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價值基礎是什麼
擴展閱讀
航天類數學知識 2024-11-15 15:28:10

價值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13 23:43:37

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主題、精髓、基礎是什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什麼

1、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關注人們利益訴求和價值願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人們的精神支柱;

3、堅持聯系實際,區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找准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

4、堅持改進創新,善於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群眾便於參與的平台,開辟群眾樂於參與的渠道,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2)價值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意義: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從適應國內國際大局深刻變化看,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和開放進程中,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迫切需要我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引導人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

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行動向導,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更加嚮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強大的價值支撐。要振奮起人們的精氣神、增強全民族的精神紐帶,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就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精神。

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看,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

這就要求我們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力量。

⑶ 請教一下,什麼是價值基礎

價值的基礎是需求!有需求才有價值。

在你補充問題中的句面上,你應該提問:「什麼是秩序價值基礎?」而你在斷章取義問「價值基礎」什麼意思?

。。。。。。。

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什麼

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和黨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根本內容。其中,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理論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根本的內容,具有基礎理論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強調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在科學原則中強調歷史必然規律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在價值原則中,強調中國工人階級利益、中國人民利益、中華民族利益和人類社會利益的辯證統一。因此,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在具備科學性的基礎上還要有中國特點,才能成為執政黨的行動指南、國家的主心骨、民族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是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性理論體系。從層次結構看,它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層次、馬克思主義價值學層次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層次。從時空結構來看,它包括馬恩的價值理論、列寧的價值理論、毛澤東的價值理論、鄧小平的價值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的價值思想和黨的科學發展觀。這些價值理論產生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適用於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空間范圍,都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科學性。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其中,為人民服務、「三個有利於」和「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因此,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所謂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方式和方法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轉化為全社會和全體人民群眾共同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所確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現實的共同價值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並進一步把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和諧社會就成為黨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構建和諧社會的共同的價值追求具體表現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動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生態文明;在經濟活動中是在勞動本位的基礎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體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質文明;在政治活動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動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統一的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會活動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價值觀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價值理想既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和時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社會的歷史背景、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體人民群眾中樹立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和時代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就具有邏輯必然性和歷史必然性。

中華民族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全體民族成員和社會成員所共同認可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所認同的價值標准和評價標准,所共同奉行的價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選擇的價值實現途徑、方式或道路。從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角度看,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所概括的中華民族精神具有歷史合理性和現實針對性。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其中愛國主義價值觀是民族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在愛國主義價值觀中,價值主體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社會、中華民族人民;價值標准和評價標準是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根本利益和需要;價值目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當代中國,價值目標實現的基本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此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中華民族人民具有歷史必然性的價值路徑選擇。因此,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項基本內容。

中華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為原則,立足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根基,在與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價值體系的相互交流中創造了新的文化價值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價值體系。這個文化價值體系既包括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價值觀的因素,也包括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價值觀念,也包括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建設型價值觀念,還包括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創業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價值觀念。其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這種時代精神中的核心內容就是中華民族社會的時代價值觀。發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諧、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的基本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價值觀念,例如自立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科學意識、生態意識、公平正義意識以及改革意識、開放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等等。這些新的具有鮮明時代特性的價值觀念是促進中華民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因此,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項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榮辱觀

榮辱觀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榮與辱反映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心理感受和價值反思。榮辱觀的實質內容是社會評價標准和個體自我評價標準的體現。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基本價值范疇、本位價值、核心內容、根本價值標准、根本價值追求、基本價值原則和基本價值規范制約著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基本理念、標准體系和規范體系。具體而言,一個社會以什麼為本位價值,是這個社會的價值體系的性質的標志。剝削階級社會里本位價值有權力本位、金錢本位等,而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本位價值就是勞動,是否勞動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判斷榮與恥的基本標准。為人民服務既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三個有利於」既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根本價值標准,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根本評價標准。是否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既是判斷中國一切政黨是否有價值的根本標准,也是判斷中國一切政黨之榮與辱的根本價值標准。集體主義既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原則。愛國主義作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義利觀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義利關系的處理也就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基本規范。

總之,社會主義榮辱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聯系。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實踐性;既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又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操作化。(作者系武漢市社科院副研究員)

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什麼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強調,要消滅階級,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推翻資本主義舊制度,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其價值目標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未來新社會進行了描述,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恩格斯晚年,當有義大利記者讓他用簡短的話描述未來社會時,他再次重申了這句話,認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更合適的表達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強調,共產主義是 「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區別於其他社會形態的本質規定性,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對自己全面本質的真正佔有,是人的徹底解放。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領導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一核心價值,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真正堅持和發揚。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明確規定為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理論界普遍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內涵的深刻揭示。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⑹ 實現人生的價值和基礎是什麼

