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2fall曼大環發GIS和Science Green Infrastructure 綠色基礎設施,選哪個更好
22fall曼大環發GIS和ScienceGreenInfrastructure綠色基礎設施,選cienceGreenInfrastructure綠色基礎設施更好。
因為綠色基礎設施碩士將生態學的基礎知識與園林景觀和區域規劃緊密結合。
該項目是類似課程內容中第一個將綠色基礎設施的基礎理論、實踐活動和評定融合在一起的。
2.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哪家的好
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在雲時代的應用》
行業分析公司Gartner預計,DCIM市場規模到2016年將會達到17億美金。在DCIM市場,以艾默生網路能源旗下Avocent為代表的廠商已經推出了Trellis這樣成熟的DCIM產品,為雲時代的數據中心管理勾勒出了清晰的發展軌跡。
DCIM:整合IT和關鍵基礎設施管理
在數據中心業務和設施快速發展的同時,相關的運維方式和工具卻沒有跟上步伐,導致諸多問題的產生,其中最常見的是IT和Facility分開管理。根據IDC 的報告,有58%的數據中心將IT設備和Facility設備的管理分成了不同的部門。這種現象在國內的三大電信運營商身上更加普遍。這種人為的組織架構劃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人員管理和權責劃分,但是卻增加了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降低了數據中心運維的效率,甚至提高了數據中心發生事故的風險。
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數據中心使用離散的管理工具。比如採用Excel進行資產和連接關系的管理,利用Visio或者AutoCAD進行數據中心的可視化建模,了解設備的存放位置,等等。這種管理方式雖然相對簡單、成本低廉,但是卻帶來了多方面的問題:1)對數據中心管理者而言,沒有一個統一的視圖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維護多個離散的工具也提高了管理和擁有成本;2)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難以關聯和共享,在製作報表和業務預測的時候尤其困難;3)工具的不專業造成對數據中心數據的維護非常痛苦,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更新數據,保持同步,甚至新老數據彼此發生沖突。
相對於傳統的數據中心,雲時代的數據中心在架構設計上更加彈性化。為了滿足業務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降低TCO,提高業務靈活性,雲時代的數據中心採用了更多如虛擬化、模塊化等技術,使得UPS和空調等基礎設施和伺服器、存儲、網路等IT基礎架構之間的匹配更加的困難。因此對數據中心管理者而言,更需要有一個統一的DCIM平台同時管理IT和基礎設施,實時監控設備的容量、功耗、空間、承重等信息,從而防患於未然,提高數據中心的可靠性。
DCIM帶給客戶的價值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DCIM解決方案如Avocent的Trellis平台在功能上均採用模塊化的設計,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軟體功能模塊。除了模塊化的設計,一個好的DCIM解決方案要能夠在OPEX、 CAPEX以及人員和流程管理方面給客戶帶來價值。我們以Avocent的Trellis平台進行分析。
1)OPEX
首先,Trellis平台能夠監控數據中心的PUE等關鍵能耗指標,同時能夠實時查看IT設備和基礎設施設備的能耗,從而使管理人員及時掌握能耗狀況,實現科學決策。
其次,Trellis平台能夠通過IPMI等介面讀取到伺服器的CPU佔用等信息,可以發現在數據中心空跑和低負載的伺服器,從而對這部分伺服器進行整合或者下架,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數據中心功耗。同時通過結合IT設備的生命周期和伺服器的能耗信息,可以淘汰一些舊的、計算能力弱卻又能耗較高的伺服器,進一步節能增效。
