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礎研究有哪些知識
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純基礎研究與定向基礎研究的區別如下: ——純基礎研究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展,不考慮長期的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也不致力於應用其成果於實際問題或把成果轉移到負責應用的部門。 ——定向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產生廣泛的知識基礎,為已看出或預料的當前、未來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提供資料。
B. 什麼才是真正的基礎研究
馬克盧普是奧地利經濟學派中一個極關鍵的角色,也是「知識產業」概念的創造者,這個概念在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被發揚光大,反響強烈,可馬克盧普這本影響世界的名著《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到今天才終於有了中譯。毫無疑問,這幾十年來,特別是互聯網出現以後,我們所掌握的或者所能接觸到的知識總量發生巨大的變化,任何一個熟練使用Google的孩子都比一個世紀前最博學的學者知道的要多。我們現在再來討論馬克盧普這本1962年寫就的作品,難免給人「過時」的印象。可是細細思考就會發現,我們認識和理解「知識」的方式並沒有完全隨著技術進步而進步,甚至隨著知識爆炸,人們認識知識的能力還有所下降。在這種形勢下,再次重溫「知識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對於我們倒是大有裨益。 知識的界定與分類 什麼是知識?這個問題最難回答。可以肯定的是,知識與信息完全不同。知識必須要通過認識主體的自我反思才能建立,所以形成知識的困難程度大大超過了解信息。現代主流經濟學卻把研究重點放在信息上,即所謂「信息經濟學」,已經捧回多面諾貝爾經濟學獎牌,亦包括了最新的這次頒獎。可是奧地利學派不研究信息,非要研究加入個人主觀思考過程的知識,一方面大大增加研究的難度,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蘊含更有力的解釋力度。 互聯網時代,我們似乎一下子多了很多間接知識,但學習和反思的速度顯然跟不上間接知識的增長速度。我們的頭腦多半還在前信息技術革命時代。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那麼未經反思的知識也還不是真正的知識。 馬克盧普在前輩哲學家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實用和簡潔的知識歸納新方法,與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更加契合,因此取得了巨大反響。簡而言之,第一種知識叫做「實用知識」,即對人們的工作、決策和行為有價值的知識。如果還要細分,那麼可以根據人們的行動分為:專業知識、商業知識、勞動知識、政治知識、家庭知識等等。 第二種知識是「學術知識」,就是能夠滿足人們在學術創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識。學術知識包括科學知識、人文關懷、理性研究等,是一般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三類是「閑談與消遣的知識」,用以滿足人們在非學術性方面的好奇心,滿足人們對輕松娛樂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慾望。這類知識主要包括小說、故事、幽默、游戲等等。它們是這個時代增長最快的知識,卻並不可貴。由於都是被動放鬆嚴肅的事物才可能獲得的知識,它會具有降低敏感性的趨向。 第四類是「精神知識」。這類知識與上帝存在、拯救靈魂等宗教知識相聯系,幾百年來有一些變化,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大。 最後一類知識則是「不需要的知識」,或者所謂「多餘的知識」。這類知識並不是人們有意識獲取的知識,通常是由於偶然,或無意識地保留下來。忘記一些知識同樣需要動力,現在這樣的信息時代,很多人卻變得懶於改變知識結構,不捨得放棄已經學會的知識了。就這樣,每個人都抱著一堆有用沒用的知識捲入了社會。 知識的生產與消費 明確知識的界定范疇以後,我們可以順著馬克盧普的思路進一步研究知識的生產與消費過程,從而理清一些行業之間的深層關系。 按照馬克盧普的計算方法,上世紀60年代初的時候,美國的知識產業佔GDP的比重約有28%,到了1980年則提高到35%。隨後就是信息技術革命,使得美國知識產業佔GDP的比重超過半壁江山。如此重要的產業,理應引起經濟學家更多的重視。 教育業是最密集產生知識的行業,甚至它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知識的基本能力。從市場經濟模式來看,教育似乎身處市場之外。但是從知識產業角度看,教育正處於知識生產鏈條的最上端,人們對其傾注最多資本毫不奇怪。 可惜的是,門常常意識不到自己的位置,倒是出於眼前利益而更願意和下游的知識利用部門合作,按照他們的需求來「市場化」地規訓學生。這種工具理性指導下的教育理念,必然會取消對知識創新的鼓勵,剝奪學生建立直接知識特別是內省知識的機會。長此以往,違背知識產生的規律會成為經濟發展的致命瓶頸。 馬克盧普說,知識不再只是我們研究傳播、研發、教育等部門時偶爾一用的工具,而應該直接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對象。隨著知識數量的急速增長,它與經濟各個環節的聯系也在迅速加強。新知識從產生到作用的周期越來越短,現在,它們用不了幾天就能顛覆現有的職業結構甚至產業結構,再沒有人能忽視知識的力量,但也沒有多少經濟學家有繼續研究知識的力量。
C. 什麼是「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基礎研究的特點是:
—— 以認識現象、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目的,即通過實驗分析或理論性研究對事物的物性、結構和各種關系進行分析,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解釋現象的本質,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或者提出和驗證各種設想、理論或定律。
—— 沒有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目的,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看不出、說不清有什麼用處,或雖肯定會有用途但並不確知達到應用目的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 一般由科學家承擔,他們在確定研究專題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 研究結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確性,成果常表現為一般的原則、理論或規律並以論文的形式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或學術會議上交流。
因此,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對現象的更充分的認識,和(或)當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科學研究領域,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時,即視為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定向基礎研究。
純基礎研究與定向基礎研究的區別如下:
——純基礎研究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展,不考慮長期的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也不致力於應用其成果於實際問題或把成果轉移到負責應用的部門。
——定向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產生廣泛的知識基礎,為已看出或預料的當前、未來或可能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提供資料。
D. 基礎研究的特點
基礎研究 指為了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運動規律,獲得新發現、新學說)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其成果以科學論文和科學著作為主要形式。用來反映知識的原始創新能力。[1]
