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英國基礎建設和中國哪個好
擴展閱讀
怎麼看著歌詞拍同款 2024-11-18 12:58:44
函授教育學校哪個好 2024-11-18 12:53:23

英國基礎建設和中國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2-04-20 21:48:13

1. 中國基礎建設能力是全球最強

當然很受歡迎,鋼筋、水泥、石子兒、河沙和磚頭的幹活!交通部一航局二公司的質量方針:「澆築真誠」!澆灌碼頭、澆灌高鐵橋墩……神舟的基建能力肯定是第一名。中國人吃苦耐勞,人力資源豐富,很有優勢。我是山東人,我有很多熟人在非洲從事相關工作,有管理層的,更有很多一線工人。幾十年來,國家的高強度投資建設鍛煉了很強的隊伍!

2.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達國家還有哪些差距

基礎設施是指為直接生產部門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條件和公共服務的設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住宅區、別墅、公寓等居住建築項目
● 高檔酒店、商場、寫字樓,辦公樓等辦公商用建築項目
● 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
● 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道橋、隧道、港口等交通運輸項目
● 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水利項目
● 電信、通信、信息網路等郵電通訊
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基礎實施建設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水利項目方面。發達國家在這一方面做得比較好。而我國由於還是發展中國家,對污染產業方面限制以及技術與發達國家有差距。

3. 中國與英國相比哪個國家更強盛

國家強盛要看綜合國力,目前中國綜合國力還是不行。排第六。 其他的你可以看看 美國按照國際形勢黃皮書的綜合國力排名,美國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英國排在第二位的英國,在資本力、信息力、人力資本和技術力上有一定的優勢,在自然資源上水平一般。 俄羅斯排在第三,國力資源中只有自然資源處於一定的優勢,而在技術力、人力資本、資本資源和信息力上都處於相當的劣勢。 法國排名第四,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資本一般,資本力、信息力較強,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落後。 德國排在第五位,國力資源排在第五位,但技術水平整體較高,排在美日之後,處於第三。 中國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中國國力資源的發展優勢在於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充裕的資本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穩中求進的政府政策方針等等,劣勢在於落後的技術水平、勞動力質量低、信息力落後、支持創新體系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不配套,整體上國力資源處於落後的位置。在中國國力系統中,外交力、軍事力較強,政府調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經濟力排在第六位,而國力資源只高於俄羅斯與印度,國力結構不均衡。 日本排在第七位,其國力資源很強,僅次於美國,除自然資源外在所有項目上都排在較高的位置。 加拿大排在第八位,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四位,在自然資源上都有相當的優勢,其他資源基本排在中等或偏下的位置。 韓國排在第九位,其國力資源排在第七位,其中,信息力較強,其他方面力量都比較弱。 印度在十個大國中的國力最弱。在國力資源中,除了自然資源排在第五位外,其他方面都處於劣勢,整體上是大國中最弱的。 黃皮書認為,總體上看,綜合國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國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國力系統中各要素的均衡發展,另一方面需要搶占科技進步的制高點,發展在全球創新系統中的領先產業,誰擁有這些條件,誰將成為未來的國力強國。

4. 中國的經濟體系和英國相比最大的不同和相同是什麼各有哪些優劣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增長可能繼續減緩,今年後幾個月中國外貿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趨緊。根據目前情況預計,2008年全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將達到2.6萬億美元,增長20%左右。

一、中國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非市場化的問題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 進出口 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註: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並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代理。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並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註: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曾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於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都沒有獨立的財產,因此,我國外貿公司同生產企業之間的「工貿結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劃下採取行政合並的方法進行的,而不是通過產權交易組合而成的,這不但起不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反而導致企業內部管理及協調成本過高,形成邊際成本高於平均成本的「規模不經濟」局面。總之,我國生產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問題並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

由於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並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於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國的私營企業(註:「私營企業」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提法,事實上,企業只存在因其所承擔的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的不同(既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而出現企業組織形態不同的問題,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導致企業性質不同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並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於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註:目前中國雖然躋身於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則顯得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並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萬的英國和法國1999年卻分別佔世界進出口總額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於這些國有外貿企業並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Gains)。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 政策 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並不是著眼於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准或政府部門的 政策 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於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按照新貿易理論中的基本觀點,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是為了通過進入國際市場,以擴大產品的市場銷售,使企業能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從而有利於降低產品的價格,這樣就能大大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但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並沒有真正實現規模經濟,許多企業完全只是為了出口而出口,為了創匯而出口,而並不一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創造利潤而出口。由於我國企業(包括外貿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較高,生產率普遍較低,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換匯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三)我國的出口結構仍存在著技術檔次及附加價值低的問題

