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平測試人文與社會基礎是什麼
水平測試是對高中生在校期間學習情況的全面檢測。學業水平測試、語數外科目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共同構成完整的高中學生綜合評價體系。
社會基礎是社會及其構成、人的社會化、家庭、社區與城市化、社會交往與社會角色、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社會問題與社會控制、社會變遷等內容,力求讓學生掌握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人文學科相對於社會學科有以下特徵:
1、根源性
人文學科可以說是今天許多其他學科、尤其社會學科的母體,它們大多是近代以來從其分化出來的。
2、歷史性
與社會科學相比,它主要是縱向的,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根基深厚,眼光長遠,這不僅對深入認識現代社會及其未來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3、差異性
或者說聯系於各民族,各文明傳統的特殊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注意探討普遍規則,而人文學科則與各民族的特性緊密相關,它不僅有助於個人確立恰當的認同,也提醒人們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異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補。另外,人文學科還有一種聯系於個人的特殊性,它注重個別。
2. 對人文基礎的認識和自我感受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中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
人貴有自知之明,分享一些關於自我感受和認知的名言名句:
01、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刻在希臘神廟的柱子上,非常著名 ;
0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03、認識自我應該從兩方面講,即長處與短處。
04、認識別人總比認識自己來得容易,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貝爾納
05、懶於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字來稱呼,這就是「愚蠢」。 —— 高爾基
06、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 鄧拓
07、偉大的人是決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並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越認識到他們的不足。 —— 盧梭
08、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於我們的無知! —— 萊辛
09、卑鄙和高傲的動機只會滿足愚人、武夫、人類的侵略者和掠奪者的貪於,人們應當放棄這種動機,不要讓這些誘人的飲料再麻醉那些自命不凡之徒! —— 聖西門
10、一個人如果把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東西算作自己的發現,這也很接近於虛驕。—— 黑格爾
11、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鳴得意的,正好是受人譏笑奚落的短處,而且往往把應該引為奇恥大辱的事,大吹大擂。 —— 克雷洛夫
12、無論在什麽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們把你們評價的多麽高,但你們永遠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巴甫洛夫
13、決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標准。 —— 巴甫洛夫
14、不管我們的成績有多麽大,我們仍然因該清醒地估計敵人地力量,提高警惕,決不容許在自己的隊伍中有驕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緒。—— 斯大林
15、最大的驕傲於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最軟弱無力。 —— 斯賓諾莎
16、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 諸葛亮
17、驕諂,是一個人。遇勝我者則諂,遇不知我者則驕。 —— 申居鄖
18、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 —— 朱熹
3. 人文是什麼意思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
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
廣義講,泛指文化;狹義講,專指哲學,特別是美學范疇。
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俗稱規矩)。
引證解釋
1、指禮樂教化。
《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穎達疏:「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北齊書·文苑傳序》:「聖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唐·皎然 《讀張曲江集》詩:「相公乃天蓋,人文佐生成。」
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
孫中山《民權初步自序》:「會此世運進化之時,人文發達之際,猶未能先我東鄰而改造一富強之國家者,其故何也?」
3、人事。指人世間事。
《後漢書·公孫瓚傳論》:「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李賢註:「人文猶人事也。」
4、習俗,人情。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大約就是因為山水比較清秀的原故罷,一般的人文風尚比起鄰近的村鎮也覺稍有不同。
4. 傳統人文主義的基礎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果真是人文主義文化嗎?是的,的確是這樣。然而,人文主義思想就必然地能導致自由與獨立,民主與平等嗎?恰恰相反,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其主導方向竟然是王權主義,並使人不成其為人!