最後,Trellis平台繼承並增強了傳統動力環境監控系統的功能,能夠實時監控IT設備和基礎設施設備,比如在夜晚或者虛擬化遷移的過程中,對一些能耗降低的區域,可以考慮對該區域的模塊化UPS進行休眠,以及對空調系統的風機進行調速,甚至關閉部分空調終端,從而節約能源。
2)CAPEX
對於雲業務的數據中心而言,每1U位都是寶貴的資源。盡可能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延長數據中心的壽命,就能提高投資回報率,增加營收。
Trellis平台的資產管理功能可以對數據中心進行可視化建模,對數據中心的電量、製冷、空間、承重等容量進行追蹤,並對供電和網路等連接關系進行管理。 由於數據中心在設計時都層層考慮餘量以提高可靠性,再加上伺服器運行並不能達到它設計的銘牌功耗,因此往往每個機架的容量並不能夠被充分的利用。Trellis平台提供的這種實時的精細化管理功能可使得用戶擺脫過去手摸、用眼看等粗放的判斷方式,實時了解每個機架和整個數據中心的資源消耗情況,提高資產的利用率,延長數據中心的壽命,節約投資。
3)人員及流程
人員和流程也是數據中心運維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UPTIME的調查顯示,在數據中心的安全事故中,有70%都屬於人為因素。Trellis平台提供了對數據中心變更和流程管理的平台,在實施數據中心變更時,客戶可以在Trellis工具中對變更中涉及到的每一步人員和流程進行管理和審批。比如在上架伺服器時,Trellis可以利用其自身採集到的數據對供電、製冷、空間、網路、承重等資源進行步步驗證和審批,並在實施前進行模擬操作,從而提高變更的可靠性,減少數據中心的實施錯誤。另外,Trellis平台還能同時對API和ITSM的人員和流程進行管理,最大程度提升數據中心管理的效率。
從長遠來看,為了提高人員和流程的效率。DCIM平台將會和KVM、SP以及串口管理等數據中心遠程管控的平台相結合。比如當DCIM平台監測到某台伺服器存在異常,可以直接在DCIM平台打開KVM的session,從而對該伺服器進行操作。這樣會大幅減少人員在不同平台之間切換,以及設備定位的時間,進一步提高人員和流程的效率。
選擇DCIM解決方案需注意事項
目前,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DCIM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廠商也開始提供DCIM的解決方案。客戶在選擇DCIM解決方案時除了要考察前面提到的功能價值之外,還要考慮廠商提供的是不是真正的平台化的DCIM解決方案。如果是通過集成不同的軟體來達到所謂的DCIM功能,甚至不同功能軟體之間還採用不同的資料庫,這樣的DCIM並不能為客戶帶來真正的價值。
另外,DCIM解決方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於廠商的工程實施能力以及後期的服務能力,客戶應該盡量選擇一些大的知名的DCIM廠商。同時,客戶還要隨時關注DCIM的市場動態,了解DCIM發展趨勢,比如在今年3月,艾默生宣布和IBM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將旗下DCIM解決方案Trellis和IBM的ITSM解決方案Tivoli進行深度整合,這預示著下一代數據中心管理系統中ITSM和DCIM將會更好地融合,甚至採用同一個CMDB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配置管理資料庫),從而最大程度提升客戶價值。通過了解這樣的前沿動態,客戶能夠做出更加科學的決策,從而選擇適合於自身的DCIM方案。
3. 雲原生應用是什麼它的特點有哪些
雲原生是一種構建和運行應用程序的方法,是一套技術體系和方法論。雲原生(CloudNative)是一個組合詞,Cloud+Native。Cloud表示應用程序位於雲中,而不是傳統的數據中心;Native表示應用程序從設計之初即考慮到雲的環境,原生為雲而設計,在雲上以最佳姿勢運行,充分利用和發揮雲平台的彈性+分布式優勢。不同的人和組織對雲原生有不同的定義,相同的人和組織在不同時間點對雲原生也有不同的定義:2013年,Pivotal公司的Matt Stine首次提出雲原生(CloudNative)的概念;2015年,Matt Stine在《遷移到雲原生架構》一書中定義了符合雲原生架構的幾個特徵:12因素、微服務、自敏捷架構、基於API協作、扛脆弱性;2017年,Pivotal最新官網對雲原生概括為4個要點:DevOps+持續交付+微服務+容器;2018年,CNCF又更新了雲原生的定義,把服務網格(Service Mesh)和聲明式API給加了進來;雲原生可簡單理解為,雲原生 = DevOps+持續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微服務(Micro Services)+敏捷基礎設施(Agile Infrastructure)+12要素(The Twelve-Factor App)+服務網格(Service Mesh)+聲明式API。
