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til 一個職能,十個流程 都是什麼
關於ITIL,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六大模塊、十個流程、一個職能和三個比較
六大模塊
ITIL整個架構是由6個模塊構成的,即業務管理(Business Perspective)、服務管理、ICT基礎架構管理(ICT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IT服務管理規劃與實施(Planning to Implement IT Service Management)、應用管理(Application Management)和安全管理,如圖1所示。這六個模塊的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分別介紹如下:
圖1 ITIL的架構
業務管理 ITIL所強調的核心思想是應該從客戶(業務)而不是IT服務提供者(技術)的角度理解IT服務需求,也就是說,在提供IT服務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考慮業務需求。業務管理這個模塊就是用於幫助業務管理者如何利用商業思維分析IT問題,深入了解ICT基礎架構支持業務流程的能力和IT服務管理在提供端到端IT服務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協助他們更好地處理與服務提供方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商業利益。
服務管理 服務管理模塊是ITIL架構的核心模塊,它是ITIL與其它IT管理方法最不同的地方,即以一系列典型流程的方式把大部分IT管理內容進行了合理劃分和管理。服務管理模塊由服務支持和服務提供兩個子模塊構成。其中服務提供由服務等級管理、IT服務財務管理、IT服務持續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5個服務管理流程組成;服務支持由事故管理、問題管理、配置管理、變更管理和發布管理5個流程及服務台職能組成。我們將在下面分別解釋這十個流程和一個管理職能。
ICT基礎架構管理 IT服務管理的本質也是對ICT基礎架構的管理,只不過它採取的是一種與通常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方式,即將對ICT管理的任務標准化和模塊化,然後打包成服務按需提供給客戶。ICT基礎架構管理模塊覆蓋了ICT基礎架構管理的所有方面,從識別業務需求、實施、部署以及支持和維護基礎架構。其目標是確保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IT基礎架構,以支撐業務運作。
應用管理 IT服務管理包括對應用系統的支持、維護和運營,而應用系統是由客戶或IT服務提供者或第三方開發的。IT服務管理的職能應該合理地延伸,介入應用系統的開發、測試和部署。應用管理模塊解決的是如何協調這兩者,以使他們一致地為服務於客戶的業務。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模塊是ITIL1.0版本發布之後加入的,其目標是保護IT基礎架構,使其避免未經授權的使用。安全管理模塊為如何確定安全需求、制定安全政策和策略及處理安全事故提供全面指導。
IT服務管理規劃與實施 ITIL基本上只告訴我們要做什麼(What),沒有告訴如何做(How),因此提供一個一般性的規劃和實施方法是非常必要的。IT服務管理規劃和實施模塊即是用於解決這個問題的。它為客戶如何確立遠景目標,如何分析現狀、確定合理的目標並進行差距分析,和如何實施活動的優先順序,以及如何對實施的流程進行評審,提供全面指導。
十個流程
ITIL的核心是服務管理模塊,即服務支持和服務提供兩個子模塊中包括的十個典型服務管理流程和一個服務管理職能。前面已經指出,服務提供由服務級別管理、IT服務財務管理、IT服務持續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5個服務管理流程組成,服務支持由事故管理、問題管理、配置管理、變更管理和發布管理5個流程及服務台職能組成。其中服務支持幾個流程的含義分別解釋如下:
事故管理 所謂事故是指任何不符合標准操作、且已經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務中斷和服務質量下降的事件。事故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出現事故時盡可能快地恢復服務的正常運作,避免其造成業務中斷,以確保最佳的服務可用性級別。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事故管理流程必須最佳地利用資源支持業務、開發和維護有效的事故記錄以及設計和應用統一的事故報告方法。
問題管理 問題是導致一些或多起事故的潛在原因,問題管理就是盡量減少服務基礎架構、人為錯誤和外部事件等缺陷或過失對客戶造成影響,並防止它們重復發生的過程。發生事故並不一定表明存在問題,問題也不一定要等發生事故後才能發現。