中國出口競爭力強的工業產品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 紡織 、 服裝 、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費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很大比重),這些產品的產品鏈條短,附加價值低。目前,中國出口量最大的10類產品中有9類是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產品(如鞋、玩具和運動用品,以及布料和 服裝 等)。

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雖快,但主要依靠 加工貿易 和外商投資企業,而且我國機電產品一般檔次較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不高,缺乏有後勁的支柱產品,支柱產業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規模。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已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國平均為40%左右),且多數還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包括銀行、保險、電信、法律、會計、資訊行業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十分薄弱,出口創匯能力不強。

還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 加工貿易 的發展。在加工貿易中,只要加工產品本身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那麼,反映在統計中就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但實際上國內大量加工過程比較短暫,附加價值並不高。可見,建立在加工貿易基礎上的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還不能說明我國的出口結構已真正實現了高級化。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產權問題

根據產權經濟學的觀點,市場交易的實質是產權的交易。如果將這一觀點引進到國際貿易理論之中,則我們就可得出這樣一個新理論觀點: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既然如此,本文就從產權這個角度來剖析中國的對外貿易問題,以便進行理論上的創新,並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提供正確的發展思路。

(一)中國貿易非市場化的根源是傳統的國有產權 制度

既然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因此,國際貿易市場化或自由化的實質則是產權在國際間的自由交易。這意味著,一國要真正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國的微觀經濟主體不但完全有權在國內外獨立地獲得或擁有財產,而且還能在國內外自由地進行產權交易。可見, 貿易自由化 的 制度 前提是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制度。

而我國目前的產權制度特徵是:(1)絕大多數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及企業家才能等)的產權仍然掌握在國家手中,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在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2)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即對企業的凈資產沒有所有權)。(3)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於國家(事實上是政府)仍然掌握著大部分生產要素的產權,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於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因此,政府就自然仍是最主要的經濟決策者或經濟活動組織者,在這種情況下,進出口經營權也就自然控制在政府手中,這意味著,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微觀經濟主體是很難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

事實上,在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因而無法真正獨立地承擔經營虧損(包括進出口虧損)財產責任的情況下,也不能讓國有企業掌握完全的進出口自營權。因為,如果讓這些不承擔進出口虧損責任,因而沒有內在的自我約束機制的企業都可以完全自由地從事對外貿易,則有可能導致不計成本的對外惡性競爭現象,從而既會導致我國對外貿易秩序的混亂,同時又會大大降低我國的貿易利得。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也不得不對外貿經營權實行審批制。

此外,由於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就很難被視為是私營企業的一項天賦權利或自然權利。私營企業要獲得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權利,就只能由政府批准賦予。

(二)傳統的產權制度人為地限制了我國企業規模的擴張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於國家為保護自己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及控制權,並不鼓勵其他財產所有者對國有企業投資入股,而且,由於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對企業凈財產並沒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這就導致國有企業缺乏內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同時,由於國有企業並不是擁有獨立財產的產權主體或市場主體,國有企業對其所佔用的財產並不享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進行真正的會發生所有權轉移(所有權永遠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兼並或收購活動,這又使得我國的國有企業缺乏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此外,由於私營企業的財產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私營業主對其財產所有權的長期歸屬也缺乏信心,這樣,我國的私營業主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大企業的規模,等等。總之,由於我國的企業缺乏內在和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因此,這就根本上 決定 了中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三)中國出口品技術檔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

由於在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中,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且國有企業因沒有獨立的財產而不可能真正承擔經營風險或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及職工對採用先進技術所形成的企業財產並不擁有所有權,技術並不能通過企業的剩餘索取權變成有回報的投資(楊小凱,1998),因此導致國有企業既沒有外在的壓力,同時又沒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不斷地開發和採用更先進的技術。這一切都從根本上 決定 了國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能力、動力及壓力,從而自然會導致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低下。

