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什麼是高科技發展的基礎
擴展閱讀
怎麼和孩子共同學習 2025-02-14 05:04:50
安全環保小知識視頻 2025-02-14 05:03:11

什麼是高科技發展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3-05-29 23:09:24

『壹』 關於建設事業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的思考

信息化、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是當今理論界、產業界以及各級政府部門關心的熱點問題,認真研究和探討這類問題,對於正確理解和把握政策走向,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信息化、新型工業化等概念進行了闡述,對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其次對建設事業信息化與工業化工作做了論述,最後提出了推動建設事業信息化與工業化應注意的問題。
一、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的理解
1、新型工業化的含義:
(1)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即是發展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和優化產業結構。
(2)新型工業化的五個要素,即:①科技含量高;②經濟效益好;③資源消耗低;④環境污染少;⑤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其中,科技含量高是指高科技作用的充分發揮,它統率其他四個要素:①要使經濟效益達到較高水平,必須充分應用高技術改造原有產業,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②要降低資源的消耗量,必須改造原有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這也必須依賴高新技術作用的發揮;③要減少環境污染,不僅要靠治理污水、廢氣、廢物的高技術和新工藝的發明和創造,而且要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和流程,減少生產過程的「三廢」的產生量和排放量;④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同樣離不開用高科技內容來武裝勞動力和管理人員。
事實上,在新世紀,對於高新科技的掌握、創新和應用程度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強弱的主要標志。因此,新型工業化必須緊緊抓住高科技這一主導工業化發展的「總綱」,從而為新型工業化確定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義:
(1)信息化是由計算機、信息技術、互聯網等生產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業經濟轉向知識(信息)經濟的一種社會經濟過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術的產業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內容。
3、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謹念,目的是要加快提升我們的工業化水平。離開了工業化之本,信息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信息化只有和產業結合,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其高效率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威力來。
(2)信息化覆蓋工業化的整個進程,伸展至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角落,賦予工業化以嶄新的內容和現代化特徵,並以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為主要標志。
4、信息化與高科技的關系:
(1)信息化是高科技的基礎,它提供了高科技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信息化構建的網路科研平台,高科技的發展不可想像。
(2)高科技又源源不斷地為信息化輸送更加新鮮的血液,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
5、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之間的關系:
目前我國「三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年);工業化水平:51%(2001年工業產值);城鎮化水平:37.7%(2001年)
(2)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完成工業化的標准:
國際上有三個最重要的結構性指標:農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必須降到15%以下;農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鎮人口上升到60%以上。
(3)我國工業化現狀:
在我國,1979年的GDP總量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8%、48%和24%.到了2001年,這三個數字已變為15%、51%和34%.所以從產值指標看,我國在上個世紀末已基本實現了工業化。
但是,從更為重要的就業和城鎮化指標看,我國的工業化之路才剛剛走了一半左右。2001年,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3.65億,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仍然高達50%,高於20%的國際工業化標准;而到2001年,我國城鎮人口所佔比重為37.7%,也低於60%的國際標准。
二、信息化與建設事業
建設事業涉及的領域多,對於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住宅與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城鄉規劃關系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關系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等。所以重視和加快信息化與建設事業的結合,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建設行業,推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以上分析和建設事業發展要求,以信息化帶動建設事業的指神發展,應重點開展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1、積極推進建設事業電子政務,提高政府監督管理水平、決策水平。加快政府對企業和社會服務的數字化、網路化進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發揮政府信息的導向作用。
2、積極推進建築業、住宅產業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傳統產祥逗困業。
3、積極推進給排水、供熱、燃氣、環衛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以及房地產等領域信息化,提高服務水平。
4、科學、有效地推進建設事業各類企業信息化,加快企業信息化發展步伐,以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使企業適應新的技術、市場、體制環境,成為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
5、積極推動數字社區建設,提高社區信息化水平。
6、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這也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新的國際競爭環境,根據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要求,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探索電子商務發展策略和路徑,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各項必須的基礎,包括信用、法制、物流、觀念、體制的基礎等。
7、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信息資源商品化進程。在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中,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信息資源商品化具有雙重意義:通過創造信息資源市場化的環境,使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通過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更多地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知識、信息的需求,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產業基礎、就業基礎。如建設領域的GIS數據的開發應用。
8、構造完整的建設事業信息化支撐體系,從裝備、技術、市場、管理、運行
機制到人員培養等各個方面努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為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創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
三、推動建設事業信息化與工業化應注意的問題
1、關於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問題。在前面論述中,我們知道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發展高科技和優化產業結構,事實上,我國面臨著既要完成傳統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產業革命的雙重任務,從全局看,要發展那些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戰略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目前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呈現多層次性,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很大需求和發展潛力。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特點,既形成了低勞動力成本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的獨特優勢,也對就業造成了巨大社會壓力。比如,建築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擁有一支龐大的產業隊伍,但長期以來,勞動生產率較低、效益也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新技術手段提升建築業勞動生產率和效益的同時,解決好就業問題致關重要。
2、關於建立建設事業信息化標准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問題。
標准化是信息化建設中的一項關鍵性基礎工作,對於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建設事業涉及的領域多,業務跨度大,情況復雜,所以,建設事業信息化標准化建設直接關繫到建設事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敗。人們常講改造和統一已有的多個應用系統比新建一個統一的、新的應用系統要困難得多,這個問題是由於原有各系統標准不統一或無標准造成的。標准不統一就無法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過去我們對規范化、標准化重視不夠、工作滯後,造成了行業內各自為政、遍地開花式的開發,導致重復勞動、資源浪費以及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所以在新一輪的信息化建設中,首先要重視標準的制定工作;第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第三、制定的標准要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和公正性,應使其成為市場發展的原動力,並能引導技術的發展方向,但不應使標准變成技術壁壘或成為技術發展的阻力。
3、關於總體規劃、分類指導、政府推動、需求牽引問題。
建設事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技術和資金密集的系統工程。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龐雜,概括起來說建設事業信息化內容包括:電子政務、行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三大方面;二是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眾多,各地信息化水平,經濟條件迥異。所以為確保建設事業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整體效益的正常發揮,應首先制定出總體的信息化建設規劃,其次根據不同的工作內容和行業情況,進行分類指導,第三本著實用為本、急用先上的原則分期分批開展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政府的推動和組織協調非常重要。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貳』 軍事高技術是信息化裝備發展的基礎信息化裝備是什麼的物化成果