一:中國的人文主義
老子與孔子是中國人文思想發展中的兩位巨擘。此二人把先前零星的人文思想上升為理論。老子把人還給自然,孔子把人還給社會,從而奠定了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根基。
其一: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提倡在人與神的關繫上,先人而後神。在世界文化的軸心時代,中國文化的奠基者們在自已的思想體系中幾乎都給神安置了一席之地。老子以道作為最高存在支配一切,他從本體論上拋棄了神,可是在信仰的范圍內仍然保留著神。孔子從信仰的角度,提出了「祭神如神在」的觀點。思想家們通過如此這般的對神道觀念的改造和修正,確立了一系列的人文主義思想。諸如:以民情知天命,先人而後神,敬鬼神而遠之,神道設教等等。這樣,人成為了神的目的,神則淪為人的工具。從實用主義出發,人確立了徹底優於神的地位。
其二: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並利用自然,為人造福。既然人能以實用主義態度對待神,自然也會以同樣態度對待自然。思想家們把人作為自然的生存物,認為人的活動要受自然制約,如想求得與自然相諧,「法天」、「法地」、「法四時」是最基本的手段。而人既然可以利用效法自然,把握自然規律,與自然相諧,其進一步的發展就順理成章是利用自然規律,使自然成為人的福地。如此,人生成於自然,最後,則成為了自然的主人。人確立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優先地位。
其三: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強調人性,並以人性為基礎推演社會的人際原則。既然神與自然都成為了工具手段,那麼人就自自然然成為了天地間的主宰。那麼人的自信是一件非常可以理解的事了。這樣,人基於對自身的自信,以自身的根性為基點去推演社會生活中的基本原則就不難理解了。果然,傳統思想深入探討了人性問題。雖然對人性的善惡各有不同看法,但最終仍舊歸結於對人本身的自信。孔孟認為人性本善,人追求道德的完善是一種天性,仁義禮智是人的性善的邏輯展開,人在向善的過程中通過同自身的慾望作斗爭不斷提高和發展自身的價值。荀子雖以為人性本惡,但他又以為人可以通過學習教化去惡從善。這樣,他和孟子就沒有了本質上的區別。比較例外的是韓非和楊朱,韓非與楊朱都以為人天性喜歡追求名利,但他們又認為對名利的追求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正是通過追求名利,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自身的價值。老莊則以為人的價值與回歸自然的程度成正比。這實際上是提倡消滅慾望,不過,消滅慾望其實依舊是一種道德化的自我完善過程。如此,中國傳統人文思想基於對人自身的信念,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追求定位於道德的自我完善,徹底將人改造為了道德化的人。而所謂有價值的生活,就是有道德的生活。如此,社會關系成為了以完善道德為目的的人際關系。這樣,人文思想的路向變得狹窄了——人文思想簡化為了倫理道德思想。
其四:人在自我追求中主要是求聖化而不是神化。
當人成為道德化的追求,人的社會生活是一種道德化的生活,人的社會關系是一種以道德為依據和目的的倫理人際關系時,人的最大價值便是成為道德楷模。這樣,人在自我追求中尋求聖化成為了邏輯必然。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幾乎每一個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聖人譜系。這些聖人悲天、憫人、以救世為已任,集一切社會美德於一身,更重要的是,這些聖人能洞徹天機,把握神意,了解自然,是天地與人之間的最強有力的樞機。正是他們,把自然與神作為人之手段落實到了操作層面,使人在社會生活中盡情的發揮人之主觀能動性,於道德化的前行路徑中享受塵世的幸福。
其五:把自然、社會和人自身作為認識與實踐對象,使天地人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和諧一體。
既然人要把自然、社會作為工具為我所用,既然人要以自身根性為基點展開社會生活,那麼,自然、社會與人就邏輯地成為了人的認識與實踐對象。而在這樣的認識與實踐過程中,人的基本追求是享受人之為人的塵世幸福生活,人的最高追求是成仁成聖。正是以前者為底線,後者為價值旨歸,人將社會、自然融入自身,使自身自然化社會化,也使自然與神人化。如此雙向互化,天地人便一體化了。而天地人的一體化,使人必然的陷落一個龐大的羅網之中,在這個網路之中,不可能有自外於他人的人的存在。於是,所謂道德完善就不是個人的私事。因為在一個以人的道德化為目的的社會里,社會的全面道德化才是社會生活與社會關系的唯一歸宿。所以,個人的道德完善只是社會完善的基礎與起點。順理成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成為了中國人的道德追求路徑——這是一條必然之路,在這一條路徑中,存在著一個無法解除的悖謬。一方面,在這一路徑的行進中,個人的價值與作用至高無上,神與自然被拋到九霄雲外,其他社會關系與因素也處於被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在向高一級路徑邁進的過程中,由於其不是對自己負責,而是對社會與他人負責,作為個體人的根性便逐漸消失。也就是說,人越是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越發使自己融入社會而遺忘自身作為個體的存在。最後,人越來越自然化、社會化,直到徹底失去自我。
毫無疑問,中國傳統思想是徹頭徹尾的人文思想。他將自然與神作為人的手段,人成為人的生活目的,塵世生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肯定。同樣,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徹底,才使人的終極價值追求只可能是成聖成賢,只可能是人的生活與社會的全面道德化。不過,社會生活與人生目標的全面道德化往往使人從理論到實踐淪為非人,這恐怕是這些思想的原創者們始料未及的。如果有思想家能修偏糾頗,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倫理道德主題之外,另行原創關於政治、平等、自由的人權思想,也許可以又有一番景觀。遺憾的是,這只是我們的一種良好願望。我們只能看到的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所謂人文思想與專制主義合流,使人的認識與實踐活動變成了徹底的非人化自我之行動。
5. 人文基礎是什麼科
人文與社會科。人文與社會基礎:分別闡釋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進展及發展趨勢,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初等教育改革的關系,旨在幫助讀者拓寬科學文化視野,提高運用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觀點、方法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的能力。
6. 什麼是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是人類關於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
