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哪個更重要
擴展閱讀
英語畢業知識匯總 2025-02-14 01:35:52

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哪個更重要

發布時間: 2023-05-30 22:16:07

❶ 是知識重要,還是能力重要

能力。
知識是指一個人的現有水平.能力則市一種可能性,它不是一種已經表現的水平和現實,而是一種潛力.知識水平易受環境影響,在良好的環境和教育下,知識可以迅速增長.能力水平則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因素可以加快或阻礙一個人能力的發展,但作用時間長,影響較小.
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前提,如果一個人能力比較強,僅缺乏某方面的知識,並不會最終影響他的成就,他可以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對一個人未來的影響將會大得多.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和發展起來的,而且現代社會里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就不容易找到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能力 ,就是指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心理條件.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相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凡是與活動有關的,並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心理特徵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動所必需的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並能使活動能順利進行的心理特徵,才是能力.例如人的體力,知識,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潑等,雖然對活動有一定影響,擔不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徵,因此,不能稱之為能力.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觀察,記憶,思維,想像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們完成任何活動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有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們從事特殊職業或專業需要的能力.例如音樂中所需要的聽覺表象能力.人們從事任何一項專業性活動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發展也是相互促進的.

❷ 在早期教育中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早期教育,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1994年,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中國、香港等九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未來家庭娛樂產品概念設計大賽」,中國共有20所學校1300多名選手參賽、真可謂陣容強大,氣勢磅礴。然而,比賽結果卻令人寒心,兩個組的冠軍、亞軍、季軍中國孩子連邊也沒沾上,最後只獲得一個帶有鼓勵性質的紀念獎。在人家閃耀著想像大膽、構思獨特的作品面前,中國孩子的作品顯得那樣蒼白,缺乏獨創性,這怎能不令中國的家長們感到震驚!

世人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國孩子智商高,在各類知識性考試中往往是出類拔萃的,但中國孩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為什麼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

教育教人以知識,是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教。但知識並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

創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並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歷手源問題、創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境的能力。

但相對來說,並不是比較聰明的人,就一定有較高的創造力。事實上,歷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書也不一定讀得呱呱叫,但因為他們點子多、心思巧,遇到問題決不放棄,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系,但決不是同一個肢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於思考,很有創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於獨立思考,沒有創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後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於對孩子發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問對於培養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創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增進親子關系,更可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其表達能力。

發問時,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麼用途?多少加多少等於10?等等。

台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問技巧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游戲;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除了……還有什麼;

「可」:可能會怎麼樣。

「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

「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遊,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裡去?帶什麼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二、為孩子創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薯銷要。或許有些父母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游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慾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個「為什麼」,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沖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慾望就會不斷增強。

三、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於2,等於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並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於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造性的設想,並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麼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

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志;

可以用它代替發夾,夾住散亂的頭發;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為鏈條;

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么做);

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臟東西等等;

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起來,還能做項鏈,等等。

共2頁 1 2下一頁閱讀全文

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勵孩子「異想天開」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數學老師讓人捎口信要我們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數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惟獨兒子別出心裁地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後,他竟頑固地一意孤行。

我們回家盤問時,兒子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我想出來的竅門。對聽這么一說,我們意識到,兒子雖然違背規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的獨創精神。 於是我們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後,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准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後,我們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後,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愛」了。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不是包辦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從小樹立主體意識,從各方面給予他「參與」的機會。記得小學三年級一次數學考試,兒子對其中一道文字題有異議,我們馬上會面數學老師,家長和老師一起鼓勵孩子要有勇氣,大膽敘說,據理力爭。當確定孩子的異議是正確的時候,我們進而告訴他即使書本也有不正確的地方。我們並不認為「聽話」是好孩子的唯一標准,我們要求他對父母和老師也不要一味服從和依賴。

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長學校則肩負著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現代家教理論,幫助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協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任務。當前家長學校要著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

過去,家長的養兒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代之以為國教子的觀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傳統的德育觀念必須改變,如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聽話才是好孩子;不為人先,不為人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險)……應該培養孩子的科學與民主、自立與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精神。

傳統的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際水平的觀念必須改變,應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並重,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際關系協調能力的發展。

2、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

④說服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

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⑦及時教育與持恆相結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經驗,研究家教中的新問題。

家長學校應在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的任務。


❸ 對於大學生來說掌握知識和掌握技能,哪一個是更重要的

❹ 幼兒園孩子,是鍛煉思維重要,還是掌握知識更重要

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陵鬧一樣的道理,讓孩子掌握學習的能力鍛煉思維,而不是就知道學習但不知道為什麼學
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經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時所剩下來的
邏輯思維能力,是訓練幼兒按照正確順序做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充分挖掘幼兒的大腦潛能和智力極限。邏輯思維能力8大思維方式:推理、分析、判斷、比較、抽象、概括、綜合、組織。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 的,當人們發現問題時,常常說:「讓我想一想。」這里的想一想就是 思維。通過想一想,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部過程都依賴思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發現了問題能夠及時、 恰當的解決,而有的人即使對於極其簡單的問題也找不到恰當的解決方法,這主要是由於後者缺乏邏輯思維能力。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生活在家長的庇護下,什麼事情都由大人為自己拿主意。這種現象會使孩子拿不定主意尺早罩。思維邏輯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孩子長大以後,在工作和生活睜侍中如果繼續思考片面就會很容易犯錯誤,思維訓練可以幫助孩子舉一反三,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看待問題。而不只是從事情的主管去思考,會看到事情的多面性。具有思維邏輯的孩子,一般都會有做事嚴謹的風格。不會容易丟三落四。
1. 科學研究表明後天的環境能夠顯著影響孩子大腦神經元細胞的相互鉸鏈,從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經過思維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有顯著提升的空間。
2. 思維訓練的重點是「全面」和「均衡」。必須是精心設計的系統化的專門思維訓練課程方可達到這個效果。
3. 思維能力直接關繫到孩子的學習能力,直接影響孩子在學校和工作崗位上的表現。因此,投資思維能力這個「萬能鑰匙」,具有很高的回報率。
4. 思維訓練和知識技能灌輸不同,思維訓練存在一個短暫的「機會窗口」。這個機會窗口對應於兒童大腦迅速的發育的2-6歲。
綜上所述,對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❺ 你認為知識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知識。

