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腦血管基礎知識有哪些
擴展閱讀
假期最好看什麼動漫 2024-11-15 11:47:42

腦血管基礎知識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13 10:48:31

㈠ 腦血管病是不是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病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病是指哪些病

是!
腦血管病包括下面幾類: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又叫小中風或一過性腦缺血發作)
,其病因與腦動脈硬化有關,是腦組織短暫性、缺血性、局灶性損害所致的功能障礙。(2)
腦血栓形成,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各種動脈炎、外傷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腦血管局部病變形成的血凝塊堵塞而發病。
(3)腦栓塞,可有多種疾病所產生的栓子進入血液,阻塞腦部血管而誘發。臨床上以心臟疾病為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傷後脂肪入血;蟲卵或細菌感染;氣胸等空氣入血,靜脈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腦血管所致。
(4)腔隙性腦梗塞;
(5)分水嶺性腦梗死
(6)出血性腦梗死
(7)腦出血,系指腦實質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傷性腦出血。多由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腫瘤等引起。
(8)蛛網膜下腔出血,由於腦表面和腦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常見原因有動脈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等。
(9)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0)腦血管性痴呆;
(11)顱內靜脈、靜脈竇血栓形成;
(12)腦動脈炎;





關於腦血管病的一些知識,你可以看下面這個鏈接:

㈡ 我的爺爺最近腦血管阻塞,很容易造成中風。誰能告訴我怎樣預防和應該注意些什麼

(1)要注意控制情緒,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疲勞。因為不良刺激及精神過度緊張和疲勞,可使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而發病。故預防腦血管病首先應注意控制情緒,避免過度緊張與疲勞。
(2)要注意節制飲食,做到有規律、有限度、有范圍。祖國醫學認為,飲食氣辛竄而辣者,可助火散氣;氣重而甘者多助濕生痰,進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誘發腦血管病。故應注意節制飲食,做到定時定量,不要吃得太飽和過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蔥、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
(3)生活有節律,勞逸應適度,因為過勞則傷氣,過逸形肥而臟弱,均易發生腦血管病。故從事腦力勞動及進入中老年之後,要注意勞逸結合,可適當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誠如《庭訓格言》所述:「平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節飲食,慎起居,實為卻病之良方也。」
(4)要注意節制性生活,保腎精。房事過度可致腎水虧虛,肝木失養,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而發生腦血管病。所以,應注意節制性生活,保護腎精。
(5)要保持大便通暢。大便秘結,排便時用力過猛,可使血壓突然升高,而發生腦血管病。因此,血壓偏高或有腦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應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大便秘結。

如果您知道和掌握了腦血管病發病的有關種種因素後,就會認識到腦血管病並不是不可預防的。雖然遺傳是腦血管病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說凡是有遺傳家族史者其後代必然要發病,而只是危險率增加,何況這種遺傳因子可以通過努力而會改變的。腦血管病的預防環節很多,其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因素有單一和聯合的因素,有間接和直接起影響的等等。盡管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對腦血管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都有了不少的進展,但多屬於發生腦血管病以後的措施,至於在腦血管病發病之前如何積極預防,仍被人們所重視。許多腦血管病人對預防的知識毫無所知,有的人雖然知道,但從不加以防範,更多的人則依賴於葯物的作用。怎樣加強自身的保護,努力糾正發生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避免發病的誘發因素,認識腦血管病的先兆徵象,採取自我保健方法等等,這些均屬於「一級預防」的措施,已經開始引起醫學界的重視。例如,一名年輕的高血壓病人自己應該從早期即開始注意和採取包括生活,飲食,鍛煉在內的防治措施;至於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等疾病後,採取自身的預防保健措施仍有積極意義。腦血管病的發病和發生規律中除了遺傳因素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環境因素,而外在環境的控制是靠人的主觀努力的。譬如,情緒的控制,生活的規律,飲食的合理以及體育鍛煉,避免肥胖,減少鹽量,不抽煙、少飲酒,勿過累等全在於自己的掌握和安排。醫學指導和醫學保護是重要的,但許多有效措施的實現都屬於個人的努力,單純的依賴葯物,而不調動人體本身的積極因素,會使健康處於被動的狀態。在具有腦血管病易患因素的廣大中老年人,如能加強自我保健,重視預防的各項具體措施,那麼,預防腦血管病的鑰匙必然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預防腦血管病復發應注意以下幾點:
(1)警惕復發的早期症狀,腦血管病症狀緩解後,若又出現頭痛、頭暈、說話不清、手指不靈、半側肢體麻木等症狀,多屬復發,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2)消除復發的內在病理因素。腦血管病復發和首次發作一樣,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應積極治療。特別是高血壓,不論有無不適症狀,都應堅持長期正規治療,使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其次,對動脈硬化也應盡可能地避免加重的一切因素。
(3)避免復發的誘發因素,情緒激動、過度勞累、氣候變化、煙酒刺激等,是誘發腦血管病的外部因素,要注意避免。應保持樂觀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不可過度勞累。並要注意氣候劇變等客觀環境的影響。
(4)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的營養結構,科學合理的安排飲食。食量應適當,不可過飽和過飢。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
(5)堅持葯物治療,加強體育鍛煉。在腦血管病的康復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少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葯及活血化瘀的中西葯物。如潘生丁、腸溶阿斯匹林、復方丹參、腦益嗪等,以減少血小板聚集和增進正常的血液流動,並應結合自身情況,開展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腦血管病多見於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的人,過度疲勞和情緒劇烈波動時尤為多見,因此,有效的治療和控制高血壓,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與疲動,是預防腦血管病的主要環節。但是氣候的變化也是誘發腦血管病不可忽視的因素。據調查,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發生在秋末冬初氣候驟變的時候。這是因為:(1)低氣溫可使體表血管的彈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進而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還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從而使小動脈痙攣收縮,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壓升高。(3)寒冷還可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濃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發病。