軍事高技術是信息化裝備發展的基礎,信息化裝備是軍事高技術的物化成果。

按照科學分類方法,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通常劃分飢祥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層次。軍事高技術的體系結構是由科學體系中面向軍事應用的爛帆搏那部分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所組成的。它包括兩個層次,即軍事基礎高技術和軍事應用高技術。

發展階段

學術界普遍認為,現代軍用高技術自從20世紀中葉產生以來大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初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大發展階段。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第三階段,而且這一轎鎮階段還要持續很長時間。

『叄』 決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是

主導因素是知識和技術即科技力量雄厚。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螞薯察「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產品更新換代快,所以說決定高新技術產業布局。
一、高技術產業是指用當代尖端技術(主要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領域)生產高技術產品的產業群。是研究開發投入高,研究開發人員比重大的產業。高技術產業發展快,對其它產業的滲透能力強。
二、高技術產業是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重要陣地。發展高技術及基礎業,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1995年5月6日)明確指出:「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要把發展高技術產業擺到優先位置,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到2000年,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產值要力爭達到工業總產值的15%,2010年提高到25%左右,接近美國90年代初期水平。
三、品研製到投放市場需要一定的研究周期,其中的不確定因素難以預見,風險性也大。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發展高技術產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這種產業里,人的創造力(知識要素)或思路被認為是生產者參與競爭的根本要素。很多生產商在創造與發展新思路(技術創新)和發揮人的能力(知識創新)上投入巨資,這也是對這一概念的一個印證。那麼,確認是否是高技術產業,主要是依據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投入是否超過一般產業,或支付給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工資是否超過一般產手明業,或者兩者都超過。
四、一般來說,高技術產業是指相對成熟並在研究與開發領域投入比較多的一些產業。比如悶茄,民用飛機製造業、通訊設備製造業和在研發方面投入多的新興產業,如機器人研製、生物技術等。除此之外,高技術產業已經進入了可在很多產業中應用的技術領域,如新材料、電子元器件。

