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如何建設
擴展閱讀
獨立基礎45斜坡怎麼挖 2024-12-22 21:13:06
秦時明月動漫為什麼要vip 2024-12-22 21:06:36

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如何建設

發布時間: 2022-04-01 12:14:13

A.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哪些薄弱環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村城鎮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雖然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比農民的需求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是「三農」問題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關鍵詞:農村基礎設施;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民基礎設施是指相對於農民私有財產而言,用來滿足農村生產與生活需要的設施,具有非競爭性,非它性的特點。它包括政府所提供的全國性公共產品,這些產品覆蓋農村地區,比如農村環境保護,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公共衛生,農村道路建設等,還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農村自己組織修建的地方性公共產品,比如江河的治理,公共水利設施修建與維護,大型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農村電網建設,農村科技成果推廣等。有效的利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農民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加快農村的城鎮化建設,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農村基礎設施是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它由交通郵電、商業服務、農村水利電力、農村能源、生態環境、科教文衛事業等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組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於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消費環境的改善、農村內需的啟動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協調城鄉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更是農民增加收入不可缺少的基礎。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我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存在著兩套完全不同的公共產品機制,由於農民文化素質比較低,導致民主意識薄弱,制約著農村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在GDP不斷上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耀眼成績下,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越來越凸顯,城市在快速發展,農村發展仍然緩慢。由於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導致城鄉差距大。
農村基礎設施供給總量不足,發展中的中國是農業大國,根據統計到09年,我國農村人口佔有全國人口的70%,全國有34301個鄉鎮,60547個行政村。到08年底,我國還有200多個鄉鎮、48000多個村莊都沒有修通公路,13000個村莊電力沒通,4萬個村莊沒有電話,300多個鄉鎮沒有衛生原,1.3億農戶燃料問題沒有解決,甚至60%的縣都還沒有標準的污水處理廠,還有將近50%的建設村沒有通自來水。和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無論是在教育還是在醫療水平上都遠遠的落後於城市。在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在交通、水電、通訊一家燃料等這么基礎設施方面都與城市存在著很到的差異。農村基礎設施和居民生產與生活直接相關,是城鄉居民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因為我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近年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的收入,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在現如今的社會各村必須領會和充分利用中央的扶持政策,堅持中央政府的主導地位,積極協調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全面有效的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我國的中西部農村地區較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而言,國家的固定資產投資要少得多。所以想要減小東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在目前還是比較的困難,因為西部地區受到嚴重的資金限制。對於中西部農村的發展政府對政策傾斜和創新融資機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對於落後的農村來說在建設的規劃性上比較落後。特別是一些山區縣,由於地勢特殊,居民居住比較的分散,對於山區的建設也缺乏整體規劃,房屋修建、道路河道設施建設都缺乏長遠的打算,建築物排列無序,隨意修建房屋,畜牧圈舍大都與房屋相連,缺乏意識等等,這些現象嚴重的影響著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建設上主體單一。農村在建設基礎設施的過程當中,由於政府是主要的投資者,所以老百姓就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心理,思想不積極,並且各個村集體和村民們在參與修建基礎設施的時候都不積極,導致在修建過程中建設力量薄弱。而各村委會的「一事一議」機制並沒有得到充分有利的運用,因此在籌集資金修建基礎設施的時候資金困難,致使公共的修建存在嚴重的問題。再加上農村落後的社會經濟,使得農民的生活條件本來都不富足,哪裡還有多餘的錢用來修建基礎設施。各村委會對各自的生態、旅遊等可以加大經濟發展的行業,認識不到位,發展不充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並且修建村裡基礎設施外來企業大都不願投資,因為在邊遠山區投資風險大資金回籠速度慢,這也是建設資金缺乏的一個原因。
在農村由於人們思想覺悟不高導致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破壞嚴重。項目與項目之間的協調能力不強,就連一些通村工程、飲水工程都要多村多鄉聯合才能夠完成。但是由於各村分散爭取國家資金,只看中眼前利益,導致各個項目的人為分裂,在修建中自然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在修建通村公路的時候,出現的斷頭路就是因為各村的分散爭取資金造成的。這類問題在農村修建基礎設施中並不少見,因為人為的分裂以及區域劃分的阻隔,造成的各鄉鎮、各村、各鄉之間難以溝通,所以對基礎設施建設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嚴重的人為影響因素。並且在修建基礎實施上也會浪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佔用不必要佔用的土地資源。
在修建起的農村基礎設施上,由於村內管理基礎設施能力不強,導致損壞嚴重特別是在公有設施上,國家也缺乏一系列的公有設施保護制度。再就是自然災害的損壞,由於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工程質量差,在受到自然災害對基礎設施破壞的時候,及時修復欠缺。使得公路、水電線等等破壞相當嚴重,需要連年重建,這樣就會浪費大量的人力和國家資金。 3.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
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與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著很大的關系,而當地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主要是取決於農村基礎設施存量。農村基礎建設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和開展。首先要利用政府的政策作為引導,創造一個和諧的融資環境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投資期限長、盈利能力差、投資風險大等不利條件所以是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的。在財政上當地農村想要吸引非財政資金進入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領域,但是由於農村基礎設施的獨特性質,使得非財政資金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比較的困難,所以要吸引非財政資金的融入就必須要有吸引力的財稅優惠政策以及和諧的融資環境作為前提。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必須建立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法律法規體系,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者的財稅優惠力度,以及建立和完善政府擔保機制,還要完善政府基礎設施項目融資中的監督和管理職能。

