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零基礎怎樣學太極拳 學習太極拳的方法
太極拳發展至今主要有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還創編有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極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極劍等。現將五派太極拳按起源先後簡介如下:
1、陳氏太極拳:
主要為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傳授的,其中以陳發科最為有名。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2、楊氏太極拳:
楊露禪學拳於楊長興,後去北京授拳,並傳其子楊健候,楊健候傳楊澄甫,後經楊澄甫廣為推廣。其特點是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3、武氏太極拳:
武禹囊先學於楊露禪,先學於河南趙堡陳青萍,並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鹽店得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囊深研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動作靈活,步法輕捷。
4、孫氏太極拳:
刨子孫祿堂,其拳得自郝為真,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開合鼓盪,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5、吳氏太極拳:
吳鑒泉學於其父吳全佑(系楊露禪之徒),後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柔合緊湊,大小適中。另外太極拳按架式的大小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6、大架式:
陳氏、楊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採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點是拳式舒展大方,輕靈沉穩兼而有之。
7、中架式:
以吳氏太極拳為代表,其拳架大小適中,長於柔化。
8、小架式:
以孫氏太極拳為代表,架式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零基礎學員如何練好太極拳?
首先要從簡單的套路學起。
比如24式簡化太極拳就很好。它動作不多,時間短(4-5分鍾),式子較全面。當時全國一些名家編這個套路時,還考慮到它的動作符合人的運動生理,既能得到鍛練又不易造成運動傷害。然後再學些稍復雜一點的套路。再就是練過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於練器械,有了扎實的功底,再去練刀劍槍棍就會簡單一些,要循序漸進,不能著急。
再就是要方法正確。
買一些教學碟和書看看。找個自己覺得練得不錯的老師學練會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師練,注意手、足、身的運動狀態、軌跡及起始位置。最重要還得多練。練拳,練拳,多練才能出拳。俗話說:「拳不離手」,就是這個道理。以前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是叫人們耐心練習,所以武術又叫「功夫」。不過現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練就了。現在的師傅開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搶自己的飯碗。再說還有那麼多書。買張光碟,你叫他給你練幾遍他就給你練幾遍。很方便的。學拳時要學習一些基本功。如壓腿,踢腿,蹲馬步等拉韌帶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松」。
學拳時一定要認真學習自我保護。
練前做好功前准備;練後注意做一下整理放鬆活動;壓踢腿時不要過猛,以免拉傷韌帶;練拳過程中注意膝關節彎曲方向盡量和腳尖方向一致,並且注意膝蓋前彎不要超過腳尖。還有大家在做其他體育運動時的一些保護措施都可以借鑒。總之,要搞清楚我們練拳的目的是強身健體,而不是讓自己再受到傷病的纏繞。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可以強身健體。
如何快速學太極拳?
太極的基本姿勢要領
太極拳的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呼吸的節奏而形成的),這是作為太極拳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
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練拳要領2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太極對於身體的各個要求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身體要求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總結:練習太極要有恆心,有不少人練到半路放棄了,也不是不想練了,就是半路想偷個懶。可是放下時間長了就不太容易再拾起來。堅持練習,有空多練,沒時間抽點小空琢磨一兩個動作也可以。
❷ 零基礎學太極拳從何開始學
從簡單的套路學起。比如24式簡化太極拳就很好。它動作不多,時間短(4-5分鍾),式子較全面。當時全國一些名家編這個套路時,還考慮到它的動作符合人的運動生理,既能得到鍛練又不易造成運動傷害。
然後再學些稍復雜一點的套路。再就是練過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於練器械,有了扎實的功底,再去練刀劍槍棍就會簡單一些,要循序漸進,不能著急。
學太極拳注意事項