『肆』 什麼是高技術

高技術一詞最初是英語High Technology直譯來的。一般認畢頃為,是指建立在綜合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對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文明、增強國防實力起先導作用的知識、技術和投資密集的技術群。高技術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技術的主要內容和涉及范圍都會有所改變,新的高技術將陸續出現,一些發展成熟的技術也會變為—般技術。
軍用高技術是高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諸多高技術中為了滿足國防現代化需要、能夠產生新武器系統、作戰指揮系統與作戰方法而發展起來的那部分新技術群。高技術武器裝備是以—種或多種軍用高技術為基礎研製而成的武器裝備,是軍用高技術的物化成果,包括開發型武器系統,研製新—代武器裝備和對現有武器裝備的技術改造等。嚴格地說,並不能把高技術截然地分為軍用和民用,90%以上的科學技術成就均是軍民兼用的,但是許多高技術都是首先應用在軍事上,而且在高技術發展中,軍用高技術往往起看帶頭作用。這是因為軍事始終是社會生活中對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利用得最快最多的一個領域。另一方面,軍事上的新需求又促進了高技術的發展。
高技術的基本特徵是,「戰略性、風險性、增值性、滲透性、帶動性」。戰略性,即指高技術狀況是反映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直接關繫到國家經濟和軍事地位;風險性,即高技術幾乎都處在科學技術的前沿,它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超前研究的特點;增值性,即它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和武器系統的效能,起著「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慘透性,即高技術本身往往都是一些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技術領域,表現於多學科之中;帶動性,即高技術集約了各技術領域的精華.它廣泛地應用到傳統產業中去,就能帶動各行業的技術進步。
從總體上講,當代高技術包括相互支撐、相互聯系的六大高技術群,即信息技術群、新材料技術群、新能源技術群、生物技術群、海洋技術群和航天技術群。主要包括九大技術產業:生物工程、生物醫葯、光電子信息、智能機械、軟體、超導體、太陽能、空間、海洋產業等。每個高技術群又包括許許多多的高技術,而且相互交叉、滲透,還不斷涌現著新的高技術學科。軍用高技術主要來自信息、電磁、新材料、航天、航海、偵察、預警、制導、控制、隱形、數數差夜視、核化、定向能技術等,而未來生物技術的發展,也將在軍用高技術發展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下面簡要地介紹在軍用高技術中最具影響的幾項技術,由此可以看出軍用高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軍用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技術是軍用高技術的核心和基礎。軍用高技術的迅猛發展,武器裝備的巨大變革,在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微電子技術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結果。微電子技術的滲透性最強,對國民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其發展水平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薯皮、經濟實力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都把微電子技術作為最關鍵的技術列在高技術的首位,使其成為爭奪技術優勢的最重要的領域。
微電子技術是使電子元器件和由它組成的電子設備微型化的技術,其核心是集成電路技術。通常用集成度或速度來標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水平。從1959年生產集成電路以來,集成度每10年增大250倍、速度每10年加快30倍。目前先進國家已具有o.5微米線寬的微電路生產能力,並加速開發o.3微米加工技術。預計90年代每個集成電路上的元件數將從1億個增加到10億個以上,運算速度可達100MIPA,並進入實用化。利用微電子技術最新成果,研究開發專用集成電路,以完成特定的功能,是軍用微電子技術發展的主要任務。把整個電子系統或子系統包括它的信息採集、數據處理、存儲等功能電路,都集成到一個晶元上,這種超大規模系統集成電路,是軍用微電於技術的發展方向。
美國國防部早在1980年就制定並實施「超高速集成電路」計劃,用了10年時間,投資10億美元,加速發展起大規模集成電路,對提高武器裝備性能起到了很大作用。其特點有三:一是可減小軍用電子系統的體積和重量。如戰斗機中的電子系統,採用一般的集成電路需要7500塊,而使用超大規模專用集成電路,只需25塊,重量由450公斤下降到4.5公斤,功耗由5千瓦減到25瓦。二是可以把多種武器裝備聯為一體、提高系統性能。如機載火控雷達採用這種專用集成電路後,可以使信息處理能力提高10倍。三是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延長了壽命。美國運用微電子等技術,改造F—14、F—16、F—18等戰斗機的武器系統,使用壽命延長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作用還不僅僅在於以上各點,更重要的是在於它使一些高技術兵器的發展成為可能。例如,「戰斧」巡航導彈、「愛國者」導彈、「鋪路石」激光制導炸彈,都是由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把導彈、炸彈的信息存儲、處理、控制等功能部件縮小到能夠裝在導彈這個小小的空間上。又如,只有採用了高可靠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才有可能把建立在大量信息處理基礎上的超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放到衛星上,進行高精度的對地面偵察。
