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筆書法入門的執筆方法
毛筆執筆法,其實無定法,但要「指實掌虛」,就是指尖用力控制筆管,掌心空虛,靈活運動筆有長短鋒,由個人的習慣選用。
歷來比較普遍運用的是「五字執筆法」。五字執筆法是用擫、押、鉤、格、抵五字來概括說明五個手指的作用,它強調五指各司其職,又通力配合,執筆穩健,使筆能上下左右靈活運動。
五指執筆法要領: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指實,就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要實實在在地執住筆管,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內側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圓如馬鐙形,這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執筆要松緊適度。太緊,運轉不靈;太松,使不上勁。指實,才能做到「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力聚管心,執筆 穩定。」
掌虛,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空,不能曲指塞掌,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好像手心裡握著一個雞蛋。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要張開大些。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掌虛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鬆,否則手指和腕部就會僵直、緊張,不利於運筆。
掌豎,就是執筆時手掌要盡量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沖碧含,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否則,就會導致筆管歪斜,筆鋒不正,筆畫易成偏鋒病筆。
腕平,是 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因為寫字時是通過腕部將力量傳送到筆鋒,為了便於運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豎二者是互相關聯的。管直則鋒正,這與運腕、掌豎有密切關系散笑,掌豎、腕平、管直、鋒正,加之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因為運筆的關鍵在於腕力。
管直,執筆寫字時要盡量保持筆管紙面垂直,使筆畫容易保持中鋒。但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筆管有時要有俯仰傾斜的情況,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穩。
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上執筆方法的圖,筆管略微傾斜。因慧備為在用毛筆寫字的時候,筆管不是始終保持正直的,要隨著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不斷變換方向。
『貳』 書法怎麼寫 初學者如何掌握基礎筆畫
橫、豎、撇、捺是書法中最基本的筆畫。橫指從左到右的筆畫,豎指從上到下的筆畫,撇指從左上到右下的筆畫判余穗,捺指從左下到右上的筆畫。初學者應該先掌握這四種基礎筆畫,逐漸熟悉。
草書、楷書、行書、隸書是書法中常見的字體。草書是指速度快、筆畫隨意的字體,楷書是指規范、端正的字體,行書是指筆畫流暢、連續的字體,隸書是指筆畫方掘卜正、剛勁的字體。初學者可以先從楷書入手,逐漸學習其他字體。
二、點、橫鉤、豎鉤、提毀粗、彎鉤
三、折、結、摶、掠
書法,是指用毛筆、硬筆或鋼筆等工具在紙面上寫出具有美感的文字藝術。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基礎筆畫是學好書法的第一步。
『叄』 請問一下,書法起筆,收筆的技巧
起筆:
1、起筆的角度:入筆後輕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筆畫迅速的由側鋒轉到中鋒來。
2、起筆的藏露:《書譜》的起筆,大都露鋒起筆,顯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個角度方向的轉變,所以不會顯得太過毛刺。
3起筆的輕重:《書譜》的起筆大都較為輕盈,順勢而入,顯得十分順暢流美。但也間或夾雜一些較為重的起筆動作,有一個頓挫和按的動作。
收筆:
1、頓收:這種收筆方法是用筆肚子收筆,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引發聯想。但是《書譜》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回鋒收筆,這里是到了筆畫末端略提後回鋒,把筆畫包在點畫當中,同樣有含蓄雋永的藝術效果。
3、放收:這種收筆方法在《書譜》中運用的最多。孫過庭一般有一個提的動作,導致出來一個小小的鋒尖。
4、鋒尖送到隨處:收筆時最忌諱用力甩出去,而是應當把鋒尖送到筆畫的末端。這樣字才不會輕浮,顯得沉著一些。
(3)書法初學者的入門基礎如何拿筆擴展閱讀:
初學者練書法的技巧:
1、先練線,每天用三指執筆法在舊報紙或毛邊紙上畫兩尺長的橫線、豎線和直徑為一尺左右的圓線各20個,行筆要慢,起筆要藏鋒,線條一樣粗,剛勁有力,力透紙背為好。堅持15天即可。中鋒運行習慣基本養成。
2、練習點,每天練5鍾不同走勢的點各20個,堅持15天。
3、練字,先從字體或書法大字典中選臨1—2個你比較喜歡的字,看準比例,反復練,練得和字帖對照一模一樣後,再從頭到尾通臨一遍。
多參加一些書畫筆會交流,現場細看每位名家的執筆技巧,只要有興趣真下決心,方法正確,心誠力到,一般經過3到5年的持續努力就會小有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書法家談書法:初學者學書法三技巧
網路-起筆
『肆』 毛筆初學者的用筆方法
導語:用筆即筆法,寫毛筆字一定要懂得用筆。只有學會用筆,才能運用筆毫寫出各種形態的點畫。所以元代大書法家趙孟煩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毛筆初學者的用筆方法,歡迎參考!
