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國際哪個國家扶貧中國基礎設施
擴展閱讀
華為音樂如何翻譯歌詞 2024-12-26 15:37:30
動漫最強的眼睛是什麼 2024-12-26 15:33:10

國際哪個國家扶貧中國基礎設施

發布時間: 2022-04-12 12:46:24

① 聯合國為什麼高度重視全球減貧—高中政治

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對待減貧工作一絲不苟,堪稱全球典範。」

蓋圖高度評價了中國的減貧工作。他指出,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執行期,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四億多,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都得益於其扎實的研究和周密的計劃,更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結果。他認為,精準扶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反復試驗的成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戰略意義。

蓋圖堅信,中國一定會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取得勝利,在2020年前實現現有標准下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但同時,他也預見,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人口移居城市,農村減貧將不再是最大的挑戰。從長遠來看,城市中的相對貧困問題更加值得關注。

蓋圖還強調,中國的減貧經驗值得所有發展中國家學習。雖然各國的文化、國情以及面臨的挑戰有所不同,但中國經驗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因為利用技術減貧是發展的大趨勢。而中國也確實承擔起了其作為大國的責任,通過「南南合作」以及現在的「一帶一路」倡議,向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很多技術援助。同時,蓋圖也提醒道,發展中國家學習中國經驗,要以本國的自然、文化、社會和經濟條件為基礎,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蓋圖號召中國應與聯合國加強合作,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他指出,中國與聯合國的合作由來已久,雙方聯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分享其在基礎設施、工業化和農業可持續方面的發展經驗。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解決環境、發展、農業、工業化、青年就業及減貧等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僅具備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更是發展的生力軍。他非常贊賞中國減貧模式在非洲的應用,並認為中國是全球減貧的典範。