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相應的主觀條件:1.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2.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增強體質;3.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保證人生道路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實現人生價值也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需要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還需要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等。

⑺ 什麼是價值本體論基礎

我們要問:什麼是價值的本體論基礎呢?怎樣從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中去發現存在中應該與是的根源?第一個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價值不能從存在中得到,這是實用主義失敗了的企望。價值只能從表現於存在中的「在」的基本結構中導出,盡管在這種表現中可能存在著扭曲。

如果我們判斷一棵樹的價值不是根據它的本質或它為我們遮陰納涼的功能,而是根據樹自身的潛在功能,那麼,我們就可以把它的實際狀態與一種我們關於它的基本特徵的想像、意念或設想作比較。比如,我們可以把它稱作一棵瘦弱、病萎的或傷殘的松樹。這種獲得並檢驗關於樹木的多於其概念規定的想像或本性的方式,同在這個領域中認識客觀價值,即樹本身的價值的方法是相同的。

這種方法把直覺因素與經驗因素相結合,直覺是對某些存在模型之特徵的直觀,它已被現象學派重新發現;它在諸多古代與中世紀哲學中占統治地位,後來被作為唯名論的實證形式而被拋棄。重新被發現的直覺方法在正統哲學中未獲得很大成功(盡管實際上連懷有敵意的哲學家們一直都在使用它),因為它不能夠、也不願意將直覺方法與實驗科學方法聯系起來。一棵樹的基本特徵可以成為一個研究問題。在這研究中,想像了一棵完美的樹的生物學狀態,而研究結果則可能改變對這棵樹的基本特性的直覺想像。這即是說,經驗的分析不能夠創造出對完美的樹的想像。

讓我們回到人和道德價值的領域中來。人是評價的主體,從我們的預先假定來看,人亦應當成為特殊價值獲得其本體論基礎之所在,道德價值是從人的基本特性中導出的命令,人性是其本體論之所在。所以,我說我們對價值的認識與我們對人的認識是一致的。這里對人的認識不是對人的存在而是對人的本性的認識。

如果真的如此,那麼,作為一種關於人的哲學學說的道德價值論就可以被還原為人類學,蘊涵在客觀價值中的「就應該是」就植根於人的本性之中。這點不乏例證。如果說人是靈魂和肉體的合成物,且對於靈魂和肉體來說這種合成都是偶然的,那麼,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種禁慾主義的價值理論。因為在這個合成物中,靈魂總是被視為較高級的一方,它必須壓抑肉體的價值的獨立發展來扮演其自身的角色。對人的本性的這種理解造成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每個熟知倫理學和歷史學的學生都不陌生。另一方面,如果說像《舊約全書》和真正的新教所說的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統一體,那麼,就必然導致一種強調人的生命力,強調將人從禁慾主義的壓抑價值體系中解放出來的價值體系。再者,如果強調人格的動力中的無意識作用,對他的智力與意志力的評價就會降低。相應地對影響無意識的生活的象徵意義的估價就會提高。而相反的觀點認為,意識中樞對一切負有最終責任心這種觀點認為,智力價值發揮支配作用,無意識的作用並不重要。

沒有關於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兩方面的意向,就無法比較這兩種價值觀念的有效性。這就是說,個人的獨特性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它要受到某種限制,因為只有通過與他交往,一個個別的人才能成其為人。在個體性與社會性問題上的服從派與叛逆派之間的沖突中,這兩種傾向之間的張力是顯而易見的。

只有建立在本體論基礎之上的價值理論才能解決倫理學和神學中出現的愛與公正的沖突。如果有人要問哪一個的價值更高些,是愛還是公正?那他就毀掉了兩者的真正意義。然而如果有人要問,在現實本身中,它們根植於何處?那麼回答便是:愛的動力與公正的形式兩者互為條件。如果把愛理解為從分裂走向重新聯合的普遍的生活動力,那麼,公正就可以理解為重新聯合所呈現的形式。當然,這種公正超越了那種用懲惡揚善來報應的均衡型的公正。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公正,它因接受了不可接受的東西而得以轉變。創造性的公正就是愛。自然,這也是基於愛的觀念是情感內涵的釋放的假設之上,基於愛的純粹主觀性的假設之上。只有當愛具備了本體論基礎時,它與公正的統一才是可能的。