1、初學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掌握好。熟練以後,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
2、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打一套「簡化太極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鍾,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鍾,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極拳」為8~10分鍾, 「八十八式太極拳"需要20分鍾左右。
❸ 太極拳零基礎入門
太極拳零基礎入門小技巧如下:
1、理論與實踐結合,首先理論上要了解太極拳的淵源流派、明白所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風格特點、運動規律、技術方法和招式動作名稱。各派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拳路安排、風格特點等都各成一體。有著共同之處,也有著明顯不同的區別。
2、先方後圓、先高後低、先簡後繁, 練習時先方後圓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之一。初學時所走的弧線總是帶有凸凹,斷續之形,要走之圓總是偏來擺去,做不到平滑圓活是很常見的。不妨先放寬要求,只要將大概路線、方向顫數做對即可,待到熟練後漸茄閉首漸力求圓活飽滿。
3、先分後整,先外後內,對於太極拳的要求很難一下子全身各部位都注意得到,不管是記動作或是找體會,要是分解開來練習就易得多了。所謂分就是將整個人分為頭、上肢、態清軀乾和下肢四個部份,每部份逐一掌握後再將兩個或三個部份結合起來練習,最後進行全方位整體練習。
太極拳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拳法,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等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❹ 初學者學什麼拳法好
當然是學中國武術最好。有人說中國武術實戰威力很差,這是個很大的誤解,因為很多人誤將擂台搏擊當作了武術實戰了,實際上擂台搏擊只是一種武術搏擊商業娛樂游戲而已,很多厲害危險的打法被限制,所以是最不實用的。武術中最厲害的是冷兵格鬥術,也就是棍法、刀法等,但擂台上肯定是不敢舉辦這種比賽的,比賽是為了娛樂,一下子打死人那可不行,所以,在擂台上沒有表現的不代表威力不強,恰恰可能是因為太強了才限制的,因為實戰中的很多狠技是不敢讓在擂台上使用的。在中國武術中,如果講最易入門且最快出實戰效果的,學邯鄲旋鋒武道最好,沒有基礎限制(沒有基礎可能還是好事,因為這是內家拳要換勁的,有基礎的可能還不好改勁了,因為已經形成的習慣)和年齡限制,防身、健身的效果都最好。一般武術很多打法都失傳了,很難找到明師學到實用的功夫。
❺ 零基礎如何學太極拳
以下關於零基礎如何學習太極拳的建議:
1.尋找一位太極拳教練或加入太極拳培訓班。在學習太極拳之前,最好先找到一位經驗豐富的教練或加入培訓班,這樣可以獲得更加系統和規范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聽取教練的指導,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和呼吸方法。
3.堅持練習。太迅哪極拳的技巧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掌握,初學者不能心急,要保持耐心和恆心。每天堅持練習30分鍾至1小時,可以提高技能水平和身體素質。
❻ 我今年13歲(我沒有任何武術基礎)求各位高手 我應該練那種拳
八極拳,中國拳法凱敬,成型快,沒有武術基礎對一般人來講就是盯啟慎筋骨比較硬,不能翻跟頭啥的,八極拳不需要這些,發力沉穩,動作朴實,實戰性是公認的中國武術旁慶中最強的
❼ 初學者選擇什麼樣的太極拳比較好
根據自己三十六年的 養生 氣功,其中二十四年太極拳修練的經驗和體會,初學者襲畢習練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就很好,原因如下:1 太極拳練的是內在的東西,這個東西的名字叫「氣」,即中醫所說的元氣,也叫正氣,道家稱之為真氣。人體內的元氣是從娘胎里帶來的,它是一種能量,人出生後一邊消耗,一邊又不斷地從吃進的各種食物中獲得補充,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消耗多補充少,造成正氣虛衰,人體便會生病,內經雲:「病之所腠,其氣必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由此可見氣這種看不見的物質於之人體 健康 有多麼重要。
2 太極拳的內功和 養生 氣功的原理,包括中醫理論同是基於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所不同者太極拳和氣功是以術 養生 療疾,中醫是以中葯辨證調理治療,其方法之一即氣血津液辨證。
3 二十四式太極拳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 體育 部門為廣大群眾健身計,吸取融合民間各式太極流派之精華編創而成,其特點是,拳式雖精簡,但太極十三式精華一樣不少,且拳架套路舒展大方,瀟灑俊逸,無跳躍發勁動作,更加安全,練時要求動作松靜歷禪飢自然,輕柔舒緩,其法更符合陰陽和合太極之理,更合於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更利於人體疾病的康復,適合各個年令段,各種體質肢返的人群習練,實為上乘之法,與其它 養生 氣功「調心,調息,調身」的要求並無區別,作為動功,其動作合成比其它 養生 氣功更合理更全面,對於初學者來說,繁冗的長套路反為不美。
5 若初學者有心於太極技擊,二十四式也足以讓您完成心願,因為太極於技擊練的是松靜,是聽勁,是順隨,舍己從人。太極的竅門是能舍才能得,不舍則不得,求則更不得。不聽勁不懂勁,再多的套路招法在實際運用中也用不上,如若不信,各位看官如覺的自己太極技擊功夫不錯,可找位只練過一至三年的散打或自由博擊選手試試手就明白了,看看您學過練過的太極招法能不能用得上。