② 國家的扶貧標準是什麼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為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特製定本綱要。
序言
(一)扶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特別是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扶貧開發是長期歷史任務。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貧對象規模大,相對貧困問題凸顯,返貧現象時有發生,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相對滯後,扶貧開發任務仍十分艱巨。同時,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為扶貧開發創造了有利環境和條件。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
(三)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意義重大。扶貧開發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全國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
一、總體要求
(四)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堅持政府主導,堅持統籌發展,更加註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註重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更加註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註重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五)工作方針。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行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六)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扶貧開發工作負總責,把扶貧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總體規劃。實行扶貧開發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突出重點,分類指導。中央重點支持連片特困地區。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持力度。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貧政策,實行有差異的扶持措施。
——部門協作,合力推進。各相關部門要根據國家扶貧開發戰略部署,結合各自職能,在制定政策、編制規劃、分配資金、安排項目時向貧困地區傾斜,形成扶貧開發合力。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加強引導,更新觀念,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
——社會幫扶,共同致富。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完善機制,拓展領域,注重實效,提高水平。強化政策措施,鼓勵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
——統籌兼顧,科學發展。堅持扶貧開發與推進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資源優勢,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提倡健康科學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改革創新,擴大開放。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共享減貧經驗和資源。繼續辦好扶貧改革試驗區,積極探索開放式扶貧新途徑。
二、目標任務
(七)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
(八)主要任務
——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到2015年,貧困地區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有較大改善,保障人均基本口糧田。到2020年,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提高。
——特色優勢產業。到2015年,力爭實現1戶1項增收項目。到2020年,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
——飲水安全。到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到2020年,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生產生活用電。到2015年,全面解決貧困地區無電行政村用電問題,大幅度減少西部偏遠地區和民族地區無電人口數量。到2020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交通。到2015年,提高貧困地區縣城通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區8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穩步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到2020年,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推進村莊內道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班車,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
——農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800萬戶。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教育。到2015年,貧困地區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有較大提高;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提高農村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水平;掃除青壯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遠程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
——醫療衛生。到2015年,貧困地區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基本健全,縣級醫院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0%以上,門診統籌全覆蓋基本實現;逐步提高兒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個鄉鎮衛生院有1名全科醫生。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獲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已通電20戶以下自然村廣播電視全覆蓋,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力爭實現每個縣擁有1家數字電影院,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1場數字電影;行政村基本通寬頻,自然村和交通沿線通信信號基本覆蓋。到2020年,健全完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自然村基本實現通寬頻;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每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重點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以公共文化建設促進農村廉政文化建設。
——社會保障。到2015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到2020年,農村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人口和計劃生育。到2015年,力爭重點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婦女總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重點縣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
——林業和生態。到2015年,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1.5個百分點。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3.5個百分點。
三、對象范圍
(九)扶貧對象。在扶貧標准以下具備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為扶貧工作主要對象。建立健全扶貧對象識別機制,做好建檔立卡工作,實行動態管理,確保扶貧對象得到有效扶持。逐步提高國家扶貧標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當地實際制定高於國家扶貧標準的地區扶貧標准。
(十)連片特困地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貧攻堅主戰場。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對跨省片區規劃的指導和協調,集中力量,分批實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所屬連片特困地區負總責,在國家指導下,以縣為基礎制定和實施扶貧攻堅工程規劃。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集中實施一批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根本上改變連片特困地區面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自行確定若干連片特困地區,統籌資源給予重點扶持。
(十一)重點縣和貧困村。要做好連片特困地區以外重點縣和貧困村的扶貧工作。原定重點縣支持政策不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定辦法,採取措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實現重點縣數量逐步減少。重點縣減少的省份,國家的支持力度不減。
四、專項扶貧
(十二)易地扶貧搬遷。堅持自願原則,對生存條件惡劣地區扶貧對象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引導其他移民搬遷項目優先在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實施,加強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銜接,共同促進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因地制宜,有序搬遷,改善生存與發展條件,著力培育和發展後續產業。有條件的地方引導向中小城鎮、工業園區移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能力。加強統籌協調,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十三)整村推進。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進規劃,分期分批實施。發展特色支柱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以縣為平台,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集中投入,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建設公益設施較為完善的農村社區。加強整村推進後續管理,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鞏固提高扶貧開發成果。貧困村相對集中的地方,可實行整鄉推進、連片開發。
(十四)以工代賑。大力實施以工代賑,有效改善貧困地區耕地(草場)質量,穩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加強鄉村(組)道路和人畜飲水工程建設,開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區綜合開發,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夯實發展基礎。
(十五)產業扶貧。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培植壯大特色支柱產業,大力推進旅遊扶貧。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互助資金組織,帶動和幫助貧困農戶發展生產。引導和支持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帶動貧困農戶增收。
(十六)就業促進。完善雨露計劃。以促進扶貧對象穩定就業為核心,對農村貧困家庭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給予一定的生活費補貼;對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給予生活費、交通費等特殊補貼。對農村貧困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加大對農村貧困殘疾人就業的扶持力度。
(十七)扶貧試點。創新扶貧開發機制,針對特殊情況和問題,積極開展邊境地區扶貧、地方病防治與扶貧開發結合、災後恢復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區域和群體扶貧試點,擴大互助資金、連片開發、彩票公益金扶貧、科技扶貧等試點。
(十八)革命老區建設。國家對貧困地區的革命老區縣給予重點扶持。
五、行業扶貧
(十九)明確部門職責。各行業部門要把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作為本行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在資金、項目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並完成本行業國家確定的扶貧任務。
(二十)發展特色產業。加強農、林、牧、漁產業指導,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圍繞主導產品、名牌產品、優勢產品,大力扶持建設各類批發市場和邊貿市場。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開發當地資源,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承接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
