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漢語拼音以什麼字母為基礎
擴展閱讀
動漫設計類是什麼專業 2024-11-17 23:13:02

漢語拼音以什麼字母為基礎

發布時間: 2022-04-20 07:16:43

Ⅰ 漢語拼音採用哪種字母

不能說他是英文字母.因為他有音節 漢語拼音應該是中國特色吧..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

漢語拼音方案與漢民族標准語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發表44周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 王理嘉

[提要]一、從簡略的回顧中,闡明從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漢民族共同語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二、通過注音符號、國羅、北拉和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淵源關系,具體說明方案在哪幾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這幾種拼音的主要優點並加以創新,從而總結了二十世紀前六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創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歷史經驗。三、通過對台灣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的分析 ,揭示隱藏在這場發生在台灣的激烈論戰的背後,其實質性問題是什麼。

一、漢語拼音運動與國語和普通話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漢民族標准語的拼音方案。

漢民族標准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准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系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系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其後,國語標准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巨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台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持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范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應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學部也仍然因「分裂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分裂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二、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的歷史淵源關系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政府繼續推行國語。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國語標准音經過「京(音)國(音)問題」大辯論,由「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修正為純以京音為準的新國音,其後注音字母也更名為注音符號,並成為推行國語的利器,使國語進入師范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電台廣播、電影、話劇等領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陣地。

民國時期,從官話到國語,從老國音到新國音,國語運動最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標準的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官話)成為有明確規范的高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國語和普通話),必須選擇一種自然語言,作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語運動在長期的實踐中終於找到了「中國語言的心」(劉復語),明確宣布以北京(系)作為統一全國語言的標准音(見《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這是它最大的歷史功績,它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所開展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在漢語拼音運動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後期的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系。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過去許多拼音設計,特別是國羅和北拉的許多寶貴經驗,並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獨運之處。但更多的是吸取並發展了歷史上許多拼音設計的長處。下面我們就從幾個主要的方面來說一說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設計的繼承發展關系