聽勁是太極拳特有的獨門功夫,也是區別於其它武術的關健所在,沒有聽勁則無所謂太極拳,聽勁訓練同樣也是修心養性的方法和過程,所以只要是練聽勁,練順隨,二十四式足矣。筆者的師母,一位農村婦女,從不知什麼是武術,為 養生 療疾,五十一歲學太極,也不懂什麼太極理論,我師只教她簡化二十四式,有一搭沒一搭的十幾年下來,不光身體康復,還能做初級非套路陰陽相濟的懂勁散手對練,說明了什麼?筆者本人原練過七八種套路拳劍,現也只練簡化二十四式和四十二式,其餘的一從師就遵師囑放棄了。
太極有質而無形,講究的是神氣之道。形倒在其次,形可千變萬化,要在掌握核心。現在太極主要的六大流派,其源頭都來源於陳氏,然後來都不相同,創出其他風格架式,為什麼?因為外形不在掌握核心之後是不重要的。天下有志於此道的人不必太過拘泥。太極是意氣形的運動,是符合太極陰陽之理的運動,只要符合陰陽太極之理,經過築基練習,能夠知道內外的分別,練之純熟,那麼從何練氣沒有分別。
我輩練功,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明白真道,行走坐卧都是功,不明所以,則為徒勞而無功。為何?不入得門來,在外圍打轉,終究還是一場空。
太極功夫,講究盤根養性,手眼身法步,要從站樁開始練,而後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慢慢練,要有明師指導,要有極佳的悟性,還要立恆心一身用功不輟,這些卻一,便難以大成,終還是淺藏輒止,玩玩而已。
所以,當今天下太極拳習練者多如牛毛,成者鳳毛麟角,學拳之初要問自己,為什麼學它,要只是迷惑於它的外表,那麼,不學也罷。如果立志學好,就去尋找一個好師父,誠心向學,才是正途。不要問學哪一派,那一派都有真明師,太極拳不是你報一個什麼培訓班在短時間就能學好的,它是能一輩子的事,所以,想學,還是先在心中掂量掂量吧。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是換個角度說可能更准確一些。因為這樣問,更有點兒類似請大家回答「第一次進飯館吃飯該點什麼菜?」
其實,無論是學太極拳,還是其它拳種,都有初級教學法、中級教學法、高級教學法。就像人的一生中,要分別進小學、中學、大學求學一樣的。
以我自己的感覺,沒有什麼樣的太極拳種類是專供初學者,同樣,也沒有專供高級別人群學的太極拳類型。太極拳理論只能是一套系統,而不能有五花八門的不同拳理分別專供不同層級的人士。只有騙子才會把這件不成問題的問題說得神乎其神。最關鍵的問題只能在於自己最終能練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境界?而這裡面的差別,絕不是以什麼拳種、拳理分高低優劣繁簡。
再舉個例子,人們剛學騎自行車那會兒,感覺騎自行車何其艱難啊!後面有人扶著,累得呼哧帶喘,自己就是騎不成,總是跑偏,歪倒。後來,練的多了,找到平衡了,一切驟然變得輕而易舉。所以,我時常愛用這個例子說明一些學拳中大家的困惑。我常反問大家:你當年學騎自行車時,滿世界去尋覓過如何騎好自行車的絕世秘笈嗎?你老爸當初有沒有花費十年時間給你系統講解過自行車的平衡機理?所以說,所有的功夫,都只能是自己練到身上的,而不是師傅從他身上切割給你的。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這句話大家一定要牢記。
太極拳也好,其它拳也好,只要是用於搏擊,用於保命,就必然只能追求最簡單迅捷地達到目的。任何高深的理論,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氣質,都是包裹在一擊必中殺手鐧之外的欺騙他人的漂亮的裝飾物。換句話說,一個人的高雅絕不會從任何拳種拳法中獲得。把這個說清楚,我相信,可以避免好多人被忽悠走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太極拳歌訣雲: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
所以說太極拳萬法歸一,太極拳說到底就是陰陽虛實的變化,因此,學習什麼流派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是要有明師指點,二是要有持之以恆的恆心。
得遇明師須看緣份,你身邊有什麼流派的太極拳老師就學什麼太極拳吧。靠自學是容易走彎路或者受傷的,要學好得有明師指點,想自學也不是不可能,除非你的學習能力特別強或者悟性特別高。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我兩年前自學陳式太極,結果有一次練多了,腰疼得起不來,躺了半天才好。後來因為一次偶然的機遇,遇到了我現在的陳式太極拳師父,從站樁開始學,兩年時間學會了陳式太極老架一路和新架一路,經過師父的指點,效果好了許多,改正了不少毛病,明白了很多拳理和規律,知道了原來通過書本和視頻學習,有許多細節的地方是學不到的。師父常講「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太極拳拳架如果動作要領不到位,是要白費許多功夫的,甚至練一輩子也入不了門。
再後來,在一天早晨練拳的時候,因為機緣,又遇到了我的孫式太極拳師父,跟著他又學習了三體式樁功、孫式太極拳和形意拳。
學了這些拳後,感到內家拳拳理都是相通的,都是尚意不尚力,在練拳時要時時處處做到打拳如有人,用意念行拳,才能練出效果來。
所以根據我的練習經驗,學哪門太極拳無所謂,重要是有個明白的老師指點,加上自己風雨無阻的堅持,定能有所收獲。
作為中國目前普及面最廣的一項運動,太極拳大致可以分為簡化太極拳、競技太極拳和傳統太極拳三個大類。
其中,簡化太極拳以中老年居多,練習的套路以簡化太極拳24式、簡化太極42式等為主。練習地點大多在公園、廣場。特點是動作難度小,練習時間短,適合各個階層、以活動身體,打發時間為主。這也是中國目前練習太極拳中人數最大的一種。從內涵上,簡化太極拳更接近於一種運動或鍛煉方式,跟傳統太極拳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競技太極拳主要在比賽採用。它脫胎於傳統太極拳,但更強調動作的規范和難度。一般認為,競技太極拳失去了傳統太極拳的內核,對 養生 價值不大,競技太極的練習者也比較少。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冠軍」和「全國冠軍」,大多來自於此。競技太極拳對普通練習者來說,難度較大,也容易造成對身體的傷害。