高血壓病大多進展緩慢,對心、腦、腎以及血管的侵害是「逐級」的,其危險程度與高血壓的高低成比例地增加,據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在觀察原發性高血壓的自然史中,從發現高血壓至腦血管病平均病程為15年左右,但也發現不少高血壓病人雖然病程已達20~30年或更長,但並一定因高血壓並發腦血管病而死亡。這是因為長期防治的結果,因此對絕大多數高血壓病人來講,必須堅持長期的治療和控制高血壓,偶爾治療,會使血壓忽高忽低反復波動加重對腦血管的損害。有的人因症狀不多而沒有認真治療,對這些病人來講,病情變化將悄悄地發展,逐步升級,並引起心、腦血管病,國外有人選擇舒張壓大於105mmHg的高血奪病人條件相同,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降壓治療,另一級不採取葯物治療,經過3年的隨訪,結果治療組僅有一人發生腦血管病,不治療組11人發生腦血管病。還發現不治療組比治療組發生腦血管病的機會高4倍。所以對於已經確定為高血壓病者,應該認識到治療將是長期的,甚至是終生的。那麼,怎樣進行長期治療呢?治療包括葯物和非葯物兩種方法,葯物主要指各種降壓葯,非葯物療法包括:低鹽飲食、控制肥胖、減輕體重、停止吸煙、減少飲酒、避免激動等。體育療法(如氣功、太極拳等)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等等,都是比較理想的方法。
什麼情況下才需要降壓葯物治療,一般情況下,舒張壓12
0kPa(90mmHg)以上時就開始用葯物治療。應該明白對高血壓的治療只是達到控制而不是治癒。一次血壓測量降至正常就以為病已好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長期治療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葯物,以小劑量多種葯物聯用比較好。一種葯物療效不好應更換另一種葯物,治療的方式可以是逐步升級,直到把血壓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常用的是作用緩和、副作用小的葯物,如噻嗪類利尿劑或β腎上腺素能阻滯劑(如心得安),再升級就用利尿劑加β受體阻滯劑,或加血管擴張劑如硝苯吡啶肼苯噠嗪等。一些復方的降壓葯物,如復方降壓氣,珍菊降壓片,復方羅布麻片等,降壓作用緩和,副作用小,對Ⅰ期或Ⅱ級高血壓病人較為適宜。降壓治療後血壓已基本控制時,就要用維持量以鞏固療效,根據血壓水平適當調節葯物劑量和用葯次數。如用兩種葯物減少為一種。1日3次改為1天2次。但不要隨便停止治療,吃吃停停,反而使血壓波動甚至出現反跳現象影響腦血流。當血壓升高或因緊張激動,氣候轉冷,血管收縮時葯物劑量可適當增加。當血壓已正常或天氣轉熱,血管擴張,葯物劑量可適當減少,也有的人隔日服葯以鞏固療效。對老年高血壓病人,因常合並血管硬化,對葯物的反應又比較敏感,在使用降壓葯物時更應慎重,劑量不宜太大,否則因血壓下降太快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影響腦血流,並有發生缺血性中風的危險。
為減少高血壓引起腦血管病的危險,長期控制高血壓會給病人帶來很多好處,也是預防腦血管病的有效措施,不過要長期堅持服葯治療是不容易的。據粗略統計在高血壓病人中能夠堅持長期治療葯只佔25%左右,只經治療,但控制不徹底,治療不理想者又佔25%左右,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壓除了病人堅持外,醫生的合理治療方案也是十分重要的。總之,應該改變,那種認為血壓雖高,但並沒有什麼不知症狀,而放棄治療的不正確的看法,而要面對科學,長期的進行治療。

㈢ 腦血管疾病有哪些

腦血管疾病是發生在腦部血管,因顱內血液循環障礙而造成腦組織損害的一組疾病。我們生活中所講的「腦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風」都屬於腦血管疾病。臨床上以急性發病居多,多為中、老年患者,表現為半身不遂、言語障礙等。急性腦血管病一般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


疾病分類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1)頸動脈系統出現障害。


(2)椎-基底動脈系統出現障害。


2、蛛網膜下腔出血:


以下動脈瘤破裂引起:


(1)先天性動脈瘤。


(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


(3)感染性動脈瘤。


(4)血管畸形出現障害。


(5)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出現障害。


3、腦出血:


(1)高血壓引起腦出血。


(2)繼發於梗死引起的出血。


(3)腫瘤性引起出血。


(4)血液病引起腦出血。


(5)澱粉樣腦血管病腦出血。


(6)動脈炎引起腦出血。


(7)葯物引起腦出血。


(8)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引起腦出血。


(9)其他原因引起腦出血。


(10)原因未明。


4、腦梗死:


(1)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


(2)腦栓塞引起腦梗死。


(3)腔隙性梗死引起腦梗死。


(4)出血性梗死引起腦梗死。


(5)無症狀性引起腦梗死。


(6)其他引起腦梗死。


(7)原因未明。


5、顱內動脈瘤:


(1)先天性動脈瘤。


(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


(3)感染性動脈瘤。


(4)外傷性假動脈瘤。


(5)其他。


6、顱內血管畸形:


(1)腦動靜脈畸形。


(2)海綿狀血管瘤。


(3)靜脈性血管畸形。


(4)Galen靜脈瘤。


(5)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6)毛細血管擴張症。


(7)毛細血管瘤。


(8)腦-面血管瘤病。


(9)顱內-顱外血管交通性動靜脈畸形。


(10)其他。


7、腦動脈炎:


(1)感染性動脈炎。


(2)大動脈炎(主動脈弓綜合征)。


(3)系統性紅斑狼瘡。


(4)結節性多動脈炎。


(5)顳動脈炎。


(6)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


(7)其他。


8、其他動脈疾病:


(1)腦動脈盜血綜合征。


(2)顱內異常血管網症。


(3)動脈肌纖維發育不良。


(4)澱粉樣血管病。


(5)動脈壁夾層病變。


(6)其他。


9、顱內靜脈病:


(1)海綿竇血栓形成。


(2)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3)直竇血栓形成。


(4)橫竇血栓形成。


(5)其他。


缺血性腦血管病


因腦部供血障礙而造成局灶性損害,常見者有以下幾種:


1、短暫性缺血性發作(TIA):多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小碎片散落在血液中,或為微栓子,進入腦循環造成局灶性小梗塞,出現一過性偏癱、單癱、感覺缺失、失語、失明等,24小時內症狀和體征均消失,但可反復發作。


2、腦血栓形成:因腦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血流受阻而造成局灶性腦梗塞,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如偏癱、失語等。多在夜間或休息中發病,60~70歲為發病高峰。症狀可於數小時甚至1~2天內加重,以後逐漸恢復。


3、腦栓塞:因腦外血凝塊(血栓碎塊)或空氣、脂肪、寄生蟲卵等,隨血流進入腦部,造成急性栓塞,形成局灶性梗塞,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如偏癱、單癱、失語等。多見於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病變的青壯年患者,其瓣膜贅生物脫落成為栓子,造成腦栓塞。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頭顱CT檢查可見低密度的梗塞灶,TIA時可能正常,也可見腔隙性低密度梗塞灶。治療原則為應用血管擴張劑、鈣離子拮抗劑、抗血小板聚集劑等。


出血性腦血管病


常見以下兩種:


1、腦出血:多由於動脈硬化形成的微動脈瘤破裂,形成腦內血腫而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好發部位在內囊,因此常見的體征為病灶對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有時出現同向凝視麻痹。如血腫發生在腦橋或小腦則將出現腦干或小腦損害的體征,如血腫破入腦室到將出現去大腦強直及腦干受損的體征。