Ⅱ 漢語拼音採用的是哪一種字母

B-羅馬
下面是詳情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公布45周年,也就是說,漢語拼音已經推行45年了。有一個問題,今天提出來,似乎有點好笑。可是我覺得不得不提。什麼問題呢?就是漢語拼音的字母名稱。如果能在今秋開學以前解決,那就太好了。
《漢語拼音方案》共分5節:(一)字母表;(二)聲母表;(三)韻母表;(四)聲調符號;(五)隔音符號。一開頭就是字母表。方案規定字母名稱如下:
字母: Aa Bb Cc Dd Ee Ff Gg
ㄚ ㄅㄝ ㄘㄝ ㄉㄝ ㄜ ㄝㄈ ㄍㄝ
Hh Ii Jj Kk L l Mm N n
ㄏㄚ ㄧ ㄐㄧㄝ ㄎㄝ ㄝㄌ ㄝㄇ ㄋㄝ
Oo Pp Qq Rr Ss Tt
ㄛ ㄆㄝ ㄑㄧㄡ ㄚㄦ ㄝㄙ ㄊㄝ
U u Vv Ww Xx Yy Zz
ㄨ 萬ㄝ ㄨㄚ ㄒㄧ ㄧㄚ ㄗㄝ
V 只用來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
這就是 「字母表」的全部內容。
任何文字的字母都有它的字母名稱。同樣是用拉丁字母,英語字母有英語字母的名稱,就是A[ei] B[bi] C[si] D[di] E[i] F[εf] G[]……那一套。法文呢,它的字母名稱是:A[a] B[bε] C[sε] D[dε] E[ε,] F[εf] G[]……。法文字母有附加符號,如ç é ê è,é比e舌位高而靠前,就是國際音標的[e],è ê比 é 舌位低些,相當於[ε],但是在詞典中不管上面的附加符號,只依abcdefg的次序排序。
漢語拼音字母應當有自己的名稱。咱們管它叫做「漢語拼音字母」,而不叫「英文字母」,雖然字母形式一樣。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研究組縱覽全球使用拉丁字母的各國文字,各有各的字母名稱。(參見周有光《文字改革概論》第三章附錄[3]各國拉丁字母名稱比較表,含20種語文字母名稱。) 漢語拼音方案字母根據各個字母的發音,參照各國字母的名稱,定下了如上的名稱。這本來是極為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因為字母表盡管各國的名稱不同,但它的字母順序是全球一致的。這就使全世界的文獻排序有了統一的標准。這在現代生活中,是極為必要的。漢語拼音有自己的字母名稱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是考慮得不錯的。
漢語拼音字母名稱,母音以其本音為字母名稱;輔音如不加上一個母音就聽不清楚,所以參照拉丁文的讀音,做了個別調整:j k q r大體參照英語字母的讀法,讀做jiε,kε,qiu,ar(拉丁文字母無j ;k 如按拉丁文讀做ka,則易同ha混;q如讀ku,則與漢語聲母相差太遠;r如讀εr,容易與εl混.)。另外, n為了避免同l混,讀做nε; w為拉丁文所原無,y的拉丁字母讀音參照希臘文的Υυ讀做ypsilon,我們當聲母用,就把它們讀做wa 、ya; 還有拉丁文的 z,參照希臘文的Ζζzeta讀做zεt,我們也按多數輔音的辦法,後加一個ε。以上字母讀音,也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文字字母相同或相近,在設計時,應該說,是既體現了漢語的特點,也跟國際習慣相適應的。26個字母,為了便於記憶,還把它按照漢語詩詞格律,編成四句,前兩句各七個字,後兩句各六個字,句末押韻:
a bê cê dê e êf gê, ha i jiê kê êl êm nê.
o pê qiu, ar ês tê; u vê wa, xi ya zê.
這樣一來,n讀成 nê,也押韻了,符合中國口訣的民族形式.並且又給它譜了一首《字母歌》。兒童唱唱歌兒就把字母名稱和順序給記住了。
這本是個好辦法,可是,過去教漢語拼音往往不注意這個,總是一開始就教6個單母音韻母和四個聲調,然後教其他聲韻母和整體認讀的音節。上世紀80年代,中央電視台教學漢語拼音,也是這樣個教法。我曾建議先教《字母歌》,欄目主持人(也是電視中的教學者)說,教材不是這樣編的,要最後才教《字母歌》。也許這是他們的教學經驗,我不敢說自己一定對,也就不好堅持了。