事故管理和問題管理的目標是相同的,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前者是強調「盡快恢復服務」,為此可以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包括一些臨時性的措施;而後者強調「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讓事故不再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也有很好的應對措施。
變更管理 變更是指對IT基礎架構組件(包括硬體、網路、軟體、應用、環境、系統及相關文檔)進行增加、修改或移除。變更管理的目的是使用標准方法和規程來快速有效地處理所有變更,以減少事故對服務的影響。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是識別和確認系統的配置項,記錄和報告配置項狀態和變更請求,檢驗配置項的正確性和完整性等活動構成的過程,其目的是提供IT基礎架構的邏輯模型,支持其它服務管理流程特別是變更管理和發布管理的運作。為此,配置管理需要計量所有IT資產,為其它流程提供准確的信息,為事故管理、問題管理、變更管理和發布管理提供基礎,驗證基礎架構記錄並在必要時糾正有關記錄。
發布管理 發布(版本)是指一組經過測試後導入實際運作環境的新增的或經過改動的配置項。發布管理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發布的成功,主要應用於大型的或關鍵硬體、主要軟體及打包或批處理一組變更。這五個流程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服務支持流程之間的關系
服務提供的五個流程的含義分別說明如下:
服務等級管理 服務等級管理是有關定義、協商、簽訂和測評提供給客戶的服務的質量水準的流程。服務等級協議中說明了有關所提供的服務和這些服務的質量水準,並規定了服務雙方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服務等級管理是IT服務成功運作的重要保障。
就像服務台是服務支持各流程的「聯系點」一樣,服務等級協議是服務提供各流程的連接處,它定量說明了IT服務過程中的財務、持續性和可用性等方面的數據指標,並規定當這些定量指標沒有被滿足時的處理方法。同時,服務等級協議還詳細說明了處理事故的升級方法。
IT服務財務管理 IT服務財務管理是負責預算和核算IT服務提供方提供IT服務所需的成本,並向客戶收取相應服務費用的管理流程。
IT服務財務管理流程包括IT投資預算、IT服務成本核算和服務計費三個子流程,其目標是通過量化服務成本減少成本超支的風險、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合理引導客戶的行為,從而最終保證所提供的IT服務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則。IT服務財務管理流程產生的預算和核算信息可以為服務級別管理、能力管理、IT服務持續性管理和變更管理等管理流程提供決策依據。
IT服務持續性管理 IT服務持續性管理是指確保發生災難後有足夠的技術、財務和管理資源來確保IT服務持續性的管理流程。IT服務持續性管理關注的焦點是在發生服務故障後仍然能夠提供預定級別的IT服務,從而支持組織的業務持續運作的能力。因此,IT服務持續性管理必須立足於組織的業務持續性管理。
可用性管理 可用性管理是通過分析用戶和業務方的可用性需求並據以優化和設計IT基礎架構的可用性,從而確保以合理的成本滿足不斷增長的可用性需求的管理流程。
可用性管理是一個前瞻性的管理流程,它通過對業務和用戶可用性需求的定位,使得IT服務的設計建立在真實需求的基礎上,從而避免IT服務運作中採用了過度的可用性級別,節約了IT服務的運作成本。
能力管理 能力管理是指在成本和業務需求的雙重約束下,通過配置合理的服務能力使組織的IT資源發揮最大效能的服務管理流程。
能力管理流程包括業務能力管理、服務能力管理和資源能力管理三個子流程,其中業務能力管理子流程主要關注當前及未來的業務需求,服務能力管理子流程主要關注當前IT服務的品質是否能夠支持正常的業務運作,而資源能力管理子流程主要關注所有服務提供賴以進行的技術基礎,確保IT基礎設施中所有組件能發揮最大的效能。這五個流程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服務提供流程之間的關系
一個職能
這里的一個職能即指服務台職能。在服務管理中,服務台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客戶(用戶)與服務提供方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渠道。我們可以將服務台的作用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應答機」 當客戶或用戶提出服務請求、報告事故或問題時負責記錄這些請求、事故和問題,盡量解決它們,在不能解決時可以轉交給相應的支持小組並負責協調個小組和用戶的交互。此外,服務台還負責回答客戶和用戶的一般性咨詢問題。