2、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由於先天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破裂,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而出現劇烈頭痛,伴嘔吐以及腦膜刺激征的典型臨床表現。


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腦脊液壓力常升高,外觀呈粉紅色(腦出血)或血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顱CT可見高密度的血腫影像,周圍有水腫帶。如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則可見腦室內及蛛網膜下腔有高密度影。治療原則急性期以降顱壓為主,保持酸鹼平衡。若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則應進行全腦血管造影,如發現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則應手術治療

㈣ 腦血管問題

血管性頭痛是指那些與血管疾患有關的頭痛。
包括:
①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血栓栓塞性腦血管病。
②顱內血腫: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
③蛛網膜下腔出血。
④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囊內動脈瘤。
⑤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其他系統性血管炎;原發性顱內動脈炎。
⑥頸動脈或椎動脈痛:頸動脈或椎動脈阻斷;(原發性)頸動脈痛;動脈內膜切除後頭痛。
⑦靜脈血栓形成。
⑧動脈性高血壓:對外源性物質的急性反應;嗜鉻細胞瘤;惡性高血壓;先兆子癇和子癇。
⑨與其他血管性疾患有關的頭痛。

參考資料:
腦血管疾病引起的頭痛分幾類,腦出血引起的頭痛特點是什麼,診斷依據是什麼?
腦血管疾病引起的頭痛分為兩類。
(1)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2)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塞)。
腦出血引起的頭痛特點是出血早期就可引起嚴重的頭痛,這時頭痛的發生部位及性質有時可取決於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表現同側枕部、顳部出現跳動樣脹痛伴惡心、嘔吐。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或腦室者,頭痛加重,表現為彌漫性全頭劇烈疼痛,常伴發熱、抽搐。小腦出血者頭痛最常見。內囊出血、橋腦出血因病情迅猛,故臨床上很少以頭痛為首發症狀。
診斷依據主要有:① 50歲以上的高血壓動脈硬化者。②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起病。 ③病情進展迅速,早期有頭痛、嘔吐等高顱壓症狀,很快出現意識障礙。④具有神經系統局灶體征。⑤腦脊液為血性,顱內壓增高。⑥CT、MRI掃描證實。

實驗室檢查對腦出血引起頭痛的診斷有何意義?
實驗室檢查對腦出血的診斷有重要意義:(1)腦脊液:顱內壓增高,多為血性。未破入蛛網膜下腔的腦出血,腦脊液雖無血,但白細胞可稍高,蛋白亦稍高。(2)CT掃描:CT對急性腦出血的診斷價值高,為臨床定性、定位及定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據。(3)MRI掃描:MRI掃描對診斷後顱窩出血特別敏感,由於骨質偽影,後顱窩的病變在CT上往往顯示不清,所以MRI顯示腦干出血與小腦出血明顯優於CT。

腦出血引起的頭痛的手術適應症是什麼?
對出血量大、形成腦疝威脅病人生命的腦出血,手術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CT對選擇手術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急症手術的適應症應具備:(1)昏迷不深,瞳孔散大,經內科治療病情惡化者;(2)腦葉出血血腫超過40毫升,有中線移位者;(3)小腦出血血腫超過15毫升,有腦干受壓及破入第四腦室者;(4)內囊出血血腫超過50毫升,中線結構移位大於1厘米者。手術方法目前多採用顱骨鑽孔或骨瓣開顱術清除血腫。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引起的頭痛特點是什麼,如何診治?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頭痛發生率為4%~36%,一部分病人在TIA發作前可出現無定位意義的先兆頭痛,多以眶部、前額部鈍痛、麻木痛為主。椎基底動脈系統TIA的頭痛往往比頸內動脈系統TIA偏重,前者以後頭痛為主,可以一側,也可兩側;後者多以前額部或全頭鈍痛為主。頭痛的發生時間與血壓波動及血管痙攣的程度有關,頭痛的程度輕微,病人往往不以頭痛作為就診的主訴。
診斷要點:(1)50~70歲的腦動脈硬化者,(2)突然起病,(3)具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持續時間短,24小時內完全恢復,(4)同一症狀可反復發作,(5)腦脊液、腦電圖、CT、MRI等檢查無異常所見。
主要治療措施如下:(1)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調整血壓,治療糖尿病及腦動脈硬化,穩定心臟功能等。(2)血容量擴充:常用丹參注射液10~16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4天為1個療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每日1次靜脈滴注。維腦路通400~800毫克,每日1次靜脈滴注。(3)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常用腸溶阿斯匹林40~8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 0毫克,每日3~4次口服。亞磺吡唑酮0 1~0 2克,每日3次口服。(4)抗凝或溶栓劑治療,療效難以肯定,由於出血並發症較多應慎用。臨床常用抗凝劑有肝素、尿激酶等。如有高粘血症可適當應用蝮蛇抗栓酶或藻酸雙酯鈉等葯物,但應有嚴格的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對腦梗塞引起頭痛的診斷有何意義?
(1)腦脊液檢查多為正常。(2)CT掃描:發病在24小時以內的腦血栓CT掃描可正常。24小時以後在受累腦區可見楔形、方塊形或不規則形低密度灶。但腦干與小腦梗塞可因骨質偽影辨認不清。(3)MRI掃描:發病4小時以前即見T-1 T-2延長,24小時即呈長T-1與長T-2信號,尤其對腦干及小腦梗塞因無骨質偽影辨認清楚。

腦動脈粥樣硬化症的頭痛特點是什麼,診斷依據是什麼?
其頭痛多呈輕至中度全頭痛、脹痛,也可表現為枕部、額部、雙顳部疼痛,用腦、用力、活動頭部及改變體位時頭痛加重,常伴有類似神經衰弱症狀。
腦動脈粥樣硬化症的診斷依據是:
(1)年齡在45歲以上者。(2)具有腦動脈硬化的症狀和體征。(3)眼底有動脈硬化改變。(4)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5)心血管及其他部位具有動脈硬化徵象者。(6)CT及MRI掃描有腦萎縮徵象。
該病是一種多因素的慢性退變性疾病,因此,早期預防很重要。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期過度緊張,不吸煙,不飲酒,防止肥胖,對預防本病具有一定作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是防治的重要一環。