不過我想,即使依我說的做,怕也未必行。因為方案已經公布快30年了,漢語拼音字母名稱沒有推行開。我推究其原因,以前研究拼音教學法,倒是設計了多種教法,進行了實驗;但是對於字母名稱的教學,沒有給予足夠的強調。沒有強調教字母歌,而是一開始就教聲韻調的發音。字母名稱實際形同虛設。另外,在確定字母名稱時,也許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字母名稱單注意到字母的發音和國際慣例,卻忽略了北京口語里都存在有哪些音節。北京話是普通話的語音標准,北京人當然是標準的老師。但在北京話里,ㄝ(ê)只是個嘆詞,它是不同任何聲母相拼的。你一開始就教字母名稱,北京人可就為難了,因為教師口裡就沒有ㄅㄝ、ㄆㄝ、ㄇㄝ、ㄈㄝ 這些音,你教他怎麼教?公布方案時由於拉丁方案是個新事物,當然得利用大家已經習慣了的注音符號,就用它來標注聲母。你看那「聲母表」下每個聲母下面標注的注音符號及其漢字的讀法:ㄅㄛ玻、ㄆㄛ坡、ㄇㄛ摸、ㄈㄛ佛……為什麼沒有注ㄅㄜ、ㄆㄜ、ㄇㄜ、ㄈㄜ,(比較ㄍㄜ哥、ㄍㄜ科、ㄏㄜ喝),或者ㄅㄝ、ㄆㄝ、ㄇㄝ、ㄈㄝ呢?就因為北京話里沒有那些音節,注不出它們的漢字來。這不能怪設計字母名稱的疏忽,只是在教學中沒有總結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周有光先生在寫《漢語拼音方案基礎知識》一書時(1995)在「字母的名稱」一節中說:「拼音字母中的輔音字母,要在後面加上母音成為名稱。有的在輔音後面加上一個『誒』音作為名稱。(『誒』字的讀音是 ê 或 ei)。b念『杯』(bê 或 bei)……有的在輔音前面加一個『誒』音作為名稱。f念『誒夫』(êf或eif)。L念『誒勒』( êl或eil)……」 (周有光《漢語拼音方案基礎知識》,語文出版社,1995,第22頁。)
周先生這里寫的「或ei」「或bei」「或eif」「或eil」就是考慮到北京人口語的實際,後來給加上去的。不過這不算修改方案,只是總結經驗後提出的一個寬容式的名稱讀音罷了。因為說的不過是「或ei」。
可是,現在就連「ê 或 ei」 恐怕事實上也難做到。因為英語的影響太大了。中國的出國留學人員,過去和現在都以去英語國家的為多,歷史由來很久了。你看,中學里的數理化教學,誰把拉丁字母按拉丁文的名稱讀音來念的?教數學三角形△ABC;物理學中的頻率常用符號用f或v表示,f等於周期T的倒數,即f=1/T,法定頻率單位兆赫用MHz來表示; 化學中「氯化氫」的分子式是 H Cl;音樂曲調中的 C調、G小調;醫學治療中照個X光透視,做個B超,做個CT檢查,開點兒維生素B2;生活上什麼卡拉OK啦,買個VCD啦DVD什麼的……,口頭上,課堂上,廣播電視廣告中,都按什麼發音?廣播電視台說,你不按英文字母播發,人家就不付款,你怎麼辦?許多字母詞如WTO,UPS,WPS等等,都是英文的縮寫詞。你按什麼字母名稱讀? 所以說,這些字母名稱,按照英文字母發音,習已成俗,已經成為不可倒轉的現實了。但它並不影響拼音的實質。
15年前,在漢語拼音公布30周年紀念開學術研討會時,曾經有人提出,能不能用聲母和母音的讀音作為字母名稱?就是把a b c d e f g讀做 a bo ci de e fo ge ……我們曾經做過調查,聲母表按bo po mo fo 讀,不成問題;但是字母表如此讀,贊同者少。如果按照英語字母讀呢,又跟漢語拼音實際的發音不一樣。但是事已至此,似乎只好從眾。我曾為此請教周有光先生。周老說:英文字母的名稱同英語詞里的讀音也不一致啊,英美小學生記生詞還不是bi-o-wai—— boy, si-ei-el-el_——call的念嗎?沒有人認為有問題嘛!從眾從俗是無可非議的。周老同意認可按照英文字母來稱說,但他主張不作書面規定。這是日本羅馬字的辦法(法定「訓令式」,但也不幹涉有人用「黑奔式」)。
但是,似乎總得有個規范。《漢語拼音方案》是經過全國人大批准公布的;盡管字母名稱同字母發音不是一回事,可是倘要改變字母名稱,也得通過一定的手續,才算合法。否則,各行各事,就怕有損於方案的權威性。因為它已經是國家標准,並且又是國際標准,總得通過一定的討論,大家取得共識,然後經過上報、批准程序,由政府明確表態,成為教學標准,才能大家取得一致。因此,我提出這個建議,即:在教學中,就按英文字母稱說,看看行不行?現在謹以個人的意見在網站公布,希望聽聽大家的意見。然後歸納大家的意見,匯總向有關領導匯報,看看能否取得共識。