(二十一)開展科技扶貧。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貧龍頭企業。建立完善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扶貧示範村和示範戶建設。繼續選派科技扶貧團、科技副縣(市)長和科技副鄉(鎮)長、科技特派員到重點縣工作。
(二十二)完善基礎設施。推進貧困地區土地整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開展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質量。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設施,抓好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工程和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大牧區游牧民定居工程實施力度。加快貧困地區通鄉、通村道路建設,積極發展農村配送物流。繼續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普及信息服務,優先實施重點縣村村通有線電視、電話、互聯網工程。加快農村郵政網路建設,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
(二十三)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推進邊遠貧困地區適當集中辦學,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對邊遠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繼續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在民族地區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動農村中小學生營養改善工作。關心特殊教育,加大對各級各類殘疾學生扶助力度。繼續實施東部地區對口支援中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和招生協作計劃。貧困地區勞動力進城務工,輸出地和輸入地要積極開展就業培訓。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家書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二十四)改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保障水平。進一步健全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善醫療與康復服務設施條件。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組織城市醫務人員在農村開展診療服務、臨床教學、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幫扶活動,提高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強貧困地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加大對計劃生育扶貧對象的扶持力度,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
(二十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水平,切實保障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難農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完善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政策。加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進度,支持貧困地區加強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村養老機構和服務設施建設,支持貧困地區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解決廣大老年人養老問題。加快貧困地區社區建設。做好村莊規劃,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幫助貧困戶解決基本住房安全問題。完善農民工就業、社會保障和戶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二十六)重視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貧困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推廣應用沼氣、節能灶、固體成型燃料、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等生態能源建設項目,帶動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和秸稈綜合利用。提高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大力支持退牧還草工程。採取禁牧、休牧、輪牧等措施,恢復天然草原植被和生態功能。加大泥石流、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防治力度,重點抓好災害易發區內的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等綜合防治措施。
六、社會扶貧
(二十七)加強定點扶貧。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單位、人民團體、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國有大型骨幹企業、國有控股金融機構、國家重點科研院校、軍隊和武警部隊,要積極參加定點扶貧,承擔相應的定點扶貧任務。支持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參與定點扶貧工作。積極鼓勵、引導、支持和幫助各類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定點扶貧力爭對重點縣全覆蓋。各定點扶貧單位要制定幫扶規劃,積極籌措資金,定期選派優秀中青年幹部掛職扶貧。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和有關單位要切實做好定點扶貧工作,發揮黨政領導定點幫扶的示範效應。
(二十八)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雙方要制定規劃,在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幹部交流、人員培訓以及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積極配合,發揮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行業對口幫扶,應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系相銜接。積極推進東中部地區支援西藏、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完善對口幫扶的制度和措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當地組織開展區域性結對幫扶工作。
(二十九)發揮軍隊和武警部隊的作用。堅持把地方扶貧開發所需與部隊所能結合起來。部隊應本著就地就近、量力而行、有所作為的原則,充分發揮組織嚴密、突擊力強和人才、科技、裝備等優勢,積極參與地方扶貧開發,實現軍地優勢互補。
(三十)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大力倡導企業社會責任,鼓勵企業採取多種方式,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強規劃引導,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扶貧開發。積極倡導扶貧志願者行動,構建扶貧志願者服務網路。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僑聯等群眾組織以及海外華人華僑參與扶貧。
七、國際合作
(三十一) 略
八、政策保障
(三十二)政策體系。完善有利於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發揮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綜合效益。實現開發扶貧與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對扶貧工作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政策和項目,要進行貧困影響評估。
(三十三)財稅支持。中央和地方財政逐步增加扶貧開發投入。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於連片特困地區。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貧開發事業的力度。對貧困地區屬於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投資項目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設備,以及按照合同隨設備進口的技術及配件、備件,在規定范圍內免徵關稅。企業用於扶貧事業的捐贈,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可按規定在所得稅稅前扣除。
(三十四)投資傾斜。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大村級公路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小流域與水土流失治理、農村水電建設等支持力度。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以下(含縣)以及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配套資金。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投資支持力度。
(三十五)金融服務。繼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動貧困地區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鼓勵開展小額信用貸款,努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繼續實施殘疾人康復扶貧貸款項目。盡快實現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空白鄉鎮的金融服務全覆蓋。引導民間借貸規范發展,多方面拓寬貧困地區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貧困地區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可貸資金70%以上留在當地使用。積極發展農村保險事業,鼓勵保險機構在貧困地區建立基層服務網點。完善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針對貧困地區特色主導產業,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業保險。加強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三十六)產業扶持。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各項產業政策。國家大型項目、重點工程和新興產業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安排。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貧困地區轉移。加強貧困地區市場建設。支持貧困地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完善特色優勢產業支持政策。
(三十七)土地使用。按照國家耕地保護和農村土地利用管理有關制度規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要優先滿足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鎮和產業聚集區建設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項目安排上,向有條件的重點縣傾斜。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支持貧困地區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三十八)生態建設。在貧困地區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並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力度。重視貧困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三十九)人才保障。組織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行業人員和志願者到貧困地區服務。制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為貧困地區培養人才的鼓勵政策。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對長期在貧困地區工作的幹部要制定鼓勵政策,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對定點扶貧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掛職幹部要關心愛護,妥善安排他們的工作、生活,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發揮創業人才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加大貧困地區幹部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
(四十)重點群體。把對少數民族、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的扶貧開發納入規劃,統一組織,同步實施,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加大支持力度。繼續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幫助人口較少民族脫貧致富。推動貧困家庭婦女積極參與全國婦女「雙學雙比」活動,關注留守婦女和兒童的貧困問題。制定實施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高農村殘疾人生存和發展能力。
九、組織領導
(四十一)略
(四十二)略
(四十三)略
(四十四)略
(四十五)略
(四十六)略
(四十七)略
(四十八)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本綱要,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四十九)本綱要由國家扶貧開發工作機構負責協調並組織實施。