(二)軍用光電技術
光電子技術是以先進探測器和激光器為基礎,由光學技術、電子技術、精密機械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密切結合而形成的一項高技術。它既改變了傳統光學的單純觀察功能,又大大擴展了電子技術的功能。由於光電子技術具有探測精度高、傳遞信息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抗干擾和保密能力強等優點,因而在軍事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現代戰爭中已顯示了其特有的威力。軍用光電子技術已成為高技術兵器發展的主要支撐技術之—。
光電子技術發展的基礎是各種光電子器件。軍用光電子器件主要有紅外探測器、電荷藕合器件(CCD)、激光器、光纖、集成電路等。紅外探測器是利用致冷的銻化銦、碲鎘汞等半導體晶元,對物體輻射的紅外波進行接收探測的器件,目前主要發展探測常溫物體輻射波的碲鎘汞器件。CCD器件則是固體攝像器件,可以不用掃描,直接凝視成像,目前主要用於可見光。激光器則是激勵具有高亮度、單色、強方向性激光束的器件,目前80%軍事裝備應用的固體激光器是主要發展方向。光纖是採取特殊工藝控制的高純度玻璃纖維,比頭發絲還細得多,用它製成的光纖與同軸電纜相比,傳輸速率要高10倍、100倍以上,中繼距離遠幾倍幾十倍以上,而且體積小,重量輕。
光電子技術在武器裝備的發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它不僅可被用來獨立地發展一些裝備,用於偵察、預警、遙感、導航通信等,而且又是制導、火控、信息處理重要的技術基礎。其主要應用是,偵察和夜視,包括機載紅外前視、坦克和手持夜視儀、星載多光譜掃描儀等。例如.海灣戰爭使用的F—16、F—15E等飛機裝備的「夜間紅外低空導航和目標瞄準系統」,使飛機能全天候低空飛行。又如,在海灣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KH—11和KH—12照相偵察衛星,主要用的是CCD和紅外感測器攝取地面目標圖象。光電火控與制導,包括各種光電跟蹤、瞄準裝備和光電制導導彈。例如,「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已裝備F—4等十幾種飛機上,年產1萬枚,在海灣戰爭中大量使用。又如,最新發展的「發射後不用管」精確制導導彈,也是採用紅外探測器為基礎的。光纖通信巳成為軍事通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光纖傳輸和光纖感測器的應用,也將大大提高電子設備的性能。
(三)軍用計算機技術
軍用計算機技術是軍用高技術中具有戰略意義和競爭最激烈的技術之一。計算機是戰術、戰略武器及航天系統的信息處理中心,是戰場指揮管理和武器控制的重要工具。電子計算機的技術水平己成為軍事技術發展和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高速運算的巨型計算機,使海灣戰場大量信息處理工作得以及時完成;充分利用高效率的小型機和微型機,快速建立了各種指揮中心和網路;大量使用了各種攜帶型、台式或折疊式微型機,連成網路或成為個人通信終端,有效地保證了團以下單位人員的作戰指揮。
隨著自動化作戰指揮、新型武器研製的模擬模擬、高速信號及圖象處理、密碼破譯等軍事需求的增長,目前發達國家都在競相開發採用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高速運算的超級計算機。預計美國在1995年將達到每秒1萬億次運算速度,到2000年將達到每秒百萬億次運算速度。90年代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標志是把聯網和計算兩種技術融為一體,實現計算機網路化。這種計算機網路將建立在開放式體系結構基礎上,可在任意地方的任意種類和任意數量計算機上運行程序,並在任意時刻進行相互通信。也就是說,這種網路一旦建立,就可以在各軍種、兵種的作戰單元之間實現運用自如的數據共享和數據通信,達到無懈可擊地協同一致。人工智慧技術也將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媒體數字化、計算機化的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將使文字、聲音、圖像綜合於一體,可以實現交互實時遠程傳遞、記錄和表現聲、圖、文信息,它將是人類處理信息能力的第三次飛躍。這將使作戰指揮、作戰模擬以及情報綜合實現聲、象、數、表一體化表現,並更加實時、高效、豐富多彩、方便宜人。未來智能機器人技術也將得到迅速發展。美國目前正在發展偵察、搜索機器人,2000--2010年,將發展坦克駕駛、防空自動偵察射擊、自動火炮射擊及戰斗機駕駛機器人,預計未來大批軍用機器人將逐步由實驗室走向戰場。
這些軍用計算機技術的重大突破,將深刻地影響武器裝備的進步,促使武器系統向全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將極大改變作戰指揮、通信、訓練、偵察、後勤等各方面的工作面貌。
(四)精確制導技術
精確制導技術是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的關鍵技術,是世界新技術革命中最成熟的技術之一。精確制導武器一般指直接命中目標概率大於50%的導彈、制導炸彈、制導炮彈的總稱。精確制導武器的本質特點是打得准。例如,能在10公里以外發射擊中坦克的頂蓋。
(五)軍用新材料技術
