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是什麼
階級基礎是談論的某個階級,對於馬克思主義,只能是無產階級。實踐基礎當然也是某一對象的實踐活動,對於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實踐活動,就是表現為工人罷工和起義的活動。「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就可以同時涵蓋了兩者。「無產階級」對應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的顯著表現是工業罷工和起義的此起彼伏,使政府不得不致力安撫和解決工人階級問題,因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對應實踐基礎。
2. 什麼是立法的實踐基礎
立法的實踐基礎,是指立法前,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教訓、被實踐證明了的規定、要約、條例、國內外的慣例、案例等等。
3. 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是什麼
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實踐、發展理念的轉變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及新的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實踐基礎。
進入新世紀,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時代潮流,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不斷增多。
我國發展已具備一個較好的國際空間,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3)什麼是實踐基礎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深刻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豐富和提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科學發展觀針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發展不夠平衡的問題,著眼於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總覽全局、統籌規劃,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4.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是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銳利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一百多年來,它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取得重大勝利,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歷史變遷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67年,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資本論》是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母本經濟理論,是中性經濟理論。直接閱讀《資本論》,不能夠體會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需要對中性經濟理論進行改編社會屬性,才能夠學習解讀到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1875年,馬克思完成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寫作,這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全部設計與寫作。
5. 實踐的基礎是什麼
只知道真理來源於實踐,實踐的基礎大概是人,工具,你要對其產生影響的物質,等客觀要素吧
6.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基礎是什麼
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讓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文名
新民主主義革命
外文名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時間
1919年到1949年
地點
中國
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快速
導航
前言
背景
指導思想
經過
性質
對象
勝利法寶
歷史意義
基本經驗
注意
行走路線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路線。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並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完整的科學表述。
這條總路線包含了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革命的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它的根本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是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是領導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五是革命的具體步驟。基於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六是革命的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它仍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它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系、緊密銜接的,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只有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正確領導中國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黨的各項工作確立了總的指導方針。在這條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並為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2]
前言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總的來說所謂「新」主要含義指: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革命理想(社會主義)。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性質: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必須擁有一個新的救國陣營,有一場新的、來自人民群眾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讓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文名
新民主主義革命
外文名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時間
1919年到1949年
地點
中國
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快速
導航
前言
背景
指導思想
經過
性質
對象
勝利法寶
歷史意義
基本經驗
注意
行走路線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路線。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並把新民主主義革命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完整的科學表述。
這條總路線包含了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革命的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它的根本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革命的對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是革命的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是領導力量。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五是革命的具體步驟。基於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六是革命的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它仍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它與社會主義革命又是互相聯系、緊密銜接的,中間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只有認清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正確領導中國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黨的各項工作確立了總的指導方針。在這條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並為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2]
前言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所謂「新」,是相對於17-18世紀歐美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領導的,旨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壓迫,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總的來說所謂「新」主要含義指: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革命理想(社會主義)。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性質: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必須擁有一個新的救國陣營,有一場新的、來自人民群眾的民主革命
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實踐基礎和時代背景是什麼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體系都是適應於一定時代條件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形成起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樣,毛澤東思想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形成有其客觀的時代條件、實踐基礎和經驗借鑒。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的大變動大調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於整個20世紀90年代和發展於本世紀。這前後30年的時間,是整個世界發生大變動大調整的時期,這種變動調整的劇烈和深刻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趨勢加速發展,引起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以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深化,推動著在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與時代主題和時代變革相聯系,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以增強綜合國力為中心目標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國家之廣泛、涉及領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續時間之長久都具有標志性的時代意義。在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資本主義出現了種種新情況新變化,社會主義則發生了嚴重挫折。面對如此深刻巨大的變化與挑戰, 們黨要解決好時代提出的新課題,迎接時代提出的新挑戰,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須有新的解放,實踐上必須有新的創造,理論上必須有新的發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停滯不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就不能前進和發展,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正是 們黨為不斷解決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新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一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體現了 們黨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以時代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戰略的思維謀劃發展,是科學認識和正確應對世界發展變化、時代深刻變革,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創造的產物。 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 們黨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推進改革開放,這是立足中國國情所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一偉大實踐和深刻變革,使 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取得了新的偉大進步。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是中國人民進行的生機勃勃的偉大創造,也必然是科學理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在這場歷史變革的偉大潮流中, 們黨始終站在實踐的前面,敏銳地發現、熱心地支持、悉心地維護、及時地引導人民群眾創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刻總結、科學概括,從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及其寶貴經驗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這一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而又與時俱進,完全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之上,是這一實踐所具有的開創性、豐富性、承前啟後與繼往開來等鮮明特性的能動的反映、科學的體現。 <b答案補充</b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歷史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經驗借鑒。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既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也發生了嚴重性挫折,這表明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還需要進行長期而艱巨的探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這一關系社會主義命運的重大課題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在 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 們黨既在實踐中取得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輝煌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經歷了失誤和挫折,特別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嚴重錯誤。所有這些,都促使 們黨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如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道路進行深入思考,從經驗教訓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們黨正是在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進行正確分析、對 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並上升為理論。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寶貴借鑒。<b答案補充</b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反映了時代變化的新特點和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新要求,集中代表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願望,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 們黨勇於探索真理,不斷開拓進取,科學把握規律的必然結果。
8.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基礎是什麼
分析如下:
1、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誕生。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近代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世界形勢的新變化,呼喚著新的革命理論的誕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在近代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應運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教訓的深刻總結。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論形成的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在總結革命斗爭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
①兩次國共合作的實踐——統一戰線的理論。
②建立和鞏固農村根據地的實踐——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
③革命戰爭的實踐——建立人民軍隊和關於軍事戰略的理論。
④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實踐——黨的建設的理論。
總之,沒有革命的實踐,沒有黨對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也就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拓展資料
1、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資料來源:網路:新民主主義革命)
9.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什麼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來源。
實踐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理論則有阻礙作用。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兩者的辯證關系,孤立地強調一個方面。
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實踐的主體是具有一定思想認識的人。人的正確思想從實踐中來,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目的和歸宿,同時也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實踐。這就是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原理。
10.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實踐基礎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實踐基礎是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建設。
科學發展觀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發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於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些重要觀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要進一步回答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得更好的問題,而科學發展觀正是我們黨關於這個重大問題的理論、方針的集中體現,進一步指明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
(10)什麼是實踐基礎擴展閱讀
落實: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速度,並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這樣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第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發展,努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第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要站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第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第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