高血壓性頭痛的發生機制及頭痛的特點是什麼,高血壓危象頭痛的特點是什麼,如何進行治療?
高血壓產生頭痛的機制可表現為三種類型。第一型是由於高血壓的機械作用,使血管異常擴張,動脈壁的痛覺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頭痛,表現頭部鈍痛,搏動性跳痛,局限於一側或兩側的前頭部及後頭部,也可彌散至全頭部,屬非偏頭痛性血管性頭痛。第二型是由於頭部肌肉反射性收縮,頭部周圍緊箍樣疼痛,多位於枕下頸部痛,伴輕度頸強。第三型是由於大腦功能紊亂,引起顱內血管的舒縮障礙,產生全頭彌漫性脹痛及鈍痛。
頭痛是原發性高血壓病最常見的症狀,有時是唯一的症狀,頭痛的類型與年齡有關,青壯年產生偏側頭痛者多,而老年人全頭痛多,往往呈沉重性、間歇樣鈍痛,脹痛及搏動樣痛,有時持續性,但劇烈頭痛少見,頭痛特點是從半夜到凌晨逐漸加重,早晨時較劇烈,往往不能入睡,一起床從事活動後可減輕。
高血壓危象的病人劇烈頭痛,呈炸裂樣頭痛,伴頭暈惡心,但很少嘔吐,常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症狀,或美尼爾綜合征症狀,或急腹症症狀等等。
對高血壓性頭痛進行心理治療時首先要調動醫務人員和病人兩方面的積極性,醫務人員要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況,幫助病人認識高血壓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消除對本病的恐懼心理與悲觀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醫師積極治療。
治療時根據病情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足夠的睡眠,注意飲食調節,以低鹽、低動物脂肪為宜,對於精神緊張、頭痛失眠者可服用少量的鎮靜劑或安定劑。降壓葯物的使用:①長期給葯,宜選用降壓作用溫和、持久、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壓葯,如雙氫克尿噻、利血平等作為基礎降壓葯;②聯合用葯,常用利尿葯和其他降壓葯物的合用;③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達到降壓之目的後,可改為維持量以鞏固療效;④急進型高血壓病及高血壓危象需應用降壓作用強的葯物,如節後交感神經抑制劑、鈣拮抗劑、小動脈擴張劑等; ⑤對血壓顯著增高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壓下降過多、過快,因病人往往不能適應反覺不適,而且由於血壓過低易導致腦血管意外。

如何治療出血性卒中所引起的頭痛
出血性卒中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包括外傷)引起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和膜下出血。由於出血的顱內佔位效應,可以引起顱內壓增高;加之血液破壞後釋放出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質,可以直接刺激顱內的疼痛敏感結構,而引起劇烈頭痛,尤其以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室型的腦出血頭痛最為劇烈。
出血性卒中引起頭痛的防治原則如下:
(1)積極抗腦水腫、減低顱壓
快速使用脫水劑抗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是治療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常用20%甘露醇125毫升~250毫升靜滴,每6~8小時1次,或用甘油果糖500毫升,每日2次靜點,也可用速尿脫水。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治療,如血腫消除術或血腫抽吸術,其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劇烈頭痛,可行置換腦脊液療法(即腰穿成功後,每次緩慢放出腦脊液3~5毫升,然後再緩慢注入等量的生理鹽水),頭痛可明顯減輕。
(2)病因治療
治療引起出血性卒中常見的原因,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動脈瘤及血液系統疾病等。
(3)止血
可以用止血環酸、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等,以防止再出血,減少血液對顱內頭痛敏感結構的刺激。
(4)對症治療
適當地用一些止痛劑、安定和鎮靜劑。

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引起的頭痛也稱為偏頭痛嗎,顳動脈炎也是血管性偏頭痛嗎?
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所致的頭痛可以稱為血管偏頭痛,但不應稱為血管性偏頭痛。前者以老年人多見,大多有家族史,疼痛與血壓升高的程度及動脈硬化的程度有關,與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紊亂無關。頭痛多為脹痛,部位不定,因血壓升高而加重。血管性偏頭痛以一側額、顳部的跳動痛伴有惡心、嘔吐為特徵,以青年女性為多,同時可以出現一過性偏頭痛和眼肌麻痹等表現。因此兩者較易區別。顳動脈炎可引起頭痛,但不是血管性偏頭痛。顳淺動脈變粗、迂曲、壓痛、捫之呈條索狀、搏動減弱或消失,早期可有低熱、盜汗、無力等全身症狀,抗核抗體與類風濕因子陽性,激素治療效果好。因此,不論是從發病年齡、病變部位、疼痛性質及體質和實驗室檢查來看,它和血管性偏頭痛均有本質區別。

顳動脈炎所致的頭痛有何特點?
顳動脈炎又稱細胞性動脈炎,是一種非特異性動脈炎,最常侵犯顳動脈,其次多累及眼動脈和枕動脈,50歲以上的人發病率較高,臨床更多見於60~75歲的人,女性比男性多見,兩者之比為3:1。本病在出現低熱、睏倦、惡心、嘔吐、肌肉疼痛、眼球活動障礙、視力障礙的同時也會出現頭痛,且頭痛是顳動脈炎的主要表現。本病的頭痛常為自發性,也會由於觸碰面頰部或下頜部、張口或受涼吹風而誘發,咀嚼時可加重,壓迫耳屏前方動脈和神經交叉點時也可引起頭痛 。頭痛的發生與傳播符合面動脈的走向,即向下頜放射,終點為內眼角,且面動脈有明顯的壓痛。少數病人以下頜、 面部、頭頂蓋及枕區痛為首發症狀,面頜動脈區疼痛不明顯且在顳動脈供應區顳、額、頂及部分枕區會出現脫發,感覺過敏,潰瘍形成。頭痛的性質不定,多表現為燒灼樣或錘擊感,一般晚上重於白天。到醫院做化驗檢查還可以發現患者血沉加快,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升高,中性粒細胞核左移,或出現正常細胞性和正常血紅蛋白性貧血,球蛋白增加,鹼性磷酸酶輕度增高。顳動脈炎患者的頭痛對類固醇激素的治療有良好效果,有時在類固醇治療後體溫降至正常,1~2周內頭痛症狀消失,一般治療劑量為每天強的松40~60毫克,當病人在一周內不再訴有頭痛時, 激素應用可逐漸減量至5毫克為止。一般血沉在四周內恢復正常,血沉正常後經幾個月再逐漸停止治療。

在高原地區生活、頭痛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
頭痛是高原地區生活的人的常見的症狀, 而一種叫做高原地區血管性頭痛的疾病是造成這一症狀的主要原因。這種頭痛的特點是:(1)頭痛劇烈,持續時間長,反復發作,每次發作的性質、 過程基本相似,發作間期神經精神狀態正常。(2)一般說麥角胺治療有效,吸氧可以緩解症狀。(3)多有包括頭昏、 胸悶、 心悸、惡心、嘔吐、腹脹、失眠、乏力的急慢性高原反應的表現,而無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4) 植物神經功能不穩的臨床表現,包括顏面部充血、發紅、頭痛、多汗、氣急、急躁易怒、嗜睡 、睏倦、水腫、四肢發麻、心動過緩、早泄、陽萎、月經不調等。(5) 病程至少超過3個月,發作次數在3次以上。 一般認為高原地區血管性頭痛的原因是由於高原地區氣壓低使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缺氧, 因為大腦皮質對缺氧較為敏感,所以可能會導致大腦皮質的功能失調而引起神經、精神、心理情緒方面的變化, 最終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而導致頭痛。治療上一般採用吸氧療法和麥角胺制劑, 對於反復發作者,另加用強的松30毫克/天及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地賓士療。當然,在高原地區應用生物反饋療法,進行放鬆訓練,消除緊張情緒,矯正異常行為, 會對頭痛的預防和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