軍用新材料是軍用高技術的基礎,誰能更快地開發和應用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誰就擁有最強大的技術潛力。因此世界各國軍事部門都把軍用新材料的研究開發放在特殊的地位,各國的軍用高技術計劃無不以新材料作為其重要的內容之。
當前新材料的發展重點是具有優異性能的結構材料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功能材料。結構材料包括金屬材料和復合材料。先進復合材料是指用高性能纖維及編織物增強不同基體所製成的一種高級材料。先進復合材料是結構材料的主要發展方向。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強度大、比重小、具有良好的氣動彈性性能,並且能大批量生產。復合材料已經在航空航天工業以及各種武器裝備上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隨著復合材料技術不斷發展,應用的結構部件已由次承力件發展到主承力件,而巳應用面逐步擴大。先進復合材料已成功地應用在F--16、F--18、「幻影」2000等軍用飛機、「民兵」、「三叉戟」、「株儒」等戰略導彈,以及M—l、T—72、「豹」--Ⅱ等坦克上,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進一步推動復合材料在武器裝備上的應用,美國正在實施「先進設計復合材料飛機」計劃,預計復合材料將占飛機結構質量的68.5%,並使整個結構質量減輕35%。隱形材料是特種功能復合材料的重要發展方向。隱形材料可以吸收大量的雷達波信號,從而達到防探測的目的。它可以塗復在飛行器外表上,也可作為飛行器的蒙皮構件。好的吸波材料可以吸收雷達波99%以上的能量。海灣戰爭中使用的F—l17A隱形飛機,除了具有良好的隱形外形和進氣道設計外,主要是塗復了良好吸波材料。美國最新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F--22,也大量採用丁吸波材料,因而具有良好的隱形性能。
(六)軍用航天技術
航天技術是由運載火箭技術、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組成的高度綜合性技術。自從1957年10月和1958年1月,蘇聯和美國先後成功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以來,航天技術迅速發展,太空成為軍事爭奪的一個新領域,美國和蘇聯都把控制太空看作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一個必要條件。世界各國迄今共發射3000個航天器,70%以上是用於軍事,美國和蘇聯占發射總數的90%以上,這充分說明了航天技術軍事應用的重要性。
航天技術的傳統軍事應用是,利用衛星或載人航天器攜帶的各種遙感器、無線電接收機、通信設備和其他觀測設備,執行監視與偵察、彈道導彈預警、通信與導航、氣象觀測和大地測量等任務。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感測技術等高技術的發展,這些軍用衛星提供的能力不斷提高。目前美國的國防衛星通信系統、艦隊衛星通信系統和空軍衛星通信系統已成為美國軍事指揮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70%左右的遠距離通信任務。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將軍用衛星綜合用於實踐,對取得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國部隊動用了照相偵察、電子偵察、海洋監視、導航定位、戰術戰略通信、數據中斷、導彈預警、商用通信、商用遙感、軍用氣象等十類衛星約100顆,為美國最高當局、有關國家和戰區的多國部隊建立了一快速神經樞紐。其中採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的「長曲棍球」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其地面解析度為1米,具有全天候實時偵察能力;還有KH—11和KH--12照像偵察衛星具有先進的光電遙感器,並採用了熱成像的自適應光學技術,地面解析度達0.1米;利用衛星構成全球導航定位系統(GPS),定位精度可達十幾米,而且定位接收機體積非常小,可隨身攜帶。
軍用衛星的發展,除了繼續提高精度,擴大容量外,隨著各種小型化技術的應用,迅速發展的小衛星技術是一個值得注視的發展方向。小衛星具有重量輕(幾十公斤到500公斤)、研製周期短(從計劃到射一般1年間,最多也不過2年)、價格低廉(一般幾十萬到2500萬美元)等特點,因而可快速部署,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對軍事應用有特殊意義。例如,應用小衛星可使軍、師一級前線指揮官直接掌握空間資料,成為C3I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於戰術偵察可以隨時更換戰場資料庫。小衛星已成為SDI(美國前總統里根於1984年提出的「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旨在以天基武器為主建立一個確保生存的戰略防禦系統)空間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SDI的空間監視跟蹤系統的「智能慧眼」,就是由低軌道上的小衛星群構成的。
軍事高技術對武器裝備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一是提高了武器裝備的全天時、全天候作戰能力和殺傷效果;二是提高了武器裝備相互配合使用的綜合作戰能力;三是提高了武器裝備的生存能力;四是加速了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縮短了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周期。