「滅火器」 客戶總會有不滿意的地方,因此這里的關鍵是如何化解他們的不滿意之處。服務台此時就相當於「滅火器」,通過各種方式(有些是標準的、預定的)消除客戶的抱怨,提高客戶滿意度。
「傳聲機」 服務台根據支持小組的要求進一步聯系客戶、了解有關情況,並把支持小組的處理進展及時通報給用戶。此外,服務台還為其它管理流程如變更、配置、發布、服務級別及IT服務持續性管理提供了介面。
在接下來的幾期中,我們將分別較詳細地介紹這些流程和服務職能。
三個比較
當談到ITIL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的要提到COBIT、ISO17799、CMM和ISO9000等標准和方法。作者將ITIL與這些標准和方法之間的關系歸納為三個「比較」:
(1)ISO9000、CMM和ITIL
ISO9000最初是為製造業開發的一個通用質量審核模型,但也可以應用到任何生產/服務組織。ISO9000強調的是審核,只是提出一系列組織需要達到的目標,並沒有指出如何達到這些目標。CMM是特地為軟體開發和維護組織開發的,它歸納了一組有關軟體開發和維護的最佳實踐,並將這些實踐劃分為五個有序的層次,即五個級別的成熟度。而ITIL是特地為IT服務管理和運營組織(機構)開發的、有關IT服務管理和運營方面的最佳實踐框架。
對IT組織而言,三者的相同之處是都只告訴你要做什麼(What),沒有告訴你如何去做(How to),一個實施了ITIL的組織可以很容易通過ISO9000。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ISO9000雖然適用於各類組織,但它顯得太過「通用」,只是相當於給組織制定了一個最低的質量標准;CMM和ITIL適應對象不同:前者主要是面向軟體開發,對軟體維護有所涉及,但不是重點,而ITIL更多關注的是軟體(當然還包括硬體和網路等其它IT基礎設施)的維護,對軟體的開發涉及不多。
(2)COBIT、ISO17799和ITIL
在國內,經常有人討論COBIT、ISO17799(主要根據BS7799制定的)和ITIL之間的異同或是誰將替代誰之類的問題,其實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補充的,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正如COBIT陣容宣稱ITIL是屬於它的一部分,而ITIL方面把COBIT看作它的一個方面一樣,這最少在目前為止還是一個很有爭論的問題)。它們都是IT管理方法,但各自的側重點不同。COBIT側重於IT控制和評價,對IT流程和安全方面涉及不多;ISO17799主要是關於安全控制和管理的;而ITIL主要針對的是IT流程,對安全和系統開發關注不多。
普華永道曾在2002年7月份發布一個研究報告,提出一個統一的框架定位這三個標准。該報告認為,為了戰略整合信息技術和業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和控制安全,企業應當重點關注人、流程、技術、結構和角色、評價指標和控制等6個方面。從這6個方面來考察,COBIT、ISO17799和ITIL之間的定位如圖4所示。
圖4 COBIT、ISO17799和ITIL三者的定位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樣,圖4較好地說明了三個標準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它們的不足。
(3)MOF、HP ITSM Reference Model和ITIL
ITIL雖然已經成為了IT管理領域的事實上標准,但由於它沒有說明如何來實施它,因此以ITIL為核心,世界上的一些IT企業開發了自己的IT管理實施方法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微軟公司的MOF(管理運營框架)和HP公司的HP ITSM Reference Model(惠普ITSM參考模型)等。
MOF和HP ITSM Reference Model都是以ITIL為基礎,一方面將ITIL中原有的核心流程按照生命周期的觀點加以重組,形成特地的實施方案,另一方面對ITIL進行加強,增加一些ITIL中沒有的重要流程,以使其更為完善。
至於MOF和HP ITSM Reference Model之間的不同,主要表現為前者是特地針對微軟的產品和服務開發的,而後者是惠普公司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提出的本公司使用的ITSM實施方法論。
B. 在整個it基礎架構中硬體設備有哪些
主要包括小型機維保服務,IT基礎架構維護,IT咨詢服務,硬體升級及擴容,系統集成服務,專業技術培訓,系統安全加固 性能分析及優化,單次維修服務,機房搬遷服務
C. 企業it基礎架構的工作有哪些
可以在網上多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D. it基礎架構是什麼
是網路+終端+軟體系統
E. 作為集團總部和與本地分公司的溝通橋梁,信泰宜合Syntax提供哪些IT基礎架構的專業服務
信泰宜合Syntax提供包括綜合布線;系統、網路和客戶端搭建;基礎架構方案設計;基礎架構咨詢服務 ;基礎架構整合服務;現場評估,IT安全,合規咨詢一整套IT基礎架構專業服務。