③ 相比其它國家,中國扶貧為何能取得重大成就

主要是改善了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為了扶貧而扶貧。
改善了教育和基礎設施,是中國扶貧的一個壯舉。很多地方因為沒有教育,腦子不富,所以就一直貧窮。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還是相對不錯的。而要致富、先修路,中國近年特別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所以給貧困地區帶來了希望。
其次,是改變了扶貧的思路。別的國家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民補貼,結果今年吃飽了,明年又是問題。中國轉換思路,讓農民進城務工,結果讓大部分農民脫了貧。
至於城市貧民等等,中國各級政府多少還是有錢的,給點低保還是沒問題。外加上中國經濟一直在發展,不斷製造就業崗位,以及鼓勵大眾創業創新,所以扶貧工作有巨大成就。

④ 如何抓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扶貧攻堅

扶貧開發是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最突出、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要致富,先修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先頭部隊,交通運輸部門在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中應當大有作為。
一、從實際出發科學籌劃
貧困地區絕大多數位於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落後的地方,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礎設施尤其薄弱,既是全國交通運輸發展的「短板」,也是國家扶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嚴重製約了其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以鐵路、公路、民航機場、郵政線路為骨架的綜合運輸網路正在形成,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歷史、自然、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對外通道不暢,高速公路「斷頭路」較多;國省干線規模偏小,技術等級偏低;農村公路水平不高,防災抗災能力薄弱;客貨運輸發展滯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
交通運輸的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作用,決定了扶貧攻堅必須交通先行。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交通扶貧的主戰場,加快構建立體化、現代化的交通基礎設施網路,有利於盡快改變滯後面貌,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引導其改善空間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扎實推進城鎮化進程;有利於增強其承接國內和國際產業轉移的能力,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破解發展困局、釋放發展潛力、發揮後發優勢奠定基礎;有利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貧困人口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為盡快改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落後面貌,交通運輸部按照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部署,充分考慮片區的自然條件、發展能力、環境承載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堅持實事求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確定片區交通運輸發展目標,研究編制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11個片區專項規劃,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涉及的19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分別簽署了共建協議,推動交通扶貧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創新發展。
到2020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將初步形成以干線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干線、民航機場、郵政線路為骨架的綜合運輸網路,國家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具備條件的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以瀝青、水泥路為主)、通班車,基本建立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城鄉客貨運輸服務效率明顯改善,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高,交通安全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
二、完善網路提升能力
以解決制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瓶頸為契機,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構建「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著力提升運輸體系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讓特困地區人民共享交通運輸改革發展成果。
加快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是許多貧困地區最基礎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把農村公路作為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顯著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脫貧致富打下堅實基礎。「十二五」期間分別建設通鄉鎮、通建制村瀝青(水泥)路1.07萬公里和22.2萬公里,解決400多個鄉鎮、3.9萬個建制村的通暢問題;以加強縣鄉連通、促進資源和旅遊開發為重點,加快縣鄉公路改造,建設一批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縣際出口路、旅遊路、資源開發路,建設規模為1.7萬公里。「十三五」期間,繼續推進剩餘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加大縣鄉道建設改造的支持力度。
加快高速公路建設。統籌考慮國家高速公路大通道的貫通,全面提高片區對外通道的運輸能力。以國家高速公路為建設重點,打通重要通道的「斷頭路」和瓶頸路段,有序推進新增國家高速公路和國務院批準的區域規劃內明確的高速公路建設,盡快建成區域內國家高速公路網。「十二五」期間,建設規模約1.07萬公里。「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新增國家高速公路和國務院批準的區域規劃內明確的高速公路。