B. 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怎麼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您好,看完您這個關於如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如果想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那麼就一定要加大投資,也需要一些有資本的企業家大力的支持。眾所周知,農村基礎建設是我國最重要的一項政策。可想而知農村基礎建設的完善對我國農村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今天就在這里討論一下如何去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並且能夠讓農村的所有農戶都能夠滿意。也讓國家覺得自己辛苦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總而言之,我個人能想到的就只有這兩點。我希望我們國家對於農村基礎建設越來越順利。能夠越來越成功。相信這一切都離不開所有人的努力。所以我們應該從個人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自覺做到對於農村基礎建設的奉獻。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C.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項目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 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 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 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3)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如何建設擴展閱讀

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包括交通郵電、 農田水利、供水供電、 商業服務、園林綠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它們是農村中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互協調。

基礎設施規劃是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基礎設施的改善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科學的基礎設施規劃,可以有效落實國家政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規劃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與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和農民百姓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D. 新農村建設國家到底是怎樣規定的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背景編輯本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任務、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強力推進,用科學規劃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近年已經成為國家公務員考試中申論寫作的熱點之一,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 二、用全新視角看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編輯本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位列我國未來五年科學規劃的十大方略之首,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必須以全新的視角、系統的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新內涵和新特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特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五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時代特徵。這次新農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三大理念引領下的創新,是新農村最富時代特色的標志。二是綜合特徵。新農村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生產領域或者某個環節,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綜合協調的發展。三是聯動特徵。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工作部署,是城鄉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的,而不是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業抓農業。四是漸進特徵。新農村的建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況和狀況都不一樣,新農村建設必須通過科學制定規劃來推進永續實施,有效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五是動態特徵。新農村建設立意十分高遠、內容非常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將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新的內容,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寬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三、對社會主義新農村評價標準的建議編輯本段社會主義新農村評價標准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即新型農民、發達的農業、和諧的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有新型的農民。
新型農民的特徵,一是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二是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的農民。三是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農民。要鼓勵和引導農民加快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四是生活寬裕的農民。必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使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五是就業充分的農民。在就業問題上農民得到與市民相同的「國民待遇」,逐步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
其次要有發達的農業。
一是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就是要實現農業生產手段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科學化、農業生產分工的專業化與社會化。二是發展持續農業。在統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實現環境的良性循環與生態平衡,並通過技術變革和體制性變革,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後代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三是經營產業一體化農業。通過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形成高效的農業綜合生產經營體系。
最後要有和諧的農村。
和諧農村的標志,一是經濟上繁榮,農村經濟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持續、快速、穩定增長,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通過戰略性調整不斷優化和升級。二是政治上管理民主,依法推進村民自治建設,落實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逐步健全以財務公開為重點的村務公開制度,民事民議、民財民理,集思廣益搞好農村各項建設。三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繼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多方面、多層次滿足。總之,通過農村社會事業的大力發展,使得農民的生活條件和農村的整體面貌明顯改善,社會環境安定樣和。四是鄉風文明,要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新風尚。通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爭創文明家庭、農民普遍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生活方式科學健康,農村社會風貌文明向上。五是村容整潔。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新農村不再是垃圾成堆、蚊蠅亂飛、污水橫流、村舍亂建、設施簡陋,而應通過搞好鄉村建設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道路硬化、衛生潔化、家庭美化、設施完備化,營造出整潔、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編輯本段「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十一五」時期,農業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的農民由於生產生活分散,信息不靈,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有很大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要達到生產發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次,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非農產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也包含在「生產發展」的要求之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可以使農民在加工增值的過程中增加收入。在非農產業不發達的地區,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工業化的進程。