F. 超融合架構和傳統IT架構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什麼是超融合架構?
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簡稱「HCI」)是指在同一套單元設備中不僅僅具備計算、網路、存儲和伺服器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而且還包括備份軟體、快照技術、重復數據刪除、在線數據壓縮等元素,而多套單元設備可以通過網路聚合起來,實現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scale-out),形成統一的資源池。(參考資料:網路:超融合)
超融合與傳統的IT架構有哪些區別
超融合架構與傳統架構的區別主要區別還是在於分布式存儲於集中式存儲,以及相應的硬體/管理上,由此帶來的無論是性能,還是擴展性,穩定性、可靠性,以及運維的簡化,運營的成本都會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如下:
超融合架構與傳統架構的區別主要區別還是在於分布式存儲於集中式存儲,以及相應的硬體/管理上,由此帶來的無論是性能,還是擴展性,穩定性、可靠性,以及運維的簡化,運營的成本都會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如下:
物理融合及管理融合:超融合架構把伺服器、網路及存儲進行了融合,並且搭載在統一管理平台上進行維護;而傳統架構則是全部分離的。
存儲架構:超融合採用分布式存儲,傳統架構使用集中式存儲。
網路:超融合使用萬兆乙太網,而傳統架構多使用光纖交換機。
可靠性方面:可以看出可靠性方面,超融合架構的優勢非常大,但其實這里的優勢都是分布式存儲本身應該具備的。
性能方面:超融合在性能方面的架構優勢非常明顯,當然代價就是消耗計算資源,所以計算資源的消耗是檢驗超融合專業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擴展性方面:超融合的架構是擴展能力強,擴容簡單快速,系統復雜度不會隨擴容增加而增加。
部署運維方面:相對傳統架構,超融合布局,維護簡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智能運維。
G. 針環境,企業應建立什麼樣的IT架構來應對這些變化,詳細描述這種IT
本方案對於企業管理的作用和價值
隨著現代社會中企業對IT系統的使用越來越深入和頻繁,如何管理好企業的IT系統成為不可忽視的管理議題。如果在IT建設過程中缺乏總體架構和規劃,企業將在IT管理上面臨眾多的挑戰。比如:業務越來越復雜,IT系統越來越龐大;難以統籌地管理;看不清楚IT建設的現狀,更談不上合理規劃新的IT建設;企業內IT和業務溝通困難,業務人員用不好系統,IT人員服務質量也不高。
企業架構(EnterpriseArchitecture)是對構成企業的所有關鍵元素和關系的綜合描述。它是一個用於描述和分析企業的現狀,並對企業做出合理診斷和規劃的方法。企業架構就類似於醫學上將人體構造分解為骨骼、肌肉、血液等組成部分,既考慮每個部分的成分,也考慮這些部分是如何結合並協同工作的。它是現代企業用於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工具。
單純地從IT的視角管理IT系統讓許多企業深陷管理困境,解決問題也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實際上,IT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的戰略、組織、流程等一系列的要素。因此對IT的管理如果不考慮這些要素,那就會理不到頭緒,產生諸如系統龐大並與業務脫節等症狀。因此,需要通過企業架構的管理思想來管理IT架構,並實現如下價值:
1)理清IT架構,明確IT管理現狀
IT架構管理對於企業來說,首先是需要「理清楚」然後才是「管起來」。與IT架構相關的內容既包括企業的業務流程、信息數據、應用功能、伺服器和網路等管理要素,也包括傳輸類型、控制方法、管理策略、開發技術等技術層面的要素,合理清晰地梳理這些內容並了解相互管理,才算是幫助企業真正明白目前IT管理的現狀。
2)分析企業現狀,找到IT管理的可改進點
如果說明確IT管理現狀是企業對自身的一個審視和了解,那麼IT現狀分析就是企業對自身的「望聞問切」。通過對企業流程與應用系統覆蓋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企業IT應用主要存在於企業哪些地方,而通過對企業流程與應用系統冗餘度的分析,我們又可以知道企業IT系統之間存在的功能重復或沖突集中在哪裡。