顱內動靜脈畸形會引起頭痛嗎?
顱內動靜脈畸形的主要症狀就是頭痛。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一個52歲的男性患者,有發作性頭痛史20餘年,頭痛呈偏頭痛性質,但發作前無先兆,也沒有明確的誘因,每次發作持續幾個小時,未經治療頭痛亦可自行緩解,來醫院檢查經腦血管造影發現右顳葉附近有一動靜脈畸形,後經行選擇性畸形血管栓塞手術後病人痊癒,到目前為止已連續一年無頭痛發作。我們說腦動靜脈畸形是腦血管畸形的一種,多見於青年人,發病年齡為20~40歲,男性多發,男女比例為1:1~2:1,絕大部分為幕上病變,後顱凹的病變僅佔全部病例的5.7%。頭痛是動靜脈畸形的主要症狀,有的病人的頭痛為首發症狀, 頭痛做為非特異性症狀,對動靜脈畸形的診斷無重要意義,但本病的頭痛仍有如下特點:多為發作性,可呈典型的偏頭痛樣發作,也可以有血管性頭痛的特點。當動靜脈畸形位於顳葉附近接近硬腦膜時,頭痛常比較明顯,而當畸形血管破裂出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大塊血腫時,就會出現劇烈的疼痛,頸項強直,惡心嘔吐。有人觀察未經治療的動靜脈畸形的正常過程,經平均10.4年的追蹤觀察顯示,約42%的病人有出血的危險,29%的病人有死亡的危險,18%的患者有癲癇發作的危險,27%的患者有神經系統病變的危險。因而對動靜脈畸形適時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腦動脈瘤破裂時的頭痛有什麼特點?
腦動脈瘤好發於顱內動脈分叉和主幹的分支處,動脈瘤的形成與動脈壁的肌層存在先天性的發育缺陷有關。由於承受血流的沖擊,該處動脈壁的薄弱點向外突出,逐漸擴張,形成圓形、橢圓形或棱形的囊狀膨大,即成為動脈瘤。腦動脈瘤是一種有潛在生命危險的疾病,其危險性在於動脈瘤破裂,發生急劇的顱內出血。全身血壓突然急劇的增高,是原有顱內動脈瘤破裂的誘因。約有48.2%~60%的腦動脈瘤破裂之前有先兆症狀,如動脈瘤擴大的症狀,這時隨動脈瘤部位的不同而出現局部或全頭痛;另外還可以伴隨眼部疼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症狀。當動脈瘤小量漏血時,同樣可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先兆症狀,頭痛是動脈瘤破裂時最常見的首發症狀,79%為劇烈的全頭痛, 30%為局部頭痛或偏頭痛。有時頭痛的部位與動脈瘤的部位有關,如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多位於額眶部;頸內動脈瘤時多有一側頭面部痛;前交通動脈瘤常引起兩側前額部頭痛;幕下動脈瘤常引起枕部痛,所有上述疼痛都是劇烈的爆炸痛性質。動脈瘤破裂出血後,一部分出血少的輕症,動脈瘤破裂口自然癒合以及外表粘連的作用,使出血停止,逐漸吸收;而出血兇猛者,多死於血腫的壓迫;嚴重者可出現腦出血、腦梗塞和腦疝。所以動脈瘤破裂的早期診斷特別重要,而患者頭痛的性質、部位給我們的診斷提供了一定依據,根據情況行腰椎穿刺、CT掃描、磁共振成像等輔助檢查,爭取早日明確診斷,給內外科治療贏得時間。

煙霧病所致的頭痛是怎麼回事?
煙霧病又稱「腦底動脈環閉塞症」或「環發育不全」。在腦血管造影影像上可見模糊的腦底部異常血管網,1955年首先由日本的清水和竹內描述,煙霧為形容模糊不清的樣子;1966年鈴木稱本病為閉塞性腦動脈炎,本病發病率較低,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頭痛是其常見的症狀,表現形式多樣,可為發作性,亦可為持續性,部位不定,性質不一,沒有特定的診斷價值。煙霧病引起頭痛的原因可歸於血管的炎症、狹窄、閉塞而致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及代償性的動脈擴張所導致。本病有遺傳傾向,有人報告母子或同胞同時發病率高,近年來則認為它與後天因素有明顯的關系,多數病人有明顯的其他病史,如炎症、高血壓、糖尿病、腦動脈硬化、貧血、非特異性動脈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膿腫、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和鉤端螺旋體病。一般來說,煙霧病的預後良好,頭痛會隨著腦底異常血管網的形成,側枝循環的建立而緩解或消失。

血栓性疾病會引起頭痛嗎?
一般來說,動脈血栓性疾病如腦梗塞、短暫性腦供血不足(TIA)等僅會出現供血不足的表現,如頭暈、眼花、肢體癱瘓、失語等等,不會出現頭痛症狀。但如果是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時,頭痛即是主要表現之一。顱內靜脈竇及靜脈血栓形成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多繼發於眼眶、面部、乳突或鼻竇感染、腦膜炎、硬腦膜下膿腫及敗血症,以海綿竇及橫竇血栓形成較為常見;非感染性者多與血流瘀滯或高凝性有關,常繼發於消耗性疾病、顱腦外傷、產褥期、血液病和心臟病多種疾病狀態,以上矢狀竇血栓形成多見。由於各靜脈竇之間互相溝通,吻合支豐富,因而小的血栓可不產生症狀,但如果血栓使靜脈竇完全阻塞時則可引起靜脈迴流和腦脊液迴流的障礙,導致腦組織充血、水腫、顱內壓力升高。所致頭痛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顱內壓力增高所致,這是靜脈竇及靜脈血栓所致頭痛的主要原因。所以患者一般表現為頭部劇烈的難以忍受的疼痛,伴有嘔吐,視乳頭水腫等。(2)全身感染所致,如有感染者患者一般有不規則發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3)竇性症狀,指由於局部靜脈迴流障礙所引起的局限性神經症狀,如海綿竇血栓形成時會引起三叉神經受累而引起頭痛,岩下竇、岩上竇受累時也可導致三叉神經受損而致頭痛。