傳統太極拳根植於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秉承「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在道家導引術、吐納術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集 養生 、技擊於一體的運動方式。目前,傳統太極拳大概可以分為武當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等。一般認為,楊氏太極拳和武式脫胎於武當太極,而吳式、李式等大多源於楊氏太極拳。目前,流行最廣的是楊氏太極拳,簡化太極拳的許多動作也大多來自於楊氏太極。傳統太極拳的特點是強調內外兼修,既注重動作的規范和准確,更強調內在的「意」「氣」「神」的練習。
楊氏太極拳以楊露禪而聞名,歷經楊建侯、楊班侯、楊少侯、楊澄浦三代,終完成從技擊架到 養生 架的轉變。目前,保留下來的有老架——班侯、建侯和少侯系(套路含小架、快架和活步、長拳等)、府內派及大架——澄浦系。楊氏太極拳包含樁法、步法、拳法、功法、心法 、推手、散手等部分。但目前,很多練法已經缺失。楊氏太極拳特點是身法中正、舒展大方、鬆柔緩慢,練習上講究內外雙修,適合大多數年齡段練習。
初學者如果以鍛煉為主或打發時間,可練習簡化太極拳。如果以 養生 為主或對傳統文化有較大興趣,在有老師指導下條件下,可練習楊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先練好金剛倒錐,這一式是根本,起碼夠體會一個月的。然後一式一式的練,一套陳氏太極學個年吧的,走好架子,然後慢慢體會。太極拳是好東西,慢慢體會,把裡面的勁兒走順了,身體也就調理的差不多了,太極任何一套練好了就足夠受益終身的了,為 養生 ,一路拳打一輩子,足夠了。
另外不要練比賽套路,動作好看,但不利於 養生 。比如陳氏一路主要為了化拙為順,柔的動作多,把內勁走順了,涵養元氣,適合 養生 ,但套路表演中把二路炮錘的動作編進套路,體虛的人盲目發力,會感覺不適,尤其對長期亞 健康 的上班族,生活不規律,氣虛血虛的很多,盲目發力,胸悶啥的就跟上來了,太極前輩編套路是有目的的,這個不能亂來。
太極是非常精緻的技擊術,掌握起來不是一般的難,需要更多的悟性天賦,幾代人能有一個大師就不錯了,楊班侯之後大概也就孫祿堂算是大師,能用太極技擊,其他的只能算傳承,希望太極拳能普及到青少年,讓太極在國人中最大程度的普及,而不是只在中老年人中推廣,希望有真正有實戰水平的高手,甚至大師出現,光大太極拳。
真希望看到太極大師在擂台上演繹太極功夫,而不也是自娛自樂,玩兒擺拍。
公眾號a28168888。那種太極拳才是適合自己的、最好的太極拳?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標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種情況:以自己最早接觸的為標准,比如,某人最早接觸了陳式太極拳,他可能就會覺得陳式太極拳要好於其它門派的太極拳。
第二種情況:以自己喜歡的偶像為標准,比如,某人喜歡楊露禪,就會不知不覺中把楊式太極拳作為自己的首選。
第三種情況:以美觀且適合表演為標准,比如,某人練太極拳,一是愛好,二是喜歡在各種場合表演,這種有表演慾望的人,大多也會選擇楊式太極拳。
第四種情況:以 健康 長壽為標准,比如,某人常聽人講吳式太極拳是長壽拳(吳式這個定位好),就會覺得自己練練肯定長壽。 第五種情況:以推手試技勝敗為標准,比如,某人是練武式的,可能與練陳式的較技後輸了,就會覺得武式不如陳式,而改練陳式。
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會根據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選擇,那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太極拳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判斷標准可供參考:
1.年齡——25歲以下的人,我建議先練陳式,因為功架低,易於找到沉勁和螺旋勁;25至35歲的建議練楊式,因為楊式動作開展,易於在大開大合中找到各種勁法;35歲至45歲的建議練武式或孫式,因為這個階段的人反而愛和別人切磋切磋,練這兩種拳便於動手,一個雙手護頭胸部嚴謹,一個步法轉換快;45歲以上的可練吳式,因為要長壽嗎,另一個原因是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了,不適合劇烈運動,吳式正好。當然了,這只個參考,不是絕對的,請大家不要誤解。
2.性格——太極拳是修身養性的,很多人比較排斥太極拳,覺得自己性格急,練不了慢騰騰的拳。其實人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是有變化的,不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年齡大了,相對要沉穩一些,練一練太極拳反而更適合沉澱一下人生,磨煉一下心志,減去一份火氣,多得一份冷靜。所以說,太極拳適合各種性格的人,只不過還要根據性格不同選擇不同的拳罷了。比如,稍急一點的,可練陳式,畢竟陳式二路炮捶相對火爆一些;性格太穩的人,可練吳式,那是一個慢啊。
3.環境——很從人說,剛開始對太極拳有很大激情,但時間長了,工作忙了就少練了,或不練了。這裡面實際上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環境對太極拳的影響。喜歡練太極拳的人,他會利用每一點空間,每一點時間去練習,比如,單位開會了,領導長篇大論,言之無物,可以坐在座位上進行意識練習嗎;比如,乘坐公交車上班,可以在運動中練習一下千斤墜嗎;比如,在辦公室,站起來可以練一下孫式的活步嗎;比如,散步中還可以練練抱球;比如,躺在床上練一練雲手也是可以的。其實,太極拳對環境選擇並不高,只是某些人不會處理這種關系罷了。
最後,再次申明一點,天下太極是一家,無論拳架高低,動作大小,最後練得東西是一樣的。大家有沒有發覺,練得好的人,在練好一種拳的同時,還兼練另一種拳,所以說,太極拳雖有門派,也沒有門派,他們之間不排斥,假如說有排斥,那隻是你思想上的排斥,不代表太極拳本身。
:初學太極拳,首先應該確定自己喜歡哪種風格的太極拳,喜歡的更容易堅持下去。
目前太極拳以陳,楊,吳,武,孫式太極流行相對較廣,各有特點,網上視頻較多,可以作為參考進行選擇。
然後選擇學習方式,學習方式主要分為投師和自學。
本人認為作為武術形式之一的太極拳,需要老師言傳身教,隨時糾正錯誤。不具備投師條件的話,自學需要選擇有系統教程,圖文視頻比較全面的進行學習好一些。
無論初學還是習練多年的拳友,哪種拳都是好的,只要你是用的太極拳理練拳!