當然,企業IT分析同樣不能零散的開展,因此需要有一個整體的分析設計體系和科學的分析設計方法,本方案基於在流程分析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ARIS平台,提供了一套在IT架構現狀分析上成熟的方案。
3)合理地規劃與改進IT建設
以往的IT規劃往往從IT系統本身出發,或借鑒國際先進的經驗,或追求新的產品與技術。而一個真正適合企業的IT規劃既要有適度的前瞻性,又要能夠貼切地滿足企業戰略和企業的生存環境。否則就像在水下穿了一件太空衣,雖然外表光鮮亮麗,但實際上花費巨大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
企業架構下的IT規劃強調的是從企業戰略出發,首先規劃業務架構層,然後延伸到應用架構和數據架構,最後結束於企業的基礎設施架構,其中包含戰略、流程、系統功能、模塊、數據、數據介面、系統實例、應用機房、網路信息和技術細節等等各種管理要素,可以說是對企業IT建設的量體裁衣。
4)完整地管理IT資產與技術
僅僅規劃和實施IT系統是遠遠不夠的,大多企業在實施IT系統後,更重要的是運維和管理IT系統。在這樣一個層面上,IT系統無疑於企業的IT資產。結合IT服務管理標准和企業資產管理的思路來統籌的管理IT系統,也是企業架構可以發揮力量的地方。
同樣,企業裡面往往也有專門管理IT配置的工具(CMDB),但這些工具往往又忽略了企業業務與戰略和IT之間的關系,如何將這些內容集成和統籌地管理,也是企業架構管理思想所考慮的內容。
借用企業架構的管理思想來管理IT架構,將保障IT系統不再與現實脫節,也不再落後於戰略和業務的發展。IT系統將像企業的設備等重要物質資產一樣有效地管理起來。
基於企業架構(EA)的IT架構管理解決方案及其交付物
在企業架構(EnterpriseArchitecture)的管理方法中,IT的規劃需要與業務的需求統籌地管理起來。因此,一般將企業的IT架構劃分為四個層次:
?業務架構層:包含企業的戰略、組織與流程等業務相關的架構,主要用於分析業務的驅動與業務的需求。
?應用架構層:包括應用系統,系統功能,系統介面,相關應用的服務等,主要用於從業務層面將需求層層分解為系統的功能。
?信息架構層:包括數據體系,數據架構,數據實體等於信息數據相關的內容。由於數據是流程流轉的實體,也是應用系統需要實現的功能載體,因此對數據的設計需要與應用和業務層進行統一。
?基礎架構層:數據的存儲實體,系統實例,硬體設備,軟體技術等等屬於企業基礎設施的內容,需要按照資產管理的模式進行管理。
企業架構中的IT架構的四個層次
如何基於企業架構進行IT應用功能的規劃?
交付物一:搭建從貫穿IT架構的模型體系
企業架構就是對企業各個管理要素以及關聯進行管理的過程。因此我們對IT架構的管理,需要將企業如下要素進行統籌地梳理與整合,並形成模型體系。
?戰略:通過BSC戰略模型梳理企業戰略與目標。
?流程:通過增值鏈與EPC模型梳理企業的流程架構與現實業務流程。
?功能:通過流程步驟梳理系統所因提供的應用功能。
?系統:通過應用系統架構模型梳理系統類型與模塊。
?基礎設施:通過系統與系統實例,梳理系統所存儲的相關硬體與設備等基礎設施。
?資產:通過整理相關資產獲得資產的生命周期。
?資產集:通過整理資產並分類獲得完整的資產集合。
?架構生命周期:管理各個業務單位的IT架構的生命周期。
企業架構各個層面的整理
交付物二:企業架構現狀評估與分析報告
企業架構的IT架構現狀評估與分析方法是以企業架構方法論作為理論依據,分析企業的各個架構元素和架構元素之間的關聯性,例如:應用系統架構下應用系統的島嶼數量和程度,以及應用系統對業務流程的覆蓋率。然後對現狀的業務進行科學地診斷。
採用目標分解與緯度分析方法開展。分析包含一個總體目標,按照多視圖分解到多個分目標,每個分目標包含多個分析指標,而每個分析指標都有相應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分析結果。沿用的分析手段採用了平衡積分卡的思想,便於企業長期使用。
使用ARIS模型與ARIS工具對於模型的統計分析功能來完成分析工作。由於前期的建模工作有了大量模型成果,一些關鍵的數據分析可以通過模型來開展,例如:流程的應用系統覆蓋率。在模型真實的情況下,此類分析能夠很精確地反映企業架構管理現狀。因此為了達到更准確的效果,還將對模型的真實度加以評估。