Ⅲ 漢語拼音方案是以什麼字母為基礎制訂的

拉丁字母

Ⅳ 漢語拼音是以什麼字母為基礎構成的

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漢語拼音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

Ⅳ 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哪個字母為基礎制訂的

漢語拼音方案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制訂的。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在文改會上印發了六種不同的方案初稿――四種漢字筆畫式、一種斯拉夫字母式、一種拉丁字母式方案,向與會代表徵求意見,並決定把拉丁字母式方案作為國際通用字母類型的推薦方案。後來,文改會根據群眾意見並得到領導上的同意,原則上決定採用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

Ⅵ 漢語拼音方案主要是根據三個基本原則制定的。這三個原則分別是什麼,並給出簡要分析

漢語拼音是周有光發明的,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和拉丁字母的印刷體一樣。

漢語拼音有47個字母,也就是47個音素,其中聲母23個,韻母24個,聲母和韻母可以組成音節,包括兩拼音、三拼音和整體認讀音節。

a:發音時,嘴唇自然張大,舌放平,舌頭中間微隆,聲帶顫動。

o:發音時,嘴唇成圓形,微翹起,舌頭向後縮,舌面後部隆起,舌居中,聲帶顫動。

e:發音時,嘴半開,舌位靠後,嘴角向兩邊展開成扁形,聲帶顫動。

i: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齦,舌面抬高,靠近上硬齶,聲帶顫動。

u:發音時,嘴唇攏圓,突出成小孔,舌面後部隆起,聲帶顫動。

ü:發音時,嘴唇成圓形,接近閉攏,舌尖抵住下齒齦,舌面前部隆起,聲帶顫動。

b:發音時,雙唇緊閉,阻礙氣流,然後雙唇突然放開,讓氣流沖出,讀音輕短。

p:發音時,雙唇緊閉,阻礙氣流,然後雙唇突然放開,氣流迸出成音。

m:發音時,雙唇緊閉,舌後縮,氣流從鼻腔出來,打開嘴,聲帶顫動。

f:發音時,上齒觸下唇形成窄縫,讓氣流從縫中擠出來,摩擦成聲。

d: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氣流後突然放開,氣流從口腔迸出,爆發成音。

t: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氣後,突然離開,氣流從口中迸出。

n: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氣流從鼻腔通過,同時沖開舌尖的阻礙,聲帶顫動。

l:發音時,嘴唇稍開,舌尖抵住上牙床,聲帶顫動,氣流從舌尖兩邊流出。

g:發音時,舌根前部抵住軟齶阻礙氣流,讓氣流沖破舌根的阻礙,爆發成音。

k:發音時,舌根前部,抵住上軟齶,阻礙氣流,讓氣流沖破舌根的阻礙,迸發成音。

h:發音時,舌根抬高,接近軟齶,形成窄縫,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j:發音時,舌尖抵住下門齒,舌面前部緊貼硬齶,氣流從窄縫中沖出,摩擦成音。

q:發音時,舌面前部貼住硬齶,氣流沖破舌根的阻礙,摩擦成音。

x:發音時,舌尖抵住下門齒,舌面前部抬高靠近硬齶,形成窄縫,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zh:發音時,舌尖上翹,抵住硬齶前部,有較弱的氣流沖開舌尖阻礙,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ch:發音時,舌尖上翹,抵住硬齶前部,有較強的氣流沖開舌尖阻礙,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sh:發音時,舌尖上翹,靠近硬齶前部,留出窄縫,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r:發音時,舌尖上翹,靠近硬齶前部,留出窄縫,嗓子用力發音,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聲帶顫動。

z: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門齒背,阻礙氣流,讓較弱的氣流沖開舌尖阻礙,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c: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門齒背,阻礙氣流,讓較強的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s:發音時,舌尖接近上門齒背,留出窄縫,氣流從舌尖的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y: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齦,舌面抬高,靠近上硬齶,聲帶顫動。

w:發音時,嘴唇攏圓,突出成小孔,舌面後部隆起,聲帶顫動。

ai: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後滑向i,氣流不中斷,讀音輕短。

ei:發音時,先發 e 的音,然後滑向i,氣流不中斷,嘴角向兩邊展開。

ui:發音時,u 的發音輕短,然後滑向 ei,嘴形由圓到扁。

ao: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後舌尖後縮,舌根向上抬,嘴形攏成圓形,輕輕地滑向 o。ou:發音時,先發 o 的音,嘴唇漸收攏,舌根抬高,口型由大圓到小圓。

iu:發音時,先發 i,然後向 u 滑動,口型由扁到圓。

ie:發音時,先發 i,再發e,氣流不中斷。

üe:發音時,先發 ü 的音,然後向e滑動,口型由圓到扁。

er:發音時,舌位居中發 e 的音,然後舌尖向硬齶捲起,兩個字母同時發音。

an: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後舌尖逐漸抬起,頂住上牙床發n的音。

en:發音時,先發 e 的音,然後舌面抬高,舌尖抵住上牙床,氣流從鼻腔泄出,發n的音。

in:發音時,先發 i 的音,然後舌尖抵住下門齒背,舌面漸至硬齶,氣流從鼻腔泄出,發n的音。

un:發音時,先發 u 的音,然後舌尖抵住上牙床,接著發n的音,氣流從鼻腔泄出。

ün:發音時,先發 ü 的音,然後舌頭上抬,抵住上牙床,氣流從鼻腔泄出,發n的音。

ang: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後舌根抵住上軟齶,氣流從鼻腔泄出,發後鼻音尾ng的音。