(四)在本國企業競爭力低下的情況下,政府也難以完全實現進口的自由化。

由於傳統的產權制度導致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競爭力低下,產品生產成本過高且質量較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現進口貿易的自由化,則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就有可能因無法同國外企業競爭而面臨破產倒閉的命運。這樣,政府就不得不對進口實行事實上的管制政策,以保護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可見,中國對進口進行管制的實質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國有企業,保護傳統的產權制度。

總之,以上分析充分證明:阻礙中國對外 貿易自由化 及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產權制度的限制。

三、產權改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為真正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並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我們應進行實現財產權分散化的制度改革,從而使我國的微觀經濟主體都成為真正擁有獨立財產的所有者或產權主體,並 規定 各所有者的財產權利一律平等。

進行這種實現財產權分散化,並 規定 各所有者財產權利一律平等的制度改革,將會自然創造出眾多真正擁有完全財產權利(包括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和對外投資活動的財產權利)及經濟決策權的市場主體或企業,(註: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企業組織形式將不再按所有者身份或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為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而只按所有者對企業經管所承擔的財產責任的不同而劃分為獨資,合夥企業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且所有的企業都將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競爭。在這個基礎上,就不會再存在什麼「私營企業」的特殊問題。)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完全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願或自己所認為的合適方式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自由投資。(註:這意味著,我國的企業是否應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投資、貿易、 金融 為一身的綜合商社或大型企業集團應完全由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由自己決定,政府不應人為地代替市場主體設計企業發展模式。)同時,由於產權改革將創造所有市場主體的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制度環境,因此,以保護人們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為基本職責的政府未經法律授權就不能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隨意進行人為的干預,否則就是侵犯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這意味著,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政府將不能再運用行政權力直接組織或壟斷經濟活動(包括進出口貿易活動)。可見,進行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改革將會自然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市場化或自由化,並實現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的一體化經營(即國內企業可以同時自由地從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可以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這就意味著將自動撤除國內生產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從而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以便靈敏地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由於我國的所有企業都是完全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我國的企業既必須完全獨立地承擔出口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又可以完全獨立地獲得出口盈利所帶來的好處,顯然,這種完全自負盈虧的企業將真正具有內在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在生產及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力求做出最佳的生產經營或進出口決策,以便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和自己的比較優勢出口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而進口機會成本最高的產品,即為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而出口,為利用別國的比較優勢而進口,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而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的企業會真正具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完全根據國內外價格體系的差異以及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不斷地比較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願意支付或能夠支付的價格,並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盡力以最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國際市場最需要,因而價格及質量最高的產品,從而使我國的產品真正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可見,產權改革基礎上的貿易自由化,不但不會出現能在國際市場上盈利的產品難以出口,而不盈利或虧損的產品又大量出口,以及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企業相互之間因進行沒有成本約束的無序競爭,導致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反而會通過市場的篩選、競爭及淘汰機制最終使得只有那些真正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產品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大量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而那些低效率的,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就自然被市場所淘汰,這樣就能根本消除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從而大大地提高我國的出口創匯能力及對外貿易的效率。而且,由於產權改革將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完全在自負盈虧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出口的高效率的企業,因此,這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

同時,在合理的產權制度中,由於企業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擁有獨立的財產,因此,這就將從根本上奠定企業規模擴張的市場機制。而且,由於企業的投資者對企業財產擁有真正的永久性所有權,因此,企業的所有者及經理人員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和壓力為獲得更多的所有者權益而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及抵禦經營風險的能力,這就自然形成企業規模的內在擴張機制。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的企業對其凈資產享有所有權,因此,企業之間就真正發生為爭奪所有權而進行的市場兼並或收購活動,從而真正形成企業規模的外在擴張機制。可見,產權改革將真正有利於使規模經濟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市場動力。

此外,由於產權改革將使我國的所有企業必須真正由自己承擔虧損的財產責任,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就會有真正的內在壓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以避免虧損。另一方面,由於產權改革將創造出眾多相互公平競爭的企業,這樣,我國的企業就自然有外在的市場壓力通過不斷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通過降低產品的價格來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而且,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人們對開發技術所形成的財產擁有所有權,這樣,人們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為積累財富而不斷地開發和採用更先進的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技術就自然會不斷進步,這樣,我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就自然會不斷增長,從而將根本改變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較低的問題。

最後,由於產權改革將使我國微觀經濟主體的國際競爭實力不斷提高,因此,這就為我國真正實現進口自由化奠定基礎。而進口的自由化將有利於直接引進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壟斷,同時這還有利於直接引進能反映國際供求關系的國際市物價格,使國際市物價格信號成為國內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從而改善國內的資源配置效率。