雲原生發展趨勢:
1、運維繼續下沉,服務網格將成為主流,Serverless逐步推廣
雲計算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運維下沉,將和業務無關的管理功能和運維工作盡量下沉到基礎設施中,應用可以聚焦在業務能力的開發和運營。這個趨勢演化的過程,影響了雲計算的發展方向。從一開始的虛擬化,到IaaS,到PaaS都是將應用系統的部分運維職責交給平台運維的過程。
PaaS為雲應用提供了運行容器,解決了應用部署的問題和運行時管理的問題,但是應用仍然有大量的運維工作,特別是對於微服務應用,需要解決諸多的問題,如服務的發布和感知,多實例應用的負載均衡,服務故障檢測和隔離,已經應用灰度發布的策略等。這些在PaaS層面是無法解決的,通常是由開發框架解決,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微服務治理框架。
因為業務功能的提供才是業務開發團隊的價值體現,業務開發團隊應該聚焦於業務功能的實現,非功能的需求應該交給平台處理。基於這個訴求服務網格出現了,微服務治理的問題可以有服務網格統一運維管理,業務應用只需關注業務能力的實現。
服務網格出現後,業務應用本身的生命周期還是需要應用來運維保障。這就逐步演化出了Serverless的概念,Serverless並非沒有Server,而是對於開發團隊來說根本不在意Server是什麼樣的。開發團隊只需要提交業務代碼,就可以得到需要的運行實例,對應用開發團隊來說,Server是不存在的。
從目前業界的技術趨勢來看,ServiceMesh的概念已經被大部分的大型雲上企業接受,ServiceMesh被詬病的性能問題也在被逐步解決中,可以預測今年將有更多的微服務應用採用這一基礎能力。Serverless目前發展還比較初期,包括了全託管的服務和FaaS(函數即服務),全託管服務在公有雲已經逐步成熟,隨著混合雲的普及,全託管服務會逐步發展。FaaS由於涉及開發模式的轉變,目前要取代現有的開發模式還需要時日,不過有些合適的應用場景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
2、軟硬結合,解決虛擬化性能問題的利器
隨著雲計算的發展,虛擬化技術越來越多的被使用,從計算虛擬化到存儲虛擬化到網路虛擬化。虛擬化技術帶來了很多的好處,虛擬化是基礎設施服務化的基礎,通過虛擬化,可以實現基礎設施即代碼,大大提升了資源的可管理性和自動化程度。但是虛擬化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性能的損耗和軟體進程之間的相互影響問題。
對於性能損耗,會導致需要的資源比實際業務耗費的資源更多,提升了伺服器資源的成本;進程之間的相互影響則會導致雲平台的整體性能問題,網路虛擬化和存儲虛擬化都需要通過軟體進程的方式,來處理網路流量和IO。為了實現分布式高可用和減少數據包轉發,基礎的SDN,SDS的進程通常是和應用進程部署在同一套集群上。這就導致了有可能部分的SDN和SDS的管理進程所在服務由於各種原因,CPU或是內存佔用過大,導致無法及時處理網路和IO請求,導致雲平台整體性能下降。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目前一個解決思路就是軟硬結合,講雲平台的管理進程,如調度管理,網路的虛擬交換機,存儲的虛擬存儲網關從操作系統進程中剝離出來,讓這些進程跑在專門設計的伺服器板卡上,這些板卡專門設計的,通常含有定製化的晶元(FPGA),可以進行編程,從而可以保持虛擬化話的優勢的同時,使的管理進程和業務進程隔離,避免相互影響;同時由於通過定製晶元(如FPGA)來處理,性能會有很大提升,大大降低了虛擬化的損耗。
目前大的公有雲廠商都有相關的產品在自身的公有雲應用。
3、容器虛擬機進一步融合