寫毛筆字是非常講究用筆的,其用筆要求高是因為毛筆筆毫軟,富有彈性。若按得重一點,筆畫就粗重;按得輕一點,筆畫就比較細輕。而毛筆書法正是由粗細輕重變化無窮、形態各異的點畫表現的。耍寫出千姿百態的點畫,就一定得具有熟練控制這種柔軟而有彈性的筆毫,使它能重能輕,得心應手地寫出有粗有細、可方可圓的筆畫的能力不可。因此,學書法就一定要從用筆人手。
歸納起來,用筆要領包括:
(一)取逆勢
逆勢,就是人們常說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用筆方法。學會逆勢,對學好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取逆勢,道理很簡單,工人打錘總是先將錘往上舉起,然後再向下打;戰士刺殺,先將槍朝後一縮,再向前刺去,目的都是為更用得出力量。這就是所謂的「逆勢」。寫字也就是這樣,漢字是由筆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和筆畫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這個內在聯系也是「逆勢」。
逆勢有虛逆和實逆。虛逆是手在空中做逆勢動作,筆尖不著紙面,楷書用虛逆較多;實逆是筆鋒輕輕觸紙向點畫運行的反方向劃去,寫行書、草書時用得較多。寫字用逆勢,可以使筆毫產生更大彈性,寫出剛勁有力的筆畫。學會用逆勢,在寫字實踐中,會越來越體會到它的妙處。
如草書中逆勢的痕跡往往表露在紙面上,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實逆」;楷書一般把逆勢匿藏在點畫之中,不能因此誤認為逆勢不存在了,可以說是「虛逆」。由此可見,逆勢是漢字中的一個書寫技巧,並不是哪一個人為了給書法塗上一層「玄虛」的色彩而臆造出的東西。寫字要充分利用這種「逆勢」來寫出字的精神、行的行氣、篇的渾然氣韻。
(二)起筆和收筆
中國書法的點畫都應該是形態完美,方圓分明。而形態完美,方圓分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點畫的開頭和結尾部分來體現的。學會起筆、收筆是寫好筆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起筆的原則是「橫畫直落筆,直畫橫落筆」。
這樣有三個好處:
1.筆畫開頭不會出現虛尖,顯得含蓄;
2.開頭部分形象完美;
3.筆毫鋪開,以便中鋒行筆。
練習時,先逆勢,再起筆。
這里須注意隸書不是這樣起筆,楷書尤其是寫主要的筆畫,都是這樣起筆的。
收筆的原則是「有住必收,無垂不縮」,即筆畫寫到尾部時,要將筆鋒輕輕提起.鋒收筆。
練習時,先逆勢,再起筆。
收筆的四個作用:
1.使筆畫尾部形態完美,達到首尾相稱。
2.使筆毫還原,為寫下筆做好准備。
3.再生逆勢。
4.使字重心平衡,字形完整。
(三)中鋒行筆
一落筆就匆匆行筆這是不對的。寫字總是側鋒起筆,如馬上行筆,筆鋒會偏向一邊,寫出的筆畫往往是一邊墨濃,一邊墨淡,一邊濕,一邊枯,一邊光如刀切,一邊毛如鋸齒,寫的字就會扁薄。
中鋒行筆 ,就是說行筆時,先將毛鋒毫調整好,「令筆心(筆鋒)常在點畫中行」。做到中鋒行筆,寫出的筆畫就顯得勁挺、渾厚、結實。在平常練字過程中,往往容易學好起筆和收筆,但行筆比較難以掌握。學書法一定要下功夫改掉輕易行筆的不良習慣。
中鋒行筆過程:起筆時略側著筆管將筆毫入紙,入紙後使用腕的動作,將筆管扶正,豎立,這時開始行筆是中鋒行筆。一下子不成功,可以將筆輕輕扭動幾下。應反復練習。
(四)提與按
寫字的過程中,要有提和按的變換。提與按是指筆毫落在紙上的輕與重,輕為提,重叫按。提和按的輕重是相對的,細的部分需要提,粗的部分需要按。行筆時,發生散鋒或扁鋒也要通過提和按的動作把筆鋒調整好。
自古以來,我國出現了許多書法家,他們的字盡管風格不一,結構相異,但用筆方法都是異中有同的。所以趙孟頫言「用筆千古不易」,用筆是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伍』 書法入門:用筆的方法
用筆的方法,古人多稱「用筆」,今人多稱「筆法」,是指提、按、擒、縱、使、轉、頓、挫等;從筆墨行跡分析說「筆法」,指方、圓、肥、瘦、血、肉、剛、柔等。操作為因,墨跡為果,故有時也將二者合在一起說,如中鋒、側鋒、藏鋒、回鋒等。因此可以說,「用筆」與「筆法」僅是不同的說法,實質是一回事。