價值的本體論基礎保證了自主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才能被發現。價值是人的基本存在,它被作為制約規則而強加於人。道德制約不是卓越君主任意的法規,也不是功利的算計或民俗公約。它們由人的根本特性來確定。道德律是以命令權威形式體現出來的人的本性。如果人與他的自我和他的本性是結為一體的,就不存在著命令關系。但是,人從自我中分裂出來後,他的經驗價值就體現為律令,體現為自然的和規定的律令、要求、威脅和承諾。然而,它不是賦予律令以權威性的陌生的不可支配的力量,它正是人自己的本性。由於這是律令的最終源泉,所以,盡管律令可以改變內容,但它卻具有無條件的絕對效力。

從這里就產生了最後一個問題,即認識價值的方法問題:一個人的價值知識與他關於自身基本存在的知識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發生於兩種互補的方法——直覺的方法和經驗的方法之上了。人們運用直覺方法,觀察到人的本質是什麼和人的實際是什麼的差異。直覺認識方法具有顯著的否定性:良心的基本功能是審判,只是間接地表明贊成與肯定。關於價值知識的直覺方法,包括「良心發現」在內,是可能出現錯誤的,需要受到經驗的批判。這些經驗不僅包括個人經驗,也包括著體現在人類道德傳統中的人類經驗。它們是智慧的體現,是人類從肯定的和否定的經驗中獲得的智慧的體現,並沒有什麼外在的標准可以檢驗這種可以被任意運用的規范的有效性。在價值認識中,直覺與經驗之間總會存在張力。沒有一種計量和測算方法能夠改變這種狀態。一個人不能迴避獲取價值知識過程中所承擔的存在的風險,但也不乏存在著生活的各個方面特點的安全之地。

科學是由尋求真理的探索指導的,所有社會都是由尋求穩定性的願望來指導的,我們科學社會里的價值觀念描述著我們的行為,是鑒於它導致一種同樣穩定的進化中的社會。

⑻ 什麼是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生價值的評價是以他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為標准

人生價值的基礎是自己願意努力實現人生價值,一般情況下人生價值的評價以他對社會所作的貢獻或者以他盡心盡力工作為標准。

⑼ 金融資產價值基礎是什麼

金融資產價值基礎有以下幾點:
1.資產的公允價值通常應當按照資產的買方出價確定。
2.假如,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為了規避風險(如,外幣、儲備等),此時的公允價值一般為要價與出價的中間價。
3.有些金融資產雖然有活躍市場,但是沒有明確的報價(即,沒有出價,沒有要價),那麼此時應該參照同類市場類似金融資產的最近的交易價格。
4.多項金融資產組合,那麼應該根據組合內單項金融資產的數量與單位市場報價共同確定。
5.企業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不是公允價值的,應當對最近交易的市場報價作出適當調整,以確定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拓展資料
金融資產投資與六實資產投資比較
(一)可分割l性
真實資產投資其有整體性要求,亦即,投資者不可能建造1/2的廠房,購買v3台設備,或准備生產經汁活動所需的1/2存貨等;否則,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就會受到影響。而金融資產投資則具有可分割性的特點,例如,從股a發行看,任何一個發行股票的公司都將其總股木按等傾期分為若於股份.山此決定了任何一個投資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購買其中某一百分比的股份,而不必v百分百地持股。從而為投資者自由地選擇投資規模帶來了便利。
(二)流動性
投資者若將資金投資T氏實資產.這些資金將在較長時期內受到束縛而不能流動。亦即,無論是固定資產上的投資還是存貨、應收帳款等流動資產上的投資,都有一個回收期或周轉期。固定資產上的投資只有經過一定時期投資收回後才能周轉使用;而存貨、應收帳款上的投資也需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周轉使川.,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觸市場高度發達,金融資產上的投資.可以不受時all的約束。絕大部分金融證券.不論其到期期限如何,投資者隨時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愈願.通過金融市場將其購人或出許.兵有高度的流動性。
(三)相容性
直實資產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在一定址的資金條件下,各投資項目之間往往因資金量的約束而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質。金融資產的可分割性.則決定了金融資產其有相容性,I!II投資者可以同時購買兒種或多種金融資產進行優化組合.一般不存在相互排斥的17911 M.
由此可見,金融資產的投資中應餚垂考慮齊金融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以及風險、報酬及)〔相互關系問題,並依據風險一報酬的選擇,實現金觸資產投資的優化選擇。

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什麼

1、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主體地位,關注人們利益訴求和價值願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抓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鑄牢人們的精神支柱;
3、堅持聯系實際,區分層次和對象,加強分類指導,找准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
4、堅持改進創新,善於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群眾便於參與的平台,開辟群眾樂於參與的渠道,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和基層工作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