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什麼
擴展閱讀
為什麼有的動漫要下架了 2024-12-26 02:54:19
日本動漫起什麼名 2024-12-26 02:40:09
語文知識培訓講座 2024-12-26 02:27:07

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12 18:58:37

A. 為什麼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因為它給了交易條件,允許交易進行,商品的交易其實質就在補其不足,而價格往往在其不足中站有很重要的位置,就如你在買商品的時候會非常關注價格一樣,在同等條件下優勝的價格絕對會讓你購買它,既允許了此交易的進行,

B.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有什麼區別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主要區別為:

1、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

2、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等制度不同。

3、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

4、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

國內貿易主要是指在中國國內進行的商品的買賣、現貨倉單市場交易等在境內發生的交易的總稱。

(2)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國內貿易是指發生在國家地域范圍之內的各種貿易活動、貿易關系的總和,它既包括各種區域內貿易,也包括區際貿易;既以實物貿易為主體,同時也包含生產要素貿易、服務技術貿易、證券貿易等等。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國際貿易專業屬於經濟學學科範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依託,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概論、政治經濟學等。

參考資料:網路-國內貿易

C. 什麼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其形式有垂直型國際分工、水平型國際分工和混合型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經歷了萌芽、形成、發展和深化四個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的特點是: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過渡,工業國之間的分工居於主導地位;產業內部分工逐步增強。社會生產力,自然條件,人口、勞動規模和市場,資本流動,上層建築等因素都會影響國際分工的發展。當代國際分工的特點深刻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發展。

D. 從事國際貿易需要什麼基礎

當今國際貿易活動的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模式:一種是歐美跨國公司模式,以產業和產品為龍頭,集技、工、貿為一體;一種是日韓綜合商社模式,以貿易為主業,集貿易、金融、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第三種是各國大量存在的中小型貿易公司模式。

歐美跨國公司模式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競爭階段,西方國家首先出現了外貿企業組織專業化,形成了專業性外貿公司在國際貿易中佔主導地位的格局。隨著國際一體化帶來的生產國際化時代的到來,跨國公司逐步取代專業外貿公司成為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題,外貿企業制度走向實體化,組建集技工貿為一體化的企業集團,走「工業產品——占據國內市場——進入國際市場」的路線。跨國公司以產業和產品為依託,集技工貿為一體,推行強有力的品牌,憑借名牌產品開拓和佔領世界市場。跨國公司還利用遍布全球的生產、銷售、金融和研發網路,使各個分支機構相互協調,密切合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跨國公司在某一地區可以最好地進行部分價值鏈活動。
為克服國際市場的不完全性,跨國公司在內部兩個相對獨立的實體之間進行跨國商品和勞務交換,這種經營越來越普遍。目前公司內貿易密度最高的產品是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半加工製成品、產品零部件、設備和無形產品(如技術訣竅、管理經驗和新產品設計)等。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統計資料表明,公司內貿易額目前已超過美國公司貨物出口額的1/3和進口額的2/5。

日韓綜合商社模式

綜合商社模式初創於日本,後來韓國效法這種企業模式也獲得成功。日本的綜合商社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由於美國在佔領時期實行一些強制性的措施,日本戰前存在的大財團遭到人為的解散,因而國內壟斷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進而控制對外貿易的過程。綜合商社通過相互持股、金融和信息服務等紐帶與生產企業密切相連,目前綜合商社已經由單純的商業企業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集科工貿一體化的企業組織形式,以貿易為主,發揮本身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上的優勢,廣泛介入多種產業的經營服務,這使得商社經營業務綜合化、商社作用多功能化。
綜合商社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外貿與內貿相結合,內貿作為外貿的後盾,外貿作為內貿的補充。這一點日本綜合商社體現的最為明顯,日本九大綜合商社在國內市場的交易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國內銷售額大約佔到社會銷售總額的50%—60%。所以,日本綜合商社不僅是進出口公司,同時也擔當起國內市場的「主渠道」角色。韓國綜合商社是參照日本綜合商社模式,主要圍繞出口制定標准,由政府推動和扶持建立起來的。韓國綜合商社在內外貿比例上,外貿主導,外貿額占銷售總額的比例為70%—80%;在進出口比例上,綜合商社的貿易中出口佔主導地位,進口僅佔10%左右,主要是進口國內所必需的大宗原材料。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市場容量的急劇擴大,韓國綜合商社經營戰略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大力發展內貿,擴大內貿在銷售總額中的比例,加強商社在國內流通中的作用。