針刺後會不會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繼而引起頭痛?
一般來說,針刺很少會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但針刺頭頸部穴位時容易出危險,比如針刺大椎、啞門、風池等穴,若是進針過深或進針方向錯誤,誤入枕大孔,進入蛛網膜下腔再用捻轉提插手法,就易致蛛網膜下腔血管損傷,引起頭痛。這里有一個病例可以說明這種情況。某女,30歲,因癔病全身發抖請人給予針刺治療,先扎風池穴,捻轉提插,又在臀部、手部等處取穴,兩個小時後患者因頭痛醒來,服止痛葯後患者安靜入睡,到清晨仍覺頭痛及頸項部疼痛,並伴嘔吐,服鎮痛劑、安眠葯後患者疼痛好轉,兩年以後,患者又出現劇烈頭痛,送至醫院,經檢查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時頭痛是主要症狀,為彌散性劇烈頭痛,以枕部為主,並沿頸項部向下放射。上例中患者針刺後2小時出現頭痛症狀,說明針刺導致蛛網膜下腔內少量、緩慢、延續的出血,紅細胞及膽紅素直接刺激三叉神經根和第2~7頸神經根,或通過刺激頸神經根而引起頸部肌肉收縮,並通過這些肌肉對枕大、枕小神經擠壓,而引起頭痛。另外,血液進入腦脊液,放出大量游離肽、5-羥色胺等活性物質引起頭痛。後來,隨著流入蛛網膜下腔內的血液的增多,繼發地引起顱內壓力的增高,也會發生頭痛。蛛網膜下腔出血輕者可自愈,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針刺時要熟悉解剖部位,嚴格掌握進針方向和深度,以免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

癲癇強直陣攣發作時出現頭痛嗎,發作性頭痛有可能是癲癇的一種嗎?
癲癇是一種臨床綜合症,以在病程中有反復發作的神經元的異常放電所致暫時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癲癇以發作時的意識喪失和肢體痙攣為特徵時稱為強直陣攣發作,強直陣攣發作在臨床上比較多見,約占癲癇患者中的80%,其發作過程一般包括五個時間段。分別是前驅症狀期、先兆期、痙攣期、弛緩昏睡期和意識恢復期。頭痛一般發生在前驅症狀期和意識恢復期。前驅症狀期僅持續數秒,患者有頭暈、頭痛、耳鳴,然後進入了先兆期;先兆期也持續數秒時間,患者逐漸意識模糊,手足和口角開始抽搐;接著患者意識完全喪失,口中怪叫,兩眼上翻,全身肌肉劇烈抽搐,尿失禁甚至呼吸暫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強直痙攣期,一般持續數秒到2分鍾左右;再經過數分鍾的昏睡,患者的意識逐漸恢復,進入了意識恢復期,患者有頭痛,頭暈、疲憊乏力等不適主訴。為什麼強直陣攣發作前後會有頭痛的發生呢?強直陣攣發作中有肌肉強烈的收縮、痙攣,肌肉的收縮可以壓迫刺激分布於頭面部的感覺神經末梢及血管,發生痛覺結構受刺激而產生了頭痛;另外,癲癇發作時神經元所釋放的某些神經遞質,如5-HT等及肌肉持續收縮時游離出來的鉀、緩激肽、P物質等都是致痛物質,均可產生頭痛。
發作性頭痛可以是癲癇的一種形式,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狀,表現特點為突然發生的陣發性、短暫性、反復發作的大腦功能障礙。它的實質是腦灰質神經元的異常放電,不同部位的神經元群放電,其臨床表現也不同,當患者的頭痛發作為主要表現時,我們習慣地稱之為頭痛型癲癇,按醫學正規分類方法它隸屬於自主神經發作的范疇,屬癲癇的部分發作,主要是因為發作性頭部植物神經異常所致。主要的症狀為頭痛、頭重、頭暈、耳鳴,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約為數秒至數分,還有極少數的為數小時至數日。頭痛型癲癇的診斷標准應該包括以下幾條:(1)患者的年齡在20歲以下。(2)臨床以發作性劇烈頭痛為表現,可以並發頸背痛、頭暈、耳鳴或其他植物神經異常的表現,如心悸、胸悶、惡心、嘔吐、膀胱尿道異常感、尿失禁等等。(3)內科及神經科體格檢查無陽性發現。(4)腦電圖上有癲癇性放電的存在。(5)抗癲癇葯治療有效。在確定為頭痛性癲癇後要積極尋找病因如中毒、腫瘤、缺氧等,盡可能早期、完全祛除之。抗癇葯的治療愈早效果愈好,可選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乙醯唑胺和卡馬西平,一般要正規服葯1年以上,待症狀緩解腦電圖改善後才可緩慢減量直至停葯。

腦血栓形成及腦栓塞時會發生頭痛嗎?
腦血栓形成是指腦動脈的顱內、外段在內膜病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致使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血流受阻,引起腦組織缺血、壞死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病。一般本病多在安靜或睡眠時發病,意識障礙較輕,一般無頭痛。在CT掃描,磁共振成像之前,這些特徵成了臨床上區別腦部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據。但隨著神經影像學普及應用,我們發現有些發病初有頭痛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最後診斷為腦血栓形成。認為可能是因為病變動脈閉塞,引起腦組織供血量的銳減反射性刺激鄰近動脈,使鄰近動脈擴張而引起頭痛;當然,如果閉塞的血管較大,引起腦組織大面積軟化,伴有明顯的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就會引起劇烈的頭痛,且伴惡心、嘔吐。所以光憑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來鑒別腦血栓形成與腦出血,顱內腫瘤佔位是不夠的,還需結合其他體檢結果,藉助輔助檢查的手段。如CT在24~48小時後可見到低密度梗塞區,而腦血管造影可顯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和側支循環的狀況。腦血栓形成一經確診,就要盡快地採用各種方法恢復腦的血液循環,控制腦水腫,增加缺血區腦組織的代謝要求,防止血栓繼續擴大,最大限度減輕腦損傷。
腦栓塞系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栓子,隨血流進入腦血管而引起腦血管的急性阻塞,引起相應供血區的腦功能障礙。按栓子的來源可分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來源不明三類。心源性腦栓塞最多,以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為最常見,其次為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及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手術等。當心房顫動或心力衰竭時,易發生湍流而致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之碎片或贅生物脫落,隨血流進入顱內血管而引起腦栓塞。這類病人平時一般就有缺血缺氧所引起的頭痛,表現為全頭部持續性脹痛,隱痛,體位及轉動頭位對頭痛無影響,當腦栓塞發生時,一般來說不會突然發生頭痛加劇,但如果栓塞了主要的大的供血動脈,如大腦中動脈,就會引起大面積的腦水腫,腦軟化,顱內壓增高而發生劇烈頭痛。這種頭痛多位於頭顱深部或兩側前額和後枕,呈持續性鈍痛,咳嗽、噴嚏等用力動作可使之加重。在起病後的一段時間內,頭痛可有緩解和復發,在經過治療顱壓降至正常時,疼痛可消失。腦栓塞在栓子來源沒有被清除的情況下容易復發,所以要積極尋找病因,重視病因治療,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心房纖顫、心力衰竭等應給予正規治療,且抗凝治療可減少腦栓塞的復發率。