加快國省干線公路建設。以省道為主,打通省際、縣際「斷頭路」,完善區內路網,建設一批連接重要資源開發地與旅遊景區、對經濟發展有突出作用的公路,增加區域發展能力。著力提高國省道中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加強通縣二級公路建設,強化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路段建設,加強各片區內部及其與周邊區域聯系的干線公路建設,「十二五」期間的建設規模約2.9萬公里;「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加大普通國道和省道的建設力度,提升干線公路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加快公路客貨運輸場站建設。加快縣城老舊客運站改造,依託農村公路建設同步推進鄉鎮等級客運站、建制村汽車停靠點建設,盡快形成以縣級客運站為龍頭、以鄉鎮客運站為重點,以建制村汽車停靠點為輔助,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客運站場體系。「十二五」期間,改造或遷建272個老舊縣級客運站,建成4000多個鄉鎮等級客運站和8萬多個建制村汽車停靠點。「十三五」期間,繼續推進縣級客運站改造、鄉鎮等級客運站和建制村汽車停靠點建設。
加快客貨運輸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改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出行條件,提高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努力構建客運服務網路,統籌城鄉客運發展,提高農村客運通達深度和安全水平,實現農村客運「開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推進建制村通班車工程。努力構建貨運及物流服務網路,推進農村生產生活資料配送網路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客運班線分布廣的優勢,推進片區公路客運班車帶運小件郵件、快件試點,推進與物流相配套的運輸場站、倉儲、信息平台等設施建設。發揮郵政系統在農村地區的基礎網路體系、認知度和市場佔有率優勢,支持郵政企業全面參與農村物流網路建設,積極開展運郵合作和連鎖配送業務。
加快內河水運建設。加強具備條件的地區的對外水運通道建設,進一步完善區域內重要航道及庫(湖)區水運基礎設施,推進內河港口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進一步適應區域物資水上運輸需要。「十二五」期間,改善、新增3633公里航道,新增121個碼頭泊位。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能力建設。充分考慮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然條件特點,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區域交通發展的基本前提,把發展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作為重要任務,靈活確定適宜當地特點的技術標准和指標,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特別要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加強危橋改造和安全防護設施建設,不斷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確保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
三、多措並舉合力推進
打好新一輪交通運輸扶貧攻堅戰,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注重規劃引領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支撐,創新機制、統籌協調,形成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科學發展的整體合力。
穩步推進規劃實施。貫徹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總要求,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認真組織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規劃綱要,處理好近期與遠期、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合理安排好「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的建設內容,扎實做好相關項目安排和對接,加強項目管理,嚴格工程質量,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車購稅資金對交通扶貧的支持力度,考慮到交通建設成本上升、地方配套能力不足的實際困難,交通運輸部在「十二五」規劃向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傾斜支持的基礎上,將「十二五」車購稅預期增量資金的絕大部分投入到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要用於提高補助標准而非擴大規模,其中普通國道補助標准在「十一五」基礎上提高了2.6倍以上,通鄉鎮、通建制村瀝青(水泥)路補助標准分別提高了1倍和1.5倍。加大各級地方財政對交通的投資力度,依法實施優惠的稅收和土地政策等支持普通公路建設,統籌使用各級各類扶貧資金並向交通扶貧建設項目傾斜。結合新農村建設和一事一議制度,鼓勵農民自願投工投勞投資參與交通扶貧建設,積極爭取以工代賑資金用於農村公路建設,鼓勵企業、個人捐資捐助支持交通建設。
加強科技人才支撐。強化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公路建設、災害防治、綠色環保、安全應急等技術的研究,加快新技術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中的推廣應用。建立人才交流培訓機制,部與相關省區市加強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層公路建設、管理、養護等交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進一步幫助貧困地區培養交通建設技術、管理人才。
完善協作聯動機制。營造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廣大群眾共同支持和參與交通建設的良好氛圍。強化部省協調聯動,在規劃編制、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示範試點建設等方面共同研究和推進。強化省際協調聯動,加強跨省際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銜接,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強化部際聯動,發揮好部際聯席會議的平台作用,互相支持配合,發揮行業優勢,實現合作共贏。
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健全交通扶貧規劃執行的監督檢查機制,加大建設項目決策、資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設進度、質量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力度。強化審計監督,確保交通扶貧建設資金高效、安全運行。建立完善交通扶貧統計制度,加強交通扶貧建設情況的統計監測、分析評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加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是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我們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畏艱難的精神面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統籌安排的工作措施,不斷取得交通扶貧攻堅戰的新勝利,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