應用系統架構良好支持業務代表了企業架構下應用系統架構建設的質量。應用系統的建設為業務信息流的自動化提供技術平台,並業務流程的標准化提供支持,可以說,企業應用系統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業務服務。應用系統架構的建設也是建立在IT的基礎設施之上,因此對它的規劃將直接影響IT基礎設施的需求。應用系統架構良好支持業務流程需要在良好地支撐流程需求和數據運作的基礎上,還要保留有良好的系統集成性和可擴展性。因此,應用系統對業務流程流程執行過程,數據流轉過程的可服務性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礎上,多個應用系統之間的系統介面和架構方式也是需要關注的。
基於ARIS平台的企業架構分析與評估結果示例
交付物三:經過合理規劃的TO-BE的IT架構
在IT架構管理的整體下,如何通過對業務的變更獲得系統的變更方案?博陽咨詢推薦IT城市規劃(ITCityPlanning)的規劃方法。
IT城市規劃方法
在IT規劃中採用ARIS的信息系統視圖(IS視圖),可以作為層次與層次之間轉換的媒介。在ARIS中,IS視圖中的對象類型必須放在功能和應用系統之間,這樣便拓展了ARIS中的功能視圖。如同各種功能一樣,IS的元素與不同的結構相連接,出現在ARISHouse模型的常見視圖中。這些擴充主要與流程視圖和數據視圖相關。在下面所述的IS視圖中,涉及來自於ARISHouse模型的功能和流程視圖中,用來描述IS元素之間的關系的模型類型,或者在其它ARIS視圖的背景下,用來詳細描述IS元素的模型類型。
交付物四:IT資產與IT架構的生命周期平台
對系統的功能進行規劃後,不可忽略地就要考慮系統的實施過程。但對於完整的IT架構來說,系統從規劃到實施,再到使用與維護,直至淘汰,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把系統當做IT的資產來進行管理是可以覆蓋到系統的完整生命周期。
系統實施周期的評估過程
系統評估的方法有很多種,博陽咨詢建議對規劃好的系統以及系統模塊按照成熟度與重要性進行評估,便可以知道哪些系統需要先期建設,哪些後期建設,有一個良好的系統引入的過程。
系統生命周期的評估過程
同樣,系統一旦建設完成,系統的管理與評估工作遠沒有結束。需要持續地通過對系統功能滿足程度的評估,不斷地獲取系統是否要升級或者淘汰的預期,保證系統能夠時刻滿足業務需求。這也是IT架構管理中持續改進的建設環節。
H. it基礎架構和數據中心基礎的區別
IT基礎架構是以區域網為中心,數據中心基礎是以大數據為中心。
企業內網IT模型包括應用層:公司業務的技術化體現,指應用系統,比如企業的ERP,OA,CRM。基礎系統層:文件、郵件、windows桌面管理、虛擬化。網路層: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組成的互聯網路。機房層:狹義上可以理解就是咱伺服器、交換機存放的機房,廣義上包括IT所有物理層面相關的設備。
數據中心是一整套復雜的設施,它不僅包括計算機系統和其它與之配套的設備(例如通信和存儲系統),還包含冗餘的數據通信連接、環境控制設備、監控設備以及各種安全裝置。計算機設備作為整個數據中心的核心部分,其發展歷程決定了數據中心的發展歷程;同時未來的應用需求理念,也引導了數據中心的發展方向。
I. 什麼是超融合架構,與傳統的IT架構有哪些區別
什麼是超融合架構
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簡稱「HCI」)是指在同一套單元設備中不僅僅具備計算、網路、存儲和伺服器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而且還包括備份軟體、快照技術、重復數據刪除、在線數據壓縮等元素,而多套單元設備可以通過網路聚合起來,實現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scale-out),形成統一的資源池。
超融合與傳統的IT架構有哪些區別
超融合架構與傳統架構的區別主要區別還是在於分布式存儲於集中式存儲,以及相應的硬體/管理上,由此帶來的無論是性能,還是擴展性,穩定性、可靠性,以及運維的簡化,運營的成本都會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如下:
超融合架構與傳統架構的區別主要區別還是在於分布式存儲於集中式存儲,以及相應的硬體/管理上,由此帶來的無論是性能,還是擴展性,穩定性、可靠性,以及運維的簡化,運營的成本都會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如下:
物理融合及管理融合:超融合架構把伺服器、網路及存儲進行了融合,並且搭載在統一管理平台上進行維護;而傳統架構則是全部分離的。