中小型貿易公司模式

第三種是各國大量存在的中小型貿易公司。這樣的貿易公司在美國約佔20%,在德國約佔45%。它們的經營活動為中小企業服務,做貿易代理,收取傭金;或是與跨國公司合作,通過投資或合作經營一部分進出口業務;也有一部分利用掌握的技術和品牌做許可貿易。我國的貿易公司大多是這種模式,以浙江、廣東最為典型。
浙江貿易模式
浙江的中小貿易公司走的是以專業市場、產業集群為依託,以一般貿易為主的模式(2003年,浙江外貿一般貿易占進出口的比重高達82.2%)。這種模式應該說是溫州模式的發展和延伸,其特點是依靠地區產業群和專業市場的大平台而發揮作用。共同發展是建立在處於正在成長或已成熟的產業集群的基礎上的,整個行業的變化和整個地區的集群環境對外貿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目前浙江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市場,如寧波的服裝市場、溫州的皮鞋市場、紹興的化纖面料市場、海寧的皮衣市場、蕭山的汽配零件市場、永康的小五金、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等。專業市場為浙江內部的區域之間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創造了條件,形成了以貿促工的發展機制。近年來浙江外貿正依託省內的大型專業市場這一基礎向國際擴展。目前浙江已在巴西、南非、阿聯酋、俄羅斯、馬來西亞、象牙海岸等國興辦了9個商品專業市場,其中巴西的中華商城有限公司的經營額已達 7 000萬美元。通過這些專業市場的對外拓展形成了以本省國內企業為基地,省級窗口公司為核心,區域重點企業為緊密層,相互獨立,大小兼顧,層次分明,內外配合,呈放射性狀態的國際營銷網路。目前,杭州、寧波、義烏等經濟發達地區還通過開展會展經濟的形式,進一步把域內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專業市場的進一步外向發展,創立了一種開拓國際市場的新模式。
廣東貿易模式
廣東的中小貿易公司走的是 「前店後廠」,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合作模式(目前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有7萬多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2002年廣東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佔全省外貿出口總值的78.7%)。「前店後廠」是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合作的一種模式。80年代,香港產業結構升級,適逢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內地勞動力大量涌進珠江三角地區,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因此,香港的許多製造業往珠江三角洲一帶遷移,如紡織業可以轉移的加工工序已有70%—90%內遷,80%的製鞋商到內地設廠。內遷到珠江三角洲的香港製造業,在其整個市場營銷的鏈條中,加工生產在珠江三角洲,而「窗口」部分仍留在香港,於是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前店後廠」的通常做法是:香港的工商業者拿到訂單,帶著相應的使用技術和資金在內地設廠,使用內地的廉價勞動力在珠江三角洲加工生產;港方負責市場和營銷。「前店後廠」模式使雙方互利共生,各展所長,各得其所。隨著粵港經濟合作的發展深化,「前店後廠」模式已逐步演變為「廠店合一」的新模式。

國有外貿企業貿易模式

國有外貿企業由於早期實行的是特殊的政策,因此形成其獨特的經營模式——「買斷制」和「收購制」,這是幾十年來一直使用的模式。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國有外貿企業按傳統的經營模式,生存相對容易。這除了得益於改革開放使我國進出口迅速擴張的大環境外,國家對外貿企業的政策偏向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政策和外貿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外貿經營權放開,優惠貸款、出口退稅政策的變化等,給國有外貿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壓力。國有企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在1999年接近50%,而到2003年這一比例已下降到30%左右。與此同時,私營企業的出口卻在成倍增長。在新的經貿環境中,國有外貿企業的貿易運營模式急需做出調整。一些國有外貿企業進行了改革,如進行集團化、實業化,以及組建綜合商社等,但總體上看,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以上轉摘,請參考)
希望採納