⑤ 精準扶貧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精準扶貧」重要理念五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精神指引下,五年來,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

在剛剛閉幕的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來自11個國際組織和50多個國家的代表,就此進行了交流並給予高度評價。

2012年到2017年,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近7000萬,相當於每分鍾至少有26人擺脫了貧困;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貧困縣數量實現了首次減少,減少了153個。創造了中國扶貧史上的最好成績。

(5)國際哪個國家扶貧中國基礎設施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的背面是粗放扶貧。長期來,由於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後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幹部「推估」(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

重點縣捨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人情扶貧、關系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幹部的群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

移民搬遷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因為補助資金少,所以,享受扶貧資金補助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貧困的特別是最窮的農戶根本搬不起。

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⑥ 了解有哪些國家借鑒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挑選一個案例進行分享

巴基斯坦、非洲、蘇丹、奈及利亞、尚比亞、巴基斯坦、緬甸、Nir、錫金、不丹、越南、柬埔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海地、印度尼西亞等國都借鑒了中國的扶貧經驗和解決方案。

為促進全球減貧知識共享,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於2018年5月聯合啟動了「收集世界各地減貧組織和個人原創和優秀減貧案例」項目。

累計受理扶貧案例820件,涵蓋旅遊扶貧、金融扶貧、特殊群體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等領域,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本次研討會分享了許多扶貧案例。

(6)國際哪個國家扶貧中國基礎設施擴展閱讀:

經驗分享:

1、堅持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明顯優勢:

中國從本國國情出發,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黨領導、政府領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戰略。

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參與的多元貧困至關重要的系統,專注於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財力、智力、勠同心,同行,打開一個中國特色的扶貧工作,形成基於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貧困治理實踐創新。

2、堅持改革開放:

發展是硬道理,是脫貧攻堅的根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扶貧之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紅利,經濟快速增長,財政收入連年強勁增長,為脫貧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政府一方面擴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投資,極大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政府有財力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增加貧困地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為扶貧提供保障。

3、堅持精準戰略:

貧困引擎能夠在中國取得成功,總書記習近平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堅持「扶貧對象准確、正是因為發送,第一書記的村莊,貧困結果准確性」「六精密」的基本戰略的扶貧工作,建立了一個精確的反貧困引擎工作系統,解決了「誰」支持「誰將幫助」「幫助」和一系列的問題。

⑦ 中國脫貧攻堅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有哪些國家借鑒

巴基斯坦、非洲、蘇丹、奈及利亞、尚比亞、巴基斯坦、緬甸、尼迫爾、錫金、不丹、越南、柬埔寨、朝鮮、海地、印度尼西亞國家,都借鑒中國脫貧攻堅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為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減貧領域知識分享,亞洲開發銀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於2018年5月聯合發起,面向全球關心扶貧的組織和個人徵集原創優秀減貧案例。

活動共收到全球減貧案例820個,涉及旅遊扶貧、金融扶貧、特殊群體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等多個領域,涉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本次研討會上,很多減貧案例得以分享。

(7)國際哪個國家扶貧中國基礎設施擴展閱讀

經驗分享:

1、堅持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中國立足國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運用「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將脫貧攻堅納入國家整體戰略。

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脫貧攻堅體系,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智力,勠力同心,上下同行,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形成立足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貧困治理實踐創新成果。

2、堅持改革開放: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脫貧攻堅取得成功的基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也是脫貧攻堅之路。中國的改革開放煥發出了巨大紅利,使得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逐年雄厚,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方面政府擴大了貧困地區的投資,大大改善了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政府有財力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增加貧困地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為脫貧攻堅提供了保障。