絕不是,初學學某式,入門學某式,提高學某式!告訴你,哪門太極拳都不是簡單易學的,更不是你隨便就能學好的的!
有人說陳式太極拳適合年輕人練習,楊氏適合中老年人練習,這都是太極操水準的人的觀點!以為舒展大方,架勢漂亮,輕柔緩慢就是是老年人的專利,以為震腳發力,躥蹦跳躍就必須青少年,真不知道什麼邏輯?
太極拳本就剛柔並濟,快慢相間的內家拳,現在人好像只知道楊氏難練了,殊不知楊氏的快架小架以及炮錘都是相當快的!更可笑的是一說陳式太極拳都認為必須震腳發力,豈止如此呀,初學太極拳三年都不允許震腳發力的!掩手肱拳必須緩慢打出的!
也就是說楊氏太極可以快練,陳氏太極拳亦可以難練,同樣架子可高可低,動作幅度可大可小!
學太極拳不容易,找個好老師更不容易,初學太極拳選擇什麼樣的太極拳,更不是你來決定的!就看你的機緣了!
確切的說就是做到什麼派的太極老師你就學什麼派的可以了!那是你的緣分!重要的是老師,而不是什麼門派的太極拳!
另外,自己學習太極拳,不建議學習練習太極拳,比如國家規定的簡化太極24式,以及學院派的競技套路,雖然好看,但不適合 養生 健身,以及練習真正的太極拳功夫!所以,選擇老師看看他是學院派的還是傳統太極拳師傅這個很重要!畢竟你不是專業的運動員!
❽ 我想練一套拳希望有人告訴我什麼拳入門快好學簡單
一段長拳,軍體拳最簡單好學。
當下的拳術套路是很復雜的,大體上可以分官方制定的競技武術和民間的傳統武術兩大類。如果你想健身運動,可以練習中國武術段位制的長拳系列,一段長拳,二段長拳,三段長拳等,這些套路是明確說明是傾向演練的攻防技術,並不強調動作的實用性,雖然也是圍繞著實用的意圖去練習,但還是表演方向、健身方向。
如果你要實戰,當然是首選散打,散打是競技擂台的實用主義,沒有一點花哨動作,如果想以一套拳形式出現,最好的是軍體拳,軍體拳是由拳打、腳踢、摔打、奪刀、奪槍等格鬥動作組合而成的一種拳術。
不知你是男是女?現代跆拳道根本沒用,全是花架子,出腿雖快,但沒有力量。我一黑帶哥們,他是北京大學聯賽第五,三分鍾內被我K.O。我是練截拳道的。傳統實戰跆拳道在中國又學不到。柔道,首先小個子佔便宜。其次,技術一樣的情況下,就要靠力量了。最根本的,如果遇到意外,你如何近身,進不了身如何使用招式?除非你練柔術,不過柔術在日本也不多了。合氣道,雖然可以不用近身,也適合沒有力氣的人練,但我可以保證,你別說一個月,就是三個月也不一定能用上。傳統武術隨便就可以把合氣道的招式破了。空手道,相對比較死板,講究一擊必殺,對力量的要求較大,也不是一兩個月可以學會、用上的。散打,沒有一個標準的體系,盡管比較厲害,內涵不多,身體條件很重要,想以弱勝強基本沒戲。如果你是男的建議形意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形意拳的風格是顧中帶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訓,明家交手幾如電閃雷鳴,所以形意以善打聞名,有「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諺語。1954年,美國有一位名叫吉爾比的格鬥高手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見識了一位華人拳師演示的形意拳,大為驚佩,認為它是「拳術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險性」。如果你是女的建議八卦掌一、八卦掌的陰柔美和陽剛美所謂八卦敏老掌的陽剛美,是指八卦掌的固有套路中屬於那種強勁雄偉、氣勢宏大、如風出谷、如餓虎出山林、如泰山壓崩頂的技擊之術和訓練招勢。其美學表達形式多為勁力渾厚,動勢如龍,換勢似鷹,穩固沉實。而八卦掌的陰柔美則是那些表達委婉清幽、綿軟如煙、如牽絲線、如清風霞雲似的纏綿化解術及防禦招勢。在八卦掌的整個套路設置中突出表現了陰柔美,其美學表達形式為動勢如山、行如流水、擰旋如鱔、轉翻圓活。八卦掌是以八卦為盤九宮為法,以九宮飛行之巧藏於天乾地支之妙,用五行道理演化而成。它以陰陽學作為依據,整個動作特點是要作到在擰勁的前提下進行鑽翻伸縮。就其招勢特點來說,「鑽」是擰住勁後再不斷地朝里扣裹,並向前探進;「翻」是將手臂擰住勁後再不斷地朝外掙,朝前探。二者的關系是鑽到極點就產生翻,翻到極點就產生鑽,這就是八卦掌中的陰陽轉換。「伸」為生為信叢陽儀,「縮」為化為陰儀,與鑽翻具有同樣的易理。同時,「鑽」有鑽中之裹和鑽中之探的區分。所謂「鑽中之探」為陽中之陰,打中寓克;「鑽中之探」為陽中之陽,打中再打。「翻」有翻中之掙和翻中之探的區分。所謂「翻中之掙」為陰中之陰,克中再克;「翻中之探」為陰中之陽,克中寓打。以上四式合起來謂之「四象式」。八卦掌中的推、托、帶、領、搬、扣、攔、截,是由鑽、翻、伸、縮變化而生的,而鑽、翻、伸、縮又是由陰陽相生。