總之,只有產權改革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才能使中國人均出口額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長,並真正提高中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從而最終真正使中國成為世界貿易及經濟強國

5. 英國大面積網路崩潰,相比下來,中國基礎網路有多好

即便是很多人都宅在家裡的時候也依然能夠看高清的電視劇,滿足13億人的日常生活,而且絲毫沒有任何的壓力。不論是在海拔上千米的高山,還是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到那裡都有移動網路的信號。而英國即便是平時坐個地鐵,在地鐵裡面也很難搜索到移動信號的。以至於大家不得不每次上地鐵的時候都帶一份報紙,以打發無聊的時光。而在中國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不復存在的。

所以在看到外國的網路崩潰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感謝這些企業和工人的艱苦奮斗,才能夠使我們國家這么多人都能享受到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未來我們可能要迎接一個5G的社會,移動網路5G技術所帶來的可能是人工智慧方面的突破。我們可能要迎接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對我們國家的網路技術有信心,相信它是最棒的。

6. 中國的基礎設施在全球排多少名

根據2016-2017世界經濟論壇的評價結果,中國排42名。
全球基礎設施得分排名為:
1. 香港
香港行動電話訂戶排名第1,電力供應質量排名第2。香港唯一不在前10名的就是航班座位數量,排名第17。
2. 新加坡
新加坡的航空運輸基礎設施質量排名第1,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排名第2,固定電話線排名第29,行動電話訂戶排名第14。
3. 荷蘭
荷蘭的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排名第1,公路質量排名第2,航班座位數量排名第23。
4. 阿聯酋
阿聯酋的公路質量全球第1,航空運輸基礎設施質量全球第2,電力設施質量排名第10。
5. 日本
日本鐵路基礎設施排名第1,航班座位數排名第4,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排名第22,航空運輸基礎設施排名第25。
6. 瑞士
瑞士電力供應質量全球第1,鐵路基礎設施全球第2,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排名第47,公路質量排名第9位。
7. 法國
法國的鐵路基礎設施排名第6,公路設施排名第7,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排名第26,電力供應質量排名第14。
8. 德國
德國航班座位數排名第6,鐵路基礎設施排名第9,港口基礎設施排名第14,電力供應質量排名第20。
9. 英國
英國航班座位數排名第3,電力供應質量排名第9,英國公路質量排名第29,航空運輸基礎設施排名第19位。
10. 韓國
韓國港口基礎設施、電力供應和航空運輸基礎設施排名靠前。
11. 美國
美國在航班座位總數上排名第1,航空運輸基礎設施質量排名第5,美國的鐵路基礎設施排名僅第15位,公路質量排名第14位。不過,美國的行動電話訂戶排名全球靠後,為99位。