容器和虛擬機的優勢和劣勢,從容器技術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爭論。容器輕量化,良好的封裝能力和部署簡便的特點,特別是在Kubernetes出現後,大有取代虛擬機的氣勢。但是在處理重應用(如關系型資料庫,大數據等)的這點上,容器技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另外容器技術在資源隔離和安全性上,還達不到虛擬機的水準,所以在很多場景,仍然是虛擬機的用武之地。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容器技術和虛擬化技術的融合,發揮兩者的長處,成為雲計算的一個發展課題。目前的技術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容器虛擬機的混布;一種是輕量級虛擬機;最後是安全容器。
容器虛擬機的混布。通過修改容器或是虛擬機的編排引擎,使得可以通過一套API,支持容器和虛擬機的部署,同時打通虛擬化層和容器的網路,使之更高效率的進行互訪。這是一些傳統的虛擬化廠商目前的做法。目前比較成熟的實現有Redhad的Kubevirt。
輕量級虛擬機。解決虛擬機鏡像過於龐大,啟動慢,耗費資源大的問題,業界提出了輕量級虛擬機的解決方案。輕量級虛擬機使用精簡專屬的庫操作系統(LibraryOS),它能夠使用高級語言編譯並直接運行在商用雲平台虛擬機管理程序之上。相比於容器技術它們有很多的優點,不僅僅有著媲美虛擬機的隔離能力,而且有更快的啟動時間和更小的攻擊面。輕量級虛擬機的由於使用了專屬的操作系統,在語言支持和兼容性上都不如其他解決方案。目前輕量級虛擬機的技術有很多,例如Unikernel,Drawbridge, MirageOS 和HaLVM等。
安全容器,或是叫沙箱容器。為了解決容器的隔離性上的弱點,安全容器為容器的運行提供了一層沙箱(Sandbox),容器在沙箱中運行的應用程序有自己的內核和虛擬設備,與主機和其它沙箱區分開來。安全容器的優點是可以兼容目前的容器鏡像,不需要對容器編排Kubernetes做出大的修改就可以直接應用,缺點是犧牲了部分的性能和靈活度。目前安全容器的開源項目有Kata container,Google的gVisor等。
安全容器和輕量級虛擬機的實現上,可能會有一些重疊,但是不管哪一個方向,都是向著虛擬機和容器融合這個大的方向發展。目標都是在發揮容器的輕量級,快速交付和靈活調度能力的同時,提升業務應用的隔離性和安全性。
4. 雲原生安全體系是什麼
雲原生安全,是雲網路安全的概念。具體我們以2019網路安全生態峰會上,阿里雲智能安全事業部總經理肖力提出關於雲原生安全方面的知識為例,方便大家理解。
2019網路安全生態峰會上,阿里雲智能安全事業部總經理肖力提,承雲之勢,雲原生安全能力將定義企業下一代安全架構,助力企業打造更可控、更透明、更智能新安全體系。
阿里雲智能安全事業部總經理肖力
新拐點 新安全
IDC最近發布的《全球雲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雲上的IT基礎設施佔比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市場主導者。企業上雲已成功完成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企業上雲後不僅可以享受雲的便捷性、穩定性和彈性擴展能力,而且雲的原生安全能夠幫助企業更好解決原來在線下IDC無法解決的困難和挑戰。
同時,Gartner相關報告也指出:與傳統 IT 相比,公共雲的安全能力將幫助企業減少60%的安全事件,有效降低企業安全風險。
現場,肖力表示,"雲原生技術重塑企業整體架構,雲原生安全能力也將促使企業安全體系迎來全新變革。"
六大能力 安全進化
雲化給企業安全建設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可以跳脫現在單項、碎片化的復雜安全管理模式,迎來"統一模式",即使在復雜的混合雲環境下也可以實現統一的身份接入、統一的網路安全連接、統一的主機安全以及統一的整體全局管理。肖力認為,實現這一切源於六大雲原生安全能力,在不斷推動企業安全架構的進化。
1. 全方位網路安全隔離管控
憑借雲的網路虛擬化能力和調度能力,企業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主機東西南北向的流量,統一管理好自身邊界安全問題,包括對外的安全邊界以及內部資產之間的安全邊界,公網資產暴露情況、埠暴露情況,甚至是正遭受攻擊的情況一目瞭然,從而制定更加精細化的管控策略。
2. 全網實時情報驅動自動化響應
雲具備實時的全網威脅情報監測和分析能力,可以實現從發現威脅到主動防禦的自動化響應。2018年4月,阿里雲捕獲俄羅斯黑客利用Hadoop攻擊雲上某客戶的0day漏洞,隨即對雲上所有企業上線自動化防禦策略,最終保證漏洞真正爆發時阿里雲上客戶未受影響。從捕獲單點未知攻擊到產生"疫苗"再到全網實施防禦,阿里雲正在探索從安全自動化到數據化再到智能化的最佳實踐。