『伍』 軍事高技術是信息化裝備發展的基礎信息化裝備是什麼的物化成果

軍事高技術是信息化裝備發展的基礎,信息化裝備是軍事高技術的物化成果。

一般認為,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源中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

其特點

1、高智力。

高技術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它的發展必須依靠創造性的智力勞動,依靠富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體現瞎談了高智力的特性。比如半導體集成電路,從成本上講,原料及能源僅占其總成本的2%,而其餘98%都是其智力含量。

2、高投資。

高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因而研製過程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據統計,一般高技術企業用於研究開發的經費占其產品銷售額的比例高達10-30%,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又比研究開發投資高出5-20倍,形成高技術產業後的設備更新投資還會越來越大。

比如製造集成電路的設備,十年之中關鍵設備就更新了三代,每更新一代,設備投資就要增加一個數量級。

3、高競爭。

高技術的時效性決定了誰先掌握技術、誰先開發出產品並搶先投放市場或用於戰場,誰就能獲得優勢,占據主動。為此,世界軍事強國和大國雹神山都制定了高技術發展計劃,試圖在世界高技術發展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陸』 什麼是高科技

●一般認為,高科技是一種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密集、信息密集、產業密集、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和告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 什麼是高科技世界

目前得到國際間公認的高科技世界,主要是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等6個重要領域。
1、生物技術。以生命科學最新成就為基礎喚猜的綜合性技術,它被認為是21世紀技術的核心。包括遺傳工程、生物催化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細胞工程等4個方面。
2、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開發技術。作為它的兩個標志技術是太空梭和永久性空間站的建造,同時也包括對大型運載火箭、巨型衛星、宇宙飛船的研究和開發。人們熱衷於發展空間技術,其重要意義在於利用宇宙空間的一些有利條件以加速開發人類自下而上與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源、能源資源和信息資源。因此也可以說它是21世紀技術的處向延伸。
3、信息技術。一般地說,凡是應用信息科學原理和方法來同信息打交道的技術,都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現代文明的技術基礎,是一切高科技發展的先導。它包括(衛星)通信技術、衛星遙感和全球定們系統、寬頻事高速數字綜合網路、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納米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激光技術、光導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其中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可認為是信息技術友頃的主要內容。
4、新材料技術。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特徵和先導因素之一,因此它同時也是高科技發展的基礎。新材料技術包括對超導材料、高溫材料、人工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態材料、單品材料、纖維材料、超微粒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特種功能材料等的開發利用。

『柒』 科技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