即八卦掌的每招每勢,均含有陰陽,且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陽交替,互為條件,互為轉化。這就是八卦掌的魅力所在,陽剛陰柔的美學價值所在。再以八卦掌中的基本動作單換掌來說,從動作外形看,兩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兩腳一擺一扣,皆有陰陽之分,亦可見陰陽易理之美妙。從整體動作的內外分析看,則表現為外柔內剛。從外表看它是一個面對圓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側掩滑拿櫻肘,於頭右側上方,右掌於左肘外側下方,兩手指向上,兩腳對弧線的推掌動作;而它的內在就有陽氣和剛勁的外露,他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頭頂氣沉、沉肩墜肘、兩臂圓撐、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兩膝相抱、腳趾扣地,無一處不在頂勁,無一處不在用力。這就是八卦掌的陰陽同體、內剛外柔、內實外虛、飄而不浮、柔而有骨,陰柔和陽剛之美。二、八卦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八卦掌的節奏美源自整套動作設計的藝術性,主要體現於動態與靜態的精妙結合。所謂動態,是指八卦掌的演練過程中,人的肢體在空間完成各種動作時所構成的瞬間形態,是指八卦掌的整個套路演練過程中,動作與動作之間的相對靜止和短暫過渡時的定勢和造型。八卦掌的動態有快慢(速度)、輕重(力度)、剛柔(程度)之分,亦有大小、伸縮、起伏之別。八卦掌的形體動作正是通過套路的動態變化,有節奏的交替列迭,使之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范圍內充分的得以展示,進而表現出八卦掌套路的節律感和美感,並產生傳統武術所特有典型藝術形象。八卦掌的靜態有高低曲直之分,俯仰開合之異。八卦掌的演練過程中,通過相對的靜態走勢,與動作間銜接的短暫過渡,可塑造出無數形象藝術和抽象藝術造型,使其整套動作如龍戲水,如燕穿雲,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由此產生了「觀其形,悅其目」的藝術效果和「咫尺之內面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山之峻」的美感。八卦掌的演練由動態到靜態,再由靜態到動態而形成節奏,又通過節奏的不斷和諧,便產生了「韻律」。如同一曲優美的樂章,其音調的高低輕重、長短急緩、抑揚頓挫的精妙組合,便能充分表達出令人賞心悅目的韻律美。而八卦掌中的這種「韻律」亦能充分的表現出武術攻防技擊中矛盾的激烈化和協調性,尤其是那些大動中忽靜,至靜中突動的節律變化,更是給人以變化清晰、層次分明的美感。因此,八卦掌的演練只有準確把握動靜、起落、快慢、輕重、高低、剛柔的分寸,並使每組動作形成相互補充,相互襯托的辯證統一體,才能表現出鮮明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於節奏美和韻律美的更高層次,則是「神韻」。精於八卦掌套路演練的武術師總是如有神助,一步一掌,一招一勢,無不掌目相隨,形神暗合,天衣無縫,給人以通靈美妙之感,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和氣功理論,形是神之所在的物質基礎,神則形的統帥和靈魂,形出而神生。所以在八卦掌的套路演練中,常常要求神隨形轉,形隨意動,神形即有含而不露之蓄,亦有豪放舒展之爽。正所謂:運步行掌一如滔滔江河奔騰而下之氣魄,擰身纏肘猶若涓涓細流繞岩而行之潤澤。通俗地說,八卦掌的演練,必須要求演練者對姿態、節奏、韻律與神韻進行細心揣摩和領會,從而把所有的動作貫成一氣,並使之成為一個協調完整的有機整體,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節奏美和韻律美。三、八卦掌的技擊美和技巧美武術技巧的訓練,實際上也是智慧的訓練和培養。具體地講,武術技巧的訓練除 體育 健身之外,主要包括技擊和表演藝術。技擊是武術之本,也是中國武學中單兵作戰能力的反映,它將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戰術綜合為一體,最終完成其技擊目的。技巧是技擊中的一部分,是為了表現技擊。技巧的最早使用尤重攻守變換及一二次攻擊的配合,這些技藝實際上就是兵法中「奇正」的應用。