3. 基於雲的統一身份管理認證
當企業擁抱雲並享用SaaS級服務帶來效能的同時,基於雲的統一身份管理認證成為關鍵。企業安全事件中有接近50%都是員工賬戶許可權問題導致的。基於雲的API化等原生能力,企業可以對身份許可權進行統一的認證和授權,並可以在動態環境中授於不同人不同許可權,實現精細化管理,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正確、安全、便捷的訪問正確的資源。
4. 默認底層硬體安全與可信環境
由於硬體安全和可信計算領域的人才稀缺,導致企業自建可信環境面臨諸多挑戰且成本較高。隨著全面上雲拐點的到來,企業可以享受阿里雲內置安全晶元的底層硬體能力,並基於此構建可信環境,從而以簡單、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底層硬體的默認安全、可信。
5. 全鏈路數據加密
數據安全的技術仍然處於發展中階段,還需要經歷技術的不斷迭代才能滿足企業不同的需求。未來隨著數據安全、用戶隱私數據保護要求越來越高,全鏈路的數據加密一定是雲上企業的最大需求。基於雲原生操作系統的加密能力,阿里雲推出了全鏈路數據加密方案,秘鑰由企業自己保管,無論是雲服務商、外部攻擊者、內部員工沒有秘鑰都無法看到數據。
6. DevSecOps實現上線即安全
在雲和互聯網模式背景下,業務的頻繁調整和上線對業務流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安全工作前置,從源頭上做好安全才能消除隱患。基於雲的原生能力,安全可以內置到全流程的設計開發過程中,確保上線即安全。目前,阿里雲基於DevSecOps安全開發流程,確保所有上線的代碼里沒有可以被利用的有效漏洞,實現所有雲產品默認安全。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上雲,目前存在的安全產品"拼湊問題"、數據孤島等各種問題將因為雲的原生技術能力迎刃而解。雲原生能力定義的下一代安全架構將實現統一化的安全管理運維。基於此,阿里雲也即將發布雲原生混合雲安全解決方案,重塑企業安全體系。
5. 雲原生安全的優勢是什麼,詳情是什麼
雲原生應用越來越多,其是指原生為在雲平台上部署運行而設計開發的應用。公平的說,大多數傳統的應用,不做任何改動,都是可以在雲平台運行起來的,只要雲平台支持這個傳統應用所運行的計算機架構和操作系統。只不過這種運行模式,僅僅是把虛擬機當物理機一樣使用,不能夠真正利用起來雲平台的能力。這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雲並非把原先在物理伺服器上跑的東西放到虛擬機里跑,真正的雲化不僅是基礎設施和平台的事情,應用也要做出改變,改變傳統的做法,實現雲化的應用——應用的架構、應用的開發方式、應用部署和維護技術都要做出改變,真正的發揮雲的彈性、動態調度、自動伸縮……一些傳統IT所不具備的能力。這里說的「雲化的應用」也就是「雲原生應用」。雲原生架構和雲原生應用所涉及的技術很多,如容器技術、微服務等,
而雲原生應用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迅速部署新業務。在企業里,提供新的應用程序環境及部署軟體新版本通常所需時間以日、周甚至以月計算。這種速度嚴重限制了軟體發布所能承受的風險,因為犯錯及改錯也需要花費同樣的時間成本,競爭優勢就會由此產生。真是需要一定的對比。
所以雲原生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套技術體系和一套方法論,而數字化轉型是思想先行,從內到外的整體變革。雲原生包括DevOps、持續交付、微服務、敏捷基礎設施、康威定律等,以及根據商業能力對公司進行重組的能力,既包含技術、也包含管理,可以說是一系列雲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的集合,通過實踐及與其他工具相結合更好地幫助用戶實現數字化轉型。
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認為雲原生系統需包含的屬性:1、容器化封裝:以容器為基礎,提高整體開發水平,形成代碼和組件重用,簡化雲原生應用程序的維護。在容器中運行應用程序和進程,並作為應用程序部署的獨立單元,實現高水平資源隔離。2、自動化管理:統一調度和管理中心,從根本上提高系統和資源利用率,同時降低運維成本。3、面向微服務:通過松耦合方式,提升應用程序的整體敏捷性和可維護性。