用筆要涉及的內容很多,這里僅就最基本的方面簡述己見,以供探討。
一、關於運筆運腕
運腕,是用筆的主要手段。寫中字和小字主要靠運腕。即使是寫大字或榜書,運腕也是主要的環節。運腕的好處在於方便調整筆鋒和加強點畫力度。
寫字主要靠運腕實現,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寫小字,手指相對配合較多;立寫大字,手臂就較顯用場了。無論坐書還是立書,腿足身肩的支撐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學者、書家程瑤田說:「唯絕書成於筆,筆運於指,指運於腕,腕運於肘,肘運於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運於右體者也,而右體則運於左體。左右體者,體之運於上者也,而上體則運於下體。下體者,兩足也;兩足著地,拇踵下鉤,如履之有齒以刻於地者,然此之謂下體之實地。下體實矣,而後能運上體之虛。」
應該說,指的主要任務是執穩筆桿,腕的主要任務才是運轉,這就是談用筆必談運腕的道理。
運腕的本意,是以腕為動力,引筆而行。運腕不僅限於平腕的擺動,還有提、按、扭、轉、等各個方向的轉換,運腕的動向是全方位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筆法了。做到了這一點,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關於八面鋒和調鋒
筆頭是圓錐形的(蘸墨後),筆桿直立後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鋒。按中國人傳統習慣,約簡為八面用鋒,既「八面鋒」(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漢字的點畫有不同方向,學會八面用鋒是必備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鋒不是各個方向點畫的簡單混合指棚姿,而是要按一定規則搭配,並使之有緊密的聯系。
由於各種點畫的形態和用鋒不同,實現點畫的交接和轉換,離不開「調鋒」。調鋒的任務,在於及時將散開的筆鋒合攏起來,將彎曲的筆鋒伸展開來。膏筆也是調鋒的一種方式。
三、關於筆頭使用部位
對毛筆筆頭的使用與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筆寫大字,有的卻喜以大筆寫小字。有的喜用短鋒,也有喜用中鋒和長鋒的。
假如我們將筆頭分為三截:尖的部分為筆鋒,靠筆管的那端為根部,中間為筆腰。那麼,喜用小筆寫大字的人,愛用筆腰和筆根;喜用大筆寫小字的人,愛用筆腰及筆鋒。應當說,毛筆的三截都是有用場的,但從既發揮筆的功能又保證筆的壽命這點出發,還是應該以用筆鋒、筆腰為主。以用筆根為輔。要使點畫粗、就去換大筆。常用筆根,不僅不能充分利用筆毛的彈力,還會使點畫書寫准確率降低。另外,由於筆根過度磨損和受力,還會造成筆毛彎曲無力和筆桿劈裂。
四、關於用筆的基本要領
一副書法作品,無論字多大多小,都可視為漢字點畫的組合,都要從一點一畫寫起。因此,歷代書家很重視點畫,把用筆的成功與否,看作書法的關鍵。
1、點畫的三運筆
點畫的書寫,無論何種書體,無論粗細長短,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既「三運筆」。三運筆的要領,按劉熙載的說法是逆入、澀行、緊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筆的提按,是造成點畫輕重的具體鋪毫方法。輕則用提、重則用按。點畫由輕變重,則用筆由提變按;點畫由重到輕,則用筆從按到提。提和按沒有固定的法則,都是相對的。筆的大小不同,點畫的粗細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區別。按不是體現在簡單的執筆動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點畫里才能顯現。輕按較之於重按為提,低提相對於高提為按。有的點畫先提後按,有的點畫先按後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卻按多於提。提按是用筆的基本之法。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難度。能夠提得起,用筆才能更加靈活,調鋒才更便利和准確。