結節性多動脈炎會引起頭痛嗎?
結節性多動脈炎可以引起頭痛。結節性多動脈炎是原因不明的累及中小動脈的炎症性疾患,主要病理變化為中小動脈各層的水腫、滲出,繼而白細胞浸潤,最後彈力纖維破壞、斷裂、壞死、結締組織增生、血管閉塞,甚至血栓形成。本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生,但以20~50歲多見,男多於女,約為4∶1,主要症狀為發熱、腹痛、皮疹、心動過速、體重減輕等;典型病例為皮下有結節,如黃豆大,有疼痛或壓痛,一個或多個,沿動脈排列,或不規則地聚在血管近方,呈周期性發作,發作時有發熱。約30%的結節性多動脈炎的患者可因病變侵犯腦部血管而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如果腦中小動脈病變范圍比較彌散,就常引起腦或腦膜炎症狀,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全腦症狀。若病變的血管形成局限性肉芽腫,患者會因為腦瘤樣佔位而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當腦部血管破裂時,可引起腦實質內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上可有頭痛,意識障礙,和/或伴有肢體偏癱,偏盲,失語,局限性癲癇等局灶性定位症狀?/ca>

㈤ 腦部毛細血管堵塞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疾病概述

腦血管意外又稱為急性腦血管病,或中風、腦卒中,是供應腦的動脈血管,包括兩側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病變引起的腦局灶性血液循環障礙,而致意識障礙及(或)腦局灶症狀(言語障礙、面癱、肢癱)。腦血管意外已成為神經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危重病,也是人類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腦血管意外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前者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其中以腦血栓形成最為多見。其中腦出血、腦血栓形成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多數是由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多因腦動脈瘤、血管畸形等所引起。腦栓塞多見於中青年有心臟病的患者,如心臟瓣膜病、心肌梗塞栓子脫落堵塞腦血管而成。

中醫相關病症

參見昏迷、痙病、中風。

自診要點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行走不穩、輕度偏癱、流涎、語言不清、吞咽不暢等症狀之一或一種以上,多在短時間內消失,一般持續數分鍾到30分鍾,最長不超過24小時,多無意識障礙。

2.腦血栓形成。病前多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常在睡眠中或安靜時發作,可有頭暈肢麻、暫時性神志不清等前期症狀,逐漸產生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症狀,症狀逐漸加重,數小時至數天達高峰。

3.腦栓塞。突然出現頭痛、嘔吐、或抽搐,偏癱、失語、意識障礙較輕,多在短時間內恢復。

4.腦出血。高血壓性腦出血多驟然發病,一般都是白天情緒激動、過度用力或高度緊張時發生。症狀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而有差異。發病時可出現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數分鍾至數小時內發生口眼歪斜、肢體偏癱、意識障礙等,最後進入昏迷,肢體可有陣陣抽搐或強直發作、頻繁嘔吐。

5.蛛網膜下腔出血。在勞動或日常生活中,突然劇烈頭痛,迅即出現脖子硬、惡心嘔吐、煩躁、怕光、怕聲、少語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

治療建議

發現有肢體麻木,行走不穩,語言不清,眩暈,輕度偏癱等症狀,特別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做進一步檢查,如果在腦血栓形成的早期進行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治療,有可能避免腦栓塞的發生。腦栓塞或腦出血大多發病很急,應立即找救護車將患者送到最近的醫院進行搶救,治療和搶救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平時應接受醫生的指導,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例如可以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葯物等。

已經出現腦栓塞或腦出血而出現偏癱的患者,也應積極治療,通過葯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仍然是有可能恢復的。

也可在中醫辯證指導下選用中成葯或方劑治療:

(1)屬風痰阻絡型宜祛風通絡。可服小活絡丹。

(2)屬氣虛血瘀型宜補氣養血,化瘀通絡。可服人參再造丸、華佗再造丸等。

(3)屬陰虛陽亢進宜補益肝腎,滋陰潛陽。可服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注意事項

1.肢體恢復的活動應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不宜過度勞累。

2.在日常生活中,如排便、性交等,不要過於用力,以防病症復發。

3.飲食要高蛋白、低脂肪、低鹽、低糖,防止身體發胖。並且可多食纖維素較多的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暢。應戒煙酒。

4.舒暢情志,節制郁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5.起居要有規律,要保證睡眠良好,但又不要貪睡。

㈥ 什麼是腦血管

腦血管,全稱腦血管病。通常分為出血性腦血管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血管病(腦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兩大類。


缺血性版包括


(1)腦栓塞,可有多種疾病所產生的栓子進入血液,阻塞腦部血管而誘發。臨床上以心臟疾病為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傷後脂肪入血;蟲卵或細菌感染;氣胸等空氣入血, 靜脈炎 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腦血管所致。


(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又叫小中風或一過性腦缺血發作) ,其病因與腦動脈硬化有關,是腦組織短暫性、缺血性、局灶性損害所致的功能障礙。


(3)腦血栓形成,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各種動脈炎、外傷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腦血管局部病變形成的血凝塊堵塞而發病。


出血性版包括


(1)腦出血,系指腦實質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傷性腦出血。多由高血壓 、腦動脈硬化、腫瘤等引起。


(2)蛛網膜下腔出血,由於腦表面和腦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常見原因有動脈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等。

㈦ 心腦血管疾病你了解多少

世衛三保專家提示:暖冬易誘發心腦血管疾

這個冬天不太冷!盡管已經進入了12月中旬,但浮動在15℃左右的氣溫卻讓各大街頭的美女依然短裙搖曳。「看起來很美」的「暖冬」氣候把很多人的身體也「養」得懶洋洋的,更把人「慣」得對很多悄悄襲擊的疾病都「後知後覺」。此時預防甲流的非常時期,看似「溫柔」的「暖冬」是否真正「可愛」,對人體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針對此事健康專刊記者走訪了醫學界多位專家。

暖冬對健康弊大於利

暖冬會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一些便利,但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評估室張主任告訴記者,暖冬對健康的影響弊大於利,主要表現在對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上。

首先,冬天氣溫偏高有利於細菌、病毒的繁殖,猶如甲流病毒。其次,暖冬會使空氣乾燥,導致咽喉疼痛、口乾舌燥、皮膚瘙癢等症狀,而且會降低呼吸系統的防疫功能,導致病毒入侵。暖冬最可怕的是極有可能出現階段性、大幅度、突然性降溫天氣。張主任說,當人們被溫暖的天氣麻痹時,老天爺突然翻臉,很容易讓人因為一下子適應不過來而患病。