6. 有沒有好一點的雲原生安全技術
新一代網路安全方法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基於邊界的安全模型,在傳統的基於邊界的安全模型中,「牆」可以保護邊界,並且內部的任何用戶或服務都將受到完全信任。在雲原生環境中,仍然需要保護網路外圍,但是僅靠這種安全方法還遠遠不夠——如果防火牆不能完全保護公司網路,那麼它也不能完全保護生產網路。
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API。這些技術能夠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和便於觀察的松耦合系統。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松地對系統作出頻繁和可預測的重大變更。
2014年,谷歌開始對外介紹BeyondCorp,這是一種用於用戶訪問企業網路的網路安全模型。BeyondCorp基於零信任架構原則,重新定義了企業網路訪問。在此同時,谷歌同樣還將零信任架構應用於其如何連接機器,工作負載與服務之中。這個項目就是BeyondProd。
在BeyondProd中,谷歌設計並實踐了以下安全原則:
在邊緣保護網路;
服務間默認不互信;
在可信機器上運行來源已知的代碼;
跨服務強制執行一致策略的關卡;
發布流程更改實現簡單化、自動化及標准化;
工作負載之間進行隔離。
簡言之,谷歌通過多種控制項和模塊,實現容器及在其中運行的微服務能夠安全部署,彼此間安全通信,彼此相鄰安全運行,而不會給單個微服務開發人員增加基礎架構的安全性和實現細節的負擔。
關於譯者:奇安信身份安全實驗室,奇安信集團下屬專注「零信任身份安全架構」研究的專業實驗室,翻譯並出版了業界首部零信任安全技術圖書《零信任網路:在不可信網路中構建安全系統》。該團隊以「零信任安全,新身份邊界」為技術思想,推出「以身份為基石、業務安全訪問、持續信任評估、動態訪問控制」為核心的奇安信零信任身份安全解決方案。該團隊結合行業現狀,大力投入對零信任安全架構的研究和產品標准化,積極推動「零信任身份安全架構」在業界的落地實踐,其方案已經在部委、央企、金融等行業進行廣泛落地實施,得到市場、業界的高度認可。
BeyondProd:一種新的雲原生安全方法
谷歌在此前已經撰寫了幾篇白皮書來介紹有助於提高安全性的谷歌內部開發項目。在本文中,BeyondProd特意沿用了BeyondCorp的概念——正如邊界安全模型不再適用於終端用戶一樣,它也同樣不再適用於微服務場景。對照BeyondCorp文中的話來講:「此模型的關鍵假設不再成立:邊界不再僅僅是企業[數據中心]的實際位置,且邊界內的區域也不再是託管個人計算設備和企業應用程序[微服務]的安全可靠之處。」
本文將詳細介紹,谷歌的多個基礎架構是如何在一個如今被稱為「雲原生(cloud-native)」的架構中進行協同工作來保護工作負載(workload)的。有關谷歌安全的概述,可參閱《安全架構設計白皮書》。
本文記錄內容截至到2019年12月是正確無誤的。本文僅代表截止撰文時的狀態。隨著谷歌持續改善對用戶的保護機制,谷歌雲的安全政策和系統未來可能會發生變化。
7. 中國基礎設施最好的省份
就大陸而言,江蘇整體很好和。廣東和浙江因為經濟發達也不錯,但廣東西部和南部,浙江的西部多山,浙江07年才全省通電,廣東仍有很多偏僻山村。雖然江蘇只有全國百分之一的土地但江蘇的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現在江蘇到處是高速高鐵的工地,完工後更加便捷。江蘇只有少量山區,位於山區的縣級市句容也是今年的全國百強縣,像這樣的縣,全省有二十幾個,注意江蘇只有13個地下轄市。如果這樣還不能說服大家,最好從臨近的山東,安徽進入江蘇,就可以發現差距了。
8. 想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管理,哪個公司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系統產品比較好
可以使用深圳市計通智能的DCIM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系統,他們公司的監控設備產品可以對技術設施進行管理和監控,監測精細化設備能耗使用情況,智能生成運維和巡檢計劃,跟蹤記錄整個運維流程,並提供多維度運行分析報表。技術專業,涵蓋功能多,性價比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