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大航天技術
我國的三大航天技術是人造衛星技術、航天器技術、發射與測控技術。(即衛星應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
衛星應用:我國自主研製的導彈武器,形成了有效的戰略威懾力量和防禦反擊手段,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構築了堅固的鋼鐵屏障。我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了發射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飛行器的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研製並發射的衛星,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和國防建設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
載人航天:我國獨立研製並成功發射的四艘無人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自主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在當代航天高科技的重要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並躋身於世界前列。
深空探測:我國正在進行的月球探測工程,拉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帷幕。最近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就是我國深空探測的開端。
2. 航天技術集中了哪些基礎理論
人類開拓空間的歷程是艱辛的。要擺脫地球的引力,飛出「搖籃」,要經歷千辛萬苦的風雨滄桑。然而,一旦能沖出「搖籃」,就會產生一次認識上和實踐上的巨大飛躍。從空間幅度看,以地球為中心,人類向宇宙空間拓展,發射人造衛星上天、登上地球自身的自然天體衛星——月球,這僅僅是人類在奔向宇宙漫長而久遠的「金橋」上剛剛邁出了第一步。
近些年來,在全球范圍內高技術群體蓬勃發展的大趨勢下,航天技術更加活力倍增,各種新型航天器不斷涌現。第三代、第四代高效率、多功能、全自動的航天器相繼上天,載人航天器出現了嶄新面貌,先後發射了「半永久性」空間站和自由往返天地之間的改進型太空梭,實現了空間站與航天器的多頭對接和宇航員創造在空間連續生活、工作超過一整年和在太空行走、勞作等新記錄,為21世紀人類重返月球和飛往火星,提供了必要條件。在空間軌道上開展了發射、收回、修復、調整各種衛星、空間實驗室、宇宙探測飛船和太空望遠鏡,並派出了飛往銀河系尋找「外星人」的「地球特使」,同時開展了空間工業加工試驗工作,為進一步拓展航天技術的空間工業應用打下了基礎。航天技術在軍事領域里的應用,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航天兵器已悄悄進入外層空間,這給空間系統增加了安全保障,同時,也使和平的太空宇宙蒙上了一層恐怖的陰影。
令人欣喜的是航天技術的日益成熟,豐富的正反兩方面經驗不僅使航天事故率明顯下降,而且完全按照人的科學意志行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使舉世矚目的航天事業更加健康發展。這無疑與支撐航天技術穩步發展的三大支柱的日益堅強是分不開的。
航天技術之所以令人神往、驚嘆,就由於它蘊含了現代高技術群體的集體力量。它是由運載器技術、航天器技術和航天發射與地面測控技術構成的高度綜合性技術。它集中了近代力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學等基礎理論,廣泛應用了現代電子學、微電子學、無線電、自動化、真空、低溫、高溫、計算機、機械加工、冶金、化工等多學科高技術。它的發展又促進了現代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命科學、航天醫學以及系統工程管理科學等一大批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突破性發展。
3. 以下哪個被公認為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
導彈嘍,現在的運載火箭技術都是軍用的導彈轉為民用技術的
4. 什麼是「航天技術」
航天技術是指將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又稱空間技術.其組成主要包括:
(1)航天運載器技術.航天運載器技術是航天技術的基礎.要想把各種航天器送到太空,必須利用運載器的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和空氣阻力.常用的運載器是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主要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箭體和儀器,儀表系統組成.為了使航天器獲得飛出地球所需要的速度,靠單級運載火箭的推力目前難以達到.為此,人們發展了多級運載火箭.多級運載火箭是由幾個能獨立工作的火箭沿軸向串聯組成.
(2)航天器技術.航天器是在太空沿一定軌道運行並執行一定任務的飛行器,亦稱空間飛行器.航天器分無人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兩大類.
無人航天器按是否環繞地球運行又分為人造地球衛星和空間探測器等.其中人造地球衛星按用途分為:①科學衛星:用於探測和研究;②應用衛星: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服務;③技術試驗衛星:用於技術試驗和應用衛星試驗.空間探測器按探測目標分為月球探測器,行星(金星,火星,水星,土星等)探測器和星際探測器.
載人航天器按飛行和工作方式分為載人飛船,空間站和太空梭等.其中載人飛船可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登月式載人飛船和行星際載人飛船等;空間站可分為單一式空間站和組合式空間站.
(3)航天測控技術.航天測控技術是對飛行中的運載火箭及航天器進行跟蹤測量,監視和控制的技術.為了保證火箭正常飛行和航天器在軌道上正常工作,除了火箭和航天器上載有測控設備外,還必須在地面建立測控(包括通信)系統.地面測控系統由分布全球各地的測控台,站及測量船組成.航天測控系統主要包括:光學跟蹤測量系統,無線電跟蹤測量系統,遙測系統,實時數據處理系統,遙控系統,通信系統等.