7. 比較英國和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同特點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我們在研究英國城市歷史時,也毫不例外地發現了英國城市化對世界城市化歷史進程的貢獻.如英國第一個制定了「城市規劃法」,第一個建立了「田園城市」,第一個實行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即「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第一個建設了「衛星城」,第一個實現了郊區城市化等.從這點意義上說,英國似乎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一個試驗基地,城市化的新思想和新計劃得以在英國進行實踐和論證.英國的城市化是在一種毫無先例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使得英國學術界和城市規劃工作者能大膽地設想、創造、試驗.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缺乏對別國經驗的借鑒和考慮,所以,更多的是對自己歷史總結和反思,對自己行為的修正和完善.英國城市化又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開始的,當人們開始注意到它時,城市化已釀下了不少惡果和災難.倫敦的煙霧事件使得4000多人喪生,就是一例.這足以說明英國城市化初期的盲目性.對於在盲目性條件下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是一個特殊例子,而不能將它看作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有規律的模式來加以仿效.因此,我們在對英國城市化歷程進程進行研究時,注意到了許多英國學者對本國城市化的反思,從中深有啟示.與許多後來工業化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相比,英國的城市化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壓力的,從容不迫的心態和條件下完成的.它有充分的時間,沒有什麼需要追趕的對象.英國長達幾個世紀的農業革命和商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城市化猶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英國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英國大規模城市化始於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在此之前,英國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農業革命、商業革命.這不僅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而且為城市化啟動積累了資金.(一)英國的農業革命英國的農業革命有兩個顯著特點:實現了農業商品化;完成了圈地運動.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它的農牧業生產很早就捲入了國內外市場,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新航道的開辟,商品化農業開始發展起來,到16世紀中期,大部分庄園土地已被出租合並到地主手中轉向了面向市場的生產.這就使農業生產較早地越過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英國農業革命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摧毀了農村中小生產的傳統,先改為大規模的畜牧業,後改為大規模的農業.創造條件使大量資本投入農業生產,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並為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可能;第二,圈地運動使部分土地貴族變成了資產階級,使農民成為第一代工人,英國農村面貌大加改觀,土地貴族將大片土地租給大農場主,成為資本主義企業,而耕種的人已不再是農民,而是農業資本家僱傭的農業工人.農民階層分化,自耕農消失,大多數流入城市成為工人,或是移居國外.作為英國農民,這個階段已不復存在.實際上,英國農業商品化和圈地運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正是由於圈地運動成為大規模的社會經濟行動,才有可能將糧食、牧草種植和養羊全部投入商品化生產.農業部門的首先發展不僅為社會提供充裕的糧食,從而使得大量工業人口的生存成為可能,而且導致人力和資金最終大規模地轉移到工業部門,從而推動整個國家的經濟起飛.一些學者對西方國家農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貢獻如下評價:第一,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一個由農業社會轉化為工業社會結構的過程;第二,認為西方國家的發展破壞了和改造了農業社會原有的功能結構,使其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源和動力;第三,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壓榨和剝奪農業部門,不是通過市場,而是通過政治干預去壓榨農村,這是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2)這種評價大概僅僅適合於英國早期工業革命,而對此後發展起來的美國、日本,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則不完全適合,或者說完全不適合這種評價.實踐已經表現,工業化不能以對農業的破壞和剝奪來實現,而是要以農業的發展作為工業化的基礎條件.這一點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具有借鑒意義.(二)英國的商業革命英國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是商業革命.16世紀是西方經濟的重大轉變時期,資本主義取得了新的動力,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商業資本驟然得到機遇,由於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商人活動的范圍頓然擴大,從原來的地中海周圍擴展到大西洋以至東、西半球各地,貿易額大幅度增長,早期殖民體系的建立,為歐洲人奠定了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地位.英國商業革命主要體現了以下變化過程:(1)遠洋航船的建造以及槍炮的配備和航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商業與殖民地范圍;(2)貿易范圍擴大,貿易額增加;(3)海外貿易發展,政府採取重商主義政策;(4)全國性市場形成,民族國家興起,行會被取消;(5)貨幣經濟佔了支配地位;(6)近代信用經濟建立,其中包括價格革命.英國商業革命的後果是形成了商業資本家,即主要從事販運商貿、奴隸販賣、海上掠奪、海外開礦等.16-18世紀,英國實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一個國家擁有金錢越多,這個國家便越富.以前認為商人是低人一等的,可這一時期社會對經商的看法大大改變,認為發財致富是非常光榮的,商業資本家能購買土地,取得議席出席國會.因此,16-18世紀,是商業資本家取得支配權的時代」.(3)「隨著殖民地的擴大,英國對外貿易在18世紀增加了6倍,倫敦成了世界貿易中心」.(4)國際市場建立了經濟聯系,正是這種貿易的往來,帶來了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和流動,這成為英國城市化重要因素之一.(三)英國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經歷了70-80年的時間.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巨大影響可概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工業革命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就業人口分布發生相應的變化.農業、林業和漁業所佔用的勞動力,由原先佔總勞動力的40%以上,到1801年降為35.9%,1851年為21.7%,1901年降為8.7%.製造業、礦業和建築業從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城市就業機會增加,把大批農村人口吸引到城鎮和工礦區,隨著工業集中化趨勢的出現,一大批工業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英國許多新城市不是以封建城鎮為依託而發展起來的,而是在一些村莊和工礦區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促進了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的發展.工業村莊主要是為開展工商業活動提供服務,如商業、運輸業、服務業.一般的工業村莊開設了商框、貨棧、旅店等服務設施.隨著生產的發展,在工業村莊中出現了信貸業務,發放有價證券.這些活動造成人口的增加.在工業革命前的1750年,英國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僅佔全國總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達到78.1%,而農村人口則從一個半世紀前的75%降至21.9%.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在新型的工業區出現了像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這樣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