E. 國際貿易實務應該掌握哪些基礎

這幾章比較重要:第九章國際貿易術語(最基礎的,要多發時間研究對比各個術語的區別,重點抓住風險的劃分點和費用的劃分點)第十二章是國際貨物運輸(重點抓住海運,要多發時間研究提單)第十三章是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對比英國協會保險條款ICC與我國的保險條款CIC的區別,還有各險別的范圍大小)第十四章是國際貨款的收付(重點是信用證,托收與匯付比較簡單)

F. 規模經濟如何成為國際貿易的基礎

當國內規模經濟需求加上國外需求,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就會擴大,市場需求量會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企業生產就可以增加。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從而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不得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當某一產品的生產發生規模收益遞增時,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取得貿易利益,企業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如果企業參與國際貿易,企業所面向的只是國內的需求。在參與國際貿易以前,企業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曲線。規模經濟效應使資源稟賦即使無差異的國家之間也能憑生產規模大的優勢形成競爭力,企業不能生產太多,單位產品成本遞減而取得成本優勢,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競爭能力,由此導致專業化生產並出口這一產品規模經濟貿易理論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與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1985)一書中提出的學說。
由於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產量的增加反而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其主要觀點為。由於國內市場需求有限:規模收益遞增為國際貿易直接提供了基礎。由於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際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經濟水平的高低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現階段國際貿易主要以基於規模經濟的產業內國際貿易為主要形式。

G.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是比較優勢。

和比較優勢相對應的是絕對優勢。絕對優勢的概念不難理解,比如在輪胎製造領域我比你強,我在製造技術方面就處於絕對優勢。但在國際貿易中,並不能據此決定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比如,我製造的輪胎所需要的橡膠原料供應及價格受制於你,而從我方出口到你方的產品還有運輸物流通關等費用,還有人力成本高低不同,可能到你方境內的產品加上各方面成本會高於你國內的供應價格。
所以, 兩國的貿易關系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分工合作關系是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而不是絕對優勢之上。要知道,一個地方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盡管可能你什麼都比我行,但你不能什麼都自己做。當然你可以選擇什麼都自己做,但那樣你得到的收益會少於和我合作你所得的份額。
比較優勢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對一個各方面都強大的國家或個人,聰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強勢,四面出擊,處處逞能或事必躬親,而是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反之,一個各方面都處於弱勢的國家或個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強者」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為了它自身的利益,「強者」必定留出地盤給「弱者」。
事實上,中國的田忌賽馬故事也反映了這一比較優勢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馬,每個層次的質量都劣於齊王的馬。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相對比較優勢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結果穩贏。

H. 為什麼說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國際分工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明確國際分工是指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國際貿易是指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因此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國際分工自然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當國際分工出現後,各國主要生產的產品不盡相同,只有將各國生產的產品加以組合才能夠使形成的產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各生產國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共贏。除此之外的分工形式還有根據國家特點的國際分工,例如一國主要生產重工業產品,另一國主要生產輕工業產品,只有當這兩國進行貿易之後,使得各自的國家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平衡,這是重工業國家與輕工業國家的分工與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力的。這既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最終必然的機智的選擇。
國際分工基礎上的國際貿易會為參與貿易的國家帶來利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拒絕這種利益,這也導致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

I. 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什麼

本著順應對外貿易發展趨勢,適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宗旨,努力克服傳統教材的編寫弱點,具有突出職業特色、強化技能訓練的編寫風格。全書共設10個模塊,包括國際貿易基本概念和基本分類、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國際資本移動、國際貿易政策、關稅措施、非關稅措施、鼓勵出口措施和出口管制措施、地區經濟一體化、世界貿易組織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基礎知識易懂,技能訓練實用,既能滿足中職學校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又適合向各界讀者普及國際貿易基本知識,具有教科書和普及讀物的雙重職能

J. 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是什麼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為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http://ke..com/view/277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