5. 什麼是航天學
航天學是航天基本原理和指導航天工程實踐的綜合性技術科學,又稱星際航行學?航天學是各種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應用於航天工程實踐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從事航天活動的理論基礎?它的主要分支學科有:航天動力學?空氣動力學?火箭結構分析?航天器結構分析?航天熱物理學?火箭推進原理?燃燒學?航天材料學?火箭製造工藝學?航天器製造工藝學?飛行控制和導航理論?空間電子學?航天醫學?航天系統工程學等?廣義的航天學還包括航天技術?
6. 航天技術的基礎是
航天的基礎運載火箭,火箭的基礎是發動機
7. 航天技術由哪幾部分組成
航天技術包括運載器、航天器和地面測控技術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1、運載器
運載器主要是運載火箭。運載火箭有箭體結構、推進系統和控制系統等幾個部分。由於採用的推進劑是化學推進劑,單級火箭無法把衛星和飛船送入軌道。
2、航天器
航天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是人造地球衛星,還有空間站、宇宙飛船、太空梭、空間探測器等。
3、地面測控技術
地面測控系統在地面對航天器進行跟蹤、遙測、遙控和保持通訊聯系。通過地面測控系統人們可以獲得航天器運行的各種信息,並可以對航天器進行控制,調節它的運行狀態,以達到人們的預期目的。
航天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技術。它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科學技術,涉及各類航天飛行器的設計、製造、發射和應用。載人航天是航天技術的最前沿。
(7)航天技術的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航天器又稱空間飛行器,是在太空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運行並完成一定使命的各種飛行器的總稱或空間系統。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
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空間技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航空航天技術
8. 為什麼說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
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千克以上;火箭的飛行軌道從初期的近地軌道發展到太陽系深空間軌道。以運載火箭為主要支撐的航天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高技術產業,它是人類對外層空間環境和資源的高級經營,是一項開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綜合技術,它不僅為人類利用開發太空資源提供技術保障,而且還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3大支柱作出開拓性貢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效益。因此,當今世界的航天技術領域已成為各技術先進的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綜觀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史,幾乎都是與液體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是由SS—6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改裝成的,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東方」號、「聯盟」號和「能源」號等運載火箭,在航天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也是以「紅石」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改製成的,以後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雷神」、「宇宙神」、「大力神」、「德爾塔」等系列運載火箭。西歐諸國早期聯合研製的「歐洲」號火箭,也是以英國的「藍光」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直到20世紀80年代又發展研製成功「阿里安」系列運載火箭。同樣,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也是在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以導彈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航天技術,必將繼續引起許多新學科革命性的變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造福於人類。
9. 航天技術有哪些重要功能
古希臘時,有一個荒淫的克里特國王,囚禁了建築師代達羅斯和他的兒字愛琴。建築師用石蠟製作成一對翅膀,由兒子操控,建築師和兒子一起飛出了克里斯特島。建築師的兒子展翅高飛,結果飛得離太陽太近,石蠟製成的翅膀被太陽融化,不幸落入大海。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葬身的大海取名愛琴海。可見,造訪太空是人類的千古夢想。如今在航天技術的幫助下,人類製造出了各種航天器,如宇宙飛船、太空梭等,遨遊太空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目前,世界各國共發射各類航天器數千個,其中軍用衛星佔70%以上。這大大提高了現代軍隊的組織指揮能力,而且開辟了太空戰場。航天技術對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以致很多軍事家斷言:誰想控制地球,誰就得控制太空。
一、航天技術的三大領域
在未來戰爭中,航天技術是爭奪外層空間的綜合性技術。航天技術主要有三大研究領域:運載火箭技術領域、航天器技術領域和跟蹤測控技術領域。這三大技術研究領域構成了航天技術的基礎。
1.運載火箭技術領域
運載火箭是航天器升空的運輸工具,它的作用是把各類航天器、武器和物資等運送到太空。運載火箭一般由2級到4級火箭組成,最下面的一級稱為第一級,最上面一級稱為末級。運載火箭的總重量可達數百噸,高度達數十米。火箭的燃料一般是具有很高燃燒值的液態氫燃料,發動機的推動力達數百噸乃至數千噸。運載火箭每一級都有自己的箭體結構和動力裝置,控制系統則通常為幾級共用。航天器被放在末級火箭的前端。早期的運載火箭大多由彈道導彈改造而成,後來為了適應不同航天發射任務的需要,專門研製了系列化的運載火箭。目前的運載火箭需要專門的發射場發射,比如我們國家的酒泉、西昌等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只能使用一次,成本很高。未來運載火箭技術要向可返回地面、能重復使用的方向發展。