知識與能力,其實是密切相關的。應當說,知識是能力的前提,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知識作底子,即使天賦再好,能力也不可能強到哪裡去。但是,如果僅僅有知識,尤其是僅僅只知道一點書面知識臘核岩,而不具備真正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在社會實踐中是走不遠的。

許多出身「豪門」的名牌大學學霸,剛開始時被人眾星捧月,但很快就跌下神壇,乃至淡出人們的視線,原因正在於此。

學習注意事項

誰氏碼都想考試得高分,這沒錯,但把成績的提高視為學習時間無限延長,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學習效果=學習效率×學習時間,只有在學習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學習結果才和學習時間成正比。如果你不能維持高效的學習(事實上每人能集中精力進行學習輪御的時間是有限的),只保證學習時間是無用的。

在學習方法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成反比。延長學習時間的結果是:如果不能提高學習成績,就等於降低學習效率。

❻ 思想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個人認為兩種都重要,因為有了思想,才能讓知識發揮的更好,但是只有思想,沒有知識的話,那麼就等同於一個,智商很高,卻沒有文化的人,有能力卻發揮不出來,而只有知識沒有思想的人,會把知識學死,沒有靈性!

❼ 你認為在社會中知識和能力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兩者都很重要,但斗判是如果非要得出個高低的話,我覺得能力更勝一籌。畢竟進入社會之後能力決陸銷猜定你走多遠,而知識固早型然重要,但是並不是必要,很多早早輟學的人也一樣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片天地,所以我始終認為能力更重要。

❽ 當今社會知識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能力更重要。能力,即「德才學識」中的「才」。它是一個人十分重要的智能因素,知識是一個人得以成長和發展的基礎。能力與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之間不能劃等號。一個知識淵博、學問高深的人,未必很有能力。
運用知識需要能力,掌握知識也需要能力。知識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的能力。書本人人會讀,收效卻大不相同。有能力者,就會讀書,思路對頭,方法得當,一入門就能抓住本質,很快消化吸收,進得去、出得來,越讀越活。欠能力者,學而不思,死啃書本,全靠強記硬背,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累得頭昏腦脹也所得無幾;既使強記下來,滿腦子都是知識,確不能消化吸收。

❾ 當今社會知識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什麼是能力?在心理學理論中,能力是指直接影響到人的活動效率,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條件.它包括一般能力、創造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共同能力.如: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操作能力等等.這是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完成任何活動過程都必不可少的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一特殊專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這些能力與特殊的專業活動內容聯系在一起.比如音樂家要具備樂感和把握旋律、曲調的能力,畫家要有良好的空間知覺和色彩識別能力.
創造力是一個人在解決新問題時表現出來的獨創能力.與以往的、常規的不一樣,有新的辦法和新的方案,出其不意,出奇制勝.
能上大學,說明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不說明大學生能力都很強,知識與能力又有什麼區別呢?
知識是人類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經驗結果,它是「死」的東西.比如某一個數學公式、某一段歷史等,這些都是知識.人們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識,就可以加以利用.能力是「活」的,是在知識基礎上更高層次、更為普通的東西,比如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等.
知識比較容易改變,既可以通過強化訓練和突擊背誦而獲得,也可能因遺忘而喪失.能力則是相對穩定的、需要較長時間才會發生變化的心理特點.知識是快變數,能力是慢變數.
知識是指一個人的現有水平.能力則市一種可能性,它不是一種已經表現的水平和現實,而是一種潛力.知識水平易受環境影響,在良好的環境和教育下,知識可以迅速增長.能力水平則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因素可以加快或阻礙一個人能力的發展,但作用時間長,影響較小.
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前提,如果一個人能力比較強,僅缺乏某方面的知識,並不會最終影響他的成就,他可以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對一個人未來的影響將會大得多.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和發展起來的,而且現代社會里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就不容易找到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能力 ,就是指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心理條件.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相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既不能表現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人的能力.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凡是與活動有關的,並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心理特徵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動所必需的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並能使活動能順利進行的心理特徵,才是能力.例如人的體力,知識,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潑等,雖然對活動有一定影響,擔不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徵,因此,不能稱之為能力.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讓培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觀察,記憶,思維,想像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們完成任何活動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有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們從事特殊職業或專業需要的能力.例如音樂中所需要的聽覺表象能力.人們從事任何一項專業性活動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發展也是相互促進的.
識到底是什麼,目前仍然有爭議.我國對知識的定義一般是從哲學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中「知識」條目是這樣表述坦老唯的:「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相互統一的產物.它來源於外部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徵與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一含梁種主觀表徵,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映活動而產生的.知識是產生對人類自由的熱愛和原則的唯一源泉.
因此,我們不能籠統的說知識和能力哪個重要,二者應該是共通的.所以,理論上其實兩者是互補共存的關系,如果要分別出其中哪個重要,或者說要站在目前樓主的角度思考:
1.鍛煉與積累的關系,鍛煉能力是為了增長知識,體現知識的廣義性.
2.知識的展現能力的前提,沒有知識,能力怎麼可能存在?
3.矛盾的觀點,辯論常用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