暖冬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醫學專家告訴記者,氣溫突降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七成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五成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他表示,天氣突然變冷會使血管收縮加強,造成血壓波動,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而且,氣溫大幅度波動還會造成冠狀動脈和腦動脈血管痙攣,導致冠心病和中風。此外,暖冬會使氣候變得更加乾燥,如果患者水分攝取不足,血液黏度就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就增大了。

醫學專家提醒中老年朋友,在冬天到來時,要做一次全身體檢,尤其要經常測量血壓。中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氣溫驟降時要減少戶外活動。如果有晨練的習慣,應在室內充分熱身後再到戶外鍛煉。同時,要少吃冷飲、涼拌菜等;多吃魚,多喝些熱湯,以對抗寒流,穩定血壓。

最新的醫學研究認為,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有五大常見病引起,即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粘、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五者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單獨引起心腦血管疾病,所以,要預防攻破心腦血管疾病難題,必需同時根除這五種病理基礎。

生物制劑世衛三保中獨含的活性生物成分,經大量臨床觀察,效果優於化學成分,並且融合了多種心腦血管疾病臨床一線用葯,針對現代心腦血管疾病,能夠達到全面預防、綜合調理的作用,另外,世衛三保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可以調節脂代謝紊亂,從而恢復正常的血脂代謝規律,調節血脂問題恢復正常規律。

暖冬使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增多

呼吸系統疾病也是冬季防病的重點。醫學專家表示,氣溫偏高給很多病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而呼吸系統最容易受到病菌侵襲,所以在暖冬,呼吸系統感染的人會增多。另外,暖冬帶來的強降溫和乾燥天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另外,空氣濕度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很大。研究表明,當空氣濕度達到45%—65%時才有利於下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和康復,而暖冬又加劇了空氣的乾燥程度,在這樣的環境中,呼吸系統的抵抗力會降低,容易引發或加重呼吸系統疾病。

世衛三保專家建議老人、孩子和身體虛弱的人應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濕度。例如在室內晾濕衣服,或者使用加濕器等。同時,大家不妨利用暖冬溫和的天氣,多開窗通風,常曬衣被,這樣能抑制細菌、病毒的繁殖,預防呼吸系統疾病。

專家提示:冬季進補切勿盲目選擇

冬天到了,各大市民也開始進食大量補品來養生。世衛三保專家表示:在寒冷的冬天,人體的生理功能處於抑制、減低狀態,在冬令進補,有利於把精華物質儲存在體內,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確實能夠起到防病健體的作用。但在冬季進補方面存在很大的誤區,大部分人都存在盲目進補的現象。補的不恰當,比如陰虛火旺之人還服人參,沒有效用,反而危及健康。

1.不可盲目熱衷保健品:市場上的保健品多數也是中葯配伍,也有一定的適宜和禁忌。所以在服用上也應該有一定的選擇。同時保健品的針對性不夠強,病患的個體差異性比較強,所以對於有些人可能起不到效果。

2.不可偏信貴重葯品:有人認為葯材越貴就一定越好,所以盲目要求在膏方中加入野山參、蟲草、藏紅花等。事實上用葯關鍵在合適,用對了,大黃可以當補葯;反之,人參也可以是毒草。

3.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進補:感冒的人不能補,實症的人必須先清再考慮補,胃腸功能不良的人必須先調理腸胃才可以補,過於虛弱的人也可能虛不勝補。

4.年輕人也可以補:年輕人中有很大比例處於亞健康狀態,有神疲力乏,胃納不佳,睡眠障
5多吃淡水魚

㈧ 腦血管病包括幾種

心腦血管疾病可分為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為主,是由於給心肌供應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閉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 臨床上可分為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纖維化和心性猝死。 腦血管病是在腦動脈硬化基礎上,腦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腦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損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俗稱為腦中風,是目前造成人類死亡和致殘的主要疾病。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心絞痛為主要特徵。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冠狀動脈的管腔嚴重狹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從而發生一系列的症狀。如胸悶、心區刺痛、心絞痛、心律不齊等,嚴重時會發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猝死、危及生命。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壓、吸煙酗酒、糖尿病,缺乏運動、不規律飲食和肥胖。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狀,是一組由於急性暫時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癥候群。主要表現為胸部壓迫窒息感、悶脹感、劇烈燒灼樣疼痛,一般疼痛持續15分鍾,偶有自行緩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內側直至小指與無名指。心絞痛會加重冠心病的病情,並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 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的某分枝閉塞、血流中斷,造成該分枝所營養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是心臟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如果病變范圍過大或搶救措施不力,會導致心臟破裂、心力衰竭、猝死等嚴重後果。搶救及時,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和靜養,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復,但大多數會留下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齊等後遺症。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危急癥候,通常有心絞痛發作頻繁和加重為基礎,也有無心絞痛引發心肌梗塞的病例(此種情況最為危險,常因沒能防備而造成猝死)。 腦梗塞:是因腦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並使腦血管堵塞,致使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常見症狀有頭暈目眩、失眠健忘、肢體麻木、情緒不穩、記憶障礙、嚴重時會致使腦細胞受損或死亡,導致腦痴呆、腦中風、甚至成為植物人狀態。腦梗塞是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狀。 腦痴呆:又稱痴呆綜合症,是慢性精神功能紊亂, 以緩慢出現的智能減退為主要特徵,多有不同的腦萎縮。早期表現為記憶下降、思維混亂、理解困難、判斷力差、計算功能減退,以致失語。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精神症狀,最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成為植物人狀態,一般在發病後3~8年常因腦衰竭或並發症而死亡。主要有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動脈硬化性痴呆。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腦痴呆主要是由於患者腦部的血液微循環出現障礙,自由基過多並長期作用腦細胞的緣故。在我國,65歲以上老人腦痴呆的患病率高達3.86%,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數字將會急劇上升。 腦出血:又稱腦溢血、出血性腦中風,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於腦部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致使腦血管局部官腔變窄、變脆,並且血管堵死,當血流行至此處時,血流所產生的沖力對血管壁產生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血管破裂,引發腦出血。腦出血的後果常可導致嚴重的偏癱等後遺症、植物人,甚至死亡。所以,對腦出血一要以防為主。

㈨ 心腦血管的疾病,有哪些預防知識

腦血管病的症狀平常生活中看到最多的是頭昏、頭痛、語言功能障礙、一側肢體無力、麻木,病人突發行走不穩,都跟腦血管損害部位有關。小腦系統症狀主要表現為行走不穩、頭昏,病人發病時像喝醉酒一樣;大腦半球損害主要表現對側肢體無力;大腦右室半球損害伴隨言語功能障礙,就是失語;腦出血主要的症狀是頭痛、血壓升高,伴有肢體功能障礙。腦梗死和腦出血之間有區別,發病的時候腦出血主要見於活動狀態起病,運動中血壓劇烈升高所致,腦梗死主要在安靜狀態下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