中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環境的體現。
因此,具體到人類社會當中,文化不僅包含了人們外在的的衣、食、住、行,還包含了人們的內在的心理、意識或者說思維活動。
核心內容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人類關懷和生命關懷。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間的各種權利,只有人權是天賦的,生來具有的,不可剝奪,也不可替代的。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制度,一種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論基礎,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實現,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權觀念的誕生以及人權的法制化、人權法的國際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確立的標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強調:「《易經》講,物雜成『文』,乾道變『化』。陰陽矛盾相薄的表現無非就是『文』與『化』,世界各國最終的較量也將在於文化。我們要重新贏得世界尊重,還須依靠悠久燦爛的的傳統文化!」
7. 人文是什麼
人文
我國的教育,由於專業分得太細,太早;急於培養有用之材,忽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傳授為主,內化不足,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術或藝術,但往往知識狹窄,能力畸形,缺乏較深厚的素養,特別是作為現代人的綜合素養。其中,尤其是人文素養。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人文。科學追求的是真,給人以理性,科學使人理智;藝術追求的是美,給人以感性,藝術讓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科學強調客觀規律,藝術更注重主觀情感;科學講的是理性,藝術更富於情感;「科學就是根據事物的普遍性處理事物的特殊性。藝術則是根據事物的特殊性去處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沒有科學,也不能沒有藝術,更不能沒有人文。所以,我們也可以把人的綜合素養概括為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
當我們談到教育的時候,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個同感,我們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們談到今天的社會的時候,也覺得我們今天的社會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需要知識,需要技術,需要藝術,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那末什麼是人文?科學與人文是什麼關系?社會科學是不是人文?文學藝術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不僅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有知識,缺人文,社會學科的,甚至學文學藝術的學生也往往有知識、有藝術,缺人文!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比如我國《辭海》中就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各種」文化現象,顯然就包括了先進的和落後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優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態的。
那麼,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視人文教育,這里的人文,顯然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范,對於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於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范,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范。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
平時,我們習慣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學科稱為人文學科。其實並不準確。
知識大體可以分為科學和技術,文學和藝術,哲學和宗教等三個大的部分。科學包括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是講客觀,講規律,講理性的。文學和藝術則主要是講主觀,講情感,講感性的。哲學和宗教,應該說主要就是講人文。而且,這種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滲透在文學和藝術之中,甚至大量的產生於文學和藝術之中,也滲透在社會科學之中。所以,人們往往把文學和藝術,甚至社會科學,看成是人文學科。其實人文精神也滲透在自然科學和技術之中。這里的關鍵是,滲透還是不滲透,滲透多少,這就同一個國家的文化、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不滲透,這樣的社會科學,甚至這樣的文學和藝術,也是沒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事實上,文學和藝術也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形式和內容。這里的內容,應該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會、有的時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學總該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學只講方法論,甚至只講「斗爭的哲學」,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醫學,以人為對象,本來就始於人文,充滿著人文。但是,當人們把它看成一種治療「技術」的時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們常常說,有的人有知識無文化,或者說,有藝術無文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進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
又回到這個問題上了:說得具體點,什麼是人文?