2.航天器技術領域
航天器是指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飛行的一種飛行器,用以執行探索、開發等任務。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器是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1號」。到2002年底,世界各國共發射了近5000個航天器,其中軍用航天器佔三分之二。大量軍用航天器的使用以及太空武器的研製成功,使「天軍」的建立成為可能,也催生了「太空戰」的產生,這必然給軍事領域帶來重大影響。航天器分為無人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
(1)無人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衛星、空間平台和空間探測器
人造地球衛星是指在空間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行的無人航天器,是人類目前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的一種航天器,發射數量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衛星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軍用或者軍民兩用的。軍用衛星分為軍事偵察衛星、軍事氣象衛星、軍事導航衛星、軍事測繪衛星、軍事通信衛星以及「反衛星」衛星等。軍用衛星的大量使用給現代戰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未來戰爭中,軍用衛星可作為一種發射平台,與激光武器、定向能武器等新式武器一起構成「天戰」的武器裝備系統,成為爭奪太空的主要武器。
空間平台是無人航天器的新品種,它可以在軌道上進行維修、更換儀器,還可以加註燃料、補給消耗品,並且能夠收回。空間平台的出現可以大大減少衛星的發射成本。
空間探測器按照探測的目標可分為:月球探測器和星際探測器。美國1972年發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已經在1986年10月越過冥王星的軌道,成為飛出太陽系的第一顆航天器。空間探測技術對於發現潛在的敵方軍事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2)載人航天器,按照功能分為載人飛船、空間站和太空梭
載人飛船是活動於外層空間的一種運載工具。2008年9月我國發射的「神州七號」飛船就是載人飛船,「神州七號」飛船里承載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載人飛船一般由航天員座艙、軌道艙、服務艙、氣閘艙和對接機構等部分組成,能夠保障航天員在太空執行航天任務,並能使航天員乘坐的座艙返回地面。載人飛船除了用作太空實驗平台外,還可以作為航天運輸平台和武器平台。
空間站是長時間在太空運行的飛行器,在太空逗留時間可長達數十年之久。空間站就像人類在太空建立的實驗室和工作站,具備供航天員實驗、生產、生活的設備條件。空間站可以與太空梭或載人飛船對接,使太空梭和飛船能把物資運送到空間站,從而保證航天員可以長年累月地生活在太空站里。空間站,使航天活動由太空探索轉向太空的利用開發,也可以作為安放太空武器的軍事基地。
3.跟蹤測控技術領域
該技術領域主要研究如何跟蹤測量航天器的飛行狀態,並控制航天器的運行和工作狀態。對航天器的跟蹤和測控任務由航天測控中心和若干航天測控站或測控船組成的測控網完成。如我國的「神州七號」從發射升空到進入軌道運行再到降落,都是由酒泉衛星測控中心和西昌衛星測控中心以及多隻在大海中游動的測量船共同完成的。測控網通過對航天器跟蹤測量、監視、檢測和控制航天器上各種設備的工作狀態,接收來自航天器的通信信號,與航天員進行通信聯絡,從而保證航天器按照預定的方式飛行、工作和著陸。
二、航天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1960年,美國首次成功回收世界上第一顆軍事衛星「發現者13號」偵察衛星,標志著軍事航天的開始。隨著軍事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在未來戰場上,軍事航大技術一定會大大改變戰爭的面貌。軍事航天技術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大顯身手:
1.太空監視
太空監視是指利用航天器上的偵察探視設備,對地面軍事目標進行監視、拍照,從而獲得戰場情報,為陸海空作戰提供情報保障。太空監視運行軌道高、速度快、監視范圍大,而且不受國界、地理條件限制,可定時、重復監視某個地區。這些優點使太空監視獲得其他偵察手段難以獲得的情報。
2.太空支援
太空支援是利用軍事航天器對陸海空天軍事力量進行支援,以增加軍事力量的戰鬥力。支援種類包括:導航定位、氣象觀測、衛星通信、軍事測繪等等。未來的戰爭將是陸、海、空、天、電、網五維一體的作戰,任何作戰行動都離不開來自太空的支援。
3.太空作戰
太空作戰是指利用軍用航天器作為武器發射平台,攻擊敵人的太空武器或來襲武器;也指利用航天器上的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等武器系統,攻擊、摧毀敵方陸地、海洋和空中目標。太空戰場是未來奪取制天權的關鍵戰場。
4.太空裝備後勤保障
太空裝備後勤保障是指航天工作人員乘坐著太空梭或飛船等太空運輸器,對外層空間運行的航天器實施檢測、維修、更換儀器以及補充物資等活動。太空裝備後勤保障是各類航天器能夠有效運行的基礎,是保持己方太空作戰能力的重要手段。
10. 航天技術主要包括哪些技術系統
通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具備了五個大的能力,這是一個國家發展航天事業必不可少的:一是進入空間的能力,即火箭製造技術,發展航天事業首先要進入空間。我們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 火箭,現在一共有12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二是衛星的製造技術。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我們要搞衛星數據應用首先要有數據源,所以衛星就是我們的數據源。三是載人航天技術。從1999年我們國家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2號、神舟3號、神舟4號,在此之後我們又發射了神舟5號、6號、7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四是空間探測技術,嫦娥一號,二號已經成功發射,未來我國還將發射螢火一號,對距離更遠的火星進行探測。五是航天的基礎與保障能力,即火箭發射和測控技術。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設計、製造、試驗和測試能力,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我們也建設了甘肅酒泉、四川西昌和山西太原三個航天發射場和覆蓋廣泛的航天測控網,衛星打上去以後要看得見,還要控制它,要按照規定的路線,所以這個測控網也已經實現了基本的全局覆蓋。