡介:《論語譯注》是楊伯峻的研究心得,以注釋准確、譯注平實著稱,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
5、《論語集解》,作者:何晏。
內容簡介:何晏等人所撰的《論語集解》,是書首創古籍注釋中的集解一體,較為集中地保存了《論語》的漢魏古注。書成後,備前一直流傳不廢。
D. 孔子是怎麼寫出論語之書!孔子還寫過哪些書
今本《孔子家語》與 《論語》的對照分析
迄今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權威性的材料當屬 《論語》, 因此,本文擬將《孔子家語》與《論語》進行比較分析,從恩想方面探討一下今本《家語》一書的真偽。
仁、禮關系
仁和禮都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在 《論語》一書中,"仁"出現的次數非常多。並且,孔子認為只有"克己復禮"隱哪才能達到"仁"的標准,實現天下大治。從 《論語·八俏》一篇中,孔子所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仁作為禮的本質內容,把禮作為仁的外在形式。但在 《家語》一書中,"禮"被提到的次數遠比"仁"要多,佔了全書的絕大篇幅。而且,孔子屢次提到"禮者,政之本也"[3],"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4]等觀點。而這一點恰恰與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隆禮思想的苟子非常相似。他曾提出"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5]。
不過,《家語》一書並未輕視或拋棄 "仁"這一重要思想,而是將其滲入孔子的言談觀點之中。孔子問魯哀公講"古之政,愛人為大"[61,而"愛人"恰恰是 《論語》中孔了對"仁"的解釋[7]。此外,孔子還拒絕回谷魯衷公關於舜戴什麼樣子的帽子這種問題,因為帽子只是一種形式,舜作為帝王,撮重要的是他施行的仁政。由此可見,在仁、禮關繫上,《家語》同《論語》一樣認為仁是禮的本質,它們是一脈相承的。
德、刑關系
後代學者一講到孔子就大力宣揚孔子反對刑罰,只重德政。但這實在是誤解。孔子當時講這些話是針對社會上濫用刑罰威嚇百姓的弊病而言的,並不表示他反對"刑罰。相反,孔於更贊同治國應德刑共用。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子懷德,小人懷上;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而在 《家語》一書中,《刑政》篇同樣提出"太上以德教民,……。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可見,兩本書都同樣重視德政,同樣認為刑也足治國不可缺的方法。
相比之下,在德、刑關繫上,《家語》一書較之《論語》更加進步一些。一方面它繼承了孔子重德輕刑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提出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爹焉[8],逐步同德刑並重發展。這也恰恰說明時代己發生了變化,春秋時代表面上的仁義道德還是要講的,而從戰國時代開始,就更加重視"以力取能,""強者為王"。故荀子在繼承隆禮思想的同時,提出"治之徑,禮朽刑[9]",這同《孔子家語》一書的思想更為接近。
重民思想的發展
孔子往《論語·堯日》篇中提出"所重:民、食、喪、祭",將比放在首位,充分休現了他的重民思想。不過,與荀子、孟子相比,孔子的重民思想有一個重大缺陷。這就是孔子認為君子才是國家富強太平的決定力最,民不過是作為君子統治下的被教化者。是君子施行仁政的對象,他在政治上是沒有主動性的。
而《家語》一書在這一方面更傾向於荀子、孟子。首先,書中提到了荀子民水君舟思想非常相似的觀點,即"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10]。其次,孟子"人時不如地利模廳,地利不如人和[11]"的民心所向決定論在《家語》一書中也表現得很清楚。在《五議解》一篇中,孔子向哀公講治國之道時就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將誰攻之。……。民畔如歸,皆君之仇也,將誰與守。」
總之,在《家語》一書中,民不再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民心所向開始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盛衰的垂要力量。許多篇章不斷地提到君主應該如何做才能得到民心,才能教化好百姓。
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因此他尖銳地指出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道德墮落的原因就是統治者不能先正自身。在 《論語·顏淵》篇中,孔子責備患盜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雖賞不竊",又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而《孔子家語》在這一方面不僅全繼承了《論語》的恩想,並且將之發揚光大。在《王言解》一篇中,孔子講?quot;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止則何物不正?"《大婚解 》中也提到"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止矣。"這一思想也為早期儒家的其它學者所認同,尤其是孟子,甚至提出"一正君而因定矣"[12]的觀點,把君主的旦攜隱端正自身看作是國家安定的關鍵。
君臣關系
君臣關系是早期儒家思想與後世儒家思想區別較大的一個萬而,也是能夠比較清楚地判斷《家語》一書真偽及時代的一個證擁。早期儒家產生於知識分子力量崛起的春秋戰國時代,其時群雄爭霸,擁有知識與智慧的士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君主而不必忠於一個國君。因此孔子可以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3]的觀點,提出君臣之間並非是絕對的命令巧服從的關系。而號稱亞聖的孟子則更進一步,在《孟於·離婁下》中提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但隨著秦漢封建大一統王朝建立,專制統治不斷加強,士人逐漸喪失了選擇君主的權力,只能無條件地絕對服從。所以在後世儒家思想中,君臣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忠"成為一個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不管他所面對的君主足否昏庸。