從概念上講,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作為一種樸素的習慣和意識,古已有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潮流,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並更為穩定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則始於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形成於17、18世紀的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和法國啟蒙運動,以及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時期,反思於19、20世紀初的馬克思、尼采、羅素所處的反思期,發展於20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時期。在發展期,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宣言則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國際化的標志,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則是現代人文思想最傑出的代表。
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藝復興 ,科學革命——近代科學誕生。並誕生兩大觀念:人文觀念——尊重人;科學觀念——尊重規律。緊接著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又經歷了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和電子時代等三個階段。人類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遺憾的是,在這幾次偉大的變革中,中華民族始終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覺醒來的時候,我們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偉大變革,人類的許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別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偉大成果,誤認為是資產階級的,或資本主義的,長期加以否定、拒絕和抵制,極大地增加了我們轉變過程中的阻力,也給我們民族歷史進程留下許多空白和斷層。更遺憾的是,這些誤解、空白和斷層長期內化在我們的教育之中,使我們的教育常常處於尷尬的地步,進而增加了我們理解現代社會文明進程的難度。我們醒來,卻沒有醒正。
現在,又發生一場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識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社會本身都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人從過去的工具人,經濟人,發展到現代的社會人,文化人。人的價值得到充分承認,人與人的相互交流與認同得到更好的實現,自信、平等和價值感等現代國民素質得到更廣泛的提升。
前面已經提到,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只的是先進文化中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人類關懷、生命關懷。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間的各種權利,只有人權是天賦的,生來具有的,不可剝奪,也不可代替的。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包括物質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制度,一種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論基礎,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實現,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權觀念的誕生以及人權的法制化、人權法的國際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確立的標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
作為現代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本觀念」,即「人本位」。人是社會的中心,人是衡量社會的尺度,「本位」者,標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標准。從君王為標准,到人為標准,或者說,從「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人類價值觀的一次偉大轉變,是約翰•洛克尋求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的發現。改變標準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約翰•洛克用了《政府論》的整個上篇,差不多100頁的筆墨,以詳盡的事實,犀利的邏輯,打破了桎梏人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君權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頓把顛倒了的「地心說」顛倒過來,建立了「日心說」一樣,洛克則把顛倒的「君本位」顛倒過來,建立了「人本位」的偉大學說。從此,確立現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內容。
順便說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權思想的銳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頓大十來歲,但是他是牛頓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頓的思想影響。牛頓是近代科學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學的誕生,給人類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觀念:規律意思和理性思維。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規律,有秩序,人類社會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規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類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發現。
由此可見,洛克在科學和人文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科學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為科學提供了發展的方向:科學始終造福於人類,而不要給人類造成傷害。