3、堅持精準方略:

中國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堅持了「扶貧對象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六個精準」的脫貧攻堅基本方略,建立起了精準的脫貧攻堅工作體系,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等一系列問題。

⑧ 援助非洲,中國和西方有哪些不同

中國和西方援助非洲的模式區別:

一、中國對非援助特點

對非援助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對外援助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摒棄任何附加條件

中國對非洲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維護非洲國家自我選擇發展模式的權利。2006年1月《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中指出,中國政府將根據自身財力和經濟發展狀況,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並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

2、信守承諾

在宣布一系列對非援助項目、做出援助承諾之後,中國政府都積極採取措施落實,從不向非洲國家開「空頭支票」,這一點備受非洲受援國的好評。

3、優先考慮非洲的實際需要

中國確定具體援助項目時優先考慮非洲國家的需要。援助項目主要以基礎設施建設及人員培訓為主,與西方援助形成互補,填補了對非援助的空白。教育、醫療、減貧等民生項目也是中國對非援助的著力點。

二、西方國家對非援助的特點

西方發達國家對非洲的援助由來已久,西方國家將援助作為維系對非關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形成了自身的特徵:

1、援助規模大

西方國家在當今國際援助體系中占據主要地位。二戰後西方國家對非援助的投入超過1萬億美元。數據顯示,2011年發展援助委員會(DAC)成員國向非洲提供的雙邊官方發展援助總金額達到326.11億美元。

2、援助附加政治條件

西方國家在對非洲援助時經常附加政治條件。只有達到有關民主和良治標准、按其要求改造本國政治經濟體系的非洲國家才可獲得援助。一些最需要援助的國家反而可能得不到援助。在援助資金、技術的同時,西方國家也極力把其價值觀與行為准則「援助」給非洲。

3、重視與各方協調合作

西方國家主張在對非援助領域加強與其他援助方的合作。他們認為,在發展合作領域,各國的對非援助政策應形成互補,並加強相互協調磋商。同時,西方國家也十分重視與新興援助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希望各國能夠在一個透明和有序的環境下共同開展援助工作

(8)國際哪個國家扶貧中國基礎設施擴展閱讀

一、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實踐證明,一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國在提供對外援助時,盡力為受援國培養本土人才和技術力量,幫助受援國建設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本國資源,打好發展基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獨立發展的道路。

二、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各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相信各國能夠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絕不把提供援助作為干涉他國內政、謀求政治特權的手段。

三、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中國堅持把對外援助視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注意實際效果,照顧對方利益,通過開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著力促進雙邊友好關系和互利共贏。

四、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援助規模和方式上,中國從自身國情出發,依據國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結合受援國的實際需要。

五、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對外援助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注重總結經驗,創新對外援助方式,及時調整改革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對外援助工作水平。

六、 白皮書介紹說,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實行改革開放後,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問題:援助非洲,中才國和西方有哪些不同?

七、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實踐證明,一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國在提供對外援助時,盡力為受援國培養本土人才和技術力量,幫助受援國建設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本國資源,打好發展基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獨立發展的道路。

八、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各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相信各國能夠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絕不把提供援助作為干涉他國內政、謀求政治特權的手段。

九、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中國堅持把對外援助視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注意實際效果,照顧對方利益,通過開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著力促進雙邊友好關系和互利共贏。

十、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在援助規模和方式上,中國從自身國情出發,依據國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結合受援國的實際需要。

十一、 中國對外援助政策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對外援助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注重總結經驗,創新對外援助方式,及時調整改革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對外援助工作水平。

十二、 白皮書介紹說,1950年,中國開始向朝鮮和越南兩國提供物資援助,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序幕。實行改革開放後,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由過去單純提供援助發展為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十三、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4年以來,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9.4%。

十四、 由過去單純提供援助發展為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十五、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4年以來,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9.4%。

⑨ 扶貧的方式路徑有幾種

第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第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9)國際哪個國家扶貧中國基礎設施擴展閱讀: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戶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有563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以下統稱貧困縣)和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多數西部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區貧困發生率達12.1%。

扶貧意義: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

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

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