城市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也是「生產發展」的渠道之一。要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就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
2.「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
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開辟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從宏觀層面來講,農民增收可以激發廣大農村的巨大消費潛力,使農民的需求成為一種有效需求,從而增強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力。
建設與改善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是農民生活寬裕的條件之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水、電、道路、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需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目前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2∶1,佔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九成左右農民是無保障的自費醫療群體。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農村公共事業滯後的現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要通過公共財政補貼,幫助農民建立起包括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障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農村商品市場總量不足,分布不盡合理,同時假冒偽劣產品較多,這給農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專家指出,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形成現代流通方式下的農村消費經營網路,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3.「鄉風文明」——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
近年來,雖然一些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文化生活卻單調乏味,同時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頭。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主要問題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移風易俗是鄉風文明的表現之一。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市中出現的人情淡漠等現象,在農村地區已經有出現的苗頭;另一方面,傳統的陋習在一些農村地區還廣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墳墓,甚至出現豪華的活人墓。這些都與新農村「鄉風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變。
4.「村容整潔」——改善農民生存狀態
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不能令人滿意。「露天廁、泥水街、壓水井、雞鴨院」,是對農民生活居住環境的形象描述。農村的房舍、街道建設缺乏規劃,浪費大量土地;通行條件差,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於缺少硬體設施,加上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垃圾污染嚴重。另外,隨著一些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工業污染問題凸顯,亟待改變。因此,在新村鎮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要尊重農民意願,在國家、社會力量的支持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二是要根據當地的文化傳統等,做一個長期規劃,在規劃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從全國來看,各地具體情況差別比較大,但基本制度已經確立起來。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所在。
2006年我國已全面取消農業稅,在「後農業稅」時代,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鄉鎮政府要為本地經濟發展創造條件,要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責,為鄉村提供公共服務。同時,鄉鎮政府要對村民自治進行正確引導。另外,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幹部耗費的精力經常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嚴重影響了基層幹部帶動農民致富的積極性,因此,基層民主建設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新農村建設中一個很大的課題。
五、把握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走出四個誤區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總體要求,走出「四個」誤區。
1.拆舊建新的思想認識誤區。不能簡單地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解為就是村莊建設,那種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造房子建新村,修大路排店面的認識是片面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個系統工程,涵蓋到農村的各個領域和諸多方面,規劃新村建設必須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
2.招商引資急功近利的誤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體是農民,而不是外商或企業家。要堅持基層組織民主決策,農民群眾自願的原則,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不能採取招商引資或以小團體組織以盈利為目的的拆舊造房建新,切勿搞企業發財、幹部收益、百姓埋單的做法。
3.無資金搞建設慢慢來的誤區。財力短缺使新農村建設面臨難題,村幹部壓力加大。存在著「等觀望」和「慢慢來」的思想。建設新農村需「破冰」前行,因地制宜,先抓籌劃,先易後難,量力而行,穩步推進。目前要著眼於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民群眾急需且最盼解決的熱點問題,一件件地抓好落實。
4.一哄而上搞運動的誤區。建設新農村要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尊重農民意願,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建設新農村是與時俱進的,沒有具體標准。因此,應避免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一哄而上搞運動。各村要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抓好村建規劃,適宜舊村改造的就重點抓舊村改造,適宜新村建設的就抓新村建設,需要環境整治的就從「臟、亂、差」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穩定推進建設新農村。

E. 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村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涉及到很多方面,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根據統籌城鄉發展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不斷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二是各級政府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具體來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就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力度;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力度;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F. 國家對投資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哪些政策措施

為了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國家進一步放寬農民和其他個人或企業投資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領域,明確「誰投資、誰受益」,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對農民和其他個人或企業投資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稅收上給予減免的優惠待遇,對需要從銀行貸款的將通過一定的方式給予利息補貼。政府還通過各級財政的專項資金支持農民、其他個人或企業投資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民自主興建、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國家將在一些物質材料方面給予獎勵或補助。

G. 如何構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新機制

由政府投資農村中小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引入當地村民主體要素參與,並形成參與機制的一種新型建設方式。確定「村民自建」試點村
村民自建,是政府對於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有效性的一種有益探索,也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完善。記者了解到,過去對農村中小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資,採取政府及其主管部門『一包到底』,建成後交付村民使用。投資決策、效率、質量均與當地村民無關,他們既無權過問也無心過問。其結果就是投資效率低下,工期難保證,跑冒滴漏嚴重,國家資金無形中流失,導致政府村民都難滿意,產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