第二,「個人觀念」,即承認和尊重個人的哲學觀念,是針對「君王主義」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們,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君王們,總是打著「國家」「天下」「組織」「集體」之名,行專制主義之實。所以,「個人觀念」也是針對專制主義而言的。是保護個人,反對專制的,特別是反對專制主義利用「國家」、「集體」、「組織」的名義侵犯個人的權利。在這里,對於專制主義而言,個人是神聖的,是偉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約翰•洛克們眼裡,「人權」包括三個相關聯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權就是指個人的權利。第二是人權是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三者不可分離的權利,「不可分離」,也就是三種權利一個也不能少,只講生存權,不講自由權,豈不成為動物保護法了,第三,人權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屬於個人自己的權利,而且是天賦的權利,生而有之的權利。
人權是天賦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權利,是人們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人權,自願聯合起來,授予的,是後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認為必要,比如人權得不到這個政府的保護的時候,可以隨時收回政府的權力。「個人觀念」,就是個人是根本,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及其這種權利能否得到保護,是衡量一切,包括組織、社會、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輕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國家,把它搞顛倒了。所以,個人的權利,常常並且是輕易的被剝奪了,還誤認為是「顧全大局」,「犧牲小我」,是講「道德」。結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員,就可以堂而皇之、肆無忌憚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結果,腐敗成風,民無寧時。
「個人觀念」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個人重於政府,人權大於主權。「個人觀念」是約翰•洛克的第二個偉大發現。我們需要來一次啟蒙教育。
尊重個人,首先指的是國家,政府,那些有權力的機構,要尊重個人。有權力的機構尊重無權力的個人,這是人文思想的基點,也是民主政治的基點,同時,尊重個人,是尊重「每一個人」。作為個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為要尊重個人,所以任何人決不能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個人觀念」,是一個神聖的、偉大的哲學觀念。「個人觀念」是同專制主義作斗爭的偉大武器,所以為專制主義所不容。同時,「個人觀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個人觀念的國家,反而道德狀況比提倡集體主義的國家更好些。因為「個人觀念」告訴人們,自己有個人利益,要理直氣壯的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不容別人侵犯;同樣,別人——和自己一樣——也有自己的個人利益,所以,任何時候,決不損害他人的個人利益。於是,「保護自己,不損害他人」就形成了社會的力量,社會的道德基礎。
第三,「自由觀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護個人創造財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說,首先是針對政府而言的,是針對有權力的機構而言的。人權是唯一天賦的、根本的權利。政府的權力是選民賦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當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護的時候,政府的權力就應當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標准。「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人的權利中,自由是最寶貴的,也是頭等重要的。「自由觀念」,首先也是針對政府而言的,規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護人的自由。什麼樣的政府才能保護人自由呢?約翰•洛克及其後來的繼承者們進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選舉的政府,只有三權分立的政府,只有實行輪換制的政府,只有實行新聞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選舉制」、「分權制衡制」、「輪換制」、「新聞自由制」構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為保護人的自由的政府。
約翰•洛克們的偉大在於,不僅提出了偉大的觀念,而且進一步提出了實現這種觀念的制度保證,他們的偉大還在於,開創了治理社會的新理念:不是靠口號,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種相互制約的制度,靠一種人民能真正制約政府的制度。
「自由觀念」,同時是指「每個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爭取自己的自由,決不損害他人的自由。怎樣識別、判斷是否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類找到一個最好的方法:制定規則。制定以保護人的自由為宗旨的規則。這就是現代法制的基本觀念,規則是保護人的自由的。於是,作為個人,違背規則也就是損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價,受到懲罰。作為個人,遵守規則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於是,規則意識,就成為自由國家國民的基本素養。所以,自由主義,決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樣,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可見,「自由觀念」既是反對專制主義的有力武器,也同樣是社會良好道德的哲學基礎。
科學與人文--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象徵。
人文奧運經營定位的概論
人文奧運是一個系統工程,經營定位應該准確。「人文」:泛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人文奧運是指「奧運各種文化現象」,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奧運參與人文現象,其核心是「奧運」,其現象是「奧運人文」;「人文奧運」不等於「人文中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人文現象」才能稱之為「人文奧運」,把中國的文化融入到奧運的參與文化之中,才能是名符其實的「人文奧運」……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直接形成的「奧運文化現象或景觀」才是「人文奧運」!