而現代武術技巧體現在表演藝術上,則是力量、速度、節奏、柔韌、造型等諸多元素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表演技藝。而八卦掌的傳統武術套路則多突出其節奏、發力、速度的技藝而形成令人難忘的威勢,使人內心產生強烈震撼,這也是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八卦掌的技擊過程,具有隨形就勢,因勢變招的自然應對特點,完全是隨著人們搏鬥的瞬間需要而對技能運用的巧妙化。正因為它具備了這樣的自然法則,才使它在有效的合理的技擊法則規范下,喚起了演練者和觀賞者對「技擊美」和「技巧美」的追求。當然,任何形式的藝術,都具有表現形式的美和展示內在的美。在八卦掌的技擊法則中,在其「內含」上仍保留了實用技擊中格鬥價值的精髓,而在其「外形」上則更是注重對演練技巧的不斷提煉、創新,和必要的美化修飾,從而使春不僅符合技擊的法則,而且更能體現八卦掌傳統技擊技巧的美學價值。在八卦掌的訓練中,技巧性既是提高練習者的瞬間思辨能力和持久運動活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激活練習者智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從整體技擊風格來看,八卦掌的技擊技術都是在走轉中得以體現的,故八卦掌的繞圈走轉是其最為突出的技擊風格。在走轉中,以蹚泥步為主要行步,外擺里扣步似行雲流水;身法講究擰簇轉翻,協調完整;手法主要有推、托、帶、領、劈、進、搬、扣、攔、截、拿等;腿法則以暗腳、截腿為主。從整體技擊要求來看,八卦掌掌似兵刃,有撥轉之功,因而出手換勢掌法須敏捷,眼明手快,手眼相隨;身似弓弦,動似游龍,有轉運之神,其翻轉須活潑敏快;腳似戰馬,有快速運動之力,走轉中必然敏捷迅速。步法的敏快,是在擺扣得法、屈腿蹚泥、夾襠摩脛的前提下進行的,不能脫離技擊法則,無原則的強調步法的敏捷迅速;身法的圓活,是以「八卦圖」的圓心作為軸心,人體設想為一個圓球體,形似圓心牽著圓體轉,圓心動一點,圓體動一片。上述風格和要求,必然為八卦掌的操練者帶來技擊優勢,所謂「引進落空,攻防配合」,正是八卦掌所具有的基本技巧,遵循這些技巧,便真正體現出八卦掌的技擊魅力。由此可見,八卦掌傳統套路更多地繼承和發揚了技擊中的技術性因素,其巧妙的招數和靈活多變的技擊方式,以及主動運用攻防結合和虛實轉化的謀略,充分展現了八卦掌的技擊美;而八卦掌的精湛技藝所體現出的高度靈巧性和協調性,無不反映出演練者形體動作的高度「和諧美」,亦即技巧美。四、八卦掌的形神美和意境美形神美和意境美,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意境美離不開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高超技藝和傳神精彩的形體表達;而形神美也離不開內在美的意識體驗和外在形體節律,和諧統一的藝術表達。兩者的區別則主要反映在它們的作用不同,即形神美感目,意境美則感心。所謂形神美,形是神之所在的物質基礎,神則是形的統帥和靈魂,形出而神生。而形神兼備則是任何一種傳統武術套路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根本點。即注重內外運動符合生命和自由和諧運動,使內部意氣的流動和外部神氣鼓盪在運動中趨於和諧,從而達到形神美。八卦掌的形神美,要求外練手眼身法步,內修心神意氣力。從八卦掌的基本理法分析,一是「三形三勢」說:行走如龍、動轉如猴、換勢似鷹;行步若蹚泥、兩臂似擰繩、走轉如推磨。二是「三空三扣」說:掌心空、腳心空、胸心空;肩扣、掌扣、腳扣。三是「三圓三頂」說:脊背團圓、臀部斂圓、虎口張圓;頭頂天、舌頂齶、掌頂前。四是「四墜四敏」說:肩墜腰、腰墜胯、胯墜膝、膝墜腳;眼敏、手敏、身敏、步敏。這些都是對習練者身形的要求,習練時看似對身形的訓練,但久而久之便在內心產生了許多體驗,而後由心意發於形體,使心意與形體達到高度統一和諧,便實現了形神合一和形神兼備。所謂意境美,意者,是習武者主觀的思想感情;境者,是習武者所描繪的畫面形象景緻。意境則是習武者的思想感情在演練時所呈現的感人景象,它凝結著節奏、和諧、統一的結構,自我欣賞和被欣賞的美學價值,從而使武術藝術本質和價值不僅僅顯示在技術上的熟練,而且身心總是處在一種新的體驗之中,即達到了意境美。八卦掌的意境美,已超越了純自然狀態,跨入了文化創造領域,使其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意義,具有更濃郁的民族特色。