相比之下,《孔子家語》關於君王關系的論述更傾同於早期儒家,基本上繼承了《論語》的思想。在《家語·弟子行》中,孔了縱論前人德行就對弗子說?quot;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無道衡命"這樣的話。不僅如此,孔於還反對效忠昏君,這從孔子對泄治及鮑牽的評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君臣關系這一點來講,筆者以為《家語》絕非偽作,因為後代儒家是不敢寫出如此"不忠"的話的。
儒道兼綜
就以上所分析的幾方面來說,《家語》與《論語》的思想基本相同。實際上,這兩本書在思想體繫上的最大區別在於《家語》一書摻雜了許多道家的思想,書中不僅多次提到老子而且皆是以十分尊敬的口氣提起。
在 《家語》中,孔子不僅十分贊成老子"執雌持下"的思想,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也與道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 《三恕》、《觀周》、《好生》等篇。以儒家後來的發展看,只有漢初的陸賈繼承了儒道兼綜的思想,並為漢初黃老之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上述文字盡管沒有涵蓋 《論語》一書的全部思想,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已基本涉及到了。通過以上比較,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家語》一書在思想上,尤其是政治上也與《論語》是一脈相承的。最重要的是此書思想基本上傾向於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早期儒家,故而它是後人偽作的可能性不大。
E. 請幫忙推薦幾本講解論語的書籍
如果你是高校里學文史專業的童鞋,或是專門搞《論語》研究的朋友,請您忽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僅僅為那些喜歡《論語》、希望讀懂《論語》的社會各界朋友提供一些簡單易上手的輔助書目。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孔子之言行,孔子之思想,孔子之人格氣象,皆在《論語》一書中有極具體、極生動、極真切的展現。它的文字並不艱深,三言兩語,溫文爾雅,含蓄有致,真心值得向大家推薦!
如果您覺得閱讀《論語》原文比較費勁,那麼,希望下面這些書可以幫助到你:
朱熹《論語集注》(商務印書館
一、朱熹《論語集注》(商務印書館)
關於這本書,您也可以找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古代有許多《論語》的經典注本,如《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正義》《論語通釋》……對於初學者來說,恐怕難度較大,故不作推薦。這里推薦的《論語集注》,是宋儒朱熹的經典著作。它採用淺近的文言文,匯集了古人的一些精彩言論,只言片語,便剖析出孔子的思想精髓。
當然,這本書適合有一點文言文基礎的讀者朋友。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二、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應是公認的《論語》入門較好的注本了。
楊伯峻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是黃侃先生的弟子。他的這本《論語譯注》,最不簡單之處在於——楊伯峻先生將自己極高的文字學功底,融化到許多平實的語言中。這本書的解字解詞力求簡單易懂,不做過多的引申,讓人讀起來非常親切。
當然,這本書有些內容也解說得比較簡略。因出版較早,有些論說觀點也比較陳舊了。
錢穆《論語新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三、錢穆《論語新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應是今人著作中比較「正規」的注本了。
錢穆先生是近現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他總是抱著濃濃的溫情與敬意。他本人也是一個典型的「儒家」代表。
這本《論語新解》,說是「新解」,其實不「新」。錢穆先生參考了歷代注本華,用他自己一個「儒者」的語言表達出來。可以說,這本書的背後,有一個儒家的靈魂。
趙松元、張中之《論語講讀》(天津人民出版社)
四、趙松元、張中之《論語講讀》(天津人民出版社)
趙松元、張中之兩位先生編著的《論語講讀》,其實是一本大學課堂的講義,此書只能在「孔夫子」上買到。書比較厚,但文字通暢易讀。
這本書前面有一篇深入淺出的導言,將孔子與《論語》的相關內容講得很清楚,後面更是逐字逐句分解《論語》各篇章。它不僅遵循傳統訓詁,不胡亂解,而且還挖掘了許多具有現代性的、有意思的內容,值得當代年輕人一讀!
李澤厚《論語今讀》(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五、李澤厚《論語今讀》(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李澤厚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相信許多人都知道他的《美的歷程》,也能從他的文字中讀到一種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確切地說,這本《論語今讀》不算一本入門讀物。它更像是李先生的讀書心得,是自己讀《論語》時寫下的札記、論說,它們長短不一,品類不齊,書頁間時常閃現出智慧的火光。
閱讀這本書,就像在昏燈下與一位智者在交談。當然,前提是您讀過了《論語》。
關於「大師」
也許有些朋友會問:「咦,為什麼沒有推薦南懷瑾大師的《論語別裁》?」
是的,真心不推薦!南懷瑾大師很擅長發揮語言的魅力,《論語別裁》中,確實有一些精彩的言語和奇妙的見解,但是,它在對《論語》的訓詁解析上,顯得很不專業,甚至漏洞百出。如果您是初次接觸《論語》,我會嚴肅地勸告您,暫且放下南大師的這本專著吧!
路邊的麻辣燙,偶爾嘗嘗也就算了,千萬別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