「更快!更高!更強!」不僅是指運動成績,它有更深的含義;「參加奧運比賽,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贏得冠軍,而是參與」!奧運會的參與活動,是實現「人文奧運」目的有效的途徑之一。「新參與」的經營方式,只是實現「產品」經營的一種手段和營銷工具:是運用引進大眾「參與」的行為,採用「文化性、群眾性、娛樂性、網路性、全球性」參與的有效驅動方式,讓最廣泛的參與者通過對「產品內容」進行的「參與」活動,而產生對產品的了解、認識與共鳴,去實現推廣、營銷「產品」的經營目的……
舉辦奧運的戰略目的是:「通過舉辦體育運動會,藉此傳播中國的文化、增強與各國人民的溝通和了解,帶動舉辦國的各項事業發展」。將「舉辦奧運會」與「帶動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兩者合一,就是「人文奧運」的「產品」!而在人文奧運的「產品」中,既包含了「奧運人文」也包含了中國的歷史、經濟、科教、人文等「中國人文」。那麼在「中國文化」內容方面怎樣才能使全世界更深地了解?也就是說怎樣「經營」這些「產品內容」?我們認為,利用 「新參與」的方式進行推廣,可實現「產品」的最大營銷。我們假定,「奧運會語言溝通環境建立活動」是「產品」:「新參與」是實現產品營銷的手段,「奧運會語言溝通環境建立活動」是營銷的載體,「文化推廣」是實現的目標!★用最直接的奧運人文活動參與載體,實現人文奧運「產品」營銷的目的;符合「新參與」所提出的「一切載體和營銷手段都是為實現產品經營目的與目標而服務」的要求。★經過重新策劃演變,從「全球參與」的「人文奧運」去經營,「人文奧運新參與」活動的設計,將成為涉及奧運國際市場的開發項目,已遠遠不是一個傳統或一般意義的活動。
人文奧運全球參與理念
奧運崇尚「參與」!新世紀引起人文奧運全球的參與!在嶄新的世紀里,傳統的奧運已跨過幾個世紀,在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里,奧運應該有它嶄新的內容,嶄新的方式,嶄新的參與!不再是過去大多數人觀賞的「節目」,而是包括更多內涵、更多人參與的活動;是外延更寬的傳播活動,是更多人參與的更直接推動社會進步的載體。
作為跨入一個嶄新世紀的新奧運,應該有其更加引人入勝的發展,新世紀的人文奧運應該使「參與」活動從賽場內發展到賽場之外,發展到賽前的四年之中去!應在時間上、空間界限上突破並展開經營!利用新世紀提供的條件,讓世界各國的參與者在不同的地點共同參與人文奧運活動。
--- 「人文奧運的參與」是全球為追求人類和平的人群共同的、直接的、賽前四年的更廣泛、更長時間的競賽參與!是從2004年起開始直至2008年前後跨度4年的參與。
---人文奧運的參與不只是體育場內的參與,重在體育場外!參與時空不受限制,交流、互動才是人文奧運參與的最大主題!是眾多國家和地區、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項全球性共同參與活動,是更廣泛、更多人參與人類文明的傳播活動。
---人文奧運的參與不限於傳統的「面對面」的參與,而是利用國際互聯網遠距離的參與,是運用互聯網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全球性參與!是大眾性、娛樂性、廣泛性的競賽參與!
---人文奧運的參與是民族文化、語言、商業貿易的交流;發動全球各民族在賽前四年廣泛的參與,是傳播人類文明、打破政治僵局、促進經濟發展、加強世界各民族的交融和團結,維護和發展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
---人文奧運新參與,沐浴在新世紀的新經濟時代,國際互聯網成為「全球新參與模式」的實現平台;通過國際互聯網提供「人文奧運」全球參與活動,可以幫助舉辦國以及國際奧委會獲得全球市場的效益。
人文奧運經營「內容」定位
「人文奧運」是「新奧運」三個展示支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文的展示主要依靠人文奧運去實現;人文奧運研究要展示什麼?這關繫到我國舉辦奧運的戰略目標,其展示內容是個關鍵!但又不可能將中國人文全部拿來經營。
「奧運人文」在賽場之外的主要內容是:奧運會的「語言環境」建立,「奧運聖火」接力,「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參與,「奧運文藝」的參與以及更多奧運文化活動的參與等。在這些奧運人文現象的活動中,展開人文奧運的經營,奧運人文內容比較好找,但是在融入我國的人文現象時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這里我們暫且分出他定性:
1、奧運人文主體項目;
2、奧運人文圍繞項目。
8. 人文基礎學是什麼概念
人文:中國關於「人文」最早的說法見於《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bì),還可以讀賁(bēn)。自然界的各種復雜現象,這是天象,社會制度、風俗教化是人們生活的基礎,是社會人文現象。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就能知道時序的變化,觀察社會人文現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在西方,「人文」一詞來自拉丁語「humanitas」,這個詞有「文化」、「教化」、「教養」、「文雅」的意思,又有「人性」、「人格」、「人情」、「仁愛」的意思。後來一直用這個詞指代一種特殊的教育——人文教育。
辭海上對人文的解釋是:泛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可是仔細想來,平常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人文好像並不完全是這種意思。比如我們常說的人文關懷,肯定不會是說對各種文化現象的關懷。
「人文」主要是指一種教育、文化,以及個人通過這種教化所達到的一種自我實現和完善。簡而言之,就是人對自身命運的理解和把握。
「人道」、「人文」和「人性」:
「人道」是指關心別人、關心弱者。「人文」則是一種自我實現和完善。
「人道」和「人文」這兩個方面都要符合「人性」,符合既不同於「動物性」、又不同於「神性」的「人性」,它們恰好展示了人性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發展自己、一是關懷別人。
2、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對受教育者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的活動。簡而言之,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學科的教育。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等內容。
其第二層面是文化教育,特別是民族文化的教育。
其第三層面是人類意識教育。包括人類文明基本成果、道德觀和價值觀、共同的行為規范等內容。同其他人、民族、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增強相互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
9. 為什麼要學習人文基礎
這個應該可以說是必備的常識之類的吧
學習學習是沒有壞處的
O(∩_∩)O~
10. 為什麼要學 人文基礎
為了以後將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為了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