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是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完善學科布局,培育和支持新興交叉學科,在若干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點突破,解決一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隊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2020年躋身世界科學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前沿基礎科學研究[2] ,是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主要包括:科學家自主創新的自由探索和國家戰略任務的定向性基礎研究;對基礎科學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系統地進行採集、鑒定、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基礎性工作。
E. 什麼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者有何本質區別
我是一位局外人,在這里說一點外行話。不妥之處難免,還望內行的批評指正。
在今天科研是一份職業工作,每個科研人員工作任務目標應該是可以預先安排好的,可以這樣說是按計劃完成的。即使是基礎研究也是有著明確方向和大的預期目標。而這樣的基礎研究往是一些交叉學科。據我所知目前凝聚態物理比較活躍,有廣擴發展前景。它可以揭示很多不曾遇到新的現象和物質材料新的性質。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我覺得它是一基礎研究,它的研究為其他廣泛應用學科提供理論基礎方法指導。而應用學科研究的目標更明確直接,因為與實際需要緊密目標很具體指標更加細化。
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但是,這種新知識是在開辟新的應用途徑的基礎上獲得的,是對現有知識的擴展,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對應用具有直接影響。
另外,應用基礎研究是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F.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基礎研究是什麼意思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基礎研究:
基礎科學研究(基礎研究)是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
基礎研究是人們有目的地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發展規律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是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認識活動,具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性和創造性。
G. 什麼是基礎學科,什麼是基礎研究
基礎學科就是最基本的東西,比如語文、數學之類的,看你學的是什麼了,基礎研究就是對你研究的項目做最淺的研究,比如生物上的對草履蟲的研究。
H. 研究生論文類型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什麼區別
一、指代不同
1、基礎研究: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
2、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
二、特點不同
1、基礎研究: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
2、應用研究: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三、准則不同
1、基礎研究:沒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目標主要表現在,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如何並不很清楚,或者雖然確知其應用前景但並不知道達到應用目標的具體方法和技術途徑。
2、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是發展基礎研究成果確定其可能用途,或是為達到具體的、預定的目標確定應採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徑。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
I. 什麼是基礎研究,什麼應用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指為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所謂應用基礎研究是指那些方向已經比較明確、利用其成果可在較短期間內取得工業技術突破的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中的理論性研究工作也稱為「應用基礎研究」。
(9)什麼是基礎研究擴展閱讀:
基礎研究以認識現象、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目的,即通過實驗分析或理論性研究對事物的物性、結構和各種關系進行分析,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解釋現象的本質,揭示物質運動的規律,或者提出和驗證各種設想、理論或定律。
沒有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目的,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看不出、說不清有什麼用處,或雖肯定會有用途但並不確知達到應用目的的技術途徑和方法。
基礎研究成果具有超前性,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對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和引領作用。
基礎研究是高新技術的源泉,為技術進步不斷開辟新的方向,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與此同時,技術進步為基礎研究提出大量新需求,也為基礎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新的方法技術,推動基礎研究的加速發展。
J. 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分別是什麼
基礎性研究:
指為了獲得關於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運動規律,獲得新發現、新學說)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其成果以科學論文和科學著作為主要形式。用來反映知識的原始創新能力。
應用性研究:
是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研究,主要針對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標。該研究是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其成果形式以科學論文、專著、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為主。用來反映對基礎研究成果應用途徑的探索。
重要性:
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是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完善學科布局,培育和支持新興交叉學科,在若干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點突破,解決一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隊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2020年躋身世界科學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