藏露也是用筆的兩種基本方法。藏是點畫的起處或收處不出現鋒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筆鋒藏在點畫中)的用筆方法,或叫「藏頭護尾」法。這樣的點畫看起來凝重、和吵含蓄。露鋒則與藏鋒相反,使點畫起處直入,收處直出。這種用筆的點畫直率、果敢、飄逸。藏鋒對於點畫頭尾,多為逆峰起筆和回峰收筆;露峰則是順鋒而入和順鋒而出。
3、中鋒和側鋒
中鋒和側鋒,是指書寫時毛筆的鋒尖行走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鋒尖近點畫之中的為中鋒,在點畫一邊的為側鋒。中鋒用筆是遣毫在運筆方向的反方向,既筆桿之後側。這樣鋪毫,正副齊用,筆心可在點畫中線(或近中線)上。側鋒用筆是遣毫在筆桿的一側與筆桿同時向一方向行進,有些像掃帚掃地。
中鋒和側鋒寫出的點畫效果是不一樣的。中鋒點畫厚重、圓潤、富有立體感;側鋒點畫就顯得單薄、浮澀和平扁。這是因為中鋒以筆尖著紙鋪毫,注墨實而快,寫出的點畫兩側墨色均勻一致(相對),還由於筆頭的錐形和順鋒使用,點畫的正中線受力大,注墨多,因而點畫圓潤,且呈中間深兩側稍淺的立體效果;側鋒以筆腹著紙,筆尖倒於一側,筆鋒和筆肚之墨含量不一樣,點畫兩側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現浮澀平扁之感。
中鋒是用筆的基本原則,可謂千古不易。龔賢說:「筆要中鋒第一,唯中鋒乃可以學大家。」錢杜說:「作書貴中鋒。」我們當然也要把它繼承下來。但這不是一個死方,在書寫中,側鋒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會使字增色,甚至會有乾脆利落的效果。正如豐坊所言:「用筆必以正鋒為主,又不必太枸,隱鋒以藏氣脈,露鋒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4、輕重與緩疾
書寫有輕重,也有緩(遲)疾(速),輕與重是點畫形質的兩個方面,既細與粗。也可說是用筆的兩種方法,既提與按。不過這里的粗細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點畫的書寫變化,而是指書寫的風格,指用鋒的深淺。周星蓮說:「用筆之法,太輕則浮,太重則躓。恰到好處,直當得意。唐人妙處,正在不輕不重之間,重規疊矩,而仍以風神之筆出之。」如顏真卿用筆稍重,氣象豐腴,謂之「筋書」;柳公權用筆略輕,神采挺秀,譽為「柳骨」。看來,用筆的輕重具有重要意義。
緩疾是用筆速度的兩個概念。緩和疾是互為參照的對立的兩種書寫速度。緩就是慢,疾就是快。緩疾都不是一味的,緩中有疾,疾中有緩。緩疾要根據自己的書意審美追求和駕馭毛筆的能力選取。「遲則生研而姿態毋媚,速則生骨而筋絡勿牽,能速而速,故以取神;應遲不遲,反覺失勢」(宋曹〈書法約言〉)。「遲以取妍,速以取勁」,這已成為書家共識。但「輕、重、疾、徐四法,唯徐為要。徐者緩也,即留得筆住也。此法一熟,則諸法方可運用」(倪蘇門《書法論》)。
5、使轉和方圓
在書寫的過程中,隨點畫之勢運筆,帶來了運腕方向上的不斷變化。諸多的變化歸納起來,用「使轉」二字便能概括。「縱橫牽制謂之使,鉤環盤紆謂之轉。」(王紱《論書》)。點畫的「遣送」為使,點畫的「交接變向」為轉。「使」皆實,「轉」有虛,「轉」更難。轉筆作用很大,極須用意。它即是換筆,又是調筆,方法也需視情況而變。徐用錫在其《字學札記》里這樣說道:「用筆要轉,不轉,恐鋒順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筆都是此意。」要知書寫轉多於使,更需用心領會和把握。(摘轉)
『陸』 初學書法的基本方法
初學書法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幾步:
一、首先要有強烈的願望想把字寫好。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任何事物只要有興趣就成功了一半,練習寫字也不例外,首先要樹立一種觀念,不是別人要把字寫好,而是我要把字寫好。如果一時沒有興趣,就要慢慢培養,你想寫字有那麼多的好處,你就會有願望想把字練好。
二、了解學習硬筆書法的基本常識。
練習寫字前,我們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識:
1、備用工具:普通白紙、鋼筆、圓珠筆、藍黑或碳素墨水等;
2、握筆方法:三指執筆法,拇指和食指兩指緊握筆桿,中指靠在筆桿的下面,主要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握緊筆桿,無名指和和閉小指輕神棚猛輕靠在中指的下面即可,三指握筆桿的地方距筆尖大約1寸的距離,筆桿距紙面大約45度的角度;
3、寫字姿勢:坐姿,要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用」即我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要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進行應用。如今天經過練習會寫好了一個字,明天就要在作業、寫信、寫文章中按練習的寫法進行書寫應用。徹底改掉以前的不良寫法習慣,重新按練習的新一套寫法進行書寫。
如果我們只是練習寫字的時候按字帖上能夠把字寫好,而平時又按原先自己的習慣寫法進行書寫,這樣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四、關於學習硬筆書法的幾點注意事項。
(一)、忌見異思遷,宜目標專一。
見異思遷、朝秦暮楚是做任何事物的大忌,學習硬筆書法也不例外,很多初學者學習書法,今天喜歡「二王」,明天又臨顏真卿,過幾天又學習米芾、蘇東坡??見異思遷,目標不專一這是學書之大忌,也是很多習書者為什麼經常臨帖,遲遲不能進步,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學到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們必須選准一本自己喜歡的一家一帖後,老老實實臨寫,等學到八九分,再臨臨其它帖也是無妨的。
(二)、忌「一曝十寒」,貴堅持。
書法大師魏開學告訴有些初學書法的朋友.練字象犯冷熱病,興趣誄時就練一陣子,有時十天半月就不動筆,如此「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練字肯定是練不好的。貴在每天堅持練上一兩個小時不間斷,如果有時出差在外,也可以帶上帖進行讀。
(三)、正確認識「高原現象」。
所謂高原現象就是開始練字感得有進步,練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沒有進步了,反而覺得比以前退步的現象。有些人遇到這種現象悲觀失望,先是自怨自艾,有時乾脆換一本帖,或者停止不練。
要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自己欣賞水平提高了,常言說「眼高手低」,這不是退步而是進步,是手底下的進度沒有眼睛的進度快,遇到這種情況,只有繼續加緊臨帖練習,使手上的功夫達到眼上欣賞的水平。
『柒』 書法入門基本功
書法入門基本功如下:
第一、 自學書法的入門問題。
要注意每一種筆畫的書寫要領,注意其變化規律,尤其是隸書,哪一筆橫畫要做波折處理,要遵循「燕不雙飛」的原則。
第二、 自學書法必備的學慣用品。
初學書法,有些人不知道該添置哪些學慣用品,只知道「文房四寶」。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書法用具。文房四寶即筆、墨、硯、紙,這是最起碼的學習書法用品。
除此之外,還要准備的學慣用品還有書寫毛氈一塊,筆洗一個,筆架一套,鎮紙一對,等到此芹書法進階到一定水平,還需要准備鈐印三枚,白文印和朱文印各一枚,閑章一枚。這些都是為初步創作章法准備的,當我們的書法有了一定進步,不妨試一試寫一幅作品,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