eng:發音時,先發 e 的音,然後舌尖抵住下牙床,舌根後縮抵住軟齶發ng音,氣流從鼻腔泄出。

ing:發音時,舌尖觸下齒齦,舌面隆起至硬齶,鼻腔共鳴成聲。

ong:發音時,先發 o 的音,然後舌根後縮抵住軟齶,舌面隆起,嘴唇攏圓,鼻腔共鳴成聲。

整體認讀音節有16個:

、chi、shi、ri :這四個音節的韻母都是舌尖後母音「-i」,發音口形舌位不好掌握。把這四個音節當做整體來認讀,是為了避開學習舌尖後母音「-i」的困難。發這個舌尖後母音時,口略開,展唇,舌前端抬起和前硬齶相對。發音時,聲帶振動,軟齶上升。

zi、ci、si :這三個音節的韻母都是舌前母音「i」,發音口形舌位不好掌握。把這三個音節當做整體來認讀,是為了避開學習舌尖前母音「i」的困難。發這個舌尖前母音時,口略開,展唇,舌尖和上齒背相對,保持適當距離。發音時,聲帶振動,軟齶上升。

ye:這個音節可以看作韻母ie自成音節。

yi、yin、ying、wu:這四個音節是由韻母i、in、ing、u前面加聲母y或w構成的。

yu、yue、yun、yuan:這四個音節是由撮口呼韻母ü、üe、ün和üan前面加y構成的。注意,ü碰到半母音y時,兩點省略不寫。

yan 這個音節不屬於以上五種情況,故不列為整體認讀音節,它是由聲母y和前鼻音韻母an拼成的音節。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Ⅶ 漢語拼音是以什麼字母為基礎制定的

漢語拼音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詳細的內容參見http://..com/question/665504.html?fr=qrl3

Ⅷ 漢語拼音採用的是哪一種字母

漢語拼音採用的字母是(羅馬字母 )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672260.html

Ⅸ 漢語拼音方案是以什麼字母為基礎制訂的

漢語拼音是一種用羅馬字母記寫漢字讀音的方法系統,而其本身並不是一種語言。現在的漢語拼音方案完全只是借用拉丁字母(或稱羅馬字母)標注漢字的發音,它的實際功能相當於音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普通話拉丁轉寫標准。國際標准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轉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無論中國自己的規范還是國際標准,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字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著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Ⅹ 漢語拼音為什麼採用26個拉丁字母採用26個拉丁字母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漢語拼音採用26個拉丁字母,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拉丁字母是國際性文字。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全世界有117個國家採用拉丁字母作為全國性正式文字。拉丁字母歷史上先後經歷了羅馬帝國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歐洲殖民擴張三次大的傳播,使其足跡遍布全球。
2、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字母,許多現代科學技術術語廣泛使用拉丁字母作為代號。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工具,無疑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方便之橋。
3、拉丁字母筆畫簡單,構形清楚,對於閱讀和書寫都極為方便。拉丁字母是音素制字母,便於對語音作精細的分析和描寫,採用拉丁字母,無論是分音還是合音都是非常方便的。
4、採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在我國有相當長久的傳統,從十七世紀初年開始,三百多年來,拉丁字母就先後被用作漢字注音符號,拼寫各地方言,所以拉丁字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用拉丁字母制訂漢語拼音方案,既可以借鑒前人經驗,又便於推廣應用。
採用26個拉丁字母的優點,已如上述,其缺點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例如用26個拉丁字母來記錄普通話語音音素和音位,是不能完全滿足需要的,因為字母總數比普通話音素要少。雖然採取了補救措施,詞形過長的問題比較突出。例如拼寫「庄、霜、窗」等字詞要用6個字母符號,假如這些字再和同樣音節的字組成詞,那麼詞形就更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