存儲架構:超融合採用分布式存儲,傳統架構使用集中式存儲。
網路:超融合使用萬兆乙太網,而傳統架構多使用光纖交換機。
可靠性方面:可以看出可靠性方面,超融合架構的優勢非常大,但其實這里的優勢都是分布式存儲本身應該具備的。
性能方面:超融合在性能方面的架構優勢非常明顯,當然代價就是消耗計算資源,所以計算資源的消耗是檢驗超融合專業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擴展性方面:超融合的架構是擴展能力強,擴容簡單快速,系統復雜度不會隨擴容增加而增加。
部署運維方面:相對傳統架構,超融合布局,維護簡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智能運維。
J. 數據中心整合IT基礎架構 我們需要考慮什麼
互用性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供應廠常常把責任推給其他製造商。對於多種產品構成的系統來說,以上問題使得管理更加復雜化,關鍵產品的支持也不得不延期。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更多的數據中心採用了整合方法——由一個供應商直接提供歐諾個整套數據中心硬體——來解決這些問題。 本文中,TechTarget數據中心的Nick Martin連線MTM Technologies Inc.的虛擬化架構師Bill Kleyman,為讀者挖掘出更多關於整合基礎架構平台的信息,以及IT人員對此需要考慮的關注點。 Nick Martin:對於整合基礎架構平台,我們需要權衡什麼?比如,刀片還是機架硬體? Bill Kleyman:一個公司,不管要選擇哪種數據中心基礎架構平台,都得考量其優缺點,其關鍵是公司的明確業務驅動是什麼。機架硬體環境和刀片機箱解決方案都可以做得很好。 HP ProLiant機架伺服器定位就很精確,它們能夠用大量內核處理上百個gigabyte的RAM,就依賴於你的處理器。這些機器可以處理虛擬化、應用託管和普遍的伺服器需求。要點在於明白這個硬體在公司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最好結合實例來理解,假如一個公司正在急速擴張,他們已經購買了在XenServer或者VMware的虛擬化平台。從那裡,他們計劃把全部台式電腦作為「使用各自設備工作」方針的一部分。這個環境將一直擴張成長,那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如果他們購買獨立伺服器,管理員就得個別地管理每個箱子,或者通過一些第三方管理工具。他們還需要管理工作負載、硬體配置和網路,確保所有的獨立伺服器工作運行良好。 另一方面,如果有了一個整合的基礎架構。就可以解決問題。思科UCS(統一計算系統)是個不錯的例子。使用這個解決方案之後,公司就能在一片屋檐下擁有所有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元件。網路和交換,刀片管理和機箱控制都在一個GUI(圖形用戶界面)中。管理員可以復制整個硬體配置,然後載入到休眠中的伺服器,以便快速配置。管理和發展都成了比較輕松的工作。 如今,如果同樣的公司仍然想要虛擬化,但是自知計算需求有限,那選擇機架伺服器可能才是最好的。 Martin:那麼整合基礎架構有那些優缺點呢? Kleyman:可管理性和發展潛力的難度降低,這是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好處。周圍建設的管理工具控制並修改刀片機箱的工作呈極度粒狀。 管理者能夠登入,並馬上看到他們需要了解的環境信息。以UCS GUI為例,工程師可以登入查看環境中是否有關鍵性錯誤。如果發現問題,他們可以深入到問題所在確切位置的刀片,並下至DIMM slot的層面解決問題。管理硬體配置也變簡單了,把新的刀片放進機箱,你可以從一個刀片把屬性復制到另一個刀片,花不了多久就能將其就位。這意味著配置整個機架所有的刀片不需幾天,只需幾分鍾。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使用整合基礎架構最大的好處之一是「一步到位」,但是這某種意義上也是缺點。記住,整合基礎架構的管理是為在已有環境中特定分析和觀察而設計的。所以,你放置任何東西若是超過了該環境,就得用另一種方式重新監測。不要忘了hyperviser層面、後備和快照的工作負載管理,以及一切需要企業應用管理的東西。這些將會變得獨立,而且需要監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