八卦掌的習練者雖因人而異,在演練過程中會因性格、情節、 情感 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更主要的則是從招式之中,眉宇之間,動作的鑽翻伸縮或轉擰擺扣的變化幻之中,所表達的堅韌頑強、機警勇敢、古樸典雅的藝術形象,以及天高地闊、風清氣爽、心曠神怡的意境美感。正如八卦掌拳諺所說:「形如游龍,視若猿守,坐如虎踞,轉似鷹盤。」從我習練八卦掌套路的體會來說,形神美和意境美是相生相伴的。所以必須練中有思,思中有練,你對八卦掌的「形」有多少理解,在練習時就會體驗出多少「神」,多少「意境」。出神入化才有意境美的顯示,而意境落實到最後,就是給人以一種了聯想的藝術效果。至於這種藝術效果是氣勢磅礴、勢如破竹,還是行雲流水、平湖秋月,就看演練者當時的心意表達於形體的意境了。同時,八卦掌不僅僅是動作技術上的熟練,更是使身心處在一個新的體驗中,是一種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例如「扣擺俯身穿掌」,上體左轉,向左成歇步,左掌自右肘下內旋,俯身屈肘,拇指向右,掌心向里,右掌屈肘至於左肩內側,掌心向右,目視左掌。習練時如果只想它是一個歇步上插掌的動作,那麼它就僅僅是一個動作了。但如果加深對這個動作的理解想像,兩臂向上鑽穿時要有擰裹勁,全身扭轉盤纏如同纏在柱子上,這就達到了「烏龍絞柱」的藝術效果了。如果在習練這個動作時,再加上眉宇之間的 情感 ,便會給人一種威猛雄健的視覺沖擊或柔能克剛的震撼。形神美到意境美便由此而生了。綜上所述,八卦掌傳統套路具備了傳統美學和現代美學特徵,其陽剛美和陰柔美、節奏美和韻律美、技擊美和技巧美、形神美和意境美等四對美學特徵,只是它的美學價值的突出表現。只有在演練和觀賞時,自覺表達這些美學特徵,才能獲得美的享受,並提升我們對八卦掌的鑒賞能力和興趣,進而促進八卦掌套路修飾和演練的進一步美化。
少林小洪拳拳法簡煉卻精悍,還有十八拳之母」之說,推薦你練這個。
整套拳分解練三天便可學會,然後每天當體操來操演一遍便可。即鍛煉身體,又看起來好看,很能唬人。
這套拳法節奏嚴緊,剛健朴實,攻防兼備,運拳身法始終一線。如果是開悟之人並有強悍的體格作為根本,這套拳完全能被練到化境。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
廣播體操
❾ 想學拳擊,零基礎,如何入門
拳擊入門學習順序:
1、基礎最重要的,不是什麼發力,不是什麼組合拳,不是什麼步伐配合,更不是什麼肌肉,最基礎的,是身架。所以先練好身架,再談其他。
6、基本組合拳練好以後,就進入抄拳,抄拳是決定一個人是拳手還是愛好者的分水嶺,沒有定式,也沒有經驗可循,比較依賴天賦。
(9)0基礎練拳學習什麼拳擴展閱讀:
訓練方法:
1、步伐
拳擊與中國傳統武術一樣非常重視步伐的訓練與使用,因為大陵嫌部分搏擊和體育運動中力量的起始點都是從下盤發動的,例如拳王阿里著名的蝴蝶步,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性非常強,拳擊中的步伐主要以保持重心的滑步為主:前、後滑步,左、右滑步為基礎,每種步伐都對應不同的拳法升褲。
例如:前、後滑步對應的前、後直拳,左、右滑步對應的左、右擺拳,這只是非常基礎的訓練,當你的步伐足夠嫻熟的時候任何步伐所發動的力量都可以上升到腰部,然後以腰部為軸變化出各種極具殺傷力的拳法,所以想學習拳擊必須先練步伐。
要領:例如前滑步要先提起重心同時抬起要左腳,然後把重心平行向前移動,然後左腳落,右腳跟隨前拖,記住左腳不要抬得太高,左腳腳尖不能上翹,右腳前拖不能太重,輕柔的往前一帶就可以了。
2、刺拳
刺拳:前手直線打擊拳法,作為進攻的開始,也可以配合其它拳法連續進攻。
要領:出拳快速而突然,腰部與胯部轉動較小,蹬地力量不大,因此重心前移較小,出拳後,臂並沒有完全伸直。
3、交叉拳
交叉拳是後手直線重擊。一般在有充分把握時才能使用。
要領:由基本姿勢以右腳掌蹬地開始發力,右腿發出的力量使右側髖關節前送,帶動腰部迅速向前轉動,同時右肩前送。右拳以直線向前發出,攻擊對方頭部。髖和腰部的扭動以及右肩的前送,能夠增加右直拳的力量和攻擊距離。
4、上擊拳
上擊拳既可發短拳也可發長拳。發長拳時手臂幾乎伸直,上、前臂夾角大於90°,發短拳時上、前臂夾角小干90°。當對手兩手高舉成防頭部的姿勢時,或當對手擊打頭部而落空時,可發上擊拳擊打對手的上體(胃、腹或助部)。
5、鉤拳
轉體弧線擊打拳法,攻擊目標為頭部或軀干側面。
當代主流拳法只有四種規范擊打方式,即前手的刺拳,鉤拳,後手的交叉拳,上擊拳,前後手各有一種直線拳法,一種弧線拳法。國內的所謂直拳,擺拳,勾拳的分類既不準確也吵汪簡不標准,會造成對技術理解的混亂,認真學習練好四種拳法,做到技